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兵家名言名句104句

2023-12-23 12:11:59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兵家经典名句

1、兵家经典书籍

(1)、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虚实篇》。水会因为地势的高低选择其流向,用兵也要根据敌我的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孙子强调用兵作战要不拘常法、临事适变、从宜而行。其核心是灵活性问题。

(2)、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始计第一) 译文: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3)、人生,总少不了失意与坎坷,励志的诗词给了她力量。

(4)、(谋攻第三)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5)、这是兵贵神速的理念。是第二篇《作战篇》。即作战只求胜利,作战久了会挫伤战士士气,进攻敌人的城池也会缺乏战力,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国家也会趁虚而入。所以为求用兵精巧而进军缓慢,最终胜利的战例,从来没有听说过。

(6)、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7)、我国古代的史书中对战争的描述都相当简单,读史书对战争的过程往往很茫然,比如《史记》中的垓下之战:

(8)、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9)、兵阴阳家,假鬼神以为助;兵技巧家,关注的是战争中的器械和技术。

(10)、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第二)

(11)、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2)、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13)、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14)、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15)、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16)、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操曰:&#非郃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

(17)、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18)、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19)、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20)、译文:将帅好比人的心脏,部属好比人的四肢。如果决心坚定,四肢的动作必然有力;如果犹豫不定,四肢的动作必然迟疑失灵。

2、兵家名言名句

(1)、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2)、这是兵法中第一篇《计篇》的名句。〔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攻击对方的方式既要找到对方没有物质准备的地方,更要找到没有心理准备的地方。如果二者都能找到。必然有丰硕的成果。所以不但要研究对方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要研究和推测对方的精神条件。也就是对方的策略、战术、方案。只有在这些策略、战术、方案中找到对方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斗争胜利的可能性才更大。这个名言从反方向思考就是自己要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才不会被对方攻击。

(3)、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4)、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作战第二)

(5)、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6)、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7)、“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

(8)、《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9)、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

(10)、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11)、本句出自第四《军形篇》。这是一个辩证的胜败关。孙子提出要战就要先做到自己不可战胜,同时等待和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说,不可战胜,主要看自己做到没有;要胜敌人,主要看敌人是否有破绽。所以,胜负是可以知晓和判断的,但是不能强求。这个观点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

(12)、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谋攻第三)

(13)、《孙子兵法》十大精髓名句,读懂古人最高谋略

(14)、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15)、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6)、决定战争行动之后,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禁止两边百姓往来,也不许敌国使者进入。这样防止军情泄露,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情况。

(17)、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18)、 胜不骄,败不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19)、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20)、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

3、兵家典故

(1)、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在对手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进攻,在对手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行动。

(2)、春秋时,兵家奇才孙武著绝世秘籍《孙子兵法》,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十六字要诀道出行兵布阵必胜之法,世人尊其为&#兵圣&#。得兵家者可获扭转乾坤之力,为万人敌。

(3)、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4)、译文: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领域,也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之道,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

(5)、墨家讲非攻,反战也是军事。法家、农家讲耕战,富国强兵。阴阳家看风水看地形,讲占卜胜负。纵横家远交近攻更与战争关系极大。

(6)、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7)、上文出自《汉书·艺文志》,班固在《汉书》中将兵家分为四种: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8)、学会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9)、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诸吕用事而盗取之。武帝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秦兵录,犹未能备。至于孝成,命任宏论次兵书为四种。

(10)、在秦崩~楚亡~汉兴这段巨变的历史时期,最闪耀的名将无疑是“兵仙”韩信和“战神”项羽了。

(1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深根固本以治天下。  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

(12)、本句可以说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名句了。也是出自《谋攻篇》。其名声虽大,但是也只能排在第四位。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这是对情报、资料的高要求。当然,这也是非常正确的。记得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总是能够躲过蒋介石的包围圈。就是红军的谍报人员水平很高。能够准确破译敌方的密码。从而使毛泽东准确掌握情报。进而为我军制定最好的战略战术方案。如果不知情,可能就要出现错误的判断。事实上毛泽东遵义会议不久就吃过对敌人兵力判断错误的亏。所以情况不明切忌决策。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对对手的研究,了解也是极为重要的。

(13)、齐鲁书社总编辑傅光中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是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俄两国人民曾并肩战斗,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侵略,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而今,中俄两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相互支持,携手努力,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此时此刻,我们举行浓缩着中国古代兵家文化精髓与精华的《兵家名言》(汉俄对照版)新书发布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4)、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就时常说的一些金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这样既能体现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又能够体现出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

