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原文94句

2023-12-05 09:38:32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

1、宋词精选 唯美李清照

(1)、明哲——《诗经?大雅》“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2)、李清照和孔夫子一样,都活到了七十三岁。孔夫子临终前,也有“泰山颓乎!梁木坏乎!哲人萎乎”的悲叹,也有临终歌泣;其实,李清照晚年“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悲叹和孔夫子临终歌泣本质是一样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生李易安,清辉照古今。李清照是用她曾经多么幸福的人生、后来多么沉痛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那些千古传颂的不朽的精品。

(3)、当笔锋再转至元夕“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本是美好佳节,却转而一句“次第岂无风雨”!仿佛虽是会有风雨摧残这良宵美景!李清照南渡后颠沛流离的忧患之心,可见一斑!后一句则说妇人相邀赏灯,词人却婉言谢绝,落寞之态,一至于斯!

(4)、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有黄华」。鞠,本用菊。唐·王无功《九月九日》:「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5)、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7)、《声声慢》里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通行本的写法,但是学术界大多认为,李清照应该写的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因为她有早晨喝“扶头卯酒”的习惯,那么一直喝到晚上,“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所以从早到晚独自饮酒、独自悲伤,独自面对着满地黄花堆积,面对着黑夜的来临。因有一整天时间的积淀,才有“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深深哀叹。所以《醉花阴》也应是如此,从前面整整一整天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惆怅,到“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愁思,再到第二天又是一整天的思念与哀愁,到傍晚的时候强打精神“东篱把酒黄昏后”,正是因为有这种漫长的时间的积淀,最后那“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的黄花瘦”的轻叹,才能成为蕴藉而深挚地直击人心灵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叹。所以这三句的美,这三句的惊艳,其实并非轻易道来,它要有时间、岁月的积淀。

(8)、文稿投稿:838191578@qq.com音频投稿:956066938@qq.com

(9)、“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早晨醒来,摩挲﹝摩挲,指用手轻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或用手抚摸或用手抚摩(动词)。也作“摩娑”、“摩莎”。《礼记•郊特牲》“汁献涚于盏酒”汉郑玄注:“摩莎泲之,出其香汁。”﹞着《金石录》与明诚题过的字画,从寻寻觅觅到三杯两盏淡酒,到眼看大雁南飞,到再见黄花堆积,再到黄昏,再到夜晚,多么漫长的一天啊,有谁能陪一陪晚景如此凄凉的易安居士?其实又岂止这一天呢,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自从明诚逝后,曾经那样深情的李清照,就要独自面对这荒凉的人世间。

(10)、这时,秋雨又来了,这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时,当能说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李清照,我想一定如她在说“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时候的李清照一样,一定是热泪盈眶,一定是在泪眼模糊中又看到她心爱的爱人和当年曾经无比幸福的美丽时光。

(11)、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3)、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4)、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15)、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1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7)、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18)、据说李赵二人收集的金石文物多达十几屋,李清照第一次把精品整理出来,第一次南渡要装的文物就装满了十五大车。但这远远还不到一半,她其实还有准备第二次文物的南运,可是才离开青州没多久,青州就陷于战火,剩下的文物则毁于一旦。

(19)、后来赵明诚在南京病危,李清照一日夜行三百里,赶来为明诚送终。据李清照记载说,赵明诚临终前,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汉•曹操《遗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备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译文:曹操《遗令》中说:我的婢妾和歌舞艺人都很辛苦,让他们住在铜雀台(遗址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二十公里邺城遗址内),好好安置他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余下的香可分给诸夫人,不用它祭祀。各房的人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引用的是曹操临终前安置他的嫔妃的典故。很多人把这一句话和以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云锁重楼,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译文: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近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平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的作品联系在一起,当做李赵二人感情分裂乃至淡漠的一个明证,就是赵明诚在临死的时候,并没有安排李清照的后事。

(20)、说到这三句经典,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琅环记·引外传》记载说:“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易安作也。”这句话是说,李清照写下这首思念丈夫的《醉花阴》之后,就把它寄给了在外求学的丈夫赵明诚,赵明诚读完之后啊,哎呀!感慨万千,娶了这么一个有才的老婆,就起了好胜之心。

2、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原文

(1)、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2)、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重阳是菊花节,菊花开得极盛极美,她一边饮酒,一边赏菊,染得满身花香。然而,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有暗香盈袖”一句,化用了《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句意。“暗香”,通常指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北宋诗人林逋咏梅花的名句。这里则以“暗香”指代菊花。菊花经霜不落,傲霜而开,风标与梅花相似,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同时也流露出“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深遗憾。这是暗写她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她实在情不自禁,再无饮酒赏菊的意绪,于是匆匆回到闺房。“莫道不消魂”句写的是晚来风急,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了,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此时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以“人比黄花瘦”作结,取譬多端,含蕴丰富。

(3)、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7)、 籣馨儿:本名张新兰。不做最好的你,只做更好的自己!

