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资料图片149句

2023-08-26 14:38:13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资料

1、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资料和简介

(1)、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d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关于他遇难的原因,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以及大雾影响、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2)、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3)、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4)、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庐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修经济学。1921年赴英国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小编写到这里也不禁感叹真的读万卷书啊,太强大了)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5)、当代海宁籍书画家唐吟方称:“(徐志摩的)笔墨风流洒脱,提按顿挫敏捷圆满,意致与郑孝胥书法相近。“这大致道出了徐志摩书法的特征及师承关系。

(6)、《爱眉小扎》是徐志摩与陆小曼热恋的真情告白,稿本被徐志摩视为至宝,生前一直随身携带,徐志摩飞机失事罹难后,几经曲折才安然归还到陆小曼手中。

(7)、新月派是中国现代诗的一个重要流派,名称来自泰戈尔的《新月集》

(8)、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9)、   还有,他散文最吸引人的便是把一件很平常不过的事情或者是一个场景或者是别人不看好的一件事情,在他手中写的天花乱坠,让人目不暇接,出自他内心的真实情感。正如梁实秋所说:“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什么,永远都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没有教训和演讲的气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谈话,毫不矜持地掏出内心的真话”。他的《陌上花开》散文,整体充满了浪漫唯美的气息。“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扬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文化而开落。我不敢说可以触摸历史文化,但我可以觉悟地抚摸陌上娇嫩而以顽强的花朵……”。

(10)、      诗人徐志摩故居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干河街38号,建成于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壁式的小洋楼,洋房可谓华丽堂皇。故居台门上方有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手书“诗人徐志摩故居”,前后两进,进屋“紫气东来”四个大字赫然在目,给人以吉祥、富贵的征兆。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亦三间,屋顶有露台,正厅有匾额“安雅堂”。故居主楼一层两侧有徐志摩家世生平资料和文学活动阵列。东厢房为“眉轩”,即书房,西厢房为卧室。主楼一层玻璃柜中展有徐志摩各个时期出版的著作与研究书籍,厅后三间房内有历代文化名人歌咏硖川诗词展。

(11)、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2)、新月派前期(1926年春始)主要活跃于北京,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3)、画家刘海粟从中斡旋,宴请三人及几个社会名流,期间刘海粟现身说法,以自己冲破封建婚姻,追求自由婚姻为例,侃侃而谈人生与爱情关系、夫妻之情应相互之间感情融洽、情趣相投。王庚觉察有异,提前离席而去。

(14)、(小编所知志摩所交往过的有三个女人:前妻张幼仪、挚爱林徽因、妻子陆小曼)对此三女小编简单的做出介绍和徐志摩先生的感情史。

(15)、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6)、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7)、可是陆小曼的文化和文学水准,整合了徐志摩的心意,两个人一拍即合,组成了一个家庭。为了能满足陆小曼的消费水平,徐志摩不得不疲于四处奔命。

(18)、WeChatID:xingwenhuawx

(19)、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20)、《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

2、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资料图片

(1)、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选自《葬花吟》

(2)、然而令人钦佩的事情发生了,王庚并没有把子弹射向徐志摩,而是在和陆小曼办完离婚手续后,掷地有声地送给徐志摩一句话:

(3)、.......................................

(4)、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5)、“大家都是知识份子,我纵和陆小曼离了婚,内心并没什么成见;可是你以后对她务必始终如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

(6)、徐志摩一九二一年初经林长民介绍结识狄更生之后,两人立刻一见如故,是狄更生引导徐志摩领略“康桥”的人文和自然之美,从而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7)、张幼仪(1900年-1988年)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读书,次年徐志摩则转往英国伦敦。

(8)、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9)、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0)、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先生三十年来关于现代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编辑家和文学活动家徐志摩的文字的结集。

(11)、   徐志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在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因为他的诗和散文对历史文化的拓展是很大的,对我国诗歌的发展、新诗艺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12)、(教师教学用书)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汇总

(13)、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4)、   我曾一度奢侈挥霍过,在他的散文集里找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白天读晚上读,总得花费了一定的时间,扬自己的情趣。读徐志摩散文,全当作心灵一种归属爱好罢了。他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对于环境、事物、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的淋漓尽致,达到了极点。散文语言最具扣人心弦,又不失哲理性的语言真实感,让我陷入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15)、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6)、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7)、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18)、我个人是非常欣赏徐志摩的这句话。而且,我觉得不仅作诗如此,演讲也是如此。

(19)、(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号),原名章垿(xù),字槱(yo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20)、更为巧合的是,徐志摩在英国伦敦拜访他的老师林长民的时候,他遇见了林徽因,他们在这次的偶遇当中产生了相互爱慕之心。

3、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歌

(1)、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他自认为是真挚的,可在林徽因看来,他这种爱是虚无缥缈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二人相互之间是互相倾心的。

(2)、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3)、1921年,16岁的林徽因游历于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林徽因被徐志摩的渊博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的美丽与才华出众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两人经常都是以书信来往,在后来的《猛虎集序》(1931)年有提到,他在二十四岁以前,与诗”完全没有相关“是与林徽因相遇,才激发了他的新诗创作。于同年三月与发妻张幼仪提出离婚。

(4)、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5)、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90%E5%BF%97%E6%91%A9/286345?fr=aladdin#reference-(2)-13502232-wrap

(6)、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7)、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除第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创办《新月》杂志。

(8)、最近在网络上发现的徐志摩原配妻子张幼仪的小照,小清新!

