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儒家思想文化的内容及现代启示86句

2023-11-22 09:43:18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1)、首先,根据“鉴别对待”的原则,要区分先秦儒家孝德思想中的精华与糟粕。《现代汉语词典》对糟粕的释义是:“酒糟、豆渣之类的东西,比喻粗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糟、粕,两字都是形声字,从米,意味着与造酒有关,两字的本义都是酒滓的意思。因此,《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酒糟、豆渣之类的东西”,“没有价值的东西”是其引申意。“糟粕”,此处我们是在其引申义上使用。先秦儒家孝德思想中的“糟粕”并非本身就是粗劣而无用,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原本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想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而“变成”了“糟粕”。也就是说,精华与糟粕之区分,本身就体现着社会的现代变化与现实要求,体现着当代价值观的视野。先秦儒家孝德思想由于是应当时社会之需而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有诸多范畴、论断与思想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当代社会的需要,从而成为糟粕。如“三年之丧”、“父母在不远游”、“无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子互隐”、“不登高,不履危”、“不苟笑,不苟訾”等等,诸多的论断、观念思想及要求,从当代社会看来,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此就成为应当予以抛弃的糟粕。

(2)、  和谐。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3)、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第安亲。《吕氏春秋·孝行览》中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可见,安亲算是孝德思想中比较高的要求,也是很难做得到的事情。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道德规范,主要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的义务。安亲,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它比“色难”、“无违”的要求高得多。父母安排的事情,子女都能做好;父母没有安排的事情,只要子女能想到的,也都为父母做好;甚至父母对这些都很高兴,很满意。这样算是安亲了吗?其实也未必。父母因为子女孝行生活幸福,这是安心的前提,或者说这是父母安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但希望自己生活幸福,而且更加希望子女德业双馨、生活幸福,这也是安亲的重要内容。因此,安亲不仅需要处理好与父母相关的事情,使父母生活幸福,而且需要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使父母心安。只要父母在世,子女凡事都要小心谨慎,力求合乎中庸之道。《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中记述了诸多孝子的行为:“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孝子之事亲也,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违之;出门而使,不以或为父母忧也。险涂隘巷,不求先焉,以爱其身,以不敢忘其亲也”。曾子为什么强调孝子要注意上述诸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敢忘其亲”,不敢使“父母忧”也。心中装着父母,把孝敬父母当作子女的第一等事,就会心存敬畏甚至是恐惧,怕因为自己不当或不义之举而使父母不安心。

(5)、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

(6)、孟子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道精神。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任道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了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

(7)、 新时代的人要讲礼,路上开车“礼让三分”慢行进!

(8)、关键词:儒家;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人伦道德实践

(9)、笔者认为,对于未成年人,四大名著不宜;对于大学生及成年人,当然另当别论,对于治文学的大学生、研究生当然是名著。

(10)、“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11)、   儒学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儒家思想对今天的东北亚、东南亚、西欧和北美等地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不仅有着传统的“四大发明”等先进科技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对人类近代文明也有过积极的贡献。

(12)、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13)、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儒家思想强调做人应有理想信念。其理想人格是智、仁、勇,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4)、第养亲。《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百姓要善于利用天时地利的变化来获取资源,行为举止,小心谨慎,用度花费,节约俭省,以此用以供养自己的父母。孔子弟子子游向他问孝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曾子亦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弗敬,兽畜之也。”在先秦儒家看来,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的要求,甚至在孔孟看来,养亲连孝也算不上,因为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德性。孝子要尽可能满足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居有其所、腹有所食、体有所衣、疾有所治。

(15)、   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6)、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天道的结合使人不能违背“天的旨意”,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把人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能够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

(17)、再次是智囊之间互相骗,诸葛亮骗周瑜,周瑜骗蒋干,蒋干骗蔡瑁张允。诸葛亮骗司马懿,司马懿骗姜维。此外,夫妻之间、情人之间也骗,刘备把孙权的妹妹骗得服服帖帖。貂蝉把吕布骗得迷迷糊糊,把董卓的老命骗没了!

