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启蒙运动洛克的思想主张117句

2024-03-29 09:53:32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洛克的思想主张

1、洛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洛克在如何教学上有不少行之有效的见解,他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儿童的兴趣,照顾儿童的实际能力。主张多鼓励,多诱导,在授课时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1656年洛克留校任教,但尚未最终决定今后的从业方向。他对从军不感兴趣,似乎一度颇有意于神职,最后却不了了之。其时,近代科学革命在英格兰经长期持续的发展已臻顶峰,自然科学实验一时蔚为风尚,牛津大学恰是当时的一个科学活动中心。约在1657年,洛克开始涉足科学界,主要从事医学和实验科学方面的研究。

(3)、罗素,一位在西方学界遐迩闻名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一位令中国学人耳熟能详和不胜歆羡的西方学者,一位为人类文明留下历史足印和恒久价值的世界公民。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罗素的作品:“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本期推荐其著作《罗素论人的理性》。

(4)、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办法,是以后发生一切邪恶与罪过的根源。

(5)、应把体育放在优先的地位,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是教育家中第一个提出精密的体育理论的人。

(6)、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从而在过去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道德教育学说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7)、其著作有《学术的进步》、《新工具》、《培根随笔集》、《培根论人生成就》等。其中《培根随笔集》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期介绍其作品《培根论人生成就》。

(8)、儿童如果对周围事物冷淡,缺乏兴趣,在工作时不积极、不活泼,这是最坏的缺点之一。

(9)、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10)、下列属于洛克教育思想的(         )。

(11)、在具有健康的身体前提下,德行居于首位,学问则居于第二位。

(12)、在自制勤勉之外,清教价值观在洛克身上最大的体现是敬虔。敬虔首先表现为对永恒事物的关切,对上帝的敬畏顺服,并因对永恒救赎的盼望而生出刚毅忍耐来,在此世的生活中克尽厥职。敬虔是洛克那个时代的特色,当时大多数人依然发自内心地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真实性也依然是当时处理一般社会生活,构建国家政治生活,乃至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预设。洛克终身保持对神学的兴趣,宗教上的关切是其从事学术思考和写作的根本驱动力,传记作家曾指出,洛克一生都是被“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所强烈地推动——尤其是被他对自由和宽容的关切所推动”。在道德哲学上,有学者曾指出,洛克不同意道德植根于自身利益或人类的固有尊严,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永恒的、无限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拥有无限的道德权威,是终极的是非标准,人类有义务服从之。洛克的道德论固然是功利主义的,但他所谓的最大奖赏并不仅仅是今世的报偿,而是来自上帝的永恒救赎。洛克在人类认识论上的克制态度,令人想起日内瓦宗教改革家、清教徒精神之父加尔文对信徒的反复告诫:要接受上帝为人类所设的界限,约束无度的好奇心,不要绞尽脑汁猜测那些对灵魂得救无益的事情,免得耗费一生的精力去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最终偏离正路。又令人想起圣经旧约《申命记》第29章第29节:“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上帝的;唯有显明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好叫我们遵行这律法上的一切话。”在自撰的墓志铭中,洛克如此自况:长眠于此的洛克,“是一个谦逊的人,是一位受过训练的学者,是一位专心追求真理的人”。其实,他首先是一个敬虔的人。

(13)、洛克在其著作《洛克论人权与自由》中观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他也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洛克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

(14)、《培根论人生成就》精华绝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

(15)、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16)、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格兰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清教是17世纪英格兰最重要的信仰体系,清教精神甚至在清教革命失败后依然对英格兰社会发挥着强大的支配力。出身于清教之家的洛克,与清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方面都深受清教影响,其宗教宽容和政教关系理论、个人自由与私人财产权学说、认识论哲学乃至教育观中都充斥着清教元素。清教是洛克的主要智识渊源之为解读洛克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智识背景。探析洛克思想的清教渊源,对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洛克不可或缺。

(17)、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18)、品德的第二要素是知荣明耻。能够懂得奖励的意义,学会正确对待荣誉;懂得惩罚的价值,正确理解挫折。

(19)、洛克的《教育漫话》流传颇广。普遍的观点认为洛克提倡的是“绅士”教育,这固然没错。但是,在“绅士”教育和“清教”教育之间其实有着相当的重合性,洛克的教育观富有鲜明的清教色彩。清教提倡勤勉尽职、自律节制,反对闲散懒惰,认为这会使人有闲暇犯罪堕落。洛克提倡清淡简单的饮食以及早睡早起的习惯——以避免“涉足那种不健康、不安全的放荡的夜生活”;他建议教育儿童以理性来克制欲望。清教对文学艺术并不推崇,认为那是对情欲的挑逗,诱人堕落。洛克对音乐和诗歌的培养与学习不以为然,认为“在世上一切成就的排名表中,音乐乃是居于末席的”,“诗文之府的外观逗人喜爱,却是一块不毛之地”,在其中“发现金矿或银矿实属极为罕见之事。”清教徒认为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子女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家庭教育在清教徒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而洛克也提倡在家教育。细读洛克的《教育漫话》,清教徒的形象跃然纸上。洛克教育思想与清教的关系,值得更多的学术关注。

(20)、提出“绅士教育”目的的是英国教育家_____。

2、启蒙运动洛克的思想主张

(1)、  约翰·洛克(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17世纪英国著名思想家,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法治理论的积极开拓者。

