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价值75句

2023-07-11 12:06:28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

1、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内涵

(1)、这个时期的儒学主流一直有条非常坚固的思想长城:中国文化(主干是儒学)无比优秀,民族生机无庸外求。“天朝无所不有”,“严华夷之辨”,向外夷学习就是离经叛道。从鸦片战争至义和团,与侵略者五次大战,无不失败,就是中国人为此天朝心态付出的代价。时至20世纪,虽有改变,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道德举世无双的观念,仍不时成为抗拒外来文化的壁垒。1949年以后,那么多人迅速形成“革命的”天朝心态,在极其落后而封闭状态中沾沾自喜,亦是传统思维的余绪。

(2)、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3)、而道家則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虚极静笃,自然而然,念止息停,无为而为。

(4)、儒学还造就了不少在专制淫威下不屈不挠的耿介之士。分别生活在海峡两岸的大儒--梁漱溟、徐复观就是其中佼佼者。

(5)、当然,要实现这种超越,并不单纯是思想内容上的更新,更根本的是要对既成的概念化思维模式进行突破。换言之,唯有通过思维模式上的根本改变,才能完成思想内容上的更新。为此,我们要在继承宋明儒学理论之前,必须先对现代主体观念进行追溯,也即回到现代主体观念产生的大本大源——现代性生活本身,从当下的生活中获得对新的主体性的初步感知,进而才能在顺应现代生活趋势的前提下,对宋明儒学展开积极的继承、批判,并由此建构起儒家现代性的主体观念。就此可以说,深入推进儒学的现代转型的关键,就是要从现代性生活出发,批判性地发展宋明儒学中所孕育的个体观念的雏形,实现儒家主体观念的自我超越。

(6)、孔子的思想处于原始的圆满状态,就像人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区分开来只是为了我们研究分析的方便。仁和礼也是一样,在孔子那里,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无法分割的。

(7)、那么,人们为何老是慨叹人心不古,儒学飘零呢?

(8)、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9)、重义轻利: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10)、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11)、孟子,儒家理想主义派代表,核心思想是“仁政”,主张“政在得民”,要养民、教民,取民有制,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12)、这不只是西方,在中国从传统转型现代的过程中,同样体现着思想发展的连续性。只要我们进一步追溯这些富有现代性的儒学思想渊源就可以发现,它们或者与宋明儒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师承关系(如明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就是归宗心学,王夫之则是对张载气学的继承);或者是在思想进路上自觉保持着某种遥契(如现代新儒学所坚持的“返本开新”的理路,就是为开出现代的民主科学而坚持“返本”到宋明儒学,其旨趣在于接着宋明儒学讲)。这都预示着宋明儒学与现代观念之间具有密切的思想关联,或者说宋明儒学已然孕育了某种现代性的观念。另外,还有文学、史学、民俗学等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也已证实,宋明社会出现了种种现代转型的迹象,而这一切都必然会在当时的儒学理论中有所反映。有学者就直言:“宋明儒学当中必定已经存在着儒学的某种现代化版本,只不过被既有的‘宋明理学’研究遮蔽了,需要我们将其揭示出来。”这些线索促使我们推定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儒学的现代转型根本是从传统儒学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一种思想趋向,而宋明儒学,不仅是传统儒学的一座理论高峰,而且也是儒学现代转型的一座思想“引桥”。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强调(  )

(14)、二是假“卫道”以营私之辈不绝如缕。其上焉者不惜借权力打断学术与社会发展的生机,突显自身的“忠诚”。下焉者则冀图以人血染红自己的顶子。凡专制政权必豢养此类爪牙。在历次文字狱、冤案和戊戌政变等大小事件中均留下了此辈身影。

(15)、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儒家思想核心,就个体而言,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

(16)、晚明的项穆十分明确地将书法看作“道”的体现并认为书法最终的指向是圣徒的培养,他又说:

(17)、邢义田著《画外之意: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研究》

(18)、此“有情无我”,从“理”的层面来说,是“大全”;从境界层面来说,是“天地境界”;从情感层面来说,就是“仁”,儒家的“仁爱情感”。冯友兰就说:“仁,不是泛指任何一种精神境界,而是确指最高的境界——天地境界。”可见,作为最高概念之“大全”与“天地境界”实际指的乃是一种“仁爱情感”状态。正是由于“负的方法”,即情感的方法的运用,剥落掉坚硬的主体,进入无私我之情累的境界,才使“正的方法”的理想能够得以真正实现。所以,“新理学”之“新”,不仅在于剥落了旧理学之“理”的伦理内涵,更在运用逻辑的方法(“正的方法”)撑开一个“真际”与“实际”对立二分的世界的同时,又通过情感的方法(“负的方法”)贯通了“真际”与“实际”,开启了儒学现代转型的情理进路。

