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不足为训解释造句120句

2023-08-14 12:40:2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不足为训怎么解释

1、不足为训怎么解释一下

(1)、我们应该有自以为非的精神,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2)、(不以为奇)并不觉得奇怪。表示这是见惯了的。

(3)、(误用):常被误指为能力强,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4)、他固然是毫不足取,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可是那主要应该怪我自己。

(5)、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6)、(解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出人意料,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7)、(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8)、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9)、(示例):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图还差强人意。

(10)、(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11)、我国的律师收费很低,全国加起来也不足挂齿。

(12)、(示例):展会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是走马观花,略看一遍。

(13)、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教导.语出《诗经》.

(14)、误用句子: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15)、(解释)火,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出自《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16)、(解释):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7)、卑卑不足道 :释 义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18)、(解释):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19)、释义:阁下的诗词像螭龙巨鲸,虽然雄奇,但还不足以当作范例或法则。

(20)、衍义:引申指“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如:家训。

2、不足为训解释造句

(1)、“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来是孔子和学生子贡的一段话。这段话有个背景: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所以他就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的谥号为‘文’呢?”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衍义:引申指“解释词的意义”。如: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称“训故”、“诂训”、“故训”)、训读(日文借用汉字写日语原有的词,用日语语音读汉字)。

(3)、(解释): 谬误:错误;百出:很多。形容说话或写作漏洞或错误很多。

(4)、出处:《史记》:“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5)、(8)不少理论家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大规模介入,这个时期的理论家仿佛丧失了民族传统,他们提出的理论观点不足为训。

(6)、(误用):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7)、 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粟,谷子.

(8)、 怙(hù)恶不悛(quān):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怙,依靠,依仗;悛,悔改.

(9)、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语出唐代杜牧诗.

(10)、(示例):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11)、(2)这点小错误不足为训,你不要老记在心上。

(12)、(解释)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13)、 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

(14)、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15)、(示例):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

(16)、综上,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来由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若怕用错,可将“空穴来风”同“未必无因”连用。比如,“说她准备退出剧组,大概不是乱讲。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她已经好长时间不在片场,也是事实”。

(17)、(拼音): pò zhàn bǎi chū

(18)、(示例):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19)、(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0)、(误用):常被误指为能力强,没有什么不能做的。

3、不足为训怎么解释词语

(1)、 令人发指:形容极度愤怒.发指,头发直竖起来.

(2)、医术高明的董奉却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就栽种一棵杏树。十年过去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成为当地一景。杏果成熟后,董奉又将杏果卖出,换来粮食周济庐山附近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达两万余人。在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一类的话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3)、而“杏坛”则与“杏林”没有任何关系。“杏坛”之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4)、高考前一天,有家电视台做了一则各单位为考生提供良好的考试环境的报道。报道的标题是:“各地纷纷为莘莘学子们参加高考提供便利。”其中,一名记者在报道结束时说:“祝愿莘莘(xinxin)学子都取得好成绩。”看完之后,不由得为考生发愁:若是高考卷子上出现了这个词,看节目的学生该如何是好?

(5)、误用句子: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火灾

(6)、 见微知著:见到微小的迹象,就能察知发展的趋势.微,小,指刚显露出的苗头;著,明显.

(7)、水是外表最柔弱、最平静的东西:本质上水却最有力量。水滴石穿,最坚硬的东西,都可以被水磨平、被水击穿。水含有了一种智慧,水拥有一种力量。所以,“智者乐水”。

(8)、无足挂齿: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多含有自谦的意思).

(9)、(示例):此人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10)、(误用):常误用为褒义词,指某种新制度的开创者。

(11)、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12)、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一个变态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不许别人染指,包括名字,包括人称代词。譬如“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自从秦始皇以来,这个词就和普通人无缘了。

(13)、在没有对“不足为训”作解释前,我们先看以下两个句子:第一句,“有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就这一点小失误,影响不了大局,不足为训。”第二句,“明明知道现在是火灾危险期,可他们却不足为训,居然在林区偷偷抽烟。”

(14)、的确,公历7月正是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的日子。这句“七月流火”猛一看上去确实像是在形容盛夏炽热的气温,再比作迎客的热情,也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15)、(示例):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光是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16)、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17)、(19)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那就是错误的。

(18)、(误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属于误用。

(19)、实际上,这“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正确的解释是,“刊”当“删削”或“修改”讲。

