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兵家诗句83句

2023-08-16 12:28:08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兵家经典名句

1、兵家经典app

(1)、阴阳家:灵衣玉佩,一阴一阳。罗生堂下,秋兰长生。&#太极玄阴阳两气&#。

(2)、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九变篇》

(3)、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得人。

(4)、这两句大意是:把军队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绝境,反而能转危为安。保存下来,取得胜利。这也是出奇致胜的一种方法。遇到情况危急,已无退路的险要关头,可把军队投道死亡线上,士兵如过河卒子,只能进不能退,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必须背水一战,拼死搏斗,这样反而能转败为胜。

(5)、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6)、法家: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7)、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8)、“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

(9)、名家:名乎其实。以善于辩论、语言分析而著称。

(10)、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

(11)、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12)、兵家与诸子平起平坐,也是百家之但兵家突出的地位在于,不仅兵家是系统专门研究军事的,而且先秦诸子中“无子不言兵”。

(13)、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14)、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15)、诡:欺诈。道:学问,理论。示之:做给他看。

(16)、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7)、这两句大意是: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的将领,就能打胜仗。能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的将领在战争中善于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得赢便打,打不赢不打,不受感情支配,不盲目行动,这样自然能打胜仗。

(18)、译文: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领域,也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之道,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

(19)、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谓的将领,就是指将帅的才智,奖惩有信用,关爱士兵,勇敢无畏,严明军纪。

(20)、这一句出自第十一篇《九地篇》。(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这里,“详”通“徉”,意思是说,用兵打仗之事,在于佯顺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于一处,就能战而胜之,这就是所谓的打胜仗的巧妙之处。《兵经百篇·顺》中也说:“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最经典的故事当属《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用的就是‘顺详敌意,并敌一向’的招数。

2、兵家诗句

(1)、惰归:孙子把士气分为三种: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惰归是指士气疲惫衰落之师。

(2)、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

(3)、如果相当兵力的军队对战,韩信一定不如项羽。

(4)、墨家: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页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5)、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始计第一)

(6)、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7)、在先秦诸子中兵家的地位非常突出,我们现在的思想史讲儒家、道家、法家比较多,而忽略了兵家。

(8)、译文: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9)、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谋攻第三)

(10)、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11)、《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历代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12)、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yun,怒也)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13)、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孙膑.作品:《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14)、《汉书》中记载了兵权谋十三家,共二百五十九篇。

(15)、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谋攻篇》

(16)、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17)、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

(18)、本句出自第四《军形篇》。这是一个辩证的胜败关。孙子提出要战就要先做到自己不可战胜,同时等待和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说,不可战胜,主要看自己做到没有;要胜敌人,主要看敌人是否有破绽。所以,胜负是可以知晓和判断的,但是不能强求。这个观点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

(19)、 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20)、子思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ǔ);道前定,则不穷。

3、兵家经典名句大全

(1)、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2)、势: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领。这两句大意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3)、学会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4)、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5)、本句可以说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名句了。也是出自《谋攻篇》。其名声虽大,但是也只能排在第四位。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这是对情报、资料的高要求。当然,这也是非常正确的。记得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总是能够躲过蒋介石的包围圈。就是红军的谍报人员水平很高。能够准确破译敌方的密码。从而使毛泽东准确掌握情报。进而为我军制定最好的战略战术方案。如果不知情,可能就要出现错误的判断。事实上毛泽东遵义会议不久就吃过对敌人兵力判断错误的亏。所以情况不明切忌决策。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对对手的研究,了解也是极为重要的。

(6)、孙子兵法最经典的十句话,历史第一兵书,有大智慧

(7)、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谋攻第三)

(8)、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九地篇》

(9)、    千古奇书《孙子兵法》博大精深,不少思想流传千古,影响深远。为了更好的做好诉讼,本律师研读了孙子兵法。通过仔细分析和比较。遴选出十大经典名句,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排序和解读。这十大经典名句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的精髓。深刻理解这十句就相当于掌握了大半部《孙子兵法》的思想了。起到一个事半功倍之效果。当然有爱好者对入围十大经典名句者可能还有其他意见。本律师非常欢迎交流。希望不久大家选出真正的孙子兵法十大经典名句。