(19)、主张“礼”,提倡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20)、曾子和子夏都讨论过“与朋友交”的命题(《论语·学而》)。对于“交往”的原则,孔子弟子也有所讨论。所发表的观点,应当与孔子思想有关。《论语·子张》有这样的记载:“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意林》卷一引《随巢子》:“有疏而无绝,有后而无遗。大圣之行,兼爱万民,疏而不绝。贤者欣之,不肖者则怜之。贤而不欣,是贱德也;不肖不怜,是忍人也。”蔡邕《正交论》曰:“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而二子各有所闻乎夫子。然则其以交诲也。商也宽,故告之以拒人;师也褊,故告之以容众。各从其行而矫之。至于仲尼之正道,则泛爱众而亲仁。故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交游以方,会友以文,可无贬也。”

2、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价值

(1)、主要观点: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有的是对现代文化的多元格局不适应。从钳制和统一思想的标准转变为多元中的一元,角色的转换导致相应的心态转换。恋旧者不胜沧桑,无限悲凉。

(3)、以“四方”“天下”为交往空间,是“士”的使命。《礼记·射义》于是写道:“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久远的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的生成和发育,应当与这种理念有重要的渊源关系。

(4)、此外还有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5)、自由人格诚然为成己与成物过程的创造提供了内在的根据,然而,作为个体的内在规定,人格的发展如果离开了规范的制约,往往包含着异化和主观化的可能。成就自我与成就世界的过程既要求以自由人格的创造趋向扬弃形式化、程序化的限定,也要求以规范的引导克服个体自主可能蕴含的任意性、主观性。自由人格可以视为“仁”在现代精神领域的具体体现,现实规范系统则可以看作是“礼”在规范层面的现代形态,其作用在于引导人的自由发展、社会的有序运行。可以看到,自由人格与现实规范的相互制约,构成了“仁”与“礼”在现代走向统一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

(6)、在项穆看来,人正则书正,正书法就是正人心。受儒家思想影响,人们将书法艺术活动统统纳入自我身心修养的轨道,书法的学习变成了通往轨道的唯一途径。儒家思想的“伦理观”塑造了中国书法的伦理性质,也是对中国书法崇尚人品学养、崇尚士气、崇尚劲健等品格的驱动和鞭策。

(7)、后世关于孔子言行的历史记忆中,《吕氏春秋》所谓“孔子周流天下”“孔子周流海内”,孔安国所谓“孔子周行求合”,《淮南子》所谓“孔子无黔突”“孔子不黔突”,所谓“孔子无暖席”,班固所谓“孔席不煗”,《文子》《史记》注家所谓“孔子周游”,都说到孔子的行旅实践对于他的社会理想与文化人生的意义。前引孔子行为记录之所谓“行”“历”“周流”,以及此“周游”“周行”,都是交通行为。

(8)、中国书法在儒家思想道、释精神的哲学基础上,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人“尚质”,等等。但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和”的审美标准始终处于书法鉴赏与书法品评的主导地位,“中和”是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表达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审美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形成中国人普遍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根源之这也与书法中要求结构均衡、平正,“不激不厉”的审美标准相得益彰。

(9)、《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表述撰作《史记》的志向,说到其品质达到思想文化巅峰水准的经典,“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列举《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膑“兵法”、《吕览》、韩非《说难》《孤愤》以及“《诗》三百篇”,“孔子厄陈蔡,作《春秋》”仅次于《周易》,位列第二。《史记》中,“发愤”使用5次,见于卷六一《伯夷列传》、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和卷四七《孔子世家》。均语气庄重,持正面肯定的态度。《太史公自序》除前引“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之外,还说到自己的父亲司马谈“发愤且卒”。而《孔子世家》所见“发愤”一语,是孔子对子路说的话:“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10)、有学者说:“尽管各家的措施有的看似残暴,有的看似温和,他们都可以为了自己苦苦追寻的理想而殉道。孔子追求了一辈子仍不被采用;吴起、商鞅,先后殉道;墨子为了天下的普通百姓而奔走呼号等。”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11)、“醇儒”的修身往往流于虚伪。人性复杂,“不为圣贤,就为禽兽”的说教是荒唐的。学的基础是理性,不是盲信。现代人应该“与人为善,取人为善”,广收博取,儒者亦不例外。同时,儒门雨露广被四方,释、道、耶信徒中不乏儒门智慧的现象必将更为常见。

(12)、(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13)、(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14)、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15)、材料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6)、(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17)、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

(18)、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19)、主要观点: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0)、    文明,可谓社会开化、进步的状态,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特征。文明的最早涵义《易·乾·文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中华文明一词,本身就意味着文德辉耀。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论语》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里孔子说的是人的修养应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孔子又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想自立,必先有礼的修养。战国后期的荀子也明确指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礼仪者,治之始也。”“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则把礼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是一种既具有内在道德要求,又具有特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礼乐教化,充分体现了华夏文明的高度自信,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符号象征。

