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141句

2023-11-12 10:49:37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是

1、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是

(1)、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2)、存在和本质包含了复数和单数两个部分,哲学进化简史可以海德格尔为分野:之前谈这两概念都泛指人群,之后都论个体。

(3)、以上三本哲学论著,主要阐述他受胡塞尔影响的现象学观点。

(4)、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5)、第一点是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第二点是自由选择的核心内容,第三点是自由选择的基本依据。可见,自由选择的确是萨特人学的精髓所在。 

(6)、在当时的法国,没有一个思想家没有经受过马克思的洗礼,但却只有萨特堪称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代表,这不仅表现在他坚定不移的左翼立场上,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我看来,整个法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问题域在萨特这里得到了系统的表达。这个基本原则究竟是什么呢?说来很复杂,因为法国思想家们的思想表现得色彩斑斓,个性鲜明,但仔细看来,也并非毫无相似之处。特别是他们对待马克思的态度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首先,正如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从最早进入法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拉法格开始,法国马克思主义者都是社会运动家。他们总是活跃在罢工的第一线。因此马克思与法国思想中那种激进的浪漫主义情怀有着高度的契合度。但直到1930年代,好像马克思作为一个思想家才得到了法国知识分子的认真对待。原因与我们之前所提到的那个俄裔法国思想家科耶夫的黑格尔研讨班分不开。在其中马克思披着黑格尔外衣悄然进入了法国思想界。马克思对于现实生活中贫苦之人的关心以及对人类的绝对平等的关照,都最大程度的迎合了法国青年一代知识分子内心对当时沉闷学界的反抗。于是马克思对于萨特这一代法国学人而言,其哲学的基本形态或可被概括为一种哲学人类学。马克思的哲学于是变成了一个关注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哲学,不仅关注人们的当下,而且关注于人们的未来。用哲学的话语来表达,即意味着它不仅关注人的既成性,又关注他们的生成性。于是,那个曾经作为慷慨激昂的革命家形象的马克思,突然转变为一个温文尔雅的关注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哲学家形象的马克思,他成为了沙龙的主角,成为了一种当时摆放在书架上光怪陆离的诸多哲学之一——一种叫做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了。

(7)、在之后的思想发展中,有不少哲学家继续了这一思想,这也在之后的哲学发展中导致了本质-现象二元论的出现。而这一二元论在许多哲学家的体系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比如笛卡尔的体系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甚至这一二元论导致了他的身心二元论以及主客体二元论的出现。

(8)、以上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分析告诉我们一种方法,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水平上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9)、分析题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看西方文学的人文精神。论述并且比较雨果和狄更斯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卡夫卡小说的象征手法与荒诞描写。

(10)、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1)、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2)、萨特用了生动而恰切的比喻来说明这一核心主张。我们说一件工艺品,关于它的概念和制作它的工艺在其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譬如一把裁纸刀,它诞生之前就注定了它是用来裁剪书籍的,如果不知道制作裁剪刀是为了什么便去制作裁剪刀,那是愚蠢而无理的。然而人则不同,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在人诞生之前,人只是一个空壳,人能成为什么样,是人自己成就的。萨特用了好几句类似的话来对这一口号进行解释,诸如“首先有人,人碰上自己,在世界上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人确实是一个拥有主观生命的规划,而不是一种苔藓,或者一种真菌,或者一种花椰菜”、“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未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等等。既然萨特已经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那么接下来他就要澄清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这一命题所带来的痛苦、听任和绝望。

(13)、    存在主义死亡认知的另一个目标是它从死亡的必然性出发,注重在人生的意义建构中体认人生的自由与创造力——谁在死亡之上垒筑出本真的生存意义,自觉走向死亡,谁就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这即是在要求人必须独立承担起自己的命运,发挥自己本真的自由去创造生活,把面死的自由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一点,萨特给予极力首肯,虽然这种首肯是从另外一种径路出发的。

(14)、*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典型的堕落方式。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不是享乐、纵欲或淫荡,但却是一种对于人类个体的毫无收敛的泛神论式的轻蔑。”

(15)、《骆驼草》是文学社团(    )的主要刊物:杂志《论语》的创办人(  )。毛泽东在___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61年理论家(    )提出了“中间人物论”。

(16)、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17)、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8)、第极限境遇。萨特作品的环境描写,是要表述存在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他认为每个自为的人处身自在的世界中,常常遇到的是障碍、限制和奴役,感受的是反感、恶心和孤独。萨特把这种作品中的环境条件称之为“境遇”描写。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特殊境遇中,才能作“自由选择”。他称自己的剧作为“境遇剧”,

(19)、此外,由于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人就永远无法利用一个已知的或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因为一切选择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无论在过去还是未来,人都无法找到另一个人来代替自己选择,因为当人在选择「不选择」时,他事实上也已经做出了选择。我不能被社会或者我所处的情景决定,因为我总是可以赋予我的情境以新的意义:我总是可以超越于自己的情景而创造意义。我选择了一种对于我所处情景的解读,而我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我们造就我们自己,因为人并没有被预先决定的本质,自为总是不断地推动着自己,从而永远不为它所是。

(20)、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2、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

(1)、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2)、名词解释《文学革命论》“冰心体”新感觉派小说“国防戏剧”改革文学后新诗潮诗