(2)、儿童合理的愿望应该给予满足,但是,一旦在这些愿望超过了限度变成任性时,就要毫不犹豫地拒绝这个要求。

(3)、1682年,洛克因受激进清教徒叛乱的牵连亡命荷兰。流亡期间,洛克潜心继续着多年从未间断的智识思考,集中精力把思考所得行诸笔端,1689年公开发表《论宗教宽容》,紧接着又正式出版了《政府论》两篇和《人类理解论》。这几本书不仅使洛克在当时名声大噪,一跃而成为辉格d的首位政论家、英格兰的知识领袖,而且也一举奠定了他在人类思想史上伟大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的地位。综观洛克主要著述,不难发现其中充斥着清教的元素,可略举其例如下。

(4)、当然,洛克也罢,孔子也罢,作为不同时代、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进步性,也必然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一定要向先贤学习,但我们不可苛求于先贤。

(5)、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洛克从不高扬人的道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道德观,道德观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个体的道德千姿百态,群体的道德也是基于底线的道德,在群体中高扬道德,尤其是推崇高尚的道德,那无异是破坏了每一个人的道德生命力,使每一个人在高尚的道德面前失去了做人的尊严。他只谈底线的道德,这个底线的道德,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他告诉你,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处于战争状态,人的生命永远都是第一的,生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了生命,什么都没了,任何人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能夺去别人的生命。他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既然没有创造自己生命的能力,就不能用契约或通过同意把自己交由任何人奴役,或者置身于别人的绝对的、任意的权力之下,任其夺去生命。”

(6)、洛克的白板说理论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白板说理论不仅是洛克论证一切观念和知识起源于经验的哲学先导,同时,也是他彻底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揭示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坚固基石,它为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认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洛克从事哲学研究的年代,正是英国经验科学光辉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一大批的科学家用他们的科学实践证明了科学,特别是经验科学必须承认它们是起源于这种经验的进程的。洛克的白板说理论正是把近代英国经验科学所依据的和实验方法上升到了哲学高度的结果,他从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那里吸收营养,总结和发展了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思想,并赋予它们时代的内容和进行新的哲学论证,从而白板说理论成为传统认识论中最为重要的认识论之一。洛克认为,既然作为主体的人是一种物质存在物,它也必定向其他物体那样缺乏主动性。因此,为了说明物质肉体的人为何能够具有思维能力、洛克不得不假定是具有主动性的非物质精神或灵魂实体的存在。他认为,设想这种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存在,这可以为人的物质肉体不可能产生的思维能力,意识能力找到一个载体,从而为人的思想力的存在找到了依据。尽管如此,洛克白板说理论的哲学思想仍然启发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界,成为后来许多思想路线的出发点。

(7)、德育在洛克的理论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它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因为今生来世幸福首先要被人看重、喜爱,进而自己感到喜悦。这要借助于德行。其次,德行越高,其他成就越容易获得。

(8)、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9)、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0)、他推崇科学、崇尚知识,一生追求真理。被誉为“法律之舌”“科学之光”,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解释世界的方式,哲学家只是把这些思考形成一个体系。之所以有不同的方式,是因为每个人的世界观不一样。

(12)、教育者应该对于克服儿童的懒惰性,予以极大的注意。

(13)、因此洛克认为“自我”是一种在体内的自我察觉、以及自我意识的反射。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解释了这种意识灵魂的发展过程,他批评了圣奥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原罪的理论,也批评了笛卡尔提出的人生下来皆带有基本逻辑知识的理论。

(14)、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15)、本身才是真正的叛乱者。如果政府守法,公民就会守法,政府与公民就都会安然无恙,同在一个蓝天下,过着和谐与快乐的生活。政府守法,是社会和谐之源,稳定之源,繁荣之源。

(16)、  自由就是在法律之内的自由,在法律之外无自由,如果说法律之外有自由,那也是特权者的自由,是专制者的自由,是权力者的自由,是给自由以毁灭性打击的自由。“就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是以法律的名义、上帝的名义、以高尚的目的也不能侵犯自由。

(17)、恩斯特·卡西尔(EmstCassirer,1874—1945),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主要作《自由与形式》《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语言与神话》《人论》等。

(18)、品德的第一要素是学会自我克制。“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道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弃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有的危险”。所以,尽早培养克制力,在优势和成功面前克制自满,知不足而奋力;在劣势和失败面前克制沮丧,知耻而后勇。

(19)、  暴政以恐惧为根本原则,以谎言为基本信条,以暴力为强大后盾,以权力滥用为主要表征,侵犯人的肉体与精神,使人成为工具。洛克对暴政进行了简化,他衡量暴政与否只采取了一个惟一的标准。在他看来,暴政就是政府超越法律,把政府置于法律之上。

(20)、洛克从人性的底线出发,从人性的经验出发,来论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分析政府存在的基本目的。人类从自然状态里走出来进入契约社会,必然把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政府,但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交,即生命、财产、自由。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追求政府的既得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福祉。公共福祉就是要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

3、英国洛克的思想主张

(1)、  约翰·洛克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政府论》最集中的展示了他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代表了同时代政治学理论的最高成就,被誉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圣经》”。