3、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1)、    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个人修身思想,构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伦理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源泉。

(2)、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3)、(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4)、儒家思想对书法影响的发端以及价值体系的确立

(5)、(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6)、这番解释无非是强调个人必须通过认知万事万物(格物),才能逐步穷尽万物之理(穷理),最终达到对先验天理的认知、体悟(致知)。那么,经验实证性的个人认知也就是把握体认天理的最为主要,甚至唯一的途径。程朱理学对经验认知的重视可以说是继承发挥了荀子开启的儒家理智主义传统。我们知道,荀子不仅提出“心有征知”,而且特别注重发挥人的认知能力。

(7)、(2)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8)、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9)、(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10)、“夫子之道至大”,要使得“国”以至“天下”的“容”与“用”,是需要通过交往过程实现的,这就是“夫子推而行之”之所谓“推”与“行”。

(11)、所谓“引桥”(approachbridge),本义是一种连接码头与陆域的桥式建筑物(approachroadofbridge),也即一种联接正桥和路堤的桥(road-approachbridgesection),相当于桥和路之间的“过渡”,其作用是为把路面逐渐抬高或逐渐降低,使车辆能平缓地由路面驶入正桥,或由正桥平缓地着陆。对儒学现代转型而言,“引桥”意味着在传统儒学(路堤)与现代转型中的儒学(正桥)之间,尚有一段重要的思想过渡,它兼具“路”与“桥”的双重特质:一方面,它依然站在传统儒学的路堤上,并没有形成现代转型的自觉;但另一方面,它又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偏离了传统儒学的路堤,不自觉地导引着传统儒学向正桥的方向行使,直至开始真正的跨越。

(12)、哲学旨在追问存在,但海德格尔发现,既有追问存在的方式都是一种主体性的追问方式,这样追问到的存在只能是一种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于是,海德格尔通过一个特殊存在者——此在——的生存去通达存在。但不管“此在”多么特殊,它始终是一个存在者,一个主体。黄玉顺通过“主体是何以可能的?”这一问题解决了海德格尔发现但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即通过某种主体性的视角去通达存在。黄玉顺截断众流地指出:“生活即是存在,生活之外别无所谓存在。”这就意味着存在就是活生生的生活本身,是一切的大本大源,而不是某种生活之外的绝对实体,不管这个实体是“上帝”,是“道”,还是“天理”,等等。

(13)、③天人关系: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14)、在当代哲学中,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主要关注于个体领域,他们或者聚焦于个体的生存,并把这种生存理解为通过烦、畏等体验而走向本真之我的过程;或者致力于将个体从逻各斯中心或理性的主导中解脱出来,由此消解社会建构起来的意义世界。与之相对,哈贝马斯、罗尔斯等,则主要将目光投向公共领域。哈贝马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由此表现出以主体间性消解主体性的趋向;罗尔斯固然关注个体自由,但同时又一方面将道德人格归属于公共领域(政治领域)之外的存在形态,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体品格可以由社会政治结构来塑造,由此单向度地突出了公共之域对个体的作用。

(15)、进而言之,注重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与争鸣,也是儒学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儒学本身就是在论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中首先是儒学内部的论争。儒学在先秦时候就分化为不同的发展趋向,如孟荀之间的分野,更宽泛意义上如韩非子所说的儒分为等等,这种分化,同时伴随着儒学内部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所谓派中有派。与之相关的是儒学和其他学派之间的争论,百家争鸣便包含了儒学和其他学派之间的论争。无论是儒学内部的论争,还是儒学和其他学派之间的相互辩难,都从不同方面为促进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活力。儒学在今天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不同学派、观点之间的争论。事实上,时下也可以看到这一类讨论,所谓心性儒学、政治儒学、生活儒学等分野,便表明了这一点,这些不同理解的展开,也每每伴随着儒学内部的争论。此外,儒学和其他学派之间的对话,包括与所谓自由主义的交锋,亦属儒学在现代涉及的广义论争。更进一步,儒学可以进入世界的范围,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争鸣。通过以上多重形式的论争,一方面可以汲取多元的智慧和多重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不断克服儒学可能具有的理论偏向。历史上的儒学是如此走过来的,今天儒学的演进,同样需要在新的历史层面上注重以上的理论发展方式。

(16)、鲍鹏山教授分析了《论语》章节的分合问题。他提到,我们今天看到《论语》的20篇,每篇都有相应的章数。那么每一章之间的划分是不是原先、或者历来就是这样的?他认为,《论语》最早的编撰者实际上也会把很多相关的、内容相近的章节放在一起,一些相邻的章节,可能就是孔子的某一次谈话。这样,对《论语》很多的思想就有可能进一步的理解。