(9)、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0)、《说徐志摩》的第四部分考证了徐志摩与鲁迅、林徽因等同时代作家的关系。

(11)、      实事求是的讲,我认识诗人徐志摩就是从《再别康桥》这首诗开始的,后来又陆续读了他的《陌上花开》、《偶然》、《我等待你》等佳作。当我一遍遍读完这些诗首后,好像绵绵如丝的细雨,滋润着我的心田,感觉到他毕生行径都是诗、散文,他的人生是与诗、散文紧密相连的。人们津津乐道的品读称赞他是一位现代诗人,风流诗人,浪漫诗人,多情诗人和才华横溢的才子。

(12)、粗略来看,徐志摩的书风和他的诗人气质颇为一致,自然洒脱,如行云流水。仔细读来,却感觉他的书法法度严谨,训练有素。

(13)、传统夫妻的结合: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在他们的婚姻当中可以看出,这里具有典型的家庭包办而产生的婚姻义务。

(14)、纪实人文频道周一至周五每晚22:22《今晚》

(15)、创作背景: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6)、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并且由此踏入上海上流社会,成为上海滩名噪一时的名媛。

(17)、《说徐志摩》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评述已经出版的徐志摩作品集,尤其是梳理了《爱眉小扎》的各种版本。

(18)、林徽因经过权衡她认为梁思成才是他真正的生活伴侣,按照现在的话说;梁思成是比较现实而又靠得住的男人。

(19)、   徐志摩的诗里倘佯,成就他在“新月派”灵魂人物,受人追捧。他的诗决妙之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字句清新,韵味十足,意境优美。臂如,他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着实好听。《再别康桥》是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时,在一个小桥流水河畔花园的桥上,望穿双眼不见心上人,断肠心碎挥笔写下的,字字句句入心房,一首满目伤怀的诗永远镌刻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

(20)、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赣第德》。同时,他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最为经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4、著名诗人徐志摩简介

(1)、如果说陆小曼的美是十里洋场的风情,那林徽因的美便是人间四月的清谈,清谈而文艺的气质,温柔亦刚烈的眉宇,真正是富有美貌与智慧相称,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小编极爱的一本诗集。

(2)、如果说,那些光华夺目的名字是璀璨的星星,那么他们的背后是无言的大爱、默默承载他们的蓝天。

(3)、虽然林徽因向徐志摩关闭了这扇婚姻的大门,可是徐志摩还是对林徽因锲而不舍的追求着,并且采取了各种方式向林徽因示爱。

(4)、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5)、   《再别康桥》诗的全文对康桥的一草一木细致描写,不仅能看到他笔下明艳的康桥景色,还能体会到他对康桥的无限眷念。我读后,只能从诗里去抓住一些不属于我自己的意境,什么“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和“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我来讲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词,只能了解它的含意却理解不了它的涵意。前和后那两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和“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首尾相应,扣人心弦,好像又找到了丝路花雨的乐趣。

(6)、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还没中断 。

(7)、1928年春与梁思成结婚后,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8)、虽然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真挚的追求,是有着诗人情怀的徐志摩,从此让他想到这世间还有比自己妻子张幼仪更加优秀的女子让自己如此倾心吐胆!

(9)、陆小曼被称之为上海滩四大才女及美女之每天混迹于上海滩黑帮及商界大佬之间,成为了他们消磨时间的名媛。

(10)、       他的诗写得好!好在热情奔放,风格新奇,色彩浓厚,意境悠远。近代诗人朱自清说过:“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可见他的才华出众。徐志摩的散文写得也好!具有浓厚艳丽的词彩,狂放不羁的想象力,爱情与意气融合了东西方文学的情绪和格调。“他的散文所达到的高点,一般作者中是还无一人能与并肩的”。著名散文家梁实秋也认为:“他的散文在他的诗以上”。

(11)、      他的《认识你真好》文中“一个人真正的魅力,不是你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是对方认识你多年后,仍喜欢和你在一起………。最深沉的爱总是无声,最长久的情总是平淡。一份好的感情是两心相依的温暖,是相濡以沫的陪伴。此生四季冷暖,有人叮咛你加衣;生活劳碌,有人嘱咐你休息,足矣”。这遍散文充满正能量,充满阳光的心境,给读者心灵以强大的吸引力,一种兴致勃勃,情深意合,相濡以沫陪伴到老的感觉,也足矣。正如他在《遇见》散文中的一句话“因为遇见,所以对你情有独钟”。