(2)、李永伟老师主要交流了自己对健康教育和理智教育的价值认知和实施感想,李老师演讲的亮点和创新点是以脑科学研究理论为指导,剖析了儿童病理性记忆和创伤性记忆等孩童时期所经受的不良刺激对形成病理性记忆如网瘾、虚荣、恐惧、抑郁不良心理和性格的决定性影响,为不良性格的矫正和性格危害的防范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3)、洛克也主张“自然状态”论和“社会契约”论,认为没有议会的君主立宪政体是最理想的政体,并最先提出了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和联盟权互相制约的学说。他的社会政治观点对后人颇有影响。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就汲取了他的某些思想。

(4)、洛克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正是因为白板说的观点强调环境或者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洛克又被划分在环境决定论(外铄论)的阵营里。

(5)、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引入了这些概念,还提出了一个例子:例如我们不应该让一个“愚蠢的女仆”告诉小孩在晚上时会有“小妖精和鬼怪”出没,否则“夜晚便会永远和这些可怕的念头结合在一起,他从此再也摆脱不掉这些想法了。”

(6)、哈维尔:一个较有尊严的民族命运唯一可能的起点便是人性本身

(7)、洛克的哲学思想虽然并没有一贯性(20世纪另外一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批评洛克以“零碎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且有很多漏洞,不过却对后来的哲学家起到很大的影响。洛克开创的经验主义被后来的乔治·贝克莱以及大卫·休谟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8)、1652年,洛克到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读书。其时清教独立派已经取代长老派主导了英格兰的政治局势,牛津大学掌握在该派清教徒手中,克伦威尔任校长,深受克伦威尔倚重的清教徒神学家约翰·欧文(JohnOwen,1616~1683)任副校长兼基督教会学院院长。与威斯敏斯特公学不同,牛津大学的清教氛围很浓,特别是基督教会的布道坛,宣讲的主要是加尔文主义的宗教信息。作为大学生的洛克,被要求每天听两场讲道,并在每周日就所听内容向院长欧文指定的人员做汇报。按规定,洛克每晚都要与其导师(一位独立派清教徒)一起做晚祷。尤其是欧文任院长期间,以清教独立派特有的宗教宽容精神处理校务,对信奉国教和天主教的教师网开一面,曾以“论宽容”为题布道,并以文字形式提交议会,在英格兰倡导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远超同时代人。洛克从原先清教长老派主张确立统一的国家教会的威权主义立场,转变为教会独立、各派平等的宗教宽容立场,部分可归因于欧文及其在牛津大学营造的宽容校风,以及欧文所属的清教独立派对宗教宽容的主张与推行。

(9)、清教的产生要从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说起。宗教改革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政治、宗教、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但从表面上看,直接点燃英格兰宗教改革火焰的却是英王亨利八世的子嗣和婚姻问题。16世纪30年代,因罗马拒绝确认其与王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英王亨利八世发动宗教改革,与罗马天主教决裂,使英格兰的教会脱离天主教而成为独立的民族教会,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被进一步确立为英格兰国教(安立甘宗)。改革后的英格兰教会,除英王取代教皇成为教会最高首脑外,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主教中一切能够保留的东西,成为当时新教各派中最接近天主教的宗派。这引起了一些宗教人士的不满,他们要求从教义、礼仪和制度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剔除天主教残余,纯化、简化或净化英格兰的教会。到伊丽莎白时期,主张进一步改革的人发展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和宗教势力。取其净化、洁净之义,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他们的信仰和实践则被称为清教。

(10)、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洛克语:风能进我的小茅屋,雨能进我的小茅屋,只有皇帝不能进我的小茅屋。)

(11)、从他本人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中,他领悟出,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受教育者在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12)、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13)、洛克的道德观是从个人利益和兴趣的原则出发的。他认为,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和养成道德纪律的习惯,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14)、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该分属议会和君主。

(15)、亚里士多德还是尼采?--麦金太尔对现代道德哲学的批判

(16)、  洛克悟透了人性,他知道,在这个社会里,总有万般不如意,这种万般不如意总会激发人们离开地平线的理想。这种理想,看起来诱人,听起来伟大,真正要实施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在海市蜃楼的边上,就是人类的万丈深渊,进入海市蜃楼,就进入了地狱之门。

(17)、说到17世纪的科学,对现代人来说首先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当时还没有现在的科学与宗教相对立、宗教需要科学来论证其真实性的观念,宗教与科学倒毋宁说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倚重的关系。一方面是新科学需要借助于宗教的权威来论证其合法性,另一方面是古老的宗教希冀新科学为其提供证据方面的支持。很多早期的科学家都是虔诚信徒,出于宗教动机而从事科学研究,敬虔甚至被认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提条件。17世纪后期英格兰王政复辟后,清教徒因为在公共政治生活中受到种种限制,就越来越多地把精力转投到科学活动中去,再加上清教伦理与新兴科学活动的内在契合性,使清教和清教徒在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学者罗伯特·金·默顿曾提出过“清教主义—科学”假说,认为在英格兰,是清教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主要的支持,为科学的合法性提供了坚实的依据。莫顿指出,“清教的不加掩饰的功利主义、对世俗的兴趣、有条不紊坚持不懈的行动、彻底的经验论、自由研究的权利乃至责任以及反传统主义,——所有这一切的综合都是与科学中同样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清教强调勤勉尽职,强调勤勤恳恳的工作、脚踏实地的行动,强调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日常生活中荣耀上帝。在清教徒们看来,科学活动首先是利用上帝赋予的理性来认识上帝隐藏于自然界中的规律,以此彰显上帝的荣美和伟大,使上帝得荣耀;其次是以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公共福利,更好地促进人类之善。由此一来,需要长时间耐心观察和总结,又能大大改善人类世俗生活的科学实验活动,就成了清教徒们实践其神学教义和宗教伦理的最佳途径。

