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饮食之道100句
孔子饮食名言
1、孔子的饮食观的感悟
(1)、饮食中的觉知:“半年前的食物塑造了今天的你”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子罕》
(4)、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6)、学习孔子的名言就是要有一颗宽厚的心,懂得推己及人,懂得舍己为人。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所关心的是天下人、天下事,而不是一己之私、一己之利。把心境放宽、放大。个人的得失、祸福便不再那么重要了。“
(7)、据《中庸》记载,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大学》也说“富润屋,德润身”。可见“德”与人的健康长寿是息息相关的。而与孔子的长寿有着直接关系的道德元素,则主要是以下三点:
(8)、(15)《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420页)
(9)、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0)、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11)、(翻译)孔子说:”可以同在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通向真理;可以一起通向真理的人,未必能共同坚守真理;可以一起坚守真理的人,未必都能做到通权达变。“
(12)、孔子弟子三千,在培育人才之中,自己也获得了巨大的欢乐。
(13)、今天关在水泥与玻璃窗里的圈内人士,如果常常亲近大自然,乐水乐山,一定能获得生活的真正快乐!
(14)、(翻译)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要求饱足,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主动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5)、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16)、其次,在具体的内容上,三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第九“食不厌精”章中,就存在着这样的典型的观点不一致。这第九章一共有十七句话,有十二句的解释完全一致或相似,有五句的解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甚至有迥然相异者。其中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不厌”之解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与《论语注疏》中均为“言以是为善”而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的解释则为“不饱食”前者以为“饭与脍皆尚精细也”后者以为“不因食脍之精细而特饱食”在笔者看来,后者与后面“不饱食”相重复,而似乎是前一种观点更有道理。对“食不语,寝不言”中“语”、“言”的解释,朱子《集注》以为“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论语注疏》以为“直言曰言,答述曰语”《论语新解》以为“语、言二字通用”(16)是为互文,以上观点,朱子集注“自言”与《论语注疏》“直言”意思一致,即“从自我言语”之意,而钱穆先生“言、语二字通用”的观点,显然与常理相悖,因此“食不语,寝不言”的意思应当为“吃饭的时候不答复别人,睡觉的时候不主动说话”。
(17)、(17)《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18)、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9)、常言道,病从口入。孔子的养生,首先是从对饮食的把关入手。具体地说,有“九不食”。据《论语·乡d》记,孔子的“九不食”是:
(20)、孔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表现在他的日常起居上。孔子在社交场合虽然“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但在家闲居时却是很随意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寝不尸,居不客”。“寝不尸”即睡觉时不能像挺尸那样仰面朝天,而应侧卧,腿略弯曲,这与今天医家所提倡的睡姿是一致的。“居不客”则是说闲居不能像在外做客或在家接待客人时那样拘谨,而应该把自己放松。放松成什么样子呢?“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即很整齐,又很和乐而舒展的样子。身体的放松有利于缓解肌肉的疲劳,并可加速血液的流动,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孔子还说他“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因为边吃饭边说话,食物还来不及细嚼便下咽,会增加胃肠的负担。睡觉前交谈也容易令人兴奋,造成失眠。
2、孔子的饮食之道
(1)、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2)、首先,在《论语·乡d》篇的章节数上面,三者就明显的存在差异。《论语注疏》中很明显的写道:“此篇虽曰一章”,所以在《论语注疏》中,《乡d》篇应该是只有一章的,这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旧说凡一章”也是相对应的。因此也可以看出,在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乡d》篇肯定不是一章,实际上,在朱子《集注》中,《乡d》篇被分为了十七节,这就直接体现了二者的不同。而令人惊讶的是,在章节划分方面,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与二者也有极大的不同。和朱子《集注》一样,在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中,《乡d》篇同样被划分为了十七节,这与《论语注疏》是不同的;但由于钱穆先生将朱子《集注》中的第二节合二为并将朱子认为应当省略的“入太庙,每事问”一节另行拿出,因此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与朱子《集注》也有所不同。在笔者看来,这三种不同的划分,代表着三种不同的思维,即:《乡d》篇是一篇完整的叙述,《乡d》篇是分散的记录、第一二节没有连贯关系而且与《八佾》篇中的内容有重复、《乡d》篇是分散的记录、第一二节有连贯关系而且与《八佾》篇中的内容没有重复。这三种思维在笔者看来都是正确的,只是理解的方法不同而已,因此纠结于此不同并无任何意义,但却能体现出注释者观点不同而产生的观点差异。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4)、(11)《论语新解》(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88页)
(5)、《论语》该读,《乡d》篇自然也有有待我们探索的道理。但我们今天读《论语》,应该是无法直接读懂的,所以必须借助好的注释版本。然而同所有的注释学问一样,对《乡d》篇的注释,也会因人而异。而注释版本的因人而异使得注释的质量千差万别,因此选择注释的版本、并在此基础上对比注释的观点就成了读《论语》、读《乡d》篇的当务之急。
(6)、二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即谷物做的饭料。这是说,席上的肉再多,吃它也不应该超过主食。这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是以谷物为主要食物的,其身体的消化功能也适应了这一特点。倘多食肉类,要么超出其消化能力,如《黄帝内经》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要么造成肥胖,并诱发各种疾病,如《吕氏春秋》所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自觉地遵循以食谷物为主的饮食原则了。
(7)、此亦如《孟子·尽心上》所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第三种乐趣)也。”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10)、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1)、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回答别人,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2)、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无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13)、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14)、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15)、(37)《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16)、孔子门墙桃李芬芳,争奇斗艳,春色满园,怎会不令人快乐、令人愉悦、令人陶醉!
