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王阳明 修行104句

2023-12-06 11:36:29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王阳明修心最高境

1、王阳明修心经典句子

(1)、一个人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清明。

(2)、结论就是:王阳明这个人是儒释道兼修,以道家功法为修行要义,用儒家的方式说禅宗的心学大师。

(3)、王阳明在江西任职期间治匪患,抓到了土匪首领,想让他脱衣游行,土匪首领不肯。阳明先生便对理学产生了质疑,连穷凶极恶的土匪头子都知道荣辱廉耻,他的天理良知难道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吗?

(4)、假如我知道了某个纯哲学思辨,似乎我的“行”只能是去思考理解,也就是对于我,思考也可以是一种行,在思考就完成了知行;对于哲学家,思辨本身是知万物而产生的行,在思辨出生时就完成了知行。所以单纯的认知思考在某些条件下似乎也可以实现知行合但究其根源,似乎“知”是人感知外物所获得信息的过程,“行”则是某种手段,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总结最终成为自己的能力,整个过程称为真知真行。

(5)、其它的生活例子还有很多,所谓的“事上练”便是在生活中的日常事、大事上进行历练。每一次都是格物,格物后致知,方能致良知后达到良知达意的境界。

(6)、明朝中叶以后,随着程朱理学日益失去控制人心的作用,王阳明的思想、学说逐步左右了思想界。王阳明将封建的伦理道德说教,改造得更为系统和完善,而且具有简易明白、通俗易懂的特点,便于传播和推行。这无疑为行将衰败、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提供了新的兴奋剂和麻醉剂。

(7)、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诉人们处世应有的态度与价值观。即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即是认识论又是实践论。阳明心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会人们修心之道,只有心中明亮,前途才能明亮。

(8)、 世间上,人与人之间,夫妻相处要豁达;朋友交谊要豁达;主管对待属下要豁达。除此之外,在事业上,写文章的人要豁达,才能写出胸怀宇宙大地的涵养;为政者要豁达,才能不计私利,顾全大局;为人师者要豁达,才能倾囊相授,哺育英才。

(9)、@王阳明心学智慧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学,但其中也包含了禅宗和道教的思想和内容。

(10)、那些所谓的野心和欲望,都在他们当下的成就里,让你一眼就能看到。

(11)、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12)、我惬意地走在路上,心中不作他想,这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13)、之所以叫“心学”,这个“心”字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从自己内心出发。除了要学会磨砺自己外,还要保持初心,学会满足。其实光是这一重境界,就很难达到了,不少人都容易受到花花世界的诱惑,从而迷失自己。

(14)、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妄动,就是这种状态。

(15)、王阳明坚定的相信天理良知就是人的本心,一直都住在人们的心里,只是有时被蒙蔽了,人们不需要学习什么大道理,只需要明心见性,用本性的心去探究万物的现象便是格物致知。

(16)、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无论外界发生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17)、王阳明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是糟糕,越要守住内心,境转心不转,这是炼心之道。

(18)、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19)、明朝建立后,在文化教育领域里,把尊经崇儒、遵奉程朱理学作为基本政策。早在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御制大诰》中明确指出:“申明我中国先王之旧章,务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0)、关于心外无物,这里就要引用王阳明的一段比较著名的经历了。

2、王阳明 修行

(1)、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2)、 晚清时期,朝廷对手握大权的曾国藩提防之心愈重,玩起了制衡之道,而左宗棠就是朝廷完成制衡的重要人物。但曾国藩在大事上,从来不跟左宗棠计较个人嫌隙。

(3)、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

(4)、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

(5)、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够朋友,一般表现为,朋友来了有好酒。那么知行合一的理解就是,我好酒好饭招待我的朋友,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愿意这样去付出,去表达我对好友的欢迎。而不是觉得仅仅从面子上或者口碑上去招待,其实内心深处是舍不得的或者说不在乎这顿饭,但这顿招待是出于一种社会礼节而已。其实知行合一的知是知觉的意思,如果解成良知,就知行脱离了。实际阳明先生的理论跟朱子并不违背,《朱子晚年定论》可以了解下。当然他是王阳明收集来的。朱熹晚年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可惜纠正来不及,所幸他临终前把他的理论全部传给了他的得意弟子也是他的女婿黄干。

(6)、“如今于凡忿恋燃,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这句的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7)、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8)、释义: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而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

(9)、 心胸狭隘会给人带来无穷祸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藉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

(10)、 当左宗棠在西北作战时,曾国藩尽心尽力督办粮草,并且还把自己手底下的一名猛将刘松山拨给左宗棠。对左宗棠成功平复新疆叛乱,曾国藩钦佩不已,称他是“当今天下第一人”。

(11)、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d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d方面毛泽东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

(12)、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大约也就是此种境界吧!