(12)、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3)、就我个人理解,我觉得徐志摩要告诉我们的是诗源自生活,诗是人们情感的载体。

(14)、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

(15)、这个学生就是徐志摩。张嘉璈爱才心切,当晚就寄了封信给徐申如,提议徐志摩与他的妹妹成亲。于是,就促成了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

(16)、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读着读着,我喜欢上了。就冲着《再别康桥》这首诗,我去参观了诗人徐志摩故居。

(17)、笔者以为这是徐志摩始乱终生的第一次精神出轨。这是典型的违背婚姻意志的道德品质问题。

(18)、《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19)、陈子善从徐志摩、林徽因的作品,即内证资料求得两人之间有过爱恋的证明,徐志摩的《月下待杜鹃不来》、《月夜听琴》、《一个祈祷》、《明星与夜蛾》、《你去》等动人的诗篇都是写给林徽因的。

(20)、张嘴就来®演讲力训练营第347期(提高班),

5、现代诗人徐志摩代表作品

(1)、由于在此期间,林徽因谁父亲由英国的伦敦回国,徐志摩不一定是林徽因的爱慕和景仰,随后他回国发展。

(2)、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3)、谁都有自己的一段青春感情往事,徐志摩亦是如此,小编因极度喜爱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与徐志摩的《再见康桥》排版编写此文。

(4)、“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5)、1920年,当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时,徐志摩提出与张友谊解除婚姻关系,1922年张幼仪徐志摩正式离婚。

(6)、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除第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7)教授。创办《新月》杂志。

(7)、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苏纪之医师去世后,张幼仪前往美国与儿子们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

(8)、陈忠康精品书法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最全记录)

(9)、陈子善在《说徐志摩》的第二部分中点到,“研究徐志摩,不能不提他与哈代、罗素、泰戈尔等世界文坛巨擘的友谊,但狄更生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10)、今天是张嘴就来“五一”班的最后一天,我和我的同事们见证了学员们三天来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我也想说,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讲家,只是没有表达而已。

(11)、徐志摩逝世后,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在《新月》出版期间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

(12)、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

(13)、都说自古红颜多薄命,这句话用在陆小曼的身上,再恰当不过,因为她最终成为了孤家寡人。

(14)、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15)、二人结婚以后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志摩去了北京教书,却不幸遇到飞机失事。尽管如此,陆小曼仍然深爱着徐志摩,用尽后半生为徐志摩作品的传播做出最大的努力。

(16)、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的飞机触山失事,他不幸遇难,年仅34岁。岁月苍茫,逝者已矣;百年是非,谁能评说?唯一能肯定的是,他留给我们的那些美好的故事和精湛的艺术作品,已成为永远的绝响。

(17)、《说徐志摩》的第五部分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徐志摩的纪念和研究,包括相关的人和事,有陈从周为他自费印行年谱;郑振铎、胡适、郁达夫、卞之琳、徐悲鸿、臧克家等挚友先后写诗文纪念这位“飞去”的作家。

(18)、陈子善说,徐志摩到了1921年才开始他的新诗创作,虽然起步晚,但是写得好。他非常注意诗的形式,用白话文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19)、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20)、林徽因与梁思成与1928年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1)、(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石开先生访谈(下)

(2)、最让人称奇的是她在徐志摩经济拮据期间不断资助徐志摩,在徐志摩离世后,又不断资助陆小曼。简直可说是传统美德+现代美德兼具备,让人不禁感叹钦佩。

(3)、主播简介:六仔:原名魏文魁,河北保定人,祖传中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喜欢原创歌曲,多家平台担任朗诵主播,愿用自己的声音艺术诠释原创作品的精髓,彰显文学艺术的魅力。

(4)、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5)、愿越来越多的人学会表达,愿表达成就人们更加诗意浪漫的人生,也成就人们更加顺畅光明的未来。

(6)、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7)、徐志摩的祖父徐元衡精于书法,其伯父徐蓉初是清末藏书家,对书画也颇有研究。而幼时的徐志摩先后得到秀才孙荫轩、贡生查诗溥、桐城派古文家张树森等乡宿的指导,受到很好旧诗词和书法的训练。

(8)、(电子课本)最新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汇总(小学到高共23册)

(9)、   三月里,阳光小河、树林、花丛、绿草地,本就是满园春色,气象生辉的景致。他将三月风情陌上花开的意境推上一个新的高潮,还将陌上花与中国历史文化融合,为人类历史与文化在不断进步中不枯不衰,正如这陌上花一样绚丽灿烂。