(10)、春秋·老聃《老子》六十九章。本句大意是:最大的灾祸来自轻敌。轻敌,就会过分迷信自己的实力,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轻敌,就不能正确地分析敌情,容易放松警惕,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因此,轻敌为古今兵家之大忌。此句可作为用兵者的座右铭,同时对每人也都具有警戒意义。无论干什么工作,松懈、麻痹、轻敌都会导致失败,甚至会引出不测之祸。

(11)、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虚实篇》

(12)、但战争不是对砍,当楚汉之争发展成韩信北上一统北方(当年的燕赵魏韩齐五国)、彭越和英布在后方牵制项羽、刘邦在荥阳与项羽对峙之时,项羽已经败了。

(13)、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军形篇》

(14)、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15)、本句出自第三篇《谋攻篇》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把他放在第二位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思想对于战争的理念达到了一个顶峰层次。不管什么斗争,全面胜利都不是最好的结果。只有不战而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最佳效果。这是战略层次的顶点,也是老子某些思想的典范。在商战、交友、及竞技中,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征服对方的心,让对方心诚、心服到骨子里。这种效果自然是最高境界了。

(16)、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将知兵,兵知将,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而常胜在我矣。

(17)、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军争篇》

(18)、兵家的代表人物个个出将入相,是当时百家中地位最显赫、最尊崇的。不像其他流派,四处碰壁。

(19)、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20)、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4、兵家的经典著作

(1)、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第一) 译文: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

(2)、《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3)、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在对手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进攻,在对手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行动。

(4)、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5)、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

(6)、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不几与草木同腐乎!

(7)、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军,将不可以愠用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8)、 胜不骄,败不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9)、关于“修道而保法”的理解,曹操说的还是很正确。先修不可胜之道,而再保法度,从商战、交友、竞技角度看就是要坚守一些不败的原则,锤炼一些实用的礼数和方法。

(10)、只有根据局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这个精神在战术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不管是商战,还是兵战;不管是交友、还是创业;不管是竞技,还是谈判。时刻保持对局面的透彻分析和针对性的应对是每个决策和行动者必备的素养。

(11)、项羽在兵家之中被认为是兵形势家的代表人物,兵形势家,更侧重于战术。

(12)、当我们失落时,不如读一读励志的诗词,从诗词中汲取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13)、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14)、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天下动之至易,安之至难。  深根固本以治天下。  举杯畅饮情何放,拔剑捐生悔已迟。

(15)、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16)、军事在当时可以说是第一要务,因为当时战争比较多,不光是兵家孙武、吴起、司马穰苴,而且孔子、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每个有学问的人都研究军事,都有关于军事方面的言论。

(17)、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君主之道,说的是务求政治清明,要让百姓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同心同德,这样就可以为君主而死,为君主而生,从而不畏惧危险。

(18)、兵书,中国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

(19)、孙子兵法最经典的十句话,历史第一兵书,有大智慧

(20)、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

5、兵家典故

(1)、(版权声明)后台回复签约作者即可了解重酬征稿详情,转载请联系授权,加粉丝群后台回复加群。

(2)、这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内容。本人认为是最经典的名句。故把他排在第一位。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其实,这句话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只有根据局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这个精神在战术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不管是商战,还是兵战;不管是交友、还是创业;不管是竞技,还是谈判。时刻保持对局面的透彻分析和针对性的应对是每个决策和行动者必备的素养。

(3)、赏析: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其出发点应当“本于仁义”;但战争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在这个特殊领域里理所当然地要采取一些诡诈手段。在仁与诡的关系问题上,古代进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始终主张二者的统即将儒家的仁与兵家的诡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仁诡辩证统一的战略指导理论。仁信与诡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战争观范畴,部分儒家学者历来认为二者水火不相容,宋代学者经常用孔子的仁学来攻击孙子的诡道,清代学者则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事实上,孙子既主张讲仁也主张讲诡,他所说的诡并非不仁之诡,而是“仁诡”;他所说的仁并非迂腐之仁,而是智者之仁;在他看来,战场上单讲仁义是虚伪的,打不赢战争才是真正的“不仁之至”。因此,宋人张预的这句话十分准确地理解了孙子关于仁诡关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