(13)、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14)、事实上呢,没有那么多的“运气好”,而是他们比你多摔了几个跟头,比你多看见几次凌晨三点的阳光,比你多挑灯读了几本书,比你多真挚地结识了几个朋友……

(15)、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16)、释义: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7)、修心不是说不做事,而是更高效地做事,还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王阳明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18)、一个人大家称他为孝子,必然是他做到了尽孝的事情,而不是他仅仅知道要尽孝而没去行动就称他为孝子。

(19)、在这些人物当中,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邮箱✎1587915858@qq.com

3、王阳明 修心

(1)、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2)、良知在王阳明看来是天赋的,只要把一切不好的恶习,念头搜刮出来,把它们消灭掉,就自然知道什么是对还是错了。但是我认为良知并不是天生的东西,而是一个时代的道德观,是后天的东西。知道了道德标准,也就自然能够知善知恶了。而且我认为王阳明看破生命,看破功名之类的不属于儒家的东西,而是佛家的东西,并不值得去推崇。

(3)、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4)、心学,心是指人的良知,人的品性,在当时还包括儒家的伦理道德。

(5)、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拥有一份应对复杂的智慧。

(6)、知行合一的知也是良知,强调了良知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和并行,就像道路的两个方向,人的两臂,大雁的双翅一样,缺一不可。

(7)、宁王这种问题,即使在强人中也极为普遍。譬如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突袭苏联前,有无数情报被透露给苏联,但斯大林抱定一个念头:“希特勒不会愚蠢到攻击苏联。”所以对这些情报视而不见,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甚至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结果让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8)、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9)、洞悉修身、持家、教子、立业、处世之生存哲学

(10)、现代人宁愿花更多时间和金钱去学习知识、技能,但就是不愿意花一些时间来修心,这是现代人的通病。

(11)、心胸狭隘会给人带来无穷祸患,而心胸宽广则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慰藉心灵。无论是为了个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争取到发展的机会,都应以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

(12)、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13)、王阳明率先从自身经历出发,他自己经历过很多磨砺,所以他认为,人类就是要勇于磨砺自己。当自己身处苦楚的时候,不要被现实压垮,让这种敢于磨砺自己的精神,变成一种本能。

(14)、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凡事都在人的心里。

(15)、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16)、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问他兵法的要义是什么?这个下属答不上来。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八字真言。

(17)、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听到自己内心善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召唤,也就够了。

(18)、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9)、释义: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20)、释义: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4、王阳明修心的四大重点

(1)、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2)、当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男人会说,他的成就感来自于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女人会说,她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妈妈会说,孩子好好学习,她就快乐;孩子会说,如果父母给他包容与认可,他才能轻松……这些想法都藏着一个共同的含义:我的人生不是我负责,而是另外的人负责的。

(3)、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知行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

(4)、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正是儒学三纲。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世间上,人与人之间,夫妻相处要豁达;朋友交谊要豁达;主管对待属下要豁达。除此之外,在事业上,写文章的人要豁达,才能写出胸怀宇宙大地的涵养;为政者要豁达,才能不计私利,顾全大局;为人师者要豁达,才能倾囊相授,哺育英才。

(6)、生活,总会给我们一地鸡毛,把大部分人都淹没在琐碎的日常里,而有的人,却是一边应付着那些鸡零狗碎,一边默默地努力着。

(7)、由于明王朝面临深重的社会危机,王阳明深感统治思想界达二三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和佛老思想于世无补,因此,他开始对理学和理学教育进行检讨、反省、批判。他说:“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豪杰之士者为之倡焉耳。”

(8)、他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

(9)、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0)、释义: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1)、《尚书·君陈》里说“有容,德乃大”,意思是一个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心胸开阔的人,能容别人所不能容之事。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是拼命争辩,而是能够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尊重对方的话语权。

(12)、心学之思|王阳明:在喧嚣的社会追求更好的自己

(13)、 《菜根谭》中有言:“忠恕待人,养德远害。”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做到这三点,既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余生,用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去处理事情,做一个有原则却也懂得退让的人。

