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关于读书的诗四言60句

2024-01-28 10:43:55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读书的古诗四言诗

1、读书的古诗四言诗句

(1)、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2)、读书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品味,每当有一点新的体会时,必然会感到兴味无穷,其乐融融。

(3)、以上所讲是中国诗歌绝句的基本格式。如果是律诗就多重复一次变成八句,下面我们就以李白和杜甫的诗为例,对格律诗进行赏析。

(4)、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5)、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7)、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8)、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明月皎夜光》)

(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10)、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11)、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12)、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14)、除了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外,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还选录了近代学者名人龚自珍、谭嗣同等人的作品。

(15)、(作者)陆游 (朝代)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6)、   什么是诗呢?这个可是众说纷纭。从源头上说,诗来自人们劳动中的号子,男女对唱的情歌,口口相传的历史,以及祭祀时候的祷词。号子是喊的,情歌是唱的,后来的诗也常常要合乐来歌唱,汉乐府很多就是采自民间的歌谣,所以诗要有音乐美,得好唱好听。从形式上说,就是要有韵律。     所谓韵律,韵就是要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求,也是韵文的基本要求——不然还怎么叫韵文呢?从诗经起,到后世的诗词民歌戏曲,乃至今天传唱的流行歌曲,基本上都是押韵的。押韵是怎么个押法大家都知道,然而方言自古有之,你读起来押韵的我可未必。所以从隋朝开始,就有所谓官韵,也就是官方的按韵编排的字书,来指导各地的读书人读书写诗。时代变迁,人们的读音也多有变化,所以后来各朝又常常重订新的韵书。南宋平水人刘渊编写的《礼部韵略》一百零七韵,后来的韵书韵部大都与之类同,只是合并为一百零六韵,所以统称这一类韵书为平水韵。     所以我们现在看起古诗来,常常会碰到不押韵不顺口的情况。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在唐代是读xia的。我不赞成现在为了押韵,去把斜字读作xia,读音有变的字还很多,一一都改了来,又是一门黑话。读诗就按现在的普通话或者方言来读——据说南方的方言读起唐诗来特别舒畅,心向往之;写诗么也按今天的读音来写。国朝也有几十年了,早有了新的官话,虽然现在不大提倡写古诗,所以没有颁布新的韵书,可是还抱着前朝的老韵书来写诗,写出来又不会读,读不通,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再说说律。律就是节奏和声调的有规律的变化。韵和律都是通过这种有规律的变化构成的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但是比较之下,律比韵要弱一些。所以押韵是基本的相当严格的要求,而律是比较宽泛自由的要求。严格的格律诗是唐以后才出现的,格律诗之外还是可以写不那么讲究格律的古体诗和乐府诗。     诗的节奏很容易领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两两一顿。五言和七言就有两种变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批云啸一声。相比之下,四言诗就显得有点呆板。后来五七言成为主流,这也是一个原因吧。声调的变化就是所谓平仄了。这个在格律诗中格外讲究,但基本的东西也简单: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句式无非就是这么四种之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去掉前面两个字,就是五言的句式。还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第一三五字可以平也可以仄,但二四六还有末字要尽量符合平仄的要求。对于一般的诗歌欣赏来说,了解这些也就够了。    上面大概说了说诗歌的形式。其实比较而言,形式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容。从内容上说,诗者,志也。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要表达心声,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可以说是对内容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倒没有什么规定,这个可以写,那个不可以写,万事万物皆可入诗,差别只在写得好坏。     中华诗歌,始自诗经楚辞,兴盛于唐,历数代而不衰。到了近代,受了西方的影响,诗也向白话的方向发展,风气为之大变。然而,中文有中文的特点,一字一音,字字分明。古诗的这种整齐有致的形式,有如中国的古建筑,堂皇庄严,是最能体现中文的音韵美的文体之一。愿与诸君共赏之。 附注: 鲁迅谈诗歌的起源: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不要笑,这作品确也幼稚得很。但古人不及今人的地方是很多的,这正是其一。就是周朝的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罢,它是《诗经》里的头一篇,所以吓得我们只好磕头佩服。假如先前未曾有过这样的一篇诗,现在的新诗人用这意思做一首白话诗,到无论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试试罢,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编辑者塞进字纸篓去的。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什么话呢?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17)、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个人签名

(1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9)、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

(20)、译文: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2、关于读书的诗四言

(1)、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

(2)、女主人公与丈夫分别,她含着眼泪陪着他走了又走,送了又送,直到送到自己所能到达的最远之地,丝毫不在意自己的归程到底有多远,因为此时她满脑子想的都是,把丈夫送至目的地,心儿早就跟随丈夫的车马一起远去了!与李白送王昌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描写思妇(愿逐月华流照君)心理类似。

(3)、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4)、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魏晋.左思《咏史》

(5)、相比之下,绝句在格律上面就相对宽松一些,同时绝句更具有歌咏的性质。从格律的角度讲,明显七言律诗比五言律诗更难写。七言诗更重视声调气势,五言诗更重视情韵与意识。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相比往往更清新凝练。王维的五律就比较多,读起来清新脱俗。韦应物的五律也比七律多,因为他年轻时在做唐玄宗的近侍,没有怎么读书,到了安史之乱之后才开始写诗,声调气势跟吟诵有关需要从小培养,他学诗比较晚,写诗比较靠思考,所以五言诗写得好一些。但是推到极致,五言绝句又变难了,因为字数有限,就需要非常凝练,非常敏感地抓住某一个点。 