(18)、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对士阶层的教育和培养关系到王权统治,更关系到黎民苍生,士阶层的品行和修养关系到政治清明和国家的稳定,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伦理德德对士的约束和培养在封建社会起到了很好效果,至今某些优秀的思想和原则对现代官吏的培养仍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因此在现代社会应得到发扬和提倡。在儒家看来作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条件和责任就是:一 “行己有耻”,二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两条原则可借鉴性就是对官员的培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要知道礼义廉耻,要遵守社会基本的道德,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使其符合社会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清正廉洁,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外,官吏的培养是为了服务国家和人民,对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转化为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下的对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说建设服务型政府,培养更多的人民公仆。儒家的培士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很大借鉴意义,对儒家培士思想的升华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

(19)、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而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20)、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又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2、儒家思想文化的内容及现代启示

(1)、第二个问题,我想谈一谈我对传统文化的主题的看法。刚才,我说到,我们的文明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等相比较,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其最大的差异恐怕就是,其他几个大的文明都是宗教性的文明,而独独中华文明是一种人文的文明。这种特征和差异,是在轴心时代就奠定了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的概念,使我们可以把握世界古老文明的基因的形成。中国的先秦时代,就是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的时期。以孔子、儒家为主导,诸子百家共同奠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我们没有走宗教性的道路,而是一种人文性的道路。中国人对终极的关怀,体现为三立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宗教性或者人文性的文明,孰优孰劣。

(2)、而就五常与三纲的关系而言,两组观念之间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三纲涉及中国传统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其他社会关系或者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或者是依附于它的,只要这三种社会关系稳定了,整个社会生活也就上了轨道,呈现出有序状态。五常则包含了德性与智性、内在意识与外在规范等基本的价值观念。就三纲与五常的各自特点而言,三纲侧重外在社会规范,有行政、法律上的强制性,五常侧重内在的道德意识、价值信念,主要靠人的自觉性。古人概括出来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很多,除了仁、义、礼、智、信以外,还有所谓忠、孝、节、义的四德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说等,而在这些道德观念中,忠、孝、节等又是直接和三纲相联系的,仁、义、礼、智、信又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忠、孝、节等道德观念的超越性升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关于价值观念和价值秩序、价值规范的最佳组合是三纲五常,它把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具体领域的核心价值秩序、价值规范融通为抓住了中国传统社会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根本。

(3)、孝德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具体形成于何时,学术界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常认为,西周时期,孝德思想已经非常明确,甚至孝的行为在社会中也已经非常普遍。

(4)、伦理本位与自我修身儒家文化中一个基本特征是伦理本位,这主要表现在以人伦关系为基点,以积极入世为目标,在不断地追求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报效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孔子的基本思想点是“仁者爱人”,而后他又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这种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在道德上追求自我完善,正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也说过“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其基本要求是人要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先正己,后正人,先治身,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为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由以个人修养为中心,逐步上升到以报效国家为终极目标,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能够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能够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5)、他的儿子子思进一步阐述:批评政府的最爱国,其次是抵抗侵略

(6)、有中国学者,毕生研究其管理学思想,有些荒唐,一个走向没落与颓废的集团会有成功的管理学价值?当然,作者隐藏在《红楼梦》字里行间的对人性的呼唤和歌颂难能可贵,但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中生却读不懂。

(7)、(曾子文化)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8)、人本。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一人为本。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9)、我想,我们今天不管是读书也好,对待国学也好,都应该仔细琢磨一下熊十力先生的看法。

