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4句101句

2024-01-06 09:45:59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

1、关于物候现象的农谚或诗文

(1)、研究物候学的五个意义又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2)、    生1:第一幅燕子飞得很低,这预示着要下雨了;第二幅小鱼跃出水面透气,这也是要下雨的表现;第三幅蚂蚁搬家,也是一样,这些现象都预示要下雨了。

(3)、第本文是一位科学家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介绍(而非专职科普作家的介绍),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驾轻就熟,才能写得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4)、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5)、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6)、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暖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7)、画线句是为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9)、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10)、温故知新:复习小学时学过的“24节气歌”,加深对传统农历之精妙的文化认同。

(1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2)、重点精读第三部分。通过细读文本、调动相关的地理知识,回答:这一部分,为什么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作者概括的四个因素,有没有可商榷之处?文中提到的我国的气候类型,和你在地理课上学到的气候知识,有没有什么出入?

(13)、(1)作比较(2)打比方(3)举例子(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4)、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15)、    (出示图片)(新吐绿芽的柳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翻飞如火的枫叶、傲雪独开的梅花)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子燕翩舞、落叶翻飞,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6)、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白天的天空晴朗,夜晚的星光点点,告知了天气的语言。树上的花朵,变黃的种子,告知了季节的语言。麻雀在它的窝生蛋,蟋蟀在夜晚不停的唱歌,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語言,真是奇妙! 

(1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8)、(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

(19)、    生2: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20)、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或动手查字典之后,教师择要总结:

2、有关物候现象的农谚4句

(1)、本文里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是什么?(出示课件)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先示范的分析一句,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有降低难度,又能抛砖引玉,调到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品析我找出的比较的语句,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在文中尝试的找出句子课堂进行品析,再当堂展示。这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分寸的冲破教材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趣味盎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挖掘出他们学习语文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三位老师均有自我反思。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以及这样教学的理念,有的还进行了不足之处的反思,是诚恳的、有效的。

(4)、文章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在组内交流。

(5)、    师:从哪些语句上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有了自己的观点后,请在组内交流。

(6)、“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7)、总评:这个教学设计,能抓住课文的特点,确立说明文语言的学习和说明方法的了解为教学重难点,紧扣了课文值得学习和挖掘的内容,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步骤,环节清楚,不拖泥带水,不跑野马,做到了提纲挈领,引导得法。

(8)、生:逻辑顺序(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物候----物候学,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第四部分主要是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它按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文章很有条理性。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 重点: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突破方法:反复品读。

(10)、这是一篇_________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______顺序,语言_____。

(11)、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成语: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铄石流金 雪虐风饕 诗句:风马牛不相及。

(12)、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3)、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14)、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15)、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16)、(1)小学阶段,教师已经讲了各种说明方法;

(17)、    师:前两句解释得很好,后面两句理解的角度不对。“恨”在文言当中不是怨恨的意思,而是伤感的意思。这首诗写的是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18)、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19)、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20)、    生3:像“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3、关于物候的农谚谚语大全

(1)、③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恰当、形象,透露出喜爱之情。)

(2)、总评:这个教学设计,有教师的个性风格。首先是善于探索,把语言品析采用了比较揣摩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其次是善于前后关联,拓展迁移。如,选取了大量的诗句,进行深度赏析,掌握物候知识。再次是板书设计新巧,生动形象,新颖别致。

(3)、文章通过大自然的语言来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其主要得益于说明的条理非常清晰,不仅文章整体结构采用了逻辑说明顺序,而且每个分点介绍也是很有条理的,一目了然;其次说明的语言不仅在准确性很有讲究,生动性方面也是非常用力的,大量的四字短语运用,典雅凝练;最后辅以一些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文章自然明白如话。

(4)、赏读句子,体会文章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5)、 精读一节   品一品   (生动语言) 

(6)、 点评: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读句子,发表见解,围绕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来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

(7)、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8)、 第2自然段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作者采用拟人的笔调,十分生动,情趣盎然。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9)、点评:这个复习回顾环节,把影响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逐一举例作了说明,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10)、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11)、    生2:“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12)、整体感觉,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很不错的。主要体现在教师宏观调控课堂的能力很强。

(13)、教材的写作专题中,写作知识短文,只是简单提出了三种顺序,又以建筑物的说明为例进行解说。写作实践给出的三道题目,前两题都是“事物说明文”,学生很难学习“说明事理”;其一“我的小天地”与其三“我周围的环境”,学生很可能局限于“空间顺序”,教师应多加指导。“我周围的环境”的作文,应与“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进行整合设计:在学生查找资料、实地考察之后,在拥有一定的知识与资料储备,甚至开展了一些问题的讨论之后,才能分析事理、运用逻辑顺序,写好“事理说明文”。

(14)、(这些实例的运用能使读者更具体地理解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成因,有说服力。这是复习回顾环节)