(15)、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16)、在军事艺术中,数学上所谓的绝对值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在这里只有各种可能性、盖然性、幸运和不幸运的活动,它们像织物的经纬一样交织在战争中,使战争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最近似赌博。——克劳塞维茨

(17)、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第三)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18)、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19)、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20)、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yun,怒也)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4、兵家的经典著作

(1)、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2)、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3)、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4)、只有根据局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这个精神在战术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不管是商战,还是兵战;不管是交友、还是创业;不管是竞技,还是谈判。时刻保持对局面的透彻分析和针对性的应对是每个决策和行动者必备的素养。

(5)、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第三)

(6)、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8)、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9)、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1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11)、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1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3)、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出征在外的景军,不一定要完全听从君主的命令。将领在外会根据实际情况来拟定对策,如果受到“君命”的掣肘,就很难做到灵活的应对,以至于很难取得成功。

(1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始计第一)

(15)、这几句大意是:对敌人要以小利诱惑他,使他上钩;要扰乱敌人,趁机战而胜之;当敌人实力雄厚时,要防备他可能进攻自己;当敌人力量强大时,就要避其锋芒,保存实力。这几句讲用兵之道在于计谋,作者认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见《韩非子·难一》),因而可以小利诱之,使敌人迷惑,中计;可以扰乱其军心,破坏其给养,打乱其部署,最终打败敌人。若看到敌人实力雄厚,就应考虑到敌人可能会对自己发动进攻,应有所准备。两军对阵时,看到敌军强大,就要有所回避,不可硬拼、硬冲。此二句所谈用兵之道,在现代军事上也可作为借鉴。

(16)、亚历山大·斯马拉阔娃女士在致辞中表示,《兵家名言》一书收录了中国古代兵家经典著作的名言警句,这些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必要基础。我们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得到广大读者及东方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

(17)、出自《孙子兵法·计篇》。长时间打仗的国家,对自己有利的,从来没有过!意思说长时间打仗对自己国家没有好处!

(18)、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第一) 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

(19)、项羽一生大小七十余战,除了垓下之战几乎没有败绩,应当说项羽是一位出色的战术大师,懂得如何识形造势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20)、事定之后,乃计曲直,不亦善乎?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5、兵家经典有哪些

(1)、阴阳家:灵衣玉佩,一阴一阳。罗生堂下,秋兰长生。&#太极玄阴阳两气&#。

(2)、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3)、译文:要在敌人没有防备时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处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取得胜利的奥妙所在,是不可能预先规定的。

(4)、译文: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5)、即《吴孙子兵法》、《齐孙子》、《公孙鞅》、《吴起》、《范蠡》、《大夫种》、《李子》、《娷》、《兵春秋》、《庞煖》、《儿良》、《广武君》、《韩信》共十三家。

(6)、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7)、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8)、兵家,古代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亦指研究军事的学派;古代另指拥兵一方的豪强或军将,亦为部曲私兵之称等。兵家原出古司马之职,是“王官之武备”。

(9)、韩信在兵家之中便属于兵权谋家,兵权谋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家。

(10)、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君主之道,说的是务求政治清明,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这样就可以为君主而死,为君主而生,从而不畏惧危险。

(11)、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

(12)、军事在当时可以说是第一要务,因为当时战争比较多,不光是兵家孙武、吴起、司马穰苴,而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每个有学问的人都研究军事,都有关于军事方面的言论。

(13)、提醒大家有的时候是大家自己吓唬自己,其实名言警句题目没有那么难,大家也大不必为此背诵大量的古文,其中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时政走,多积累领导人的讲话和语录,灵活运用到自身的答题中,多用几次便可以融会贯通。

(14)、故兵贵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

(15)、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16)、读音:“shèngbàinǎibīngjiāchángshì”。

(17)、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谋攻第三)

(18)、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军形篇》

(19)、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20)、当我们失落时,不如读一读励志的诗词,从诗词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1)、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钝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谋攻篇》

(2)、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本句大意是:最大的灾祸来自轻敌。轻敌,就会过分迷信自己的实力,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轻敌,就不能正确地分析敌情,容易放松警惕,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因此,轻敌为古今兵家之大忌。此句可作为用兵者的座右铭,同时对每人也都具有警戒意义。无论干什么工作,松懈、麻痹、轻敌都会导致失败,甚至会引出不测之祸。

(3)、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4)、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