(3)、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4)、在后来的现象学中,现象(Phenomenon)这个概念替代了物体本身,而通过这些存在物对于自身的逐一显现(adumbration),他们将自己展示给我们。在 20 世纪,有的哲学家开始在这基础上继续展开对于存在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讨论,比如克尔凯郭尔,加缪,萨特,海德格尔等;他们则是对本质先于存在这一命题做出了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们将这一命题完全颠倒,成为了存在先于本质。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主要讨论萨特对于存在主义的发展。

(5)、《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一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6)、幸运的是,他对哲学的贡献并非政治导向的,而且不论好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史历来都关注了错误的问题。他指出,自柏拉图起,哲学家们就一直在探究存在什么以及他们能对存在了解些什么。在海德格尔看来,这些问题做了太多的假定,假定了许多二元论,尤其是笛卡尔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和尼采一样,海德格尔反对这种二分法,反对所谓世界外在于某一有意识旁观者的观点。

(7)、萨特的逝世,给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理论界提出了一个艰巨的研究课题。我们相信,通过对萨特的研究人们将不难发现:萨特是属于世界进步人类的,正如托尔斯泰属于俄国革命—样。

(8)、(本文内容摘自柳鸣九著《自我选择至上——柳鸣九论萨特》,第一章,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9)、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从纯粹主观性和纯粹意识活动出发,引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存在领域——“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他说,我以外的世界是“自在的存在”,而“自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存在。这个观点,是多少受了海德格尔影响的。

(10)、文艺批评论著:《什么是文学》--写作即揭露,揭露即改变,“介入”。 

(11)、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12)、胡塞尔现象学从布伦塔诺(Brentano)构想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概念出发。根据布伦塔诺的观点,所有意识状态指向一定的内容,尽管该内容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可能抽象也可能具体。以怕鬼之人为例,此人的恐惧必然指向某物,即鬼,不管我们信不信鬼的存在,这一点总是真的。同样地,如果人相信明天会下雨,那么人的信念也是指向明天会下雨这种可能性而非事实。

(13)、第他的客体观是“自在的存在”。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14)、正是在上述三层意义的基础上,萨特呼吁“争取自由”、“砸碎地狱”,就是要唤醒人们不应作恶,以免扭曲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唤醒人们,不要依赖别人的判断,作茧自缚,制造樊笼,成为“活死人”;就是要唤醒人们,严肃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鼓励人们以自己拥有的自由权利为武器,去砸碎这种精神地狱,冲破人为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来。 

(15)、戏剧作品:共11部“境遇剧”。《苍蝇》(TheFlies)《间隔》(NoExit)《死无葬身之地》《毕恭毕敬的妓女》。

(16)、所谓痛苦,“他的意思是这样——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换言之,人在做决定时同时也为所有人做选择,因为每个人的行动或多或少都要面对他人的凝视,成为他人的标杆,如何能将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概念强加给人类,这的确是一种亚拉伯罕式的痛苦。由此存在主义所带来的痛苦被萨特简化为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痛苦,即由责任所引发的痛苦。

(17)、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整个思想史一直以来探究的焦点都是错误的。自古希腊起,哲学便聚焦于建构形而上学体系,推崇理性或经验来理解整个世界。但这些体系中无一考虑了根本性的人类情况。在每一次转折点,我们都面临着做决定的需要。选择是我们的出发点、永恒的伴侣,也是最沉重的负担。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真正的不足之处在于心里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而非自己要知道些什么……我应该找到对我而言为真的真理,找到我可以为之生或死的理念。”这一主题后来在整个存在主义思想中重复出现,克尔凯郭尔也因此理所当然地被称为是“第一位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可能不会承认这一称号。

(18)、当自为的主体与他人相遇时,问题便出现了。萨特认为「人和人关系的本质是冲突」。这是由于我是作为一个客体向他者展现的。当我遇到某个人时,我作为一个肉身化的意识遇到了由另一个意识所栖居的身体:他者的意识。

(19)、尼采是一位新教徒牧师的儿子,年仅24岁时便在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得了教授职称。10年后,因身体不适,他不得不退休,独自一人在欧洲各地漫游,其间他专心写作与修养,最终在生命结束前10年左右的时间里获得了全球性的声誉。然而这一点尼采自己可能并不知道,因为他在1889年遭受了最后一次不可挽救的精神崩溃,直到逝世前都未恢复心智。

(20)、萨特的经历纯粹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经历,也可以说相当单纯,即始终是作为一个从事精神生产的智力劳动者。他生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两岁丧父,母亲改嫁,从小跟随外祖父母生活,外祖父是一个学识渊博的语言学教授,萨特在他这里,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中学期间,萨特成绩优异,爱好文学,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曾产生过拯救人类于痛苦的浪漫理想。1924年,他进入以培养了不少杰出人物著称的法国著名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3、萨特存在主义的现实意义

(1)、论述题(共75分,每小题25分。)试论陆游对李白、杜甫的学习继承。你是怎样理解“清词中兴”的。3文章憎命达。

(2)、    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是个体的人的存在,对死亡的理解与感受因个体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克尔凯郭尔不仅将死亡推上了个体性感受的舞台,还为人的存在指出了一条光明之道,他表示,只有在个体所持有的对死亡的主观感受中,死亡才是真实的,也才会促使人体察到人生的有限性,并展开各种能赋予人生以积极意义的创造活动。即是说,如同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认为的,黑暗不仅是黑暗,还是能“产生光明的黑暗”。克尔凯郭尔也以敏锐的眼光挖掘出死亡这一黑暗者的积极意义。这里,我们感受到,存在主义的起点是忧虑与悲伤的,它总在荒芜中呐喊,然而这种呐喊也有其重要目的:致力于对人的创造行动的鼓励。

