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名人轶事读音是什么107句

2023-08-09 12:06:57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名人逸事与名人轶事区別

1、名人逸事与名人轶事区别是什么

(1)、抖森说,“我是个现实主义者,深知成为知名演员的概率有多低,我父亲和我曾为当演员的事发生过激烈冲突,他说:‘你要明白,99%的演员都会失业。你已经有了很好的学历,明明可以过好日子,为什么还要把人生虚度在假装成别人这件事上?’”见识过山顶的风景,哪怕走下坡路也能走得漂亮;曾走向过高处的人,也能再从低处再次攀岩上顶。我想抖森的坚持不懈,以及追求极致的精神都离不开母校的培养,从小受到英国私塾教育熏陶的他,早已将这种种的优良品质植入心中。

(2)、2008年,他包圆了金球奖、世界足球先生、金靴奖,完成了个人荣誉的大满贯。

(3)、在民国怀旧热潮的激荡下,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着大量民国名人轶事。这里说的“民国名人轶事”,是指关于民国政要、文人等精英人物的趣闻逸事,如今在新旧媒体上广为传播,其制造和传播者强调这些轶事曾经被权力压制,如今再次被发掘出来。然而,传说、轶事和谣言向来具有亲缘关系。仔细辨识起来,当下流传的民国名人轶事里有大量虚构成分,比如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爱情的传闻,称蒋介石为了示爱特地在南京修建美龄宫、种植梧桐树的美谈,经不少历史爱好者的考证,已经被证明是谣言;影响极大的梁思成以德报怨,在“二战”时拯救奈良、京都免遭空袭的佳话,也被人考证出是“一个疑点重重的神话”。这些带有虚构色彩的趣闻轶事高度赞扬民国,且比正史的论述更具传奇色彩,往往颇受大众的喜爱。通过大众媒体的传播,真假莫辨的民国名人轶事成为一种“现象级”的话题。比如,关于《刘文典飞踹蒋介石》的美谈:

(4)、在岳南的民国写作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南渡北归》,这本著作描写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避难西南,尔后回归中原的故事。作品包含了大量野史逸闻式的描写,并时常以戏谑的文笔出之,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南北文化圈撕逼大事件全解读”。关于刘蒋冲突的传奇也出现在这本书中:

(5)、设计师山本耀司说: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

(6)、蒋介石闻听此言怒火冲天,嘴里喊着:“大学学生黑夜捣毁女校,殴伤学生,尔事前不能制止,事后纵任学生胡作非为,是为安徽教育界之大耻,我此来为安徽洗耻,不得不从严法办,先自尔始。”话毕,顾不得自己的身份,照准刘文典的面部“噼啪”扇了两记耳光,而后又抬腿用笨重的马靴在刘的屁股上猛踹两脚。刘文典一个趔趄,身子摇晃着窜出五六步远,头“咣”的一声撞在一个木头柜子上,巨大的冲击力将木柜拔起,“轰隆”一声撂倒在地上四散开来,刘文典也在惯性的牵引下扑到在地。但仅一眨眼的工夫,刘文典就于满地乱书与碎瓷破铁中一个鲤鱼打挺站将起来,身体后转,倏地蹿到蒋介石面前,像武侠小说中飘然而至的英雄人物一样,飞起一脚,“噗”一声闷响,踢于蒋介石的裆部。蒋“啊”了一声,躬身猫腰,双手捂住下半身在屋内转起圈来,额头的汗水像秋后清晨菜叶上滚动的露珠闪着惨白的光芒,一滴滴飘落下来。众人见状,大骇,知刘文典的一脚正好踢中了蒋的小蛋蛋,急红了眼的卫士们一拥而上,将仍在抖动拳脚做继续攻击状的刘文典一举拿下,速将呈霜打茄子状的蒋总司令抬上汽车,送医院施救。

(7)、人们对奇怪的事或有趣的事物都有一种掠奇心理。在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等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见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些令人惊讶的东西,因其怪异、奇特、非常规或极少有人知道的,我们习惯归类为奇闻异事。

(8)、历史作家谌旭彬综合文史资料考证发现,蒋介石发迹后确有重修旧居的行为,也碰过一些钉子,但未发生过上述事件。据此,我们推断,这则故事极可能是奉化旅游业者为增加地方文化内涵而于晚近制造的佳话。如今,它在互联网和众多通俗出版物中频频出现。它表面说的是蒋介石对邻居的宽容,而深层则指向当代社会的强拆问题,位高权重的蒋介石对待无权无势的“钉子户”邻居表现出的宽容,反衬出当下社会在拆迁中出现的不合理补偿、暴力强拆等现象,以及政府责任的缺位。经济学家何永江便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与社会生活》中引用了这则故事,以此说明政府建设良好制度与规则的必要性。