(18)、《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     )的教育代表作。

(19)、  自由主义者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大都从人性恶出发,从而推论和演绎出一整套的宪政政治逻辑体系,这当然对洛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洛克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从人类在自然状态的不便中切入政府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合道德性、合目的性。

(20)、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4、洛克的思想主张产生的原因

(1)、本期推荐叔本华著作《叔本华论人生得失》,想了解叔本华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此著作,同时能在书中学到好知识。

(2)、所以,洛克告知我们,知识不决定聪明的程度,健康、品德、观察、阅读、探究、发现和创新、表达,尤其是写作的能力才是智能的核心素养,才是智慧的真正内涵;教育的本质不是传输知识的计量与测评,而是滋养生命、促进健康、提升品德、发展智能、孕育智慧的过程。教育必须有爱心相伴相随,必须有耐心期许期待,必须有细心关怀关照,还必须有责任心一以贯之。

(3)、政治哲学I洛克《政府论》读书会:论政治社会和国家权力(7月24日)

(4)、清教徒们从日内瓦改教家约翰·加尔文(JohnCalvin,1509~1564),特别是其苏格兰门徒的神学中获得了最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清教后来也“逐渐被接受为对所有那些希望根据某种源自于加尔文教教规来使既有教会变得纯洁的人的一个称谓”。因此,清教一般指加尔文主义清教,而英国清教,甚至比早期加尔文主义更极端、更激进。英国清教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其对清教价值观的热切实践和狂热推行。很多清教徒是信念坚定、内心火热的宗教理想主义者,他们极力推崇敬虔、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等宗教德行,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个人更新与改造),而且还带着庄严的宗教使命感,不遗余力地在全社会推而广之(社会更新与重建),极端时甚至以议会立法来整顿社会风化,以刑事惩罚来推行宗教道德,其最高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圣徒(清教徒)共和国。经政教各方势力多次博弈与反复较量,到17世纪二三十年代,清教已逐步发展成为英格兰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之后在这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对整个英国社会发挥着超强的支配力。虽然清教革命在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失败了,英格兰在查理二世统治下经历了一段对清教精神的反叛时期,但清教价值观却永久地镌刻在了英国的民族精神当中。

(5)、在他看来,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那些天赋的原则和观念,实际上也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

(6)、——在交大二附中第十二届教师读书演讲比赛大会上的点评讲话

(7)、亚瑟·叔本华(德文:Arthur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岁),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8)、1647年,15岁的洛克被父亲送到伦敦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公学读书。从洛克后来所述及其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来看,他对这一期的学校生活评价并不高。很可能,对洛克影响更大的是发生在学校之外的那些事情。学校所在的威斯敏斯特,是英格兰议会常驻地,也是国家政治宗教动荡的漩涡眼。洛克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公学的那几年,正是清教革命风高浪急,清教势力渐次全面掌控英格兰政治局面的时期。革命的高潮是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在白厅广场被送上断头台,清教共和国建立。1643至1649年,威斯敏斯特宗教会议召开,会后清教长老派取代安立甘宗被确立为英格兰法定的教会制度。其间国教徒(保王d)和清教徒(议会d)之间围绕政治和宗教议题展开的激烈争论,少年洛克想必并不陌生。

(9)、根据自己当过保健医生、教师的体会,提出了一套经过仔细研究的、适应当时科学水平的体育制度。

(10)、对儿童应该避免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方法,而“根据理智,对于有德行的,良好的行为”给予名誉奖。

(11)、最重要的经验主义哲学家是约翰·洛克、贝克莱与大卫·休谟,都是英国人。十七世纪主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当中,笛卡尔是法国人,斯宾诺莎是荷兰人,莱布尼兹则是德国人。所以我们通常区分为“英国的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就是那些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的知识的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这是对经验主义的最佳说明。这种观点颇有批评柏拉图的意味。因为柏拉图认为人生下来就从观念世界带来了一整套的“观念”。洛克则重复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但他针对的对象是笛卡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对它并没有任何固有的概念或观念。如果我们有一个观念或概念是和我们所经验的事实完全不相关的,则它将是一个虚假的观念。举例来说,当我们说出“上帝”、“永恒”或“实体”这些字眼时,我们并没有运用我们的理智,因为没有人曾经体验过上帝、永恒或哲学家所谓的“实体”这些东西。因此,虽然有许多博学之士著书立说,探讨这些事物,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提出什么新见解。这类精心构筑的哲学体系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却是百分之百的虚幻。十八世纪的哲学家虽然继承了若干这类理论,但他们现在要把这些理论拿到显微镜下检视,以便把所有空洞不实的观念淘汰掉。那些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仔细检视人类所有的观念,以确定它们是否根据实际的经验而来,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12)、所以说,洛克的教育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还不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更具有时代进步性。作为封建奴隶主代言人的孔子虽然将“礼”作为束缚人们犯上作乱的道德绳索,但他又主张教育平等,强调“有教无类”,将“仁”作为各阶层人格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仁者,其言也訒”,所谓“仁者爱人,智者知人”(颜渊篇),所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篇),所谓“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篇),等等,将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包括克己为人、向善行仁、言语谦逊、助人为乐、在家孝亲、在外敬业、忠诚友善、仁爱直言等践行“仁”的实践纲领通过日常行为规范传达给学子和后世,将德育教育放置在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化育千年,使炎黄子孙走向现代,走向文明。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我们学习洛克教育思想的同时,别忘了我们的教育鼻祖孔老夫子。