(6)、首先,课下注释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其本义为“交友之道”。后经发展,“知人论世”是指鉴赏作品时须了解作者的生平遭际、思想状况等信息,要联系作者处境、时代特征去推敲作品的内容主旨。“知人论世”是传统诗歌鉴赏方法之一。王国维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介绍是不可少的。以《次北固山下》为例,从注释①中我们了解到“次”是停宿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是唐代诗人,洛阳人。通过注释①我们可以概括出诗人王湾在一次旅途中经过北固山并在此停宿。而此诗正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那么他是因何而感?是壮丽的江景还是初春的景致?同时他的家乡是在洛阳而非北固山,那么这首诗歌是否意在表达远离家乡的游子在旅途中引发的思乡之情呢?通过背景介绍我们对诗歌的初印象便跃然纸上。

(7)、A式:  ∣∣———∣∣  ——∣∣∣——  B式:  ——∣∣——∣

(8)、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描述的是:女主人公与所爱的人分离,日夜思念,并期盼所爱之人能早日归来。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作者,过去曾有不少争议,一般说来大约是东汉后期建安以前的作品。

(9)、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10)、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整個讀書會無論是從老師講授還是互動討論都非常成功。讀書會結束之後,還有許多同學主動找陳致教授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問題與見解,將讀書會上的內容一直延續到了會後,延續到更多、更細緻的學習與研究中。

(12)、阅读中国古诗,需要具备相关的常识,比如古诗的类别,古诗的特点,古诗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等,才能有针对地阅读、分析、思考。今天,我们了解中国古诗的六大特点。

(13)、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14)、普通话韵表(新韵)   现在写诗词,不必按照古音写,用普通话即可!关于普通话押韵表,各家大同小异,这是比较合理的一种!  新韵部   韵母及韵母组合      对应的古词韵 ————————————————————————————————————————  佳麻   aiaua       第十部 麻、佳半,部分入声  开来   aiuai       第五部 佳半、灰半  先寒   anianuanüan   第七部 寒、删、先、元半,十四部 覃、盐、咸  江阳   angianguang    第二部 江阳  逍遥   aoiao       第八部 萧肴豪  国歌   eouo       第九部 歌,部分入声  灰微   eiui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森林   eninunün     第六部 真、文、元半,十三部 侵  冬青   engingongiong  第一部 东冬,十一部 庚青蒸 希奇(儿) i(er并入)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诗词   i(整体认读)    第三部 支微齐,部分入声 别叠   ie(y)e      部分入声,佳麻二韵部分字 忧愁   ouiu        十二部 尤 读书   u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须臾   ü          第四部 鱼虞,部分入声 绝学   üe         部分入声 第三章  诗律(律诗和绝句)  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出、国、学、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啄、足、白,入声。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入声。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李商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笛,入声。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宋)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那,平声。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峡,入声。 绝句(律绝和古绝)   上文说过,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我们分开讨论。 律绝  五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无名氏]《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看、听都是平仄两读!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注:竹、合,入声。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卢伦《塞下曲》   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黑,入声。骑,名词,仄声。  七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泊,入声。 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5)、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青青河畔草》)

(16)、我国现代诗人、学者何其芳指出“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也就是说诗歌的节奏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特点等予以表现。因此,对于古代诗歌来说,首先要注意到的即是诗歌音节间的组合。一般表现为:四言诗两顿即二二式,五言诗三顿即二二一式或者二一二式甚至可以粗略为二三式,七言诗则是四顿即二二二一式或二二一二式。也就是说重音点落在了第二字、第四字以至第六字。如此有规律的重复就形成诗歌的节奏。例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7)、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谢逸《送董元达》

(18)、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19)、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作者看到了外部的景物,进而引起了内心的感动,然后写出诗作。所以说,人心是不能够死的。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20)、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3、读书的古诗四言诗大全

(1)、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2)、          642381060@qq.com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4)、          1075571434@qq.com

(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6)、当然不是所有的古诗都有审美功能。有一个典型的负面例子: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四万多首,论数量在中国乃至世界独占鳌头,论质量也空前绝后,几乎无一佳作传世,只因其诗作无美感无内容。

(7)、以《楚辞》中之第一篇屈原所写的长诗《离骚》为例:

(8)、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9)、从周朝开始,我们国族就非常注重诗歌的吟诵。《周礼春官宗伯》中曾记载:“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这里“兴”指读诗时应具有一种感发的能力,就是“心”。只要心动,就会兴发,就有感动。因此,教学应先要培养出一种兴发感动的能力。“道”就是引导的意思,是指对于感发指向的一种导引,以及告知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为了达到对于诗歌可以有随时随地的感发,并且可以灵活自如运用的目的,因此,又提出了“讽”与“诵”的要求。古人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就是说诗不但要背,且读诗时还要有节奏。

(10)、中国诗歌发展至唐,外在形式定型。诗歌字数上,大致从四言、杂言、五言、六言、三言、七言到以五言、七言为主。

(11)、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12)、尹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楼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两壶。(明文徵明《饮子畏小楼》)

(13)、即便如此,古诗仍然是声韵的艺术,讲究韵律、平仄、节奏,仍然有突出的音乐性,仍然许多可以歌唱,至少可以吟唱。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17)、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18)、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9)、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长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20)、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