(20)、(示例):这么些年我一事无成,不过是蹉跎岁月。

4、不足为训是啥意思

(1)、所以,这个“刊”字就兼有“写”与“删”两种意思。而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汉代扬雄《答刘歆书》中写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说,你的书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后来,“不刊之论”还被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2)、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3)、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4)、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起来有多么美好,也不足为训。

(5)、例: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时,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用创意把昔日亭台楼阁中的“大雅”还俗于民间。创新,可以让传统______。

(6)、“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7)、(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8)、这家工厂虽然也取得了某些经济效益,但他们的有些作法,却是不足为训的。

(9)、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

(10)、(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11)、这件事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我一定会让自己认真改正。

(12)、不充足,不够。《荀子·礼论》:“断长续短,损有馀,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封禅》:“计武功,述文德,事覈理举,华不足而实有馀矣。”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不可,不能。《荀子·正论》:“浅不足以测深,愚不足以谋知。”唐韩愈《论佛骨表》:“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13)、(解释):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以揣测得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14)、(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15)、如果没有充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授的称呼是不足于令人信服的!

(16)、(11)他对孩子的事业不满意,总觉得其中有些东西不足为训。

(17)、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也保留了这个意义,如「古训」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可以作为准则的话,「校训」就是学校规定作为全校师生行为准则的话。而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在翻译不足为训时所需要的。

(18)、(解释):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19)、(示例):这些经典著作,内容深刻,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阅读。

(20)、(解释):褒义词,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5、不足为训怎么解释

(1)、(误用):常被误认为是“害怕发表言论,不敢说话”或“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2)、“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和该词直接有关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

(3)、发音 yǐn yǐ wéi jiè

(4)、然而,致辞的校长恐怕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让很多人的脸热得发烫。因为,此“七月”并非盛夏的七月,“流火”也不是在说似火的骄阳。

(5)、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6)、相信很多人会疑惑,不就是这么翻译的吗?事实并非如此,而造成这种翻译错误的原因就是「训」这个字。

(7)、(解释):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8)、卑卑不足道:释义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9)、(示例):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10)、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11)、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错误用法需要注意,那就是在“莘莘学子”前加上“一位”、“每一个”.因为“学子”和“莘莘”连用,意思就是“众多的学生”了。再用这些限定,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例如: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每一位莘莘学子都应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些用法都是错误的。

(12)、(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13)、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14)、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并不等同于其他第一人称代词“余”、“吾”、“我”等词,“朕”的意思更接近于“我的”.譬如在《离骚》中,屈原就这样说过:“朕皇考曰伯庸。”显然这里“朕”的意思就是“我的”.

(15)、(解释):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16)、衍义:引申指“典式、法则”。如:不足为训。

(17)、(误用):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8)、(示例):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总是这样犹豫不决、首鼠两端的。

(19)、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20)、(解释):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1)、(示例):喜讯传来,首都万人空巷,人们兴高采烈走上街头,在广场举行庆祝游行。

(2)、出现成群结队的“拦路典故”、“傻瓜成语”。

(3)、(示例):任何方案的拟定,主事者都不宜先入为主,师心自用,要取决于大多数人的意见。

(4)、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比喻,使明白.

(5)、 满目疮痍:形容受到严重破坏的景况.疮痍,创伤.

(6)、(误用):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力)”。

(7)、关于“胴体”一词的本意,现在看到的所有的词典都没有标出“女性裸体”的义项。《辞源》中的解释为“屠体,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在解释“胴体”时有“指人的躯体”的义项,但是第一义项却是“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如此看来,“胴体”虽然有时也可以指“人的躯体”,但和“女性的裸体”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语义关系的。而且,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用“胴体”来形容女性身体,也明显带有一定的侮辱意味。然而很多时候,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弄清该词的基本意思,却在乐此不疲地用着这个词来形容女性的身体。

(8)、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些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也说"俯拾即是".

(9)、(明里抱拳,暗里踢腿):抱拳:古代的一种礼节。比喻当面恭维,背后使坏。

(10)、(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11)、(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达到非常纯熟的地步。

(12)、(误用):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混淆。

(13)、(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14)、● 林徽因身边到底围着多少男人?皆为精英!

(15)、如果了解了“训”的各种含义,“不足为训”这个词就好理解了。

(16)、 海市蜃楼: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虚幻的事物.

(17)、首先从读错“莘莘”来说,这个字的确有两个发音,然而,“莘莘学子”中的“莘”字应当读“shen(阴平)”,而不是记者口中发出的“xin”.

(18)、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19)、(解释):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20)、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登泰山而没能看到日出,总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