(10)、但我们在大力弘扬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时,更要注意批判地继承,要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具体价值观念的内涵必须纳入其整体系统中,尤其是要纳入这个系统所赖以产生并为之服务的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中去,发掘其与传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内在联系,破除对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笼统认识,也破除诠释儒家核心价值观中的复古主义、保守主义倾向,把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真意呈现出来,置于现代理念、理性精神的审视之下,在深层次地分析批判的前提下实现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转化创新,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在批判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系统的同时,尤其需要注意批判儒家核心价值观在服务于现实社会政治的同时而被异化为服务于统治者的一面,要在建构与解蔽的双重努力中,把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思想内涵、理论系统揭示出来。

(11)、亲属有沉默权、有不配合办案的权力。反对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12)、第什么是传统?我们经常提到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那么什么是传统?已故复旦大学的朱维铮教授曾有一部非常有名的书,叫《音调未定的传统》。朱先生是比较反感儒家文化的,也比较反感所谓儒学热、国学热的。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一个现成的传统去等着你弘扬。传统是变动不居的,是无法继承的。不过,我想朱先生的看法值得商榷。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他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文明,比如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等,显然是有其自身的特征的。这种文明的特征,就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传统。他有古有今,有本有末,有道有器。如一棵参天的大树,根深叶茂。

(13)、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中国人重义轻利,西方重利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义高于利的原则。其后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说明他把“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大于利”,更明确了重义轻利的观念。

(14)、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内涵丰富,有两大要点:一是孟子提出的“一天下”,一是荀子的“一制度”。“一天下”是国家民族统一理论,“一制度”是社会制度统一理论。在分裂与战乱时期,天下“定于一”是“大一统”的第一要求。完成“一天下”之后,紧接着提出“一制度”,是“大一统”的必然要求。“一天下”与“一制度”,是长久维持大一统的根本保证。“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

(15)、刚才提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大树的根。传统的价值观是我们民族大树的魂。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守护这根,安放这魂。我们作为文明人,自然要对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予以尊重。但是,对于自家的文明、文化,就不仅仅是尊重这么简单了,而是要礼敬,要带着“温情与敬意”,要有“了解之同情”。上个世纪,钱宾陈寅恪先生等这些睿智的提醒,在几十年后,我们才真正明白其意义和价值。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16)、《水浒传》有几个经典命题:其一是“造反有理”,使用任何手段造反都合理吗?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武松杀西门庆前把丫环杀了也是替天行道吗?再看看“逼上梁山”,说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被逼上梁山是真,但是乡绅卢俊义不想上梁山,结果梁山集团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屠城也用上了,硬是把宅心仁厚的乡绅逼上梁山!明清以降,草寇如草,黑社会横行,江湖义气充斥市井,诸多乱象,跟《水浒传》广泛流传和被官方推荐为名著,不能说没有一点关联吧!

(17)、再次,从纲常价值观与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关系来看,圣贤人格的养成是其根本旨归。就儒家的人生价值观而言,它既要以五常为依据,同时又要在三纲的人伦关系中展开,培养内在德性以成就外在事业一直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宋明新儒学家明确提出了“学以至圣人之道也”现代学者,尤其是现代新儒家学者,多以“内圣外王”作为儒家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其实要用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家的人生价值观需要做一转折,即儒家的内圣是以五常、三纲为思想场域的,而其由内圣到外王的展开必须有一个坎陷、曲成的过程,而非直接的展开关系,而由内圣外王进一步展开,儒家在人生价值观上追求知行合德福统内在超越等,把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他人、社会政治以至宇宙全体的无限境界中。