(17)、《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18)、笔者之前曾写道:“从横向上来说,不同的注释会因不同注释者的观点不同而产生观点差异”,这一点在《论语》的注释上也不例外。虽然《论语注疏》、《四书章句集注》和《论语新解》都是非常优秀的《论语》注释,在内容上三者也不乏共同之处,但实际上三者之间不同之处甚多,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笔者在下文将通过《论语·乡d》篇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一论点。
(19)、(3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20)、本文摘录自《千古食趣_关于吃的那些事(超值金版)》编著:宏道
3、孔子用餐名言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2)、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便是由好之而进入乐之,从而乐此不疲了。
(3)、日本禅宗故事(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4)、2017年10月,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今天特别是d的十八大以后,传统文化越来越多次的被国家最高领导人所提及,越来越被被国家和社会所看重。曾经一度被遗忘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东方智慧,渐渐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之中,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情。
(5)、子曰:“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7)、(29)《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419页)
(8)、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9)、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1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炊。其争也君子。” ——《八佾》
(1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13)、我听了心里更是一惊,在之前的背诵中,我从来没有对其中的句子进行过分析。
(14)、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孔子《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16)、选自《孔子家语·卷观乡射第二十八》。(译文)把弓弦绷紧而不松弛,文王、武王不会这样做;把弓弦放松而不绷紧,文王、武王也不会这样做;有放松有绷紧,这才是文王、式王的治国之道。
(17)、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割不正,不食。”祭祀肉切得不方正,不吃。可见孔子对优巧刀工,即菜肴形式的追求。
(1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0)、ISBN:978-7-100-18507-3
4、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至理名言
(1)、(30)《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2)、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图奢糜,居住不贪图安逸,在做事时机敏还在说话时谨慎,靠近道德规范就使自身正派了——可以称得上是喜好学习的人。”
(3)、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4)、投入、欣赏并享受大自然,是孔子人生之调节、超脱、快乐,乃至于获取智慧与灵感的一个主要源头。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6)、交友是一种快乐的事情,互相慰问、交流、切磋、帮助,这是一种快乐。
(7)、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译文)木料经过墨线画线,就能够取直;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就能成为圣人。
(8)、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 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0)、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1)、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d。观过,斯知仁矣。”
(12)、吃饱,穿暖,安居,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君子精神富足,难道就超脱物质需求了吗?非也!
(13)、(2)《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332页)
(1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15)、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
(1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17)、《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18)、子曰:“志于道,据于徳,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19)、《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20)、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5、孔子的饮食观念到底是什么样的
(1)、(2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2)、在参考评论方面,在此我们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的评论为例说明此点。《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于清乾隆年间编纂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对《四库全书》所收书与存目书的提要介绍”,由纪昀等人编纂而成。其中所记载的提要介绍,都是极其精准详尽的,对我们选定注释版本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3)、《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5)、(26)《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6)、(24)《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9)、以上两点应该是很清晰明白的表达了注释观点差异了,至于其它更多的例子,笔者在此章就不想赘述了。而我们既然遇到了《乡d》篇,就不妨来了解一下孔子的饮食观,即上一段所描写的“食不厌精”章。
(10)、对“不多食”的解释: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和《论语注疏》皆以为“不多食”系“不可过饱”(21)“适可而止”钱穆先生则认为“不多食”系“此三字单承上姜食言。姜虽不撤,亦不多食”,笔者认为钱穆先生的语句在其自身的语境之下是合适的,因为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不过多吃饱的意思,此处作此解不会重复,但放在朱子语境下就会显得突兀,因此需要区别对待。
(11)、孔子不仅释“仁”为“爱亲”,又引申“仁”为“爱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爱人”是“爱亲”的延伸,即“泛爱众”。“爱众”的伦理层次自然比“爱人”高,但并没有超出血缘宗法关系的范围。
(12)、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
(13)、所谓“合礼致情”,是指酒的社交功能而言;所谓“适体归性”,是指酒的养生功能而言。而无论就何种功能而言,饮酒的最高境界都是“和”,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自己身心的和谐。倘一“及乱”,则酒的和谐境界全无。这就是孔子饮酒而“不及乱”的要义。
(1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16)、圣人孔子“八不食”①儒家饮食思想:以食为天
(17)、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18)、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19)、论语第十章描写弟子们看到的孔子日常中生活行为方式,你挑的这话出自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沾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20)、惟酒无量,不及乱:酒没有限量,但要“以醉为节不及乱”另有程子(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今从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