(13)、在恩斯特·卡西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人是创造符号,并以此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只有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14)、正如臧克家先生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所著作《有的人》诗中的那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人因事业而不朽,有人因思想而永生。正如这些伟大的哲学家!

(15)、他的重要著作《教育漫话》就是这一体系的结晶。洛克极其注意创立与他的先天思想否定论相适应的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在培养有理性和有才干的绅士。

(16)、  每一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同等的生命尊严和生命诉求,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上帝造人,并不是让每一个人破坏自己的生命,也不是让其它人来残害自己的生命,否则就是处在战争状态。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没有理由灭绝失败者的生命。生命是神圣的,因为上帝而神圣。生命是高贵的,它让人活得有意义,让社会富于色彩。每一个生命都如同花一样释放出自己独有的芳香。没有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上帝就会被亵渎,社会就失去了活力,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光泽。

(17)、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

(18)、  叛乱是对政府的叛乱,是对政府的颠覆,但洛克对叛乱者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的叛乱是果,而不是源,源在于政府和个人滥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不论什么人,只要以强力破坏法律并以强力为他们的违法行为辩护,就真正是地道的叛乱者。”这种强力,只有政府才有,政府

(19)、他的全部关于教育的具体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的。这一看法,直到现在还有很重要的意义。

(20)、  人性具有堕落的倾向,人性也有升华的本能。思想家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人性的堕落,线的那头牵着人性的升华。这条线会让人脚踏实地实地行进,恪守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的底线,一步一步行进。

5、约翰洛克的思想主张

(1)、如果任何人侵犯了别人的生命,那么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战,“一个人可以毁灭向他宣战或对他的生命而怀有敌意的人”。为生命而活,才是神圣之活。为生命而战,才是神圣之战。

(2)、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是:《教育漫话》,主张对儿童进行绅士教育。他认为,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其中,德育排在首位,因为德行是绅士教育首要的品质。

(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4)、洛克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

(5)、本文认为,加尔文主义清教作为特定版本的基督教,是17世纪英格兰最重要的信仰体系,清教精神甚至在清教革命失败后依然对英格兰社会发挥着强大的支配力,而约翰·洛克,身为17世纪的英格兰人,出身于清教之家,终生与清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在个人生活、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清教的烙印,其宗教宽容和政教关系理论、个人自由与私人财产权学说、认识论哲学乃至教育观中都充斥着清教元素。清教是洛克的主要智识渊源之为解读洛克的思想提供了一个整体性的智识背景。无论围绕洛克本人内心深处的宗教信念有何种争议,都不能抹杀或否定加尔文主义清教对洛克学术思想的重大影响。探析洛克思想的清教渊源,评估清教价值观或清教思想对洛克学术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厘清后者在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其中的很多真知灼见。本文即为这方面的初步尝试。文中对洛克思想清教渊源及清教元素的分析不求面面倶到,甚至也可能挂一漏万,惟希望这样的初步探讨能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6)、在西方学术领域,一提到智能、智力,就一定要提到学习力和表达力。学习力包括观察力和阅读力;表达力包括说话水平和写作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力包括观察力、阅读力和思考力,老师给定观察的对象和阅读的对象,让学生对指定对象进行发现和思考;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力是观察力、阅读力和深度思考力,老师给出观察的目标和阅读的书目,要学生通过观察、阅读和深度思考去寻找、整合、建构自己独有的认知体系,并发现自己的体系与先哲体系的差异;到了硕士阶段,学习力则上升为观察探究、阅读提取和思考探究的能力,导师给出一个不在眼前的目标,再给出能够帮助你找到目标的实验工具、参考书目和前人经验,要求你自己找到那个未曾见过的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描述和评价,然后完成一篇论文;到了博士阶段,导师不给你目标,仅仅给你指出一个方向,需要你自己通过实验、观察、读书、探寻和探究发现这个路径上可能存在的价值目标,这个目标的价值或高或低不决定于导师的水平,而决定于你认知能力、探究毅力和表达水平;到了博士后阶段,老师甚至连一个方向都不一定给你指出,他需要的是你和他共同确定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可能存在有价值的目标,也可能不存在有价值的目标,需要的就是在共同商定的方向上探索的经历和过程,这个过程会奠定你走向成功的创新素养和和独创能力,你的责任仅仅是将这个过程体验、收获和教训记录下来,给自己和别人提供研究的参考资料和方向上的诫勉或戒免。