(8)、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9)、词的上片回忆当年和闺蜜分别时的情形,那时候姐妹们纷纷泪湿衣衫,唱着送别的小曲。这里的“四叠阳关”是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成的曲子,后来成了送别神曲。这首曲本是三叠,但词人却故意说成四叠,与后句中的千千遍一起,表达了与闺蜜间的难舍难分。

(10)、“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这是从眼前所见写起,这应该就是李清照的闺房。“薄雾浓云”呢,未必是外面的天气。我们知道“醉花阴”在词牌又叫“九日”,就是说的重阳这个季节,这个时候已届深秋,但是秋高气爽。在古代没有雾霾、没有污染的空气环境下,这个季节很难是“薄雾浓云”的那种阴霾天气。但是在李清照无比思念丈夫的妻子的心中,又会产生一种愁云笼罩的感觉。那么这种愁思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薄雾浓云”其实就是眼前所见,因为屋里点着香嘛,因为“瑞脑消金兽”嘛。“瑞脑”就是龙涎香,又叫龙脑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香。“金兽”就是一种兽型的铜香炉。要知道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尤其是赵明诚还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他的《金石录》是和欧阳修的《集古录》(《集古录》,即《集古录跋尾》,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共10卷,书成于宋嘉祐八年(1063)。作者欧阳修(1007~1072)是中国著名史学家、文学家。)齐名的,所以赵明诚和欧阳修是并称“欧赵”的。所以他们家的金兽之状的香炉我估计不是凡品,烧的又是瑞脑龙涎香。喜欢香道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在居室之中、在铜香炉里燃起龙涎香,使得屋中产生“薄雾浓云”之状,应该是让人十分陶醉的。可是就在这个本应让人陶醉的香雾缭绕的环境里头,李清照却产生了愁的感觉,而且因为这种“薄雾浓云”产生了阴云笼罩的感觉,从早到晚,所以叫“愁永昼”,整个白天都在这种烟雾笼绕的环境里愁思难遣。为什么那么忧愁呢?因为马上就是重阳节了,可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自己心爱的人还远在天涯的一方。

(11)、词的下片又再次回到回忆,临别诗她们喝酒践行,一杯杯美酒下肚,大家都心乱如麻,连酒味的深浅都不知道了。不得不说,宋代的才女们果然是真性情的,从这句词我们也不难看出以酒践行并非是才子们专利。最后词人以叮嘱落笔,希望闺蜜们能多寄书信,毕竟她所去的东莱不是遥不可及的蓬莱。

(1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13)、下片上来再点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写的是重阳佳节赏菊饮酒,大概是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着精神到东篱把酒来。可是赏菊饮酒,并没有宽解她的愁思、愁绪,反而在她心中掀起更大的情感波澜。“有暗香盈袖”,可见菊花开得极美,极让人陶醉。可是这么美的眼前景,这么唯美的氤氲香气却无法送给自己思念的人。所以所谓“暗香浮动”又岂止是花香,也有自己那不尽的愁思啊。

(14)、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也知道,李清照到晚年的时候,还曾经拿出两幅米芾的字来,去请米芾的儿子米友仁,也就是著名的“小米”——米芾被称为“大米”,米友仁被称为“小米”,都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李清照晚年拿出两幅米芾的字,让米友仁题跋,米友仁为之欣喜若狂,因为米芾总是随性所书,他的字留存很少。所以当时米友仁兴奋地说,这两幅字可值数百金,是米芾字中的精品。可见,李清照到晚年身边还是有一两册最重要的金石字画精品,而这些金石字画精品,大概就是李清照晚年最重要的精神寄托了。事实上,李清照之所以能在那个悲伤的乱世里隐忍苟活,全是为了这些字画、为了这些金石文物、为了赵明诚临终的心愿啊!乱世情缘,可易安居士在赵明诚死后为了这些字画、为了这些文物,整整在悲伤流离中坚持了二十七年。

(1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6)、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17)、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最后宽慰自己说:“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那是宽慰自己说,有得到就终究有失去,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出处:汉•刘向《说苑•至公》:“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世家•好生》:“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我这与文物共存亡的人生、悲惨的命运,又何足道呢?可是话虽如此,每天清晨,她看着仅剩的书册和赵明诚当年手书的《金石录》,却悲叹地说:“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意思是说,明诚啊,你当年在这些字画和这《金石录》上手书的题跋、字迹的样子,还如在目前,可你坟墓上的树木已成拱。我与你阴阳两隔,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孤独寂寞的样子?