(3)、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4)、萨特,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寄居于外祖父家。中学时期,萨特开始阅读哲学著作,这对其后来的哲学生涯有重要影响。他同时对文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5)、一是特指14世纪后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要素。

(6)、他者的出现扰乱了事物的秩序。就像我可以看到他者,他者也可以看到我:他的身体虽然对于「我」(主体)是一个客体,但他同时也将我变成了他意识中的一个客体。他者可以随心所欲、自由地赋予我任何意义。作为一个自为存在的主体,他者是自由的。在他者的世界中,我只是一个客体。他者的出现,意味着对于我的存在和举动的新阐释。我的可能性,和我处在情境中所使用和理解的工具,都根据他者所处的情景被重新理解、成为了他们的情景。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和他者的遭遇会带来震惊,因为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在我之外、在他者那里是作为自在而存在的,我的身体的存在是虚无的。」

(7)、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8)、萨特讲了一句名言:“人命定是自由的”。里面包含有两层含义——第人是被无缘无故抛到世界上来的,是空无所有的;第人一旦进入尘世,他就享有绝对的自由,就要对所做的一切负责 ,就是自己行动的主人。

(9)、二是专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10)、海德格尔批判萨特的关键点也在萨特的这个核心命题,所谓“存在先于本质”,虽然看起来是对本质先于存在的一种颠倒,但在海德格尔看来,两者却根本上是一回事儿。这个批评也不难理解,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头足倒置的人,即便被颠倒过来,其实还是一个人,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只要萨特还在试图给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以答案,那么不管这一回答方式是如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未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本质哲学。因此,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其实比萨特走地更远,因为他在深入到人的劳动异化,发现了人在遭遇私有制的时候,更为根本地触及到了现实的个人真实的存在样态,而不是如萨特那样,仅仅抽象的将所有人指认为一个朝向未来的存在。

(11)、海德格尔的批判切中要害?萨特终其一生并没有做出公开的回应。哲学家常常做的事情是将对手片面化,以便凸显自身理论的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哲学命题,我们的确也无需在对错之间做一个选择。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经过了海德格尔的批判,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却一下子从人本主义的迷蒙中惊醒过来,马克思主义在法国自此发生了一个360度的大逆转——从人本主义走向反人本主义,与此同时,另一位重量级的法国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就此诞生了,这就是路易·阿尔都塞。

(12)、作品意欲揭示世界的荒诞性,因而也采取了荒诞构思。最初构思,写二战期间,为避战火关在地窖里的一群人尔虞我诈的情景。后改为荒诞构思,地窖改为地狱,活人变成亡魂。强化了人们对精神地狱的感受,加剧了荒诞性。 

(13)、萨特1980年去世。二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14)、*在一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最大的危险就是不冒风险。

(15)、*存在不能用概念去表达,并不是因为它过于一般和模糊,使人难以思考,而是相反的因为它实在过于具体和丰富,一旦把抽象思维用于存在,存在就失去了丰富的具体性,从而消灭了存在着的个人。

(16)、你怎样信仰,就怎样生活|存在主义七大哲学家

(17)、所以,现在,我们就要开始讨论非存在是从何而来,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知道,非存在并不能从存在中得出,我们只能够从意识的角度来找寻非存在的起源。

(18)、他说:“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的目标。”

(19)、胡塞尔追随布伦塔诺,提出心灵的意向性要求人不能将意识状态(比如恐惧)与其本体论意义上的对象(比如鬼)分隔开来。它们必须共同存在,作为一种单一现象——意向性行为——的两个方面。于是胡塞尔宣称意识只不过是“朝着某个对象的指向性”。心灵状态及其对象在意识中共同存在,而无需表明存在任何“物质的”物体发挥作用。按照这一思想,胡塞尔认为哲学的关键在于了解上述“指向性”或意向性显现自身的各种方式。

(20)、这其中,我们首要提及的是存在主义大师级人物:海德格尔和萨特。海德格尔和萨特以其极具张力的思维锐气给我们构建了一座让后人永远仰视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厦,其鲜明的本体论研究特色力求唤醒人们回到自己的家园,其丰实的理论资源给我们提供了探寻生命意义的宝贵财富,这其中关于“死亡”的玄妙之论让我们认识到了“生”的更宽广的内含。在此之前,存在主义奠基人之一雅斯贝尔斯曾提出了“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这样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认为体验死亡这样一个“边缘处境”,就是筹划人生,就是从事哲学思考。他们关于“死亡”的妙论让我们在警醒中得以更坦然和平静地生存。

4、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有

(1)、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2)、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3)、填空题(前五小题指出作品的作家及篇名)(20分)故木受绳则直,___。出自_的《_》。美人赠我金错刀,___。出自的《_》。先师有遗训,___。出自_的《_》。___,恒元元以穷年。出自_的《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_的《_》。苏轼于熙宁年间写诗对新法弊端进行讽刺,遭新d中小人陷害而引发的事件称_在诗歌创造上纯以语法取胜并取得很大成就的作家是鲁迅谓(  )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吴江派的戏曲理论主张是什么?