(1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18)、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主张,批驳别人的观点,这就使得各家学说有了鲜明的特点,也就形成了思想纷争的局面。他们之所以苦苦追求,都是为了期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便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就特别为统治者推崇,所以D项不符合史实。

(19)、(答案)(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0)、可以说,阳明心学将个体直接与最高价值相贯通,迈出了儒学现代转型的关键一步。自阳明心学之后,儒学已然发展出一条富有现代色彩的思想支脉,泰州学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如王艮认为“造命却由我”,王栋强调“意为心之主宰” ,这种个人意欲的张扬正瓦解着传统的帝制纲常,“天理”已不再是自身的主宰。此外,更有李贽直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趋利避害,人人同心,是谓天成”,这就开始由肯定个人自主言行发展出个体主体价值的自觉,由此也预示着儒学的现代转型即将驶入“正桥”。

4、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3个

(1)、    平等属于人类的共同追求。在我国先秦时代就非常关注平等的问题。儒家提倡的平等思想往往与国家治理联系在一起,《礼记·孔子闲居》里讲,“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此三者,以劳天下,此谓之三无私。”“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就平等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性与人格的平等,儒家思想主张通过“论德定次,量能授官”的后天努力来改变自身不平等的局面。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源泉。

(2)、在这两个世纪,儒学亦有其不容抹煞的历史性建树。主要有四:

(3)、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4)、(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5)、荀子,儒家现实主义派代表,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论,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6)、A.诸子百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持不懈、执着追求是百家争鸣的精神动力

(7)、就儒学内涵的把握而言,首先不能停留在对已有概念的描述或重叙之上,而是需要在更广的理论视野之下,揭示历史上的儒学概念和理论系统在今天所具有的意义。以宋明以后所讨论的“本体”与“工夫”这两个概念而言,两者均属传统意义上的儒学范畴,而其中蕴含何种理论内涵和哲学意义,则是今天需要思考的问题。从现代的理论视域看,与“工夫”相关的“本体”大致包含二重涵义。首先是人的后天发展之所以可能的根据,这一意义上的本体与“性相近”意义上的“性”有相通之处,而不同于西方哲学论域中的substance(本体或实体)。“本体”同时也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结构或意识结构,这种精神结构或意识结构既包含人的认知内容,也渗入了人的价值观念。以价值取向和认知内容为具体内容的精神结构,又构成人在后天展开多样工夫的内在出发点。作为工夫的根据和出发点,本体不仅从“如何”的层面为工夫提供了引导,而且也从“应当”的层面为工夫提供了动力;前者表现为本体中的规范意识,后者则展现为本体中的责任意识。本体中的规范意识关乎行为“如何”展开,即如何做;本体中的责任意识则涉及应当选择“何种”行为,即应当做什么,后一关切往往又进一步转化行为的动机,推动行为的发生。总起来说,人的发展离不开内在根据,后天工夫也需要现实的出发点,而不能从无开始,从而,“本体”在二重意义上制约着人及其活动。以上视域中的“本体”,从今天来看依然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8)、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君子、小人都一样,“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

(9)、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10)、与所谓“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夫然后行”有关,我们又看到《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孔子的语言习惯,往往以乘车姿势为喻,言辞中经常说到车具车饰。这些情形,都体现出他对车的具体结构及车马出行方式的熟悉。

(1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12)、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中和”观念,既指人自身之内情与理的和谐,也指人与对象之间的和谐,“中和”为美的美学观是儒家美学的核心,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理想和指导原则。书法中强调作品整体理与情、法与意、形与神的和谐统一;线条要有力度、有弹性,要求书法的笔画、结字、章法等形式因素有变化但不杂乱;书写过程中运笔的提与按、轻与重、缓与急、起与止、行与留、藏与露、逆与顺、伸与屈、疾与涩;结体的主与次、疏与密、借与让、欹与正、险与夷、离与合、顾与盼、向与背、松与紧、虚与实、动与静等;用墨的浓与淡、涨与缩、枯与润、干与湿、沉与浮;章法的虚与实、黑与白、疏与密、主与次、连与断,等等,无不是“中和”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适度原则成为书家遵从的美学规范,并形成了以“中和”为美的书学观,所以,“中和”之美也就成为书法独具特色的审美理想。

(13)、解析 “当于民监”即以民为镜,体现出尊重民意、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兼爱”是要求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尚贤”是墨子的治国主张,反对任人唯亲。“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思想。“道法自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14)、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15)、“负的方法”既是情感的方法,也是消解主体性的方法。消解掉主体性,获得“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冯友兰采用的正是情感的进路。冯友兰论“情”有两个层面:一种是“有我之情”,一种是“有情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