(9)、C罗在皇马的首战,就在球场里受到了80000名球迷的欢迎。

(10)、http://www.chanyeren.com/e/DoInfo/ChangeClass.php?mid=

(11)、(19)何永江《经济学与社会生活》,南开大学出版社,20第344页。

(12)、在《怀旧的未来》中,俄裔美籍学者斯维特兰娜·博伊姆(SvetlanaBoym)提出了“修复型怀旧”(restorativenostalgia)与“反思性怀旧”(reflectivenostalgia)的概念。修复型的怀旧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怀旧,把“历史的发明”当成“历史的真实”,无保留地相信想象的过去是“真实”的,试图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而反思型的怀旧则对怀旧的对象怀有警惕之心,甚至对怀旧行为本身也保持足够的反思,它不以恢复过去为目的,而是直面种种社会问题,在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开辟面向未来的道路。 一言以蔽之,修复型的怀旧将理想寄托于过去的“黄金时代”,相比之下,反思型的怀旧则是一种更具行动力与自觉意识的行为。

(13)、(36)岳南《南渡北归·北归》(第二部),湖南文艺出版社,20第391页。

(14)、大名鼎鼎的EtonCollege(伊顿公学),以“精英摇篮”、“绅士文明“闻名世界,位于英格兰温莎的泰晤士河边。

(15)、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

(16)、连续一百多场比赛,只要C罗进球,皇马从没输掉过比赛。已经成长为顶梁柱的C罗丝毫没有自满,不管风吹雨打,他每天都要做两百个俯卧撑、跑步五公里,训练4个小时。

(17)、关键词:民国名人轶事;怀旧;历史反思;娱乐消费;谣言

(18)、大中华区的牛剑儿来自超过100个一二三四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天津、南京、沈阳、成都、贵阳、西安、合肥、兰州、南昌、济南、无锡、常州、宁波、苏州、佛山、青岛、济宁、保定、中山、洛阳、廊坊、牡丹江、香港等。

(19)、1440年,由亨利六世创办,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伊顿公学是在以传统作为学校领导原则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创新。区别于普通教学,伊顿公学会在每一门学科下分出等级,一个学生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以此种方式对他们打造最适合自己的精英教育。

(20)、(31)鲁迅《知难行难》,《鲁迅全集·二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第347-348页。

2、名人轶事读音是什么

(1)、让梁先生特别感动的是,全国所有的县,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都拍了那个县的古建筑照片,给他寄回来。所以我有时候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就想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人们那种自古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那种忠孝礼义都还有。

(2)、通过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来反思当下社会的问题是中国史学根深蒂固的传统,但虚构的民国文人轶事并不能真正达到批判历史、反思当下的效果,反而陷入了自我解构的表述困境中。一方面,某些中产阶级试图质疑现代中国历史的叙述、对当下社会提出批评;另一方面,这种批评要想流行开来,必须迎合大众的趣味,编造者们于是毫无保留地拥抱了消费主义,而这种消费主义正是在他们所不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培植出来的,他们所采取的批评的话语模式和修辞方式恰恰是媒体与大众所赋予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他们所津津乐道的民国轶事早已不是“信史”,而是传奇化的大众娱乐。批评由此成为消费主义的奴隶,对历史没有产生严肃的反思,对当下也没有达成真正的批判效果,反而被娱乐所解构。由此观之,中产阶级对“民国范儿”的想象一直停留在修复型怀旧阶段,他们对民国名人文治武功的描绘勾勒了一个极具审美价值的“黄金时代”,最终沦为一种“老子先前阔多了”的白日梦。这种想象早已被文化工业收编,它补偿了中产阶级的焦虑,为对当下不满的人们提供了一剂香甜的安慰,一堆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对于社会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不具备改变现状的行动力与召唤力。

(3)、你会发现,那些自律到极致的人,都拥有了开挂的人生。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4)、(34)万亚新《宜城学潮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繁昌县委员编《繁昌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无出版社,19第35-37页。

(5)、(曝光)"一元购"背后赌性疯狂!参与者血本无归...

(6)、除此之外,在校时,抖森还经常参演伊顿官方组织的各种话剧,并作为主编剧编写了许多部伊顿校园剧,那时候抖森就已经在伊顿的圈子里小有名气了。伊顿一直以来推崇体育精神,认为孩子有一副好身体之后才能建设自己的内在灵魂和头脑,而抖森也曾经作为大名鼎鼎的“伊顿十五人”橄榄球队中的一员参加过比赛。

(7)、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如今流传的民国名人轶事是民国怀旧的产物,其背后有着政治和市场两方面的诉求。对于中产阶级而言,一方面,在“后革命”的时代里想象民国文人政要、编造真假混杂的传闻,寄托了他们重新评价现代中国历史的意愿,也是他们在社会转型期表达不安与焦虑的策略。另一方面,这些趣闻轶事是在大众媒介中产生的,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大众消费历史的需求下,关于民国的叙事越来越传奇化、娱乐化,从而产生了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与带有窥私意味的情节。在故事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媒体往往没有细致的信息核对过程,由此造成了谣言的大规模流行。可见在民国文人轶事的传播中,怀旧承担起了历史反思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效。

(8)、再比如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赞誉民国军阀刘文辉主政西康期间非常注重教育:

(9)、首先是“后革命”时代“去政治化”思潮的影响。近四十年来,随着革命话语影响的减弱,中国社会呈现出“去政治化”的趋向,一部分人开始以另一种视角评价现代中国的历史。“民国热”的助推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白领等精英阶层,其中鼓吹最有力的是陈丹青、张鸣、高晓松、袁腾飞等知识分子。这些文化精英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抱有中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对于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他们时常展开批评,希望获取话语权以影响公众。于是,他们选取曾经的“旧社会”——中华民国作为参照系,重新挖掘民国的价值,来反思当下社会的得失。正如史学家叶文心所说:尽管“民国怀旧浪潮未能完全捕捉那个时代的困难和困惑”,但确实“是一种反思的态度”。

(10)、就笔者的考掘而言,“飞踹蒋介石”最早由畅销书作家岳南杜撰。岳南以写报告文学出身,撰写过考古、盗墓、文物流散等题材的通俗著作。2005年以后,岳南转向写作民国学人题材,陆续撰写了《李庄往事——抗战时期中国文化中心纪实》《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林徽因时代的追忆》《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等著作。岳南是一个市场敏感度相当高的作家,他的写作转型恰与“民国热”的兴起同时,他精于捕捉大众对民国的怀恋,以通俗活泼的笔调表达出来。同时他还积极制造各种话题,在《陈寅恪与傅斯年》里提出“民国之后,再无大师”等极具情感渲染力的口号,引发了强烈的反响。如今的岳南已经是中国作家富豪榜上的常客,是坐拥19万粉丝的微博大V。

(11)、独孤皇后到了晚年时,杨坚想找一两个美人作为生活调剂,他试探性宠幸了宫女尉迟氏,却没想到皇后悲愤交加之下怒杀此女。杨坚一气之下感觉皇帝尊严受到打击,脾气暴躁的他负气离家出走。

(12)、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

(13)、反思与娱乐这两种因素深刻烙印在各类关于“民国热”的叙事中,也形塑了编造民国名人轶事的策略与逻辑。

(14)、无论是政治人物正面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文人风骨的褒扬,最后指向的都是对民国时代的肯定。民国不再被视为积贫积弱的乱世,而是延续了传统、注重“忠孝礼义”,同时又具备世界眼光与现代精神的美好时代。相比之下,革命、左翼的意识形态不再被视为神圣,而是被看作激进和不成熟的代名词。既然民国如此美好,那么由左翼领导的民族解放、土地革命、国有化改造等一系列运动的合理性也就受到了质疑。谣言为大众展示了一个不同于革命史观评判的民国,也对现代中国的主流历史叙事提出质疑。也正因此,在行文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重读”“新解”“再说”“新解”这类带有“翻案”意味的标题。谣言是一种隐形的武器,可以让人们避免抛头露面,以他人的立场与身份传达自己的政治观念。编造民国名人轶事不仅仅是为了重构历史,谣言背后还掩藏着鲜明的现实感受,投射了中产阶级在当下社会中的不安全感。任何一个故事都由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两部分组成。纵观那些影响较大的民国名人轶事,其双层结构形成了微妙的关系,表层结构是某个民国传奇,而深层结构隐含的是当下的社会问题,表层的主题是深层焦虑的投射。比如这则《让蒋介石无奈的“民国第一钉子户”》:

(15)、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从接受的教育看,他也很早就懂得若想当个好皇帝,就不能爱美人废江山的道理。

(16)、刘文典和蒋介石在1928年确实因学潮发生过冲突。据《刘文典年谱》梳理,学潮的起因是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举行成立16周年纪念,安徽大学百余名男学生闻讯前往,准备“参观跳舞”,遭到拒绝后捣毁女校的礼堂、宿舍,殴打女仆,女中学生赴省政府请愿,要求开除为首的闹事学生。代理校长之职的刘文典答应赔偿损失并道歉,但拒绝开除肇事学生。冲突发生在刘文典奉命向来巡视的蒋介石说明学潮情况时。客观来说,这场“学潮”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学生运动大相径庭,甚至带有青少年男女的儿戏成分。蒋介石的质问不无道理,而刘文典的顶撞则有护短之嫌。同时代人对这场冲突的记录非常克制,鲁迅在《知难行难》(1931年)中称“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胡适在《人权与约法》(1939年)中甚至抹去了刘文典的名字,称“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决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两者都指出刘文典在言语上冲突了蒋,但都没有刘文典脚踢蒋介石的细节,也没有渲染刘文典的风骨,更没有赞扬蒋介石的雅量。20世纪80年代,在张中行的《刘叔雅》(1986年)、万亚新的《宜城学潮录》(1986年)等记录中,这则轶事也在逐渐丰富,强化了刘文典面斥蒋的内容,但仍没有脚踢的情节。

(17)、轶事一般是指: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不少轶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丰富、加工,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18)、(4)[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胡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第329-330页。