(7)、《叔本华论人生得失》内容简介: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

(8)、生命的智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的多寡并不决定智能水平的高低。智能的第一要素是永远保持追求知识、探索陌生的兴趣和好奇。正如洛克所说的“儿童的其他嗜欲应该小心地抑制,但是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见第108节),因为唯有保持好奇心才会有探索未知的动力,唯有保持兴趣才能使探索的动力保持持久,而兴趣的保鲜需要目标的导航和鼓励的滋养。一个没有好奇心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始终是一种看破红尘、无所无谓的心态,他就不可能保持探索的兴趣,就不可能保持探索的勇气;有了这种兴趣和勇气,如果没有人生理想的导航,没有克制自律的管控,没有渐进式地鼓励和激励的滋养,兴趣就可能走偏或者衰减,勇气就可能消散或退变成匹夫之勇。所以,智能不是天赋,也不决定于学历和知识,而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理想目标、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动力;而智慧仅仅是正确管控智能的心态素养、理性态度和自律能力。

(9)、本文认为,在评价清教在洛克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时,至少应该意识到如下几点:其加尔文主义的宗教或神学观念与清教价值观是有所区别的,虽然加尔文主义神学强化甚至是催生了某些清教价值观,但清教价值观一旦确立起来就与加尔文主义神学脱离而独立发挥影响,对加尔文主义神学立场的否定并不妨碍一个人成为清教价值观的支持者、提倡者和践行者。洛克后来在神学教义上的确背离了严格的加尔文主义甚至正统的基督教神学,但敬虔、勤奋、严谨、自制等为清教极为重视的伦理价值观却贯穿其一生。其清教并不像路德宗或加尔文宗一样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宗教派别,清教徒分布于基督教各个教派之中;在17世纪的英国,加尔文主义神学和清教价值观的影响及于包括各阶层、各派别在内的整个英国社会。清教运动最初实际上是国教内部的净化运动,后来才慢慢衍生出长老派、独立派、浸礼会、贵格会、平均派等形形色色的清教派别。更关键的是,都铎王朝伊丽莎白时期确立起来的国教教义,持守中庸之道,博采众家之长,加尔文神学即为其主要的采纳对象之安立甘宗神学奠基人胡克也以加尔文主义为重要的思想来源。其实,就连阿米念主义与加尔文主义也是同大于异。出于各种原因,当时很多清教徒都像洛克一样保持着国教徒身份,如波义耳就是一位有着国教徒身份的著名清教徒。因此,不能以一个人的国教徒身份就断然否定其可能的清教倾向,也不能因某种思想受到安立甘宗或阿米念主义的影响就断定其必然是与清教立场相对立的。其洛克虽然对宗教实践中清教徒长老派的狭隘不宽容、独立派的宗教狂热、贵格会的乖谬荒诞之处充满了敌意,他的有些思想甚至还是反清教的,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他接受各派清教徒思想家经过严肃思考而产生的智识成果,没有妨碍他支持由清教的宗教观念引申而来的各项政治哲学立场,其宗教宽容和政教关系理论、个人自由与私人财产权学说、认识论哲学和教育观,正如本文已经表明的,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对清教各派立场的博采与杂糅。

(10)、事实上,清教元素在洛克的整个思想体系中都随处可见。清教以信徒个人生命的更新和人类社会的改造为天命之所在,又以上帝的选民自居,常把此世的成功视为蒙受上帝恩宠的记号,因此其价值观体系有着浓郁的功利、世俗主义色彩。而洛克的认识论哲学,既是功利主义的,意在实用,同时也是世俗主义的,关注的焦点是今生而不是来世。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致力于“探讨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度和范围,以及信仰的、意见的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他直言自己功利世俗主义的出发点:“我们如果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则我们便会知道,来经营什么事情是有成功的希望……我们的职务不是要遍知一切事物,只是要知道那些关系于自己行为的事物。”在洛克看来,人类唯一应该关心的知识应该是有用的知识,增进人类的巨大便利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如果任何事情或知识,对人类并无实际的用途,那么就不必为不知道这方面的知识而抱怨。因此,应该通过确定人类所可以认识的以及所不可认识的来为人类的生活划定一个界限,遏制人类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防止人把上帝所赐的智慧浪费在苦思无解亦无益的事情上,而是集中关注那些可以获得的知识上,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追求理性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在此世过上幸福的生活,等待灵魂的最终得救。

(11)、洛克在(    )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       )论主张。

(12)、英国哲学家和政治理论家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在我国学界被誉为英国启蒙运动早期的温和派思想家、西方自由主义之父、科学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先驱。这种评价主要来自一种世俗主义的观察角度。1969年,英国著名的剑桥学派历史学家约翰·邓恩(JohnDunn)公开出版《约翰·洛克的政治思想》一书,强调清教出身和加尔文主义的家庭教养在个人生活及思想理论方面对洛克的深刻影响,指出对宗教的关注在洛克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由此正式开启了西方洛克研究的宗教转向。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督教神学是洛克理论体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既难以准确而全面地解读洛克的思想,又不利于适当评价洛克理论在特定社会语境中的相关性与适切性。目前这几乎已成为西方洛克学界的一个共识。

(13)、如果起先对儿童过分让步和默许,而等到他们长大后却又管束过严,这是教师的不当。

(14)、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并不在于“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

(15)、(本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9年第3期)