(15)、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它们的作用。

(16)、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拟人 )

(17)、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

(18)、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19)、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20)、②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4、有关物候的农谚,并解释其意义

(1)、明确: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②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③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④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点评:作业设置,课内外均有,并随学生自由选择,有助于学生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

(3)、因此,当看到蜘蛛补网张网活动时,则预示天气将向晴好方面转换。

(4)、第作者竺可桢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的大科学家,所以文章也不乏文学性的描写。但从整体看,本文不能叫“科学小品”。

(5)、生:这个题目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用“物候学”、“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吸引读者。

(6)、    生2:“燕子翩然归来”写出了燕子的轻快敏捷。

(7)、(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

(8)、农谚是指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农业谚语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对天时气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虽寥寥几字,却是对农业生产与天时气象关系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可谓道理深刻。

(9)、    师:从刚才几名同学们的展示中,我们看到了,语言生动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一个是用了很多优美的词语。请同学们寻找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10)、(注)清明最好是晴天,谷雨最好要下雨。如果谷雨没有下雨,那么之后的会久旱无雨。

(11)、听读第一节,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了什么?用“我听到了            ,读懂了          ”说一句话。 

(12)、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表达效果吗?

(13)、    师:我们说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除了这些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你知道哪些有关物候的谚语?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传递的物候现象?

(14)、本文的语言写得非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先读一读,再品一品。再有感情的朗读。这节课重点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的方法品读赏析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

(15)、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语文课培养科学精神,不是直接讲授科学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以“求真、严谨”的态度,运用各种阅读策略,真正读懂作品讲解的科学知识,不能似是而非、大而化之;进而,还可以对有关问题的表述甚至观点,提出质疑,展开探究。教师应避免以下误会:说明文的内容没什么可教(没意思),不需要教(学生自己能读懂),不应该教(语文课不是科学课)。其次,实用文的教学,要重点训练“提取与整合信息”的技能。第引起学生对相关科学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科学与人类生活、科学与人文有着深刻联系。从以上观念出发,《大自然的语言》,可以提炼的教学内容有:

(16)、有点小遗憾,就是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地提到“美”。不过,值得欣赏的是,这个板书中的“美”,一字经纬,意蕴丰富,极富创意,的确是独具特色的。只要老师在板书的时候,一语道破天机即可。

(17)、点评:这节课把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学习作为“三维目标”来落实,是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因为本课虽是事理说明文,其语言特点是不仅准确严谨,而且生动优美,是富于特色的。

(18)、点评:这个说明解释了“比较揣摩法”的基本步骤,表明了老师在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可贵探索。只要持之以恒,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必有收获,值得提倡。

(19)、点评:这个教材分析,依据单元教学重点,对本课的教学要点做出恰当的分析。一篇课文为什么放在某个单元中,是要讲究“单元”整体意识的。这一单元的5篇课文,共同组成一个主题,共同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任务。一节课的设计也是要讲究“单元意识“的。

(20)、(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下文对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说明。)

5、关于物侯现象的农谚

(1)、值得改进的地方有:一是在学习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之后,可以让学生在找几句作个分析。二是说明方法,也需要让学生再找句子分析。三是板书,既要提纲挈领,也要注意出现相关内容。四是没有作业布置,这个环节需要落实一下,如学完第2自然段语言的生动性之后,可提示学生写一段生动优美的片断。五是的细小的问题,即教学过程第三个要点中,保留“揣摩语言”即可,这样与其他的要点显得一致。

(2)、                                                                                        

(3)、物候学研究的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5)、点评:这个环节可见物候现象是普遍存在,而又随时随地都能让人感受得到的。前提是,你得运用物候学知识去感悟。

(6)、 小组讨论后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原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7)、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8)、(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9)、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0)、“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是根据动物的行为预测天气情况。

(11)、生: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1--3)

(12)、例:大自然每天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早上的太阳亮亮,午后的雷声作响,告知了天气的语言。鲜艳的花儿,枯萎的落叶,告知了季节的语言。蚂蚁的勤奋工作,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13)、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与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构成了初中三年六册教材里仅有的两个说明文单元。根据比较,本单元的教学不应再重复“抓特征”“讲方法”“品语言”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把重点放在“理清顺序”“读懂事理”“分析推理、质疑问难”方面。

(14)、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稳中求变;教法创新,实现高效

(15)、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来看,本文的教学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6)、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17)、点评:教学重难点恰当,突破方法合理。语言的品析,是需要反复品读,细心体味的。说明方法的学习突破,需要靠老师的点拨与引导。

(18)、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表述当中的问题,但是还没有说清楚。像前面说的这些自然现象,是什么现象,应该具体举出两个例子,这样就更明白了。谁能再说说?

(19)、    生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0)、竺可桢(17—19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1)、文中哪些语句生动典雅?请摘录两处,并稍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