(19)、从“重说”到“戏说”:娱乐化与民国文人轶事的虚构

(20)、作者:祝鹏程,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邮编:100732

3、名人逸事与名人轶事区别

(1)、于是,“重说”变成了“戏说”。“戏说”在大众媒介中获得了纸面、音频、视频等多渠道的传播。这些形式符合都市中产的趣味,也符合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轻松、有知识、有格调,既可以集中阅读,也可以在上下班、购物、健身时通过视听获得,于是,各种关于民国的想象与谣言借着大众读物、纪录片、脱口秀节目迅速传播开来。

(2)、(2)谌旭彬《“梁思成拯救京都、奈良”是一个疑点重重的神话》,http://view.news.qq.com/a/20170222/0039htm,2017年2月22日。谌文有见地地指出,由美国主导的对日轰炸是一个巨大的国际军事事件中,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话语权,真正能够影响军事轰炸决策的,是著名的“罗伯茨委员会”。

(3)、根据史书记载,杨坚和皇后关系非常亲密:“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

(4)、一位形体专家解读C罗肌肉时更是说道:“从肌肉结构的角度看,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普通人、运动员、C罗。”

(5)、(5)[美]叶文心《对民国的怀旧是一种反思的态度》,http://cul.qq.com/a/20130904/0078htm,2013年9月4日。

(6)、编得越离奇,受众兴趣越大。所以讲述者还要在故事中“添油加醋”,对一些情节进行再创作,尽量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上文列举的刘文典、梁思成故事就是如此。我们在这里再对《刘文典飞踹蒋介石》做一些分析。

(7)、(16)[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郑若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第235-237页。

(8)、汤姆·希德勒斯顿生长于温布尔顿。7岁时他便开始就读寄宿学校DragonSchool(牛津龙学校)。他的父母在他12岁时离婚,当他在接受访谈提起这件事时,他说:“我觉得这让我对人类脆弱的理解更加富有同情心。”

(9)、一经分析,上引民国名人轶事就变得荒诞不经了,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编造逻辑,那就是借民国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表达中产阶级的诉求。如前所述,民国轶事往往围绕着政治人物和文化艺术界名人展开,对其大加赞扬,但很少涉及经济与科技类名人。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民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成就确实一般,但从深层次来说,这种叙事格局恰恰是当代中产阶级社会焦虑的投射:中国当代社会已经逐渐走向富强,在中产阶级看来,经济和技术问题已不再是社会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他们的焦虑和不安主要来自于相对滞后的制度建设和人文道德建设。于是,他们通过虚构相关的故事来投射这种情绪,在民国故事里,政治人物注重修身,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还遵守规则,尽心尽责治理国家,文人雅士则个性鲜明,开创了自由的文化空间。虚假的故事反映了中产阶级真实的政治与文化诉求。

(10)、《晓松奇谈》频频谈及民国。为了增加趣味性,高晓松(和他的团队)很少采用正史,而是非常倚重奇闻野史,节目的广告词就叫“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传播这些“不为人知的秘闻”,不仅有助于彰显高晓松的博学多知,还炫示了一种打破“压制”与“禁忌”的快感,塑造其特立独行的公共形象。而所谓的“历史秘闻”恰恰有很多是假的,比如在《西安事变》一集中,高晓松挖掘了张学良与中国共产d的秘密合作史,他根据“最近披露的史料”,称1936年7月时,中国共产d在已经和张学良达成合作共识的情况下,还派周恩来去与蒋介石密谈,以此说明中国共产d有政治手腕,不忘给自己留条后路。其实所谓的“蒋周密谈”发生在“西安事变”后,国共初步形成合作共识的1937年3月,所谈者为建立国共二次合作统一战线事宜。所谓“最近披露的史料”无疑是移花接木的结果,在节目中这样的“秘史”俯拾皆是,也难怪有人称高为“历史发明家”。

(11)、30岁,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已经是职业生涯的分水岭。而C罗在30岁以后却比之前更加开挂:俱乐部层面率皇马三度蝉联欧冠冠军,国家队层面带领葡萄牙豪夺欧洲杯冠军,五座金球奖加身,赫然已是当今足坛第一人。

(12)、无论是政治人物正面形象的塑造,还是对文人风骨的褒扬,最后指向的都是对民国时代的肯定。民国不再被视为积贫积弱的乱世,而是延续了传统、注重“忠孝礼义”,同时又具备世界眼光与现代精神的美好时代。相比之下,革命、左翼的意识形态不再被视为神圣,而是被看作激进和不成熟的代名词。既然民国如此美好,那么由左翼领导的民族解放、土地革命、国有化改造等一系列运动的合理性也就受到了质疑。谣言为大众展示了一个不同于革命史观评判的民国,也对现代中国的主流历史叙事提出质疑。也正因此,在行文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重读”“新解”“再说”“新解”这类带有“翻案”意味的标题。谣言是一种隐形的武器,可以让人们避免抛头露面,以他人的立场与身份传达自己的政治观念。编造民国名人轶事不仅仅是为了重构历史,谣言背后还掩藏着鲜明的现实感受,投射了中产阶级在当下社会中的不安全感。任何一个故事都由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两部分组成。纵观那些影响较大的民国名人轶事,其双层结构形成了微妙的关系,表层结构是某个民国传奇,而深层结构隐含的是当下的社会问题,表层的主题是深层焦虑的投射。比如这则《让蒋介石无奈的“民国第一钉子户”》:

(13)、以我们的教育,民国的一切都是“旧社会”,这是大误解。相对人人梳辫子的大清,民国才是不折不扣的新中国。胡兰成的说法比较可喜而平实,他说:民国好比是“新做人家”,凡事初定,气象清新。你看所有民国老照片,虽是黑白的,陈旧的,沧桑岁月,可是细看进去,一本正经的天真淳朴。 

(14)、很多人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但是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带来更大的痛苦:长期暴饮暴食、缺乏运动,会让你不得不为自己的健康付出代价;熬夜打游戏、刷微博,带来的是第二天的无精打采、浑浑噩噩;没有目标、得过且过,会让你迷失方向、日渐空虚……

(15)、一经分析,上引民国名人轶事就变得荒诞不经了,但它们却有着鲜明的编造逻辑,那就是借民国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表达中产阶级的诉求。如前所述,民国轶事往往围绕着政治人物和文化艺术界名人展开,对其大加赞扬,但很少涉及经济与科技类名人。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民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成就确实一般,但从深层次来说,这种叙事格局恰恰是当代中产阶级社会焦虑的投射:中国当代社会已经逐渐走向富强,在中产阶级看来,经济和技术问题已不再是社会发展中最迫切的问题,他们的焦虑和不安主要来自于相对滞后的制度建设和人文道德建设。于是,他们通过虚构相关的故事来投射这种情绪,在民国故事里,政治人物注重修身,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还遵守规则,尽心尽责治理国家,文人雅士则个性鲜明,开创了自由的文化空间。虚假的故事反映了中产阶级真实的政治与文化诉求。

(16)、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浙江省、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17)、让梁先生特别感动的是,全国所有的县,每一个县的邮政局长,都拍了那个县的古建筑照片,给他寄回来。所以我有时候看到这些的时候,我就想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人们那种自古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那种忠孝礼义都还有。

(18)、除了影响历史进程的“民国秘闻”外,《晓松奇谈》还常常谈及的民国女性的私人生活,甚至还专门做过两期节目,谈民国的“乱世佳人”,选取民国时期的名媛,对她们的婚姻与爱情加以渲染。比如对“民国女神”林徽因,高晓松着重介绍了她与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的多角恋;对陆小曼,高晓松则津津乐道于她与王庚、徐志摩和翁瑞午的罗曼史。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高晓松还用当下的价值观念来评价这些女性,比如把女性自我意识较强的萧红、陆小曼比喻成“作女”。当节目用带有亵玩色彩的言语,把这些情爱故事揭开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民国名媛的想象。说白了,这些故事和今天娱乐明星的绯闻韵事一模一样。通过虚构故事,来满足大众的窥私欲也成为节目常用的手法。

(19)、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20)、和正史相比,对民国的传奇化改编更具审美价值,更符合大众的猎奇心理。“眼球为王”的传媒吞噬一切,再高尚的理想也要向文化工业与大众趣味低头。正如作家肖伊绯所说:

4、名人轶事和逸事

(1)、学校有许多运动项目与活动,旨在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技能与能力。BBC还为其特别拍摄了一部真人秀纪录片:《世界最著名的学校——伊顿公学》(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去看一看哦,本片由3个不同肤色全奖获奖小孩的视角来窥探这所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2)、另一类常见的类型是文人故事。故事的主角主要是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等文化人,他们在民国有丰富的经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被压制,较少被提起。故事中的文人、知识分子具有真性情、真知识,男的儒雅清高,女的浪漫灵慧,面对权威,他们敢于直言,面对苦难的乱世,他们又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同时,故事又会强调这些特性不是天生的,是民国那个开放自由的时代赋予的。不同于上述政治人物的故事多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文人轶事往往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演绎。比如,这则最早由高晓松在视频节目《晓说》中传播出去的梁思成轶事:

(3)、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4)、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有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5)、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如今流传的民国名人轶事是民国怀旧的产物,其背后有着政治和市场两方面的诉求。对于中产阶级而言,一方面,在“后革命”的时代里想象民国文人政要、编造真假混杂的传闻,寄托了他们重新评价现代中国历史的意愿,也是他们在社会转型期表达不安与焦虑的策略。另一方面,这些趣闻轶事是在大众媒介中产生的,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大众消费历史的需求下,关于民国的叙事越来越传奇化、娱乐化,从而产生了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与带有窥私意味的情节。在故事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媒体往往没有细致的信息核对过程,由此造成了谣言的大规模流行。可见在民国文人轶事的传播中,怀旧承担起了历史反思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效。

(6)、蒋介石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就在老家扩建产业,左邻右舍纷纷搬走,但是千层饼店的小老板周顺房却拒绝搬迁。他说:搬可以,让蒋介石自己来通知我,只要他说得出道理来我就立刻搬。于是有关部门将此事迅速上报,蒋介石叹息道:爱搬不搬,随他去吧‧‧‧‧‧‧于是周顺房饼店至今仍紧抵着蒋宅。