(16)、就算欲望最后实现了满足,也只是暂时摆脱痛苦,随之而来的就是无聊和空虚。何况人并不只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欲望,满足了一些,其他的也满足不了。旧的欲望刚刚实现,新的欲望又产生了。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17)、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所以,父母和导师“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去做他所希望他做的事情”,“千万不可违反自己的教训”。

(18)、本次演讲大赛是成功的,成功展示了我校教师对中外教育名著阅读的兴趣、能力和效果,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以为,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动机不过是为培养资产阶级的绅士和贵族张本罢了,他的教育哲学既有唯物论思想进步的一面,又有主观唯心论阶级固化的一面。他认为认知来源于经验,身体是认知和经验的载体,离开了健康任何精神都是虚空;但他同时认为教育可以改变心灵如一块白板的学子,教育可以决定学子成长的品质素养、发展高度和意志优劣,认为在阶级内部“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但如果要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跨越,改变一个人的阶层本质,他认为“不应该希望完全改变儿童的本性。……稍微改变一点点是可以的,但很难把他们完全改变成相反的样子”。这就充分反映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立场。

(19)、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哲学方面成就显赫,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建树颇丰。

(20)、杨琪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蕴含教育感悟和阅读认知,条分缕析地阐述了养成四个好习惯,即“作息规律”、“控制脾气”、“坚持运动”和“勿忘读书”的成长价值和养成意义,“感想”具有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性,“演讲”具有形象生动性和逻辑证明力,语言温文平和,姿态从容大方,颇具传媒感染力。

(1)、波义耳是洛克在科学领域的导师,但他对洛克的重要影响却不止于科学领域。这要从波义耳的清教信仰及其关于“基督徒科学家”的观念说起。17世纪40年代,波义耳按照当时贵族的通常做派到欧洲大陆游学,在瑞士日内瓦生活期间接受了加尔文神学,此后立志服事上帝,以奉献和牺牲精神积极履行宗教义务,终生不渝。对波义耳来说,实验科学是一项宗教事业,研究上帝所造的自然界和自然规律是一项宗教义务,是彰显上帝大能与荣耀的一种方式。但是,当时一些教会人士担心自然科学活动会取代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至高地位,削弱有神论信仰特别是基督教的超自然真理,而一些自然哲学家则认为基督徒自然科学家所从事的活动特立独行,与严肃自然哲学的要求并不相符。面对这样的担心和指责,为了护教,也为了给新兴的实验科学做辩护,波义耳撰写了《基督徒科学家》(TheChristianVirtuoso)一书,该书标题“Christian Virtuoso”一词即为波义耳所创。在17世纪,Virtuoso意指实验主义的自然哲学的实践者、科学革命的参与者,有时也被用来指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波义耳把Christian与Virtuoso 这两个词并列使用,意在表明基督教与自然哲学不仅是相容的,而且还是相互有益、相互支持的。他认为,新科学为基督教的真理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实验哲学将为捍卫最古老的信条提供新的武器。

(2)、在洛克看来,成人的好与坏,有用或无用,首先决定于成长阶段身体和精神的健康与否。身体是生命成长的第一要素,他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他认为没有了身体的健康,没有了精神的健康,一切都是枉然,他说“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所以,他认为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体魄和精神。为此,“不论冬天还是夏天,儿童的衣服都不可过暖”,要朴素宽松自然,以锻炼他们经受寒暑的能力和毅力;饮食定要简单、清淡,早餐不要太饱,晚餐要有羹汤,水果与面包同吃,不吃未成熟的水果,不在未吃面包之前喝饮料,教孩子及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要让孩子尽早学会游泳、习惯冷水沐浴,按时上床睡眠,宁睡棉絮硬床,不用羽绒被褥,以免温柔之乡消磨了孩子的意志动力;要对孩子的不当欲望敢于说不,让孩子及早懂得“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的最好的指导”;做事不规范或者不达标,就要给予指导和批评,不可让孩子以为身为父母的孩子,因为血缘关系,自己优秀父母爱之,自己不优秀父母更爱之,而应该让孩子及早懂得“父母之爱固然与血缘有关但仍需努力赢得”,更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生命的成长是为了奠基自己的未来人生,而不是为了取悦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溺爱是成长的大敌,严格才是成长的真谛。

(3)、  洛克从人性的底线出发,从人性的经验出发,来论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分析政府存在的基本目的。人类从自然状态里走出来进入契约社会,必然把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政府,但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交,即生命、财产、自由。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追求政府的既得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福祉。公共福祉就是要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

(4)、钟瑞华: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5)、“约翰·洛克长眠于此。你们如问他是何许之人,回答是:他是一个满足于小康命运的人,他是一位受过训练的学者,专心追求过真理的人。对此,你们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得知。他的著作,比之于碑文上令人生疑的颂扬之词,将更为忠实可信地告诉你们有关他的其他一切评说。他的德行,即使有一些,既不足以说明他的声望,也不配作为你们的典范。让他的罪恶随他一起埋葬吧!德行的先例,福音书中已经有了;罪恶的范例,仍以没有为好;必死的范例(你们可以从它汲取教益),所在皆是。他生于1632年8月29日,死于1704年10月28日。这块本身即将蚀灭的石碑就是一个证明。”