(4)、存在许多有关英雄与懦夫的小说,大多数人们对其感到满意,是因为这些小说无一例外地说明了所谓英雄和懦夫的划分,无非是因为一些精神的、环境的、遗传的、生理的因素,没有人需要对此负责,因此人们感到十分安分和放心。然而存在主义者却走了一条颇为凶险的道路,他们无情地告诉大众,懦夫和英雄都是自己选择的,选择和行动确定了其本质。归根结底,存在主义不是无所作为的,也非悲观主义,更不是向行动泼冷水,它是彻头彻尾的关于行动与责任的伦理学。首先,存在主义立足于个人的主观性。这一根基正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一切真理诞生之前只存在一个真理,即人自己思考,没有了我思这一根基,就会出现艾希曼那样的纳粹军官,在法律和科层之中实践平庸之恶。其次,存在主义彰显了作为人的尊严。人不是物体,不是桌子椅子石头之物,生来就被确定了自己的目的和使命,而是要建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在主观性林立的森林中发现自己以及他人。再者,存在主义承认了人类处境的普遍性。身处宇宙之中的人类会面临各式主观和客观的限制,在限制之外,人类还有各种超过、扩大、否定、适应这些限制的意图,这便是每一个人所制造的普遍性。

(5)、沙家强,死亡:生之绵延——由“存在主义”哲学观探寻“死亡”的生命内含,兰州学刊,2008年第2期

(6)、与人们普遍的误解相反,尼采也不支持“主人道德”(mastermorality)——贵族特有的道德体系——尽管他确实认为“主人道德”比基督教典型的“奴隶道德”更肯定生命。相反,尼采主张,强者对不幸者负有一定责任:“有德之人也会帮助不幸之人,但不是,或基本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由权力过多引起的冲动所驱使的。”

(7)、《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8)、死亡之思已然贯穿于人类之思的历史长河,从哲学意义上对生死的思考,当以海德格尔的运思为最。海德格尔以其艰涩却赢得极高声誉的辉煌巨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他作为哲学家的大师级地位,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想象到,海氏在田野的小道上,在黑森林的小屋中进行惊世骇俗的运思,那耀眼的思维之光永恒地照亮着人类,引领人们在思之征途中不断地前进。在这本巨著中,海德格尔重点关注了诸如“此在”、“操心”、决心”、良知”、“死亡”、“时间性”等关键词。这其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是本书中最富魅力和震撼性的章节,因此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称作“死亡哲学”,这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了解“死亡”,首先我们要明晓海氏的“死亡”哲学观是建立在相对于生物学而言的生存论基础上,也就是说,由生存论思考死亡,是其死亡之思的切入点。

(9)、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10)、投稿邮箱:officialzjut@1com

(11)、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12)、线下索票:5月31日-6月1日支干路梦工场摊位

(13)、事实上,萨特哲学中人永远不受迫使的概念还要更广泛一点;人在每个转折点都面临着选择。萨特认为,即使人被囚禁或面临枪决,他也有权选择究竟是服从还是反对——结果如何并不能阻止人做出该选择。

(14)、浙工大官网首页:http://www.zjut.edu.cn

(15)、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16)、我这个字由丿、才、戈组合。丿是男00根的象形,才是智慧的象征,戈是武器。三形会意,便是我是一颗要出头的种子。种子的中心是仁,所以我生命的中心就是仁。

(17)、很显然,波伏娃的观点——女人必须意识到自身的自由、定义自己的存在、摆脱这个由男人定义规则和价值观的社会的“奴役”——很容易被女性自由运动视为战斗的呐喊。

(18)、外国文学填空题希腊神话最典型的特点是(   )。希脂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结局是(  )。《圣经·新约》的编订时间是(   )。莎士比亚悲剧(   )在主题和创作风格上接近同一时期的喜剧。《堂吉词德》主要的讽刺手法是(欧洲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雨果的文论著作(   )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哈代最著名的一部小说是(《呼啸山庄》中与呼啸山庄相邻的是(竭力主张“作家退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作家是()《战争与和平》中有两个理想化的庄园贵族,一个是罗斯托夫家族,另是()集中表现巴尔扎克文艺观的著作是(    ) 法国哲学家(   )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于生命的流动。最早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是(   )。波德莱尔的诗歌(   )被称为“象征派的宪章”。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采用的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歌德写于“狂阙突进”时期的小说是(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书名来自(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核心命题是(  )。《百年孤独》的故事发生地是(  )。

(19)、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20)、窗外的风景|这场疫情,完全治好了我的“病”。

5、萨特存在主义三大命题

(1)、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甚至将虚无着一概念放进了其书名中,可以看出虚无这个概念对于萨特来说多么重要,但是在很多解读萨特的二手资料中,甚至萨特自己的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虚无这个概念并没有被很好的解读,甚至没有提到。对于萨特来说,虚无这个概念是论证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甚至虚无这一概念可以被当作是他的存在主义观点的基石。

(2)、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3)、克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是一位丹麦哲学家,出生于哥本哈根(Copenhagen),常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可见萨特一章)。他是家里7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到21岁时他的5位哥哥姐姐还有母亲都已相继去世了,而他自己也只活到了42岁。其早期作品《论反讽的概念》(OntheConceptofIrony)堪称对黑格尔哲学的精妙批评,其后期作品则聚焦于对丹麦教会的批判,认为教会与自己的基督教信仰不相容。

(4)、这一思潮也有好处,因为强调语言的作用,所以让人们增强了对语言的哲学反思,以及对哲学概念清晰的要求。

(5)、小结: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价值在于:既看到了现实的荒诞,又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出路,即“自由选择”,既是深刻的,又是仁爱的。所以:萨特自谓“我是从道德方面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并宣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因此,萨特被称为“人类20世纪的良心”。

