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孔子的论语名句66句

2023-07-23 12:06:45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孔子的论语名言100

1、孔子的论语名言读书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孔子《论语》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3)、(译文)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4)、(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5)、(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论语》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释义:孔子说:“复习旧的只是,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便可以做老师了。”

(11)、(译文)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

(12)、孔子语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13)、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

(14)、孔子语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15)、(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16)、(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阔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17)、(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9)、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论语·子路》

(20)、孔子语录: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

2、孔子的论语名句

(1)、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2)、(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3)、(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4)、(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5)、(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6)、(译文)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7)、(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8)、孔子语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9)、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0)、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论语》

(11)、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www.oh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

(12)、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3)、(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14)、(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15)、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孔子《论语》

(16)、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17)、后来,我仔细搜集了各种资料,认真研究之后,发现孔子其实被冤枉了。一直以来,我们完全误解了这句话。

(18)、(译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19)、(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0)、况且,孔子对饮食卫生非常重视。《论语·乡d》里有句话:“沽酒市脯不食”,孔子对于市面上买来的酒和肉干是不吃的。

3、孔子的论语名言有哪些

(1)、(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

(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论语》

(4)、孔子语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处:论语

(6)、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7)、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8)、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9)、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朽木不可雕也。——《论语》(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干我喜欢的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0)、(译文)孔子说:“君子重视和谐而不强求完全相同,小人强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视和谐。”

(11)、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论语》

(12)、选自《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13)、孔子语录: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14)、冯先生还加了一句,说这也不能怪孔子,因为生活总是要维持的,教书收费无可厚非。

(15)、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6)、(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17)、“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论语》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9)、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20)、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孔子的论语名言及解释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处:论语

(2)、(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3)、(译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论语》

(5)、(译文)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