(14)、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通常,当你说“我如何如何”时,你其实说的都是这个“小我”。我们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我”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15)、释义: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16)、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 古人说:“静能生慧。”只有平静下来,才可以有着一份面对繁杂的智慧;只有内心平静下来,才可以有观照万物的可能。

(18)、下面,颜小二将简单和各位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的部分精髓理论“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然后再向各位简单叙述一下阳明心学的这些精髓给我们带来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即“许多时候,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王阳明心学精髓之一“心外无物”之万物的意义由心而起说到王阳明心学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为深刻地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各位先对“心外无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一个初步了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获会更大一些。

(19)、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向内寻求定力,一个人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20)、他曾写了题为《睡起偶成》的诗,曰:“起向高楼撞晓钟,尚多昏睡正懵懵。纵令日暮醒犹得,不信人间耳尽聋。”

5、王阳明修心的重要性

(1)、 古人认为,一个人独处要能够“神不浊”,默坐要能够“心不浊”。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守好自己内心深处的清明。即使在他人不监督的状况下,自己也要守好内心深处的基本原则、守好人的底线。

(2)、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3)、现代人忙忙碌碌,没有一刻安闲,疲惫的心灵时刻紧绷,迟早会有崩断的一天。

(4)、后来很多中国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就非常关注阳明学。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提出“力行哲学”。蒋介石曾经三次来到贵阳修文,还有留影和题字。蒋介石到台湾以后,把他的行宫改成“阳明山”,把书房取名为“阳明书屋”,后来又专门建了“阳明大学”。

(5)、©内容简介:《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大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是阳明心学的载体,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极经典的入门必读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6)、关于龙场悟道,当时王阳明读的只要是《周易》,练的是道家的“真空炼形法”,思考的是儒家的“圣人之道”,而他的语言表述借用了禅宗。

(7)、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8)、这说明王阳明适应了当时明代学术发展的需要,抛弃“即物穷理”的理学模式,创立了一种进行内心主观的直接反省的“心学”思潮。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力图把儒学加以刷新和改造。

(9)、险夷原不滞心中,何异流云过外太空。夜静洪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10)、 《尚书·君陈》里说“有容,德乃大”,意思是一个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心胸开阔的人,能容别人所不能容之事。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不是拼命争辩,而是能够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尊重对方的话语权。

(11)、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指王守仁。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人物生平:生而不凡。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12)、而,王阳明在这种环境下,却从未病倒过,一个重要的原因:心境开明。

(13)、 越是困难处,越是修心时。面对的环境越糟糕,越要守好内心深处的坚持,境转心不转,这也是炼心之道。

(14)、星座 | 梁实秋 | 大清钱王 | 天下霸唱 | 小王子 | 宋词 | 戏曲 | 林清玄 | 春节 | 3月 | 反鸡汤 | 情人节 | 夏目漱石 | 王阳明 | 饶宗颐 | 雨水| 立春 | 林徽因 | 2月 | 二十四节气 | 明代 | 沈从文 | 武侠 | 书单 | 萧红 | 爱

(15)、也就是说,因为“心外无物”,万物的意义由“心”赋予,而我们生来就有“良知良能”,所以“仁义礼智信”等在我们身上的具体表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的外在显现,这种“显现”是与外界和他人无关的“心外无物”的“本心”体现。

(16)、有的人,还希望可以成为他人眼中的那个人:可以不用努力,不用费尽心血,就可以到达别人到不了高度的人。

(17)、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18)、有时候,生活会戏弄你,你越迫切想去要什么,越是得不到。

(19)、人生启迪: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很难,人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职了、失恋了、失业了等等,这些让人很难快活起来。世人多以为快乐与否在于外境,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快乐只在一心,而且要从一心着手去做功夫。说白了,一切还要落回到自心修养上去,这便是良知功夫的内涵。心的修养越深,受外境影响的程度就越小,这是一定的。

(20)、只是,因为他们把得失看得很淡,成功,就是“走运”,失败,也无所谓。

(1)、克服私欲是一个人重要的品格,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一个人原本德行优劣。

(2)、人生启迪: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人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3)、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卷十中指出:“先生(指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4)、 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人只有守住自己的良心,上不负天、下不愧地,才能坦坦荡荡面对天地鬼神。守住利益的诱惑,守住自己的内心,才能守住人格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