(10)、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11)、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2)、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13)、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4)、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5)、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6)、徐志摩逝世后,新月派为梁实秋、胡适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停刊。在《新月》出版期间不仅刊出新月派成员的著作,其中也有郁达夫、巴金、丁玲、胡也频等思想倾向进步的作家作品。不过,这已是新月派活动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员虽各有差异,就其整个政治倾向而言,却是日趋反动。但是新月派从事诗歌创作,研讨新诗的这条“连索”似乎还没中断。

(17)、时代的发展无形中在徐志摩的身上发生了变化,伴随着徐志摩的是知识的增长和视野的广阔,特别是在徐志摩的脑海里逐渐的并发出了诗人的情怀。

(18)、在陈子善看来,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位诗人,其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为那个时代文学家之间的交流做过许多好事。无论光阴如何流转,他的身上总是闪烁着天真和光明。

(19)、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爱恨情仇,每个人也都有兴奋、痛苦,希望、迷茫……所有这些都是构成诗歌的元素,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就是诗。

(20)、(名家面对面)系列专访之一——石开先生访谈 (上)

(1)、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2)、      他的散文自成一格,取得不亚于诗的成就。我读了他的散文后,有一种读了还想读的感觉,就像久旱的田地初逢甘露,那份欣喜藏于心底。感觉他的散文真切传情、笔意奔放、贴近生活的哪一种,让我如痴如醉的徜徉于他的散文里。

(3)、按照林徽因的话说;徐志摩想娶的是我林徽因这个人,而是以他诗人的情怀想象出来的林徽因。

(4)、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5)、在徐志摩婚姻当中的这种现象,应该被称之为“婚姻儿戏”,虽然一代诗人名满天下,最终被后人所不耻。

(6)、徐志摩的格言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徐志摩的这种做法让梁思成很是不爽,无奈,梁思成在自己家的大门上贴上了告示,婉转的拒绝了徐志摩的骚扰。

(7)、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8)、“用一颗宁静的心,抓住了一个问题的中心,慢慢地发展开去,而且发展得很远,甚至把问题的每个细胞,也同样的加以发展。”

(9)、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0)、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1)、张幼仪虽然是大家闺秀,仪表堂堂,我是徐志摩,在这个传统的女人身上找不出一丝的浪漫,当然怪不得张幼仪,怪就怪在徐志摩接受了西方的开放式教育。

(12)、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3)、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4)、徐申如,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硖石首富,光绪三十三年至1935年间,先后任硖石商会总理、会长、主席近30年,可见其地位之高呀。曾因兴办实业,在浙江那是非常出名。徐申如,是一位爱国人士,20世纪初,力争自筑沪杭铁路,任浙路公司董事,并且努力筹资建成铁路,最后铁路也顺利通车。1913年合资创办硖石电灯公司,为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之后来电厂不断扩大,为浙江一代供应电。为现代工业做了很大贡献。

(15)、早在杭州府中求学时,天才的徐志摩便显露出了他的非凡才情。而说起来他的第一次婚姻也缘于此,并和书法有很大关系。

(16)、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7)、《说徐志摩》的第三部分,主要发掘徐志摩与国际笔会中国分会、平社的因缘。徐志摩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从文学社团角度而言,人们首先会想到他是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接连主编了《晨报副镌》、《新月》和《诗刊》等刊。

(18)、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自剖》(散文)徐志摩著山东中国文学艺术博物馆藏

(20)、      诗人徐志摩的一生成就,就是出版了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四本诗集和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和单本散文《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虽然说他感情不专婚姻多变,但未能影响他文学上的辉煌。有个名人这样说,徐志摩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若没有爱情,他也不会成为诗人,更不会写出哪些门脍炙人口的诗句。他留学回国后诗文频频热伦,驰骋文坛,创新月社,展现出他文学魅力。

(1)、按照现在的话说;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就是不正常的婚姻,两个人都是浪漫主义者,最终又没有自己的孩子,可惜了徐志摩这位诗人悲催的一生。

(2)、陈子善分析道,这两个人是完全有可能见面的,但真实的情况没有进一步的材料佐证,因此不可妄下结论。

(3)、扫码添加小编,发送“资料”,可免费获取书法资料。

(4)、徐志摩的诗名实在太大,几乎掩盖了他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翻译等方面的才艺。当我们翻开徐志摩的一些诗稿、对联、扇面、条幅等书法作品后,吃惊之余不禁大叹:要论及书法,徐志摩丝毫不逊五四文人中的同辈高手。

(5)、张嘉璈还介绍徐志摩拜梁启超为师。受先生的影响,他的书法从晋唐溯流而上,转而汲取了北魏《张猛龙碑》以及《张黑女碑》的挺劲以强骨力。

(6)、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7)、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现代诗人、散文家。

(8)、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现代诗人、散文家。

(9)、1910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