(6)、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7)、对洛克尝试解答的第二个问题:这世界是否真的就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答案并不很明显。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在这方面他承认受到笛卡尔等大哲学家的影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物质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等。我们谈的是这类特质时,我们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洛克称它们为“次要性质”。类似颜色、气息、味道、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换句话说,在尺寸、重量等性质上,每个人都会有一致的看法,因为这些性质就存在于事物本身之内。但类似颜色、味道等次要性质就可能因人而异,因动物而异,要看每个人感觉的本质而定。所以当牵涉到物质性的实体时,洛克同意笛卡尔的说法,认为确实有些性质是人可用理智来了解的。洛克也承认笛卡尔所谓“直觉的”或“明示的”(demonstrative)知识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例如,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一些道德原则。换句话说,他相信世间有所谓“自然权利”(naturalrights)存在,这正是理性主义者的特征。洛克与理性主义者相像的另外一点是:他相信人类凭理性就自然而然可以知道上帝的存在。不过他并不以为这只是一种信仰,他相信关于上帝的概念是原本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之内的。这也是理性主义者的特色。还有,他也公开提倡知识自由与宽容的精神。总而言之,洛克倡导了许多开明的观念,而这些观念后来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中终于开花结果。他也是首先倡导“政权分立”原则的人,人民所选出的代表握有立法权,法院握有司法权,政府握有行政权。政权分立的观念最初是由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提出,但洛克最早强调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以防止专制政治。他生在路易十四统治的年代,路易十四一人独揽所有政权,并说:“朕即国家”。因此我们说他是很“专制”的君主,这种政治我们称之为“无政府”状态。洛克的观点是:为了确保国家的法治,必须由人民的代表制定法律,而由国王或政府执行法律。

(8)、  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就在于暴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果暴政避免不了,人们就有了反抗的必要性。洛克对违背政府目的的统治者提出警告,如果暴政持续下去,“无论什么政府都会遭到强力的反抗。”人们就会“以强力对付强力”,人们就“必须把他当作侵略者来对待。”为了维护人权与自由,人们必然具有反抗的权利。

(9)、  真正的暴政就是违背法律的暴政,违背法律的暴政就是透骨入髓的暴政,这种暴政使每一个人都处在战争状态,使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成为狼与狼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没有合理的预期,使每一个人都朝不保夕。指鹿为马、朝令夕改的暴政让每一个人的生命与财产都失去了归宿,自由自然更是免谈。

(10)、在他的主要作品《人类理解论》(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中,他试图澄清两个问题:第我们的概念从何而来?第我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11)、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的哲学家,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British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在哲学理论上,他通常被视为是现代主义中“本体”以及自我理论的奠基者,也影响了后来大卫·休谟、让·雅各·卢梭与伊曼努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洛克是第一个以连续的“意识”来定义自我概念的哲学家,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与笛卡尔或基督教哲学不同的是,洛克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12)、悲观主义的叔本华、唯物主义第一人培根及其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主要继承者约翰·洛克、自由主义者罗素、新康德主义代表人物卡西尔等,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著述家。其各自的思想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13)、洛克在牛津大学时期虽然已在各种新时代的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打下了迈向哲学探索的思想基础,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却又把他暂时导向政治事务的领域。1667年,洛克医好了当时颇有名望的政治活动家、后来被封为沙甫兹伯利伯爵的阿希莱勋爵的痼疾,随即应聘为他的家庭医生和秘书。从此,洛克就步入英国政界。阿希莱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代表,领导议会中的反对派,即后来形成的辉格d,与王d势力进行了反复的政治斗争。他的政治地位时起时伏,洛克的政治命运也随之沉浮不定。辉格d遭迫害时,他逃亡荷兰,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的次年才回到英国。在此期间洛克埋头撰写了三部重要著作:《论宗教宽容的信札》、《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和《人类理智论》。这三部著作构成了洛克的哲学、政治、宗教、伦理思想的完整体系。

(14)、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劳动,不劳而获,那是在浪费上帝赐予的生命,是对上帝的不敬。“人类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权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饮料以及自然所供应的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的其他物品”。凡是自己加入的劳动的东西,“能用多少就用多少”,劳动不但创造价值,而且劳动还必然使自然物品成为私有财产。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财产,不能以攫取别人的财产为目标,每一个人的财产都必须得到保障。

(15)、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洛克语:风能进我的小茅屋,雨能进我的小茅屋,只有皇帝不能进我的小茅屋。)

(16)、秉持此种宗教—科学观,清教徒们把超验的宗教信仰转化成简洁的言语行动指南,这些行动指南与科学实验活动的要求若合符节,最终大大促进了17世纪自然科学实验的发展。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学会,其首批会员大多为清教徒。洛克在科学界的几位密友——罗伯特·波义耳(RobertBoyle,1627~1691)、托马斯·希顿汉(ThomasSydenham,1624~1689)和艾萨克.牛顿(SirIsaac Newton,1643~1727),都是奉教至诚的清教徒。其中要数罗伯特·波义耳对洛克的影响最为深刻而持久。波义耳是英国皇家学会早期领导人之英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方面都有划时代的研究成果,是清教徒科学家中人品与成就倶属上乘的人物。洛克与波义耳结识约在1660年,其时后者正在牛津从事实验科学研究,洛克受雇成了他的一名研究助手。洛克在波义耳的实验室从事化学和气象学实验,撰写实验报告交由波义耳审阅,二人关系密切,在双方都离开牛津后还长期保持通信联系,直至波义耳1691年去世。

(17)、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