(18)、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19)、有很多朋友听了这个系列,给我留言,问我:“郦老师,你讲千古最美情诗居然这么长时间不讲李清照、不讲李后主、不讲李商隐,不讲千古深情的纳兰公子?”其实这些人都是我的最爱,所以我的回答是“舍不得”。你知道吗?当你特别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舍不得去触碰。事实上,像李清照、李后主、李商隐,尤其是纳兰公子,他们的情诗、情词唯美至极,当你想去解读的时候,你越是因为喜欢,越是因为珍爱,越是觉得无从下手。好吧,我想说的是只有真爱,才会让我这么犹豫不决,但是再舍不得,再犹豫不决,好东西还是要和大家来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就来触碰一下易安居士那颗柔美、温婉,又清澈通透的心,来赏读一下她的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0)、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宋词三百首中李清照的词

(1)、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2)、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3)、所以紧接着就会有著名的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审读这三句千古名句的时候,应该首先回头来看我们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上下片的时间问题。很多人读这首词的时候,其实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你看上片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已经说到彻夜难眠了。那么问题来了,下片又接着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那么从时间顺序上就会有些问题,怎么会先写到“半夜凉初透”,再写到“把酒黄昏后”呢?难道不应该先是黄昏后,再到“半夜凉初透”吗?历来解读认为这首《醉花阴》写了李清照重阳节这一天,“愁永昼”的这种思绪,那么下片呢,取出“东篱把酒黄昏后”的那个细节重点渲染。上片写从早到晚,下片突出重点,所以可以见出李清照的布局之妙。

(4)、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讲解

(5)、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6)、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7)、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37岁,这一年她赴莱州与丈夫团聚,途经途经昌乐宿馆,想起昔日的青州闺蜜,便写下了这首词。

(8)、说老实话,我已经苦坐在这里一个多小时了,要讲这首《声声慢》却不知该如何说起。至今思易安,来解《声声慢》。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10)、卉迟——《诗经?出车》:“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卉字属木。

(11)、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12)、接下来词人回到眼前之景,眼前山长水远,秋雨萧瑟,住在驿馆中的词人心中自是无限凄凉。前句中众姐妹在一起虽伤感,但就算边唱边哭,也算得上是热闹,而后句中的寂寞孤冷,正是大开后的大合。

(13)、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14)、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15)、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16)、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7)、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18)、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19)、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20)、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4、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翻译

(1)、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2)、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诗词108篇大全集 致敬最美红颜

(3)、对于首句,宋人张端义的《贵耳集》评价说:“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则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张端义此说一出,遂为定论,易安赋词真如公孙大娘舞剑。后来像元代的乔吉﹝乔吉(约1280~约1345)元代杂剧家、散曲作家。一称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太原人,流寓杭州。他的杂剧作品,见于《元曲选》、《古名家杂剧》、《柳枝集》等集中。散曲作品据《全元散曲》所辑存小令200余首,套曲11首。散曲集今有抄本《文湖州集词》1卷,李开先辑《乔梦符小令》1卷,及任讷《散曲丛刊》本《梦符散曲》。﹞模仿作“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真是东施效颦,更是反衬了李易安的才高绝伦。

(4)、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5)、作者/ 李清照/品读/王铁蓉/诵读/籣馨儿

(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石玉——《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8)、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9)、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10)、“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作者这么写,不管其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已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讥讽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1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2)、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橱:《彤管遗篇》等作“窗”。