(7)、(20)“李幺傻”新浪微博言论,http://weibo.com/1740005437/ExrKuEMVp?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497851152102017年2月27日。

(8)、(33)张中行《负暄琐话》,中华书局,200第45页。

(9)、自诞生之日起,谣言就一直被作为“理想的伸张正义和发泄的工具” ,虚假的民国名人轶事之所以大规模产生,是因为这些故事表达了“后革命”时代一些中产阶级的情绪和政治观念。

(10)、(39)http://weibo.com/2480786780/AFD5eEKDj?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49846480662014年4月14日。

(11)、文章编号:1003-2568(2017)05-0028-08中图分类号:K258

(12)、另一类常见的类型是文人故事。故事的主角主要是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等文化人,他们在民国有丰富的经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被压制,较少被提起。故事中的文人、知识分子具有真性情、真知识,男的儒雅清高,女的浪漫灵慧,面对权威,他们敢于直言,面对苦难的乱世,他们又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同时,故事又会强调这些特性不是天生的,是民国那个开放自由的时代赋予的。不同于上述政治人物的故事多是无中生有的编造,文人轶事往往是在一定事实基础上的演绎。比如,这则最早由高晓松在视频节目《晓说》中传播出去的梁思成轶事:

(13)、作者:祝鹏程,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4)、谈王国维必说《人间词话》;说陈寅恪必说《柳如是传》(即《柳如是别传》——引者注);讲钱钟书最爱《围城》;侃胡适少不了韦莲司,这即是大多读者对民国学术的普遍取向——文艺化最终指向娱乐化,这即是如今的文化。学院派板着脸做的表格与说教,没多少人看,但人人都能说上两句,人人都有“民国范儿”。根基早已坏死,能娱乐就不错了。

(15)、这些虚假的民国名人轶事篇幅长短不有的只有三五句话,有的篇幅颇为可观,有的独立成篇,有的被镶嵌在各种真实的史料中,都带有浓厚的怀旧色彩,是制造者立足当下,将过去浪漫化的产物。所以对其辟谣非常必要,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谣言背后的社会因素做充分的揭示。本文将借助怀旧(nostolgia)的相关理论,把这些轶事看成与当下的社会情绪和文化生态紧密相关的产物,分析其制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窥探这些谣言背后体现出的怀旧情绪和历史反思与消费主义的复杂关系,才能发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16)、首先是通过“翻案”质疑现代革命史的合理性。民国名人轶事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政治人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曾经被否定的政治人物,比如窃国大盗袁世凯,被视为“反动派”的蒋介石、宋美龄,军阀刘文辉,大地主刘文彩等。关于他们的轶事,很多是无中生有的编造和美化。比如,称袁世凯死前痛悔复辟,为自己写下“读书时少”的遗书和“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的挽联;再比如,称段祺瑞并非“三一八”惨案的主使者,相反事发后他赶到现场长跪不起,并以“终身食素”为自罚。作为民国位阶最高、争议最大的人,蒋介石最常被编入故事,有的故事渲染蒋介石铁面无私,拒绝了同族子弟求官;有的故事称赞其仁慈,称蒋介石放弃在新中国建国大典上轰炸天安门,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一则名为《看当年蒋介石如何处置“非礼”宋美龄的那些士兵》的故事明显借鉴了“楚庄王绝缨之会”的叙事结构,虚构了一个名为“韩诚烈”的黄埔军人,称其在蒋宋二人检阅军队时,情不自禁摸了宋美龄的手,结果蒋宋二人不但没有处置他,还对他礼遇有加,使得韩诚烈自惭形秽,此后为民国立下汗马功劳。在这些传奇故事中,蒋介石由“反革命”一跃被塑造成注重修身、夫妻恩爱、公而忘私、为国为民的儒家信徒。这些故事是对民国政治人物的再评价,试图发掘人物身上的正面价值,祛除原本加诸其身上的“成见”。

(17)、国内首间政府批准的独立国际学校,上海耀中国际与英国私校有哪些区别?

(18)、高晓松曾在其中一期节目中,津津乐道讲述了所谓“川岛芳子死里逃生”的轶闻,称满洲贵族、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并未在抗战胜利后被枪决,她雇替身受刑,自己则逃出监狱,以农妇身份在东北度过余生。这则传闻是近年来由长春的一对母女编造的,所用辅证极为牵强,且无法提供直接证据,虽有不少小报登载,但严肃学者从未采信。可还有什么能比民国女间谍神奇脱身的故事更有轰动效果呢?一经播出,收到了大量评论和关注,其中不乏“我私下希望她没死的,这么传奇的人被枪毙掉了有点可惜”这类充满好奇心的话语。