(6)、既然在这绝对无理的宇宙中生存是如此毫无意义,那么加缪肯定要问“为什么我不去自杀呢?”这是存在主义不可避免会得出的结论,也是加缪认为其他作家——胡塞尔、克尔凯郭尔、卡尔·雅斯贝斯(KarlJaspers)和萨特——都设法回避的。因为他们一个个都未能坚守其存在主义哲学的最初前提,即荒诞是理性人类与无理世界碰撞的结果。加缪坚持,人不能像上述哲学家的言论所表明的那样去试图解决该冲突。这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它是人类存在所假定的事实。解决它就意味着否认了我们最初的出发点。自杀不过是另一种尝试解决的行动。

(7)、    诚然,一方面,雅斯贝尔斯看到了生与死是对峙的两极,生者无死。当人们死时,已经无法言表这种死的经历,死来了,生便无存。另一方面,雅斯贝尔斯又看到了生与死的相互依存关系,二者都能从对方获得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没有生,何谈死,而离开了死,人生的整体性便无所体认,生与死有着深切的内在关联。关于这一点,海德格尔发挥得更为丰富。

(8)、萨特存在主义的后果显然是沉重的,但却无法避免。我们“被命定为自由的”(condemnedtobefree)。但这也不能成为任何悲观主义的原因,萨特的批判者就经常指责其哲学产生了悲观主义。萨特告诉我们,存在主义展现的是“一种坚定的乐观主义”(asternnessofoptimism)。其乐观含义便是“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9)、萨特的一生是在精神文化化领域里不断开拓、不断劳作的一生。对于一个身体并不好、从三岁起就瞎了一只眼睛的人来说,要完成深造的学业并留下五十卷左右浩瀚汪洋的论著,那是多么不简单的事!他是哲学家,师承了海德格尔的学说,但成就与影响远远超过了那位德国的先行者,而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方法论若干问题》,已成为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材料。他是文学家,他把探索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他的中篇《恶心》的、短篇集《墙》和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得心应手的体裁是戏剧,在这方面,他的成就显然更高于他的小说,他一生九个剧本并不为多,但如《苍蝇》、《间隔》等,在法国戏剧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也是一个文艺批家,著有《什么是文学》和三部著名的文学评传:《波德莱尔》、《谢奈》和《福楼拜》。他又是一个政论家,他的文集《境况种种》有十卷之多,其中除了关于法国文学、欧美文学的评论和文艺理论著作外,还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斗争的回顾,对殖民主义的抨击,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对阿尔及利亚战争、越南战争以及一系列世界政治事件所发表的意见。

(10)、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的一开始就表明了他并不想延续这种本质-现象二元论。在他的体系中,他不仅否定了本质-现象二元论,他也废除了活动-潜能的二元论。本质并不能被感知,也就是说,本质可以说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并不是像康德体系中的物自体一样不可感知但却存在。在他的体系中,现象的本质只不过是其所有「侧面」的系列。于是,本质变成了一个集合,一个包含所有「侧面」的全集。这样,萨特将原本本质-现象的二元论转换成了有限-无限的二元论。其有限性即是其单一的显现也就是无限「侧面」的其中一个,每一个「侧面」都是有限且完满的,而其无限性则是其无限的超越自身即对于自身无限的逐一显现的过程。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来了解这个作家的一些特点,但这仅仅是有限的一部分,而作家本身则是一个无限的集合,他写的书仅仅是他自身的一个「侧面」。

(11)、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12)、海德格尔(Heidegger)是一位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生于巴登州(Baden)的梅斯基尔希镇(Messkirch)。他先学习了神学,然后转向哲学,后来又师从胡塞尔,在弗莱堡大学(UniversityofFreiburg)撰写了主要作品《存在与时间》(BeingandTime)。在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的影响下,他创立了存在主义现象学。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一篇演讲中赞扬了希特勒,因此遭到了广泛的批评,也给其事业造成了长期的损害。人们普遍认为,不说完全支持的话,他至少是对民族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二战以后,他声称这是一场严重走入歧途的大规模社会实验。

(13)、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14)、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15)、萨特说,“自在”与“自为”的联系,依赖于“自身”;没有“自为”,“自在”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说:“存在先于本质。”

(16)、1924年,萨特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并到勒阿弗尔一所高级中学任教。

(17)、一是否认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否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存在,妄称“超越”两派对立的虚无主义倾向。

(18)、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19)、萨特所说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即自由”;只有在自由选择的行动中,人才能变成自己所要成为的,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质。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他是自由的。

(20)、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____;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的散文家是(   );“汉园三诗人”指卞之琳,(   ),(    )