(13)、接下来的二十七年,清照带着这些沉重的金石文物和赵明诚临终前沉重的嘱托,南逃北躲、流离失所。文物字画被人抢、被人偷、被人骗,甚至被张汝舟骗婚。同样是为了保护最后的心血和文物,李清照毅然告夫,与张汝舟双双身陷大狱之中。(原来张汝舟早前科举考试作弊过关,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李清照只有将他告倒治罪,才能脱离这婚姻的苦海,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和丈夫官司,无论对错,都要坐两年牢,李清照宁愿坐两年牢,也是不会和这等人为伴的,结果是揭发了张汝舟,自己也坐牢,因李清照名声,再加上朝中友人的帮助,李坐了九天牢便释放了。)到了晚年,那些无数的珍贵的文物字画,李清照自己说:“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邪!”就是说,我身如飘蓬的易安居士,身边除了那些残零不成册卷的寥寥的几件书画精品,还有赵明诚毕生心血编就的《金石录》,其他就什么都没有了。而对这些东西,首如飞蓬﹝“首如飞蓬”出自《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译文:“自从丈夫出征到东方,我不梳头,发乱如草。不是没有胭脂和香水,丈夫不在我为谁打扮为谁梳妆。”诗句赋中带比,写女子思夫之苦,“首如飞蓬”可谓神来之笔,十分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空房寂寞,不事梳洗的无情无绪的样子。而后边语锋一转,两个反问“岂无膏沭,谁适为容?”表达了女子对丈夫专注而深挚的爱。从这两句诗中引伸而出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名句,便成为知恩必报,两情专注的形象写照,而为后世广泛引用。﹞的李清照却犹然爱惜,如护头目。李清照自己感慨说:“何愚也邪!”就是自问,清照啊清照,你这样是多么傻呀!你有…你有二十七年的辗转流离…流离失所,受尽…受尽世人的欺凌、侮辱、嘲笑以及命运的不堪,只为护住这最后的几张文物、书册、字画,你该是…该是多么傻呀!

(1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5)、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6)、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17)、说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就要说到第二点值得揣摩的地方。当然从场景上看,为了说明销魂,当西风卷起帘幕,“帘卷西风”一般解读为西风卷帘的倒文。当西风把帘幕卷起来的时候,瑟瑟风凉,让人感到一阵寒意,不由联想到刚才把酒相对的菊花,在瑟瑟风中尚能傲霜挺立,而相爱的人则悲秋伤别,思念无际,于是顿生人不如菊之感,故而有“人比黄花瘦”之叹。可是细想想“帘卷西风”只是西风卷帘的倒文吗?

(18)、其中原因大概是李清照本是女流,古代女子地位不如男,因而李清照的词在《宋词三百首》中都列于最末!只因是女子,便被轻视,何其无辜!“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仅凭一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便不输须眉男儿!

(19)、可是国家不幸,个人又岂能幸免。当金兵南下,“靖康之乱”,赵明诚赶赴江南赴任,就把文物南迁的重任全都托付给了那个不过是弱女子的李清照。所以是李清照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中国历史上、中国文物史上第一次文物南迁的重任。所以我在很多文化节目里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物南迁,很多人首先想起来是抗日战争时故宫的文物南迁,可是第一次,第一次的文物南迁,是一个弱女子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来青州“归来堂”﹝李清照、赵明诚屏居青州,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秋。次年李清照25岁,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归来堂”,取义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其时,曾对清照极为称赏的文学家晁补之与李清照之父同以d籍罢官归隐,自号“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mín)城(今山东金乡)修“归去来园”,园中的堂、亭、轩皆以《归去来兮辞》中之词语命名(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李清照、赵明诚以“归来堂”名其书房,盖出于对晁补之的仰慕,步其后而模仿之。《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当亦取其中之雅意。“归来堂”中,李清照与赵明诚虽然失掉了昔日京师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然而却得到了居于乡里平静安宁的无限乐趣。他们相互支持,研文治学创作;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里数万件文物的南迁。

(20)、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5、宋词三百首精选李清照朗诵

(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3)、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4)、  王铁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吟诵爱好者。

(5)、通过下阕我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秋天的场景。所以,乍暖还寒,按照秋天应该是乍寒还暖,所以这里的乍暖还寒应该说是秋天的早晨。这个“时候”也不是指的时令,虽然古文中“时候”大多指的是时令,但是也有指的就是那个时间状态的。所以“乍暖还寒时候”,是指这个秋天太阳刚出来却又寒意阵阵的早晨,所以说“最难将息”。

(6)、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7)、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8)、“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很多通行本都作“晚来风急”。词学宗师唐圭璋先生就说:“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确实应该如此,宋人有喝“扶头卯酒”的习惯,也就是在卯时就开始饮酒,而李清照犹喜饮酒,这是她一生保持的一个习惯。所以“三杯两盏淡酒”应该是喝的“扶头卯酒”。“怎敌他、晓来风急”也刚好和前面的“乍暖还寒时候”相匹配。

(9)、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10)、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1)、瑞脑:一种薰香名。又称龙脑,即冰片。消:一本作“销”,《花草粹编》等作“喷”。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1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这里著一“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有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之意。两者象是对立,实则统是互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

(1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镟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