(19)、蒋介石闻听此言怒火冲天,嘴里喊着:“大学学生黑夜捣毁女校,殴伤学生,尔事前不能制止,事后纵任学生胡作非为,是为安徽教育界之大耻,我此来为安徽洗耻,不得不从严法办,先自尔始。”话毕,顾不得自己的身份,照准刘文典的面部“噼啪”扇了两记耳光,而后又抬腿用笨重的马靴在刘的屁股上猛踹两脚。刘文典一个趔趄,身子摇晃着窜出五六步远,头“咣”的一声撞在一个木头柜子上,巨大的冲击力将木柜拔起,“轰隆”一声撂倒在地上四散开来,刘文典也在惯性的牵引下扑到在地。但仅一眨眼的工夫,刘文典就于满地乱书与碎瓷破铁中一个鲤鱼打挺站将起来,身体后转,倏地蹿到蒋介石面前,像武侠小说中飘然而至的英雄人物一样,飞起一脚,“噗”一声闷响,踢于蒋介石的裆部。蒋“啊”了一声,躬身猫腰,双手捂住下半身在屋内转起圈来,额头的汗水像秋后清晨菜叶上滚动的露珠闪着惨白的光芒,一滴滴飘落下来。众人见状,大骇,知刘文典的一脚正好踢中了蒋的小蛋蛋,急红了眼的卫士们一拥而上,将仍在抖动拳脚做继续攻击状的刘文典一举拿下,速将呈霜打茄子状的蒋总司令抬上汽车,送医院施救。

(20)、释义: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5、名人逸事与名人轶事区别在哪

(1)、得到了足够营养的C罗开始疯狂长高,成了一根竹竿。因为太瘦,他在球场上经常被撞倒。为了变强壮,他常在晚上偷溜进健身房。训练中心主管都说:“每天午夜,我都会先检查别人是否在睡觉,然后去抓C罗。”“他要么在健身房,要么就在卧室做仰卧起坐和体能训练。”

(2)、自诞生之日起,谣言就一直被作为“理想的伸张正义和发泄的工具”,虚假的民国名人轶事之所以大规模产生,是因为这些故事表达了“后革命”时代一些中产阶级的情绪和政治观念。

(3)、首先是通过“翻案”质疑现代革命史的合理性。民国名人轶事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政治人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曾经被否定的政治人物,比如窃国大盗袁世凯,被视为“反动派”的蒋介石、宋美龄,军阀刘文辉,大地主刘文彩等。关于他们的轶事,很多是无中生有的编造和美化。比如,称袁世凯死前痛悔复辟,为自己写下“读书时少”的遗书和“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的挽联;再比如,称段祺瑞并非“三一八”惨案的主使者,相反事发后他赶到现场长跪不起,并以“终身食素”为自罚。作为民国位阶最高、争议最大的人,蒋介石最常被编入故事,有的故事渲染蒋介石铁面无私,拒绝了同族子弟求官;有的故事称赞其仁慈,称蒋介石放弃在新中国建国大典上轰炸天安门,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一则名为《看当年蒋介石如何处置“非礼”宋美龄的那些士兵》的故事明显借鉴了“楚庄王绝缨之会”的叙事结构,虚构了一个名为“韩诚烈”的黄埔军人,称其在蒋宋二人检阅军队时,情不自禁摸了宋美龄的手,结果蒋宋二人不但没有处置他,还对他礼遇有加,使得韩诚烈自惭形秽,此后为民国立下汗马功劳。在这些传奇故事中,蒋介石由“反革命”一跃被塑造成注重修身、夫妻恩爱、公而忘私、为国为民的儒家信徒。这些故事是对民国政治人物的再评价,试图发掘人物身上的正面价值,祛除原本加诸其身上的“成见”。

(4)、反思与娱乐这两种因素深刻烙印在各类关于“民国热”的叙事中,也形塑了编造民国名人轶事的策略与逻辑。

(5)、(科普)什么是网络传销?互联网传销识别指南(2016版)|全文

(6)、郭汲不失信于孩子。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7)、抖森至今一直与自己在伊顿求学时的密友保持着联系,那段友谊无法忘怀。伊顿的学生精力充沛,在保持优异的学术成绩之余还会运用自己过剩的精力和创意制造一些有趣的事件,比如抖森在伊顿的时候曾经组织过一场“枕头大战”十个男生在寝室抄起枕头去对面的寝室“打仗”,最后看谁的枕头破的最厉害,谁就是最后的赢家,这场“枕头大战”导致抖森的整个寝室都充满了羽毛和棉絮。

(8)、由奇闻和异事两部分组成,意思相近因此合并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以形容某事不合常理、超出想象。

(9)、“民国热”尚未降温,对民国名人轶事的编排还在持续。津津乐道于轶事的人们赚得盆满钵满,你们将“黄金时代”许给民国的名人,那么,你们以什么来期许现在的自己?