(1)、先是他的长篇三部曲《自由之路》。三部曲的第二部《懂事的年龄》与《延缓》于1945年问世,第三部《心灵之死》发表在1949年。萨特在三部曲里,通过一个知识分子主人公的生活道路,再一次给他所主张的“自我选择”提供了一个具体范例,说明了他这一哲学概念中正面的、积极的含义。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战争初期的年月为背景,主人公玛第厄像萨特本人一样,也是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哲学教师,他完全陷在现实的荒诞、个人的苦恼中,他自己也不满意并力图摆脱,他曾经想到西班牙去参加斗争,但犹疑、矛盾,没有采取行动的决心,他虽然在意识形态上愿意参加共产d,但又怕妨碍自己的自由。战争的风暴、民族的危难逐渐把他拔出个人的狭隘的天地,使他感到自己所追求的个人自由是那么空虚,他投入了斗争,在一次抵抗德国侵略者的阻击战中,做出了自己的“自由选择”,以英勇的行动而成为了英雄。在他死后,他的朋友、共产d人布吕内继续进行斗争。同时还有他著名的哲理剧《间隔》。这个剧本同样也阐释了“自由选择”的主题,只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它通过表现三个生前有恶德、有污点或有罪过的男女。在地狱里互相纠缠、互相矛盾冲突、互相折磨的卑劣而痛苦的景象。实际上提出了一种道德上的告诚,在萨特看来,这一男二女正因为是做出了卑劣的自我选择,他们的本质是低劣的,所以他们现在才是那样难堪,以至在他们之间,别人像地狱一样使自己难以忍受。正像他把那个仇恨人类、具有恶的本质的无赖蔑称为“艾罗斯特拉特”一样,萨特又把那种卑劣的人与人的关系概括为”他人即地狱”这一在当代文学史上也许是最为著名的哲理警句,这一警句,既是萨特对资本主义现实中丑恶的人与人的关系深刻的揭示,同时也包含着对那种推托自己的责任、把命运归咎于别人、怨天尤人、消极等待、不进行积极的自我选择的人的嘲笑和讽刺。这个剧本上演后,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巧妙的戏剧性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成为萨特剧中经常上演的保留剧目,并被批评家誉为法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作品。除了这两部作品以外,萨特从战后40年代直到他晚年所写的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进步的社会意义:剧本《死无葬身之地》(1946)表现被德国占领当局逮捕的游击队员威武不屈的英维主义,《毕恭毕敬的妓女》尖锐地揭露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上层统治阶级的卑劣,《涅克拉索夫》(1956)对法国反动势力进行了讽刺,《阿尔托纳的隐藏者》(1960)则抨击了法西斯的残余势力,根据欧里庇底斯的悲剧改编的《特洛伊妇女》 (1966)影射了殖民战争的不正义。

(2)、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再一次将本体论上的重要性赋予了笛卡尔主义的个体,以反对斯宾诺莎、黑格尔和马克思作品中体现的种类或整体思想,他们认为个体差不多是无关紧要的。而克尔凯郭尔反对这一观念,“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堕落方式,而我们时代的也许不是享乐或纵欲或淫荡,而是对人类个体的一种毫无节制的泛神论式的藐视。”不过,克尔凯郭尔在其他方面并非是一位笛卡尔主义者。其作品大概用他自己的名言来概括最为合适,“激情做出的决定是唯一可靠的结论”以及“我们时代缺乏的不是反思而是激情”。

(3)、社会上为什么会对存在主义哲学有疑问或“责难”呢?萨特在此书中,列出了四种疑问。

(4)、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5)、萨特说,「我们被审判为自由的。」人并没有首先创造自己,但除此之外,他是自由的。而与这种自由一并到来的,即是责任:因为当他被抛入这个世界后,他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因为他并不被任何事物所决定。这种负责不仅仅是为自己一个人负责,更是为所有的人负责。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提到,我们的确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亲自做着抉择,而这也意味着人在自己做出抉择时,也在为每一个人做出抉择。因为实际上,人在为了把自己创造成他所愿意成为的那种人的时候,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在创造一个他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在作出选择时,他也就肯定了所选择的形象的价值:我们所选择的永远是最好的。

(6)、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公安派与竞陵派的异同《琵琶记》的思想矛盾《桃花扇》的艺术构思

(7)、在现实生活中,我是定在,也是超在;是现实性的存在,也是理想性的存在。我是向死而生的。作为真实的我,会永恒存在。

(8)、让—保尔·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不论是什么国度,不论是什么d派,不论是政治界、哲学思想界、文学艺术界,人们都不能不关注这一悲讯,都不能不感到若有所失。当这个人不再进行思想的时候,当他不再发出他那经常是不同凡响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也许更深切地感到了他的丢失了的分量。他在西方思想界所空下来的位置,显然不是短时间里就有人能填补的。不同观点的人,对他肯定会有这种或那种评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将来,当人们回顾人类20世纪思想发展道路的时候,将不得不承认,萨特毕竟是这道路上的一个显著的里程碑。

(9)、胡塞尔(Husserl)是德国哲学家及“现象学”创始人,而现象学作为对主观过程和事件的描述性分析则是所有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胡塞尔坚持,哲学必须像科学一样从现实问题出发,而非仅仅考虑其他哲学家的研究结果。不过,胡塞尔认为这种“科学的”哲学也并非经验主义的,而是对知觉、信仰、判断及其他心理过程的概念性探索。像笛卡尔一样,胡塞尔也相信哲学本质上是一门理性的学科,以人类自身主体性的不言自明为出发点。该观点后来受到了胡塞尔追随者及思想继承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的反对。

(10)、面对荒诞,我们必须“反叛”(revolt),加缪这一说法略有比喻意义。“反叛”就是意识到命运的毁灭性,虽本应服从却拒不服从。因而西西弗虽被判永远从事重复劳动,且自己也完全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发现“构成其痛苦的清醒同时也圆满了他的胜利”。于是加缪说出了这样著名的话,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因为“达到极致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是活到了极致”。

(11)、这里他还是举了个例子,在一个咖啡厅中,你期望着见到皮埃尔,但是你并没有见到他。这时有两种虚无化在进行,第一种是对于咖啡厅的虚无化,而这时这些就都变成了基质,第二种虚无化就是在基质中以皮埃尔作为主要形式引导的虚无化,而在皮埃尔不在场的情况下,所有的事物都被虚无化了。所以,由于我们对于皮埃尔在场的期望,以及皮埃尔不在场的具体事件,我们可以做出否定的判断。最终,萨特得出的结论就是:「正是否定判断收到非存在的制约及支持。」并且,非存在就是一种实在的具体物。

(12)、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13)、于是,海德格尔认为,“为何有,而非无”这一问题还是归结到了“此在”的选择。“此在”选择从无中生有。在海德格尔看来,若没有“此在”,则一切都不存在。由于海德格尔语言晦涩,且经常使用一些没有定义的概念,因此我们并不清楚他的命题是否就只是:若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人会意识到任何事物的存在。海德格尔应该不会认同这一点,因为这样的话就显示了他之前反对的“心灵——世界”区分其实一直是他贯穿理论的假定。尽管如此,我们仍不知道还能对海德格尔的观点作何理解。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既不是所谓的科学主义,也不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所以说,想用科学主义或人本主义来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15)、那为什么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呢?他在此书的第二部分作了解答。

(16)、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17)、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有两种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不管如何发展变化,这两种思潮,还是超越不了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没有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

(18)、    毋庸质疑,死亡是绝对而必然的,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流程,且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有人可能认为死亡与我们自身并不相干,理由是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很显然这是浅层次的死亡观,仍然是畏惧死亡。究其对死亡恐惧原因,武者小路实笃说得好,“是因为该做的事没做,活得虚虚浮浮。人之所以对死产生恐惧,是因为还没有死的资格”。面对死亡,我们从存在主义死亡观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把“死”视为一种存在,一种生命的绵延,积极地进行自我筹划和设计,不虚此生,做一个有“死的资格”的人。唯其如此,我们方可对死有着强烈的关注意识,而正是这种关注,我们才能自觉地生存。或许,正是这种对死赋予的紧张力,人才能更加呵护健康、珍惜生命,进而创造更为有意义的人生。

(19)、这便构成了胡塞尔的“非经验性科学”(non-empiricalscience)——对心理过程各元素的纯粹探究。胡塞尔认为,剥除意识经验中所有“偶然的”(contingent)或不必要的方面就能实现这一探究。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们无需考虑表象背后存在什么。关于表象以外事物的推测还值得怀疑,而胡塞尔,以及之前的笛卡尔,都认为自己在从事一项根本的哲学探究,目的就是发现确定之事。由于所有“事物的知识”(knowledge-of-things)都是通过意识的意向对象而获得的,因此任何知识科学都必须从意向性的、可以毫无疑问了解到的东西出发。借用康德的话来说,只有那些能成为“经验必不可少的前提”的现象才能完成上述探究。

(20)、三是泛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或者以人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主要指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点的哲学思潮,主要包括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和存在主义等。

(1)、    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则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解除了生与死的对峙,表达了人面对死亡之时为自身生存确立行动的种种激情与希望。他同样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无意义的,死亡是人最终的归宿,但人在自身存在中明查这一切后,应在生存之中经由努力对生活说“是”,赋予生命意义与希望。他反对将希望寄予死后的世界或来世,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实的。这一切都体现在他的著作《西西弗斯的神话》中,西西弗斯从地狱来到人间惩罚妻子,但回人间后,面对生机盎然的生活时,西西弗斯拒绝再回到地狱去。诸神震怒,惩罚他日以继夜地将一块巨石推向山顶,每当石头快被推至山顶时,石头便按诸神的旨意滚落山谷。面对徒劳的搬运,西西弗斯毫不犹豫地去重复搬运行为。这里,西西弗斯对诸神设定的命运之抗争便蕴含了人类对死亡的反抗意识。加缪对这种反抗精神给予深切赞扬,认为西西弗斯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惩罚的蔑视,他的每一次搬运,都意味着超越了诸神给自己命运的设定。加缪指出,人生的意义和幸福就在于敢于反抗,“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生命的一瞬间,他正像西西弗斯回过身来看着滚下去的大石头……这虽然是他的命定劫数,可这些动作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创造。”

(2)、“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通过自由承担责任,任何人在体现一种人类类型时,也体现了自己”,这是萨特对存在主义所做的最精辟的总结。进一步地,萨特区分了人道主义的两种意义,第一种意义是将人作为目的和最高价值,但是存在主义拒斥了这种意义,因为总是在形成中的人是无法成为目的的。存在主义所捍卫的是人道主义的第二种意义,此即“人始终处在自身之外,人靠把自己投出并消失在自身之外而使人存在;另一方面,人是靠追求超越的目的才得以存在。既然人是这样超越自己的,而且只在超越自己这方面掌握客体,他本身就是他的超越的中心。”

(3)、光影|《瞬息全宇宙》爱与看见改变一切(中)

(4)、*信仰是人心中最高的情感也许,有许多人都没有达到它。没有一个人超越它。

(5)、然而,正是投向考问的一瞥,在我们认为已经达到目的时,突然向我们指明,我们被虚无包围着。

(6)、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7)、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构建了一个理念世界。在他的描述中,这个世界是神之国度,真理之世界。而这些理念则变成了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本源。比如说,世界上我们可以看到的千千万万个椅子都是源自于一个在理念世界中存在的一个椅子的理念,这些椅子都是这个理念的变形。简单的来说,这些本质(essence)先于存在(existence)