(10)、(独家声明)关于网络上诋毁反传销网为诈骗组织的声明

(11)、译文: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12)、从“重说”到“戏说”:娱乐化与民国文人轶事的虚构

(13)、(26)李艳莉《民国的大学老师吃什么?外卖、小灶、零食样样齐全》,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089411033724585902017年5月22日。

(14)、这些虚假的民国名人轶事篇幅长短不有的只有三五句话,有的篇幅颇为可观,有的独立成篇,有的被镶嵌在各种真实的史料中,都带有浓厚的怀旧色彩,是制造者立足当下,将过去浪漫化的产物。所以对其辟谣非常必要,同时我们还需要对谣言背后的社会因素做充分的揭示。本文将借助怀旧(nostolgia)的相关理论,把这些轶事看成与当下的社会情绪和文化生态紧密相关的产物,分析其制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窥探这些谣言背后体现出的怀旧情绪和历史反思与消费主义的复杂关系,才能发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15)、历史作家谌旭彬综合文史资料考证发现,蒋介石发迹后确有重修旧居的行为,也碰过一些钉子,但未发生过上述事件。据此,我们推断,这则故事极可能是奉化旅游业者为增加地方文化内涵而于晚近制造的佳话。如今,它在互联网和众多通俗出版物中频频出现。它表面说的是蒋介石对邻居的宽容,而深层则指向当代社会的强拆问题,位高权重的蒋介石对待无权无势的“钉子户”邻居表现出的宽容,反衬出当下社会在拆迁中出现的不合理补偿、暴力强拆等现象,以及政府责任的缺位。经济学家何永江便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与社会生活》中引用了这则故事,以此说明政府建设良好制度与规则的必要性。

(16)、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四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

(17)、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

(18)、反思与娱乐这两种因素深刻烙印在各类关于“民国热”的叙事中,也形塑了编造民国名人轶事的策略与逻辑。

(19)、(10)“云中无俗韵”新浪微博言论,http://weibo.com/3813975280/CppFT2Aqa?refer_flag=1001030103_&type=comment#_rnd149845969482016年7月13日。其实这是一篇“以造谣来辟谣”的“钓鱼谣言”,文中称蒋介石的四名同族子弟:蒋志清、蒋周泰、蒋瑞元、蒋中正向其求官,这四个名字无疑都是蒋介石的曾用名或字号。

(20)、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如今流传的民国名人轶事是民国怀旧的产物,其背后有着政治和市场两方面的诉求。对于中产阶级而言,一方面,在“后革命”的时代里想象民国文人政要、编造真假混杂的传闻,寄托了他们重新评价现代中国历史的意愿,也是他们在社会转型期表达不安与焦虑的策略。另一方面,这些趣闻轶事是在大众媒介中产生的,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在大众消费历史的需求下,关于民国的叙事越来越传奇化、娱乐化,从而产生了很多荒诞不经的故事与带有窥私意味的情节。在故事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媒体往往没有细致的信息核对过程,由此造成了谣言的大规模流行。可见在民国文人轶事的传播中,怀旧承担起了历史反思和娱乐消费的双重功效。

(1)、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侯的对比。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2)、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世人不知道的史事。

(3)、汤姆·希德勒斯顿,2011年在漫威电影里饰演了反派角色“洛基”而为人熟知。他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外号——“抖森”,而为什么叫“抖森”,其实是一个很冷的梗,因为他的姓“希德勒斯顿”后半部分发音读快了就成了“抖森”,而且这个名字朗朗上口,符合其188大长腿,对粉丝超温柔的形象,所以大家提起他就叫抖森。

(4)、“民国热”是在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去政治化”,传媒资本勃兴,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产生的。它的兴起不外乎以下两方面原因:

(5)、再比如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赞誉民国军阀刘文辉主政西康期间非常注重教育:

(6)、首先是通过“翻案”质疑现代革命史的合理性。民国名人轶事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政治人物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曾经被否定的政治人物,比如窃国大盗袁世凯,被视为“反动派”的蒋介石、宋美龄,军阀刘文辉,大地主刘文彩等。关于他们的轶事,很多是无中生有的编造和美化。比如,称袁世凯死前痛悔复辟,为自己写下“读书时少”的遗书和“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的挽联;再比如,称段祺瑞并非“三一八”惨案的主使者,相反事发后他赶到现场长跪不起,并以“终身食素”为自罚。作为民国位阶最高、争议最大的人,蒋介石最常被编入故事,有的故事渲染蒋介石铁面无私,拒绝了同族子弟求官; 有的故事称赞其仁慈,称蒋介石放弃在新中国建国大典上轰炸天安门,是为了避免生灵涂炭。 一则名为《看当年蒋介石如何处置“非礼”宋美龄的那些士兵》的故事明显借鉴了“楚庄王绝缨之会”的叙事结构,虚构了一个名为“韩诚烈”的黄埔军人,称其在蒋宋二人检阅军队时,情不自禁摸了宋美龄的手,结果蒋宋二人不但没有处置他,还对他礼遇有加,使得韩诚烈自惭形秽,此后为民国立下汗马功劳。 在这些传奇故事中,蒋介石由“反革命”一跃被塑造成注重修身、夫妻恩爱、公而忘私、为国为民的儒家信徒。这些故事是对民国政治人物的再评价,试图发掘人物身上的正面价值,祛除原本加诸其身上的“成见”。

(7)、让我们一起努力,拒绝做欲望的奴隶,成为自由又自律的人,活得更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