(8)、其次,海德格尔在胡塞尔的影响下,创立了存在主义哲学。然而有两个问题,第海德格尔过于强调自我,这很容易被外界看作是一种自私自利的哲学;第海德格尔曾经很有影响,当上了大学校长,可是在希特勒纳粹掌权以后,他很快臣服于纳粹政权的淫威下,还率领一些大学教授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不仅令人们对海德格尔侧目,也对存在主义哲学颇有微词。

(9)、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日益迅速发展,哲学作为一门“悬置”学科逐渐被孤立。于是便产生这样一种认识,哲学研究的世界观问题和普遍规律问题,这些都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假问题”。他们试图以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改造哲学,以“拒斥形而上学”的名义否定哲学的世界观性质,想把哲学变成科学的“副产品”。其中20世纪流行的分析哲学占有突出地位。

(10)、    总之,尽管存在主义大师们的观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但皆以对死亡的惊叹,开启了人生自由的探讨,展现了对人生自由的肯定——“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怎样的规定性,这完全要由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它是人的自由设计和结果。”可见,存在主义死亡认知所奋力追寻的目标其实也包含着人在荒谬世界中的自由理想。

(11)、万能的上帝啊,请您把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暴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12)、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13)、1946年,萨特发表了《存在是一种人道主义》一书。

(14)、    在萨特看来,死亡虽然是必然的,但它的发生充满偶然。立于生命与非生命的交点上的死亡,作为“人类生活的结局”,是一种“无人性的状态”,它本身并不能给予生命意义,反之,死亡需要经由人的自由加以说明。他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便从人生的虚无出发,在人生的自由层面,从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上对死亡进行了阐发。在萨特看来,人被抛入世界之时,是一个空洞的无,无所谓本质,只是后来出场以后,选择自己、规定自己、成就自己,才以行动赋予存在以本质,在这些赋予活动中,人有着绝对的自由,有自由选择自身行为的模式、选择自己的人生。死亡取消了生存,但死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限制“我的自由”——因为死亡作为一种“终结”,但并不阻挡我的可能性,因为死亡出现时,生的我已经不复存在了。这在前述介绍萨特的死亡之思中也有提及。人就是自由,这是其对死亡认知理论中得出的最重要结论。

(15)、    进而我们可探析生存论“死亡”的特征。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生存论“死亡”的特征就是:“死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无可逾越的而又确知的可能性,而其确定可知本身都是未规定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首先,死亡是你本人的事,此在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当我们经历着别人的死,我们可能很痛苦,但我们对于他的死是无可奈何的,我们丝毫不能夺走或分担他人的死亡。死亡关乎的就是“最本己”的此在,与他人无任何关联,“死”明显地体现出“我属”性;其次,什么时候死亡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此在随时随刻可能会死,走向生命的终结。“死亡毋宁说是一种悬临”,“此在本身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这里的“悬临”一词就是指不可预料性,此在的终结随时就有可能降临下来。这样,“向死而在”也就标识为向着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而在此在终结之前的存在就是“始终亏欠”的但要不断填充的“尚未”状态,一方面此在要不断“清帐”式的填充,一方面要担心死亡的降临,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内在矛盾。另外,死亡虽然具有可能性,但最终必然要降临,“死确定可知地会到来,但暂时尚未”,“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与死亡的确定可知结伴而行”,死亡的最终到来我们是无法回避的,也就是说“最本己、无所关联的可能性是无可逾越”的。一句话,“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是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这种不可逾越的可能性对于此在来说是不知道何时遭遇的,它就会对此在生命体验中构成一种威胁感,而这时的心态就是“畏”,我们从不畏死,我们只是畏不知,不知亡故何时到场。面对这种可能性的死,此在表现出的是“有所掩藏而在死面前闪避”。这种怯懦和害怕随时会处于一种敞开状态,而这时的心态体验才是最本真的。所以,海德格尔说“向死存在在本质上就是畏”。

(16)、存在突然自我显现了。它剥去了抽象的范畴这一层无害的外衣;这根,公园的门,长凳,稀疏的草,这一切都消失了:事物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个性,仅仅是外表或虚饰。这个虚饰融化了,留下软的、怪兽般的杂乱无章——赤裸裸的,是令人恐惧的、污秽的赤裸。

(17)、有关听任,“我们的意思只是说上帝不存在,并且必须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一直推衍到底。”面对上帝的失语和无力,我们将处于幽暗的谷底,无法参照什么现存的价值标准作为行动的指南,那么我们就必须是自由的,也是被迫地接受这种自由。二战时期的法国学生,面临着是去战场作战还是陪在母亲身边的道德困境,无论是基督教的教义还是康德伦理学说,都无法再给他提供什么有效的指导了。然而正是因为他难以选择的痛苦彰显了他的自由。这也正是听任的本质,不是听任什么结构的压制、也不是听任什么规训的束缚,恰恰是听任我们自己。

(18)、    综观西方哲学,在尼采一声“上帝死了”的宣告中,人类自由在之前受到的束缚逐渐脱离而去。而到萨特之后,这种束缚似乎才得到彻底剥离:萨特在面死的虚无之中,把人推到了绝对的自由。萨特还指出,人是绝对自由的,但亦需为自身自由的行动后果承担责任,从而使得这种人生自由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19)、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20)、*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够毕生忍受孤独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决定永恒之意义的人,距离孩提时代以及代表人类动物性的社会最远。

(1)、“我”是谁?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现实问题。在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我”陷入了一种困境,我不知道“我”是谁?研究和探讨现代性自我的失落与重建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