(18)、威武!用文言文纪录3大阅兵的《中华阅兵赋》

(19)、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

(20)、第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3、儒家思想有什么内涵和当代价值

(1)、其次,从三纲五常的源头上说,儒家将其奠基于天道性命、道统经学的层面。在现代的价值学研究中,讨论价值观的基础往往是价值哲学的问题,它追问价值是什么、价值与认识是什么关系等,而在中国传统学术语境中,关于价值哲学所追问的问题并不是这种认识论式的反思,而是存在论上的因果、源头的探索,即中国传统思维不注重概念定义式的思考,而注重实质性的思想源头问题。在孔子那里即提出性与天道的问题,但尚未将其与三纲五常等核心价值观念结合起来。孟子开始将仁、义、礼、智等与人性结合起来,“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将纲常等人伦之道与人性、天命衔接起来。汉唐儒家多从宇宙生成论、气化人性论上为纲常奠基,而宋明新儒学更多地从宇宙一体的角度论体用,把纲常直接与天理同认为纲常名教就是天理的显现。如果说性与天道是从超越的层面为纲常核心价值观奠基,那么道统与经学则从历史文化层面为纲常奠基。西汉大儒董仲舒等推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政策,奉孔子为最高圣人,可以说开启了儒家核心价值观与历史文化传统结合的契机,从五经到七经、九经、十三经,从五经到四书的经典范式转型,儒家经学成为儒家核心价值观进入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础、最稳固的途径,而以孔子为中心的圣贤道统的确立,则把儒家核心价值观人格化,成为具有宗教性的崇奉对象。

(2)、时代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变了,核心价值观也要与时俱进。儒家的核心价值观适合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曾经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今天我们应当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儒家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产物,其中固然离不开思想家的自觉建构,但却始终源自对社会生活本身的反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出儒家核心价值观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中国传统社会根基,揭示儒家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一体关系,在包括儒家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化、创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今天我们可以继承发展儒家把核心价值观奠基于人伦道德实践的基本思路,但突破其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藩篱,展开一种自我面向他者、面向未来的开放的本体论结构,从而使儒家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3)、了解了孔子,我们再看看孔子儒学对现代人类的价值!

(4)、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5)、以礼治国: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6)、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7)、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的文化创造,尊重历史上积累的文化成果。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周礼的维护。周文化源于宗教并取而代之,周代礼乐教化是中华先民长期伟大创造的结晶。礼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礼让为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

(8)、  “利”与“义”是市场经济中始终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见利思义”,还是“见利忘义”,是两种对立的价值观。在香港,出现了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大批成功的商家,是他们支撑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他们为什么能把事业做强做大有的甚至挤进世界500强呢?究其成功的缘由,简单地讲就是儒家的伦理加上现代化的管理。为此,他们获得了“当代儒商”的殊誉。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见利思义”,走的是一条“以其义而得之”的致富大道。

(9)、像这样的传统文化,要一旦完全抛弃她,和她发生彻底的决裂,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不应该的。像这种历时数千年,虽累经剧变而未绝灭的传统文化,糟粕固然很多,精华亦复不少。在今天对待她的应有态度,就是要如何正确地引导她到现代化的道路上来。去掉她的已经僵化了的、腐烂了的部分,保存和发展其还有生命力的、还有健康的部分,使她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继续作出贡献。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属于这类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属于这类的思想。

(10)、大一统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1)、孝德思想的形成有其社会历史条件,远古时代的原始禁忌与崇拜成为孝德思想形成的重要渊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在远古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远古祖先生存与生活能力也很低,在与自然界的抗争过程中,人类力量弱小,完全受制于外部自然的力量,自然界像是人类的异己力量,不仅制约着部落及氏族的生存与生活,而且更加控制着个体的生存与生活。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人的感情、思想、活动,并不是从他自身出发的,而是被一种外在的力量印在他身上的。部落的每一个成员对部落习惯法的无意识服从,很长时间来被看成是构成研究原始秩序人们遵守法则之基础的基本公理”。这里的“部落习惯法”其实就是远古人类由于对于外部力量的恐惧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禁忌。如果说原始禁忌源自对于外部世界的“畏”,而崇拜则是来源于远古人类的“敬”。远古人类通过占卜、祭祀等活动向崇拜对象表达友好,甚至以近乎谄媚或祈求的态度来讨好崇拜对象,从而换取自身需要或利益的满足。原始崇拜的对象主要由三类:第一类是天神、上帝;第二类是日月星辰、山川林泽等自然物;第三类是先王、祖先。相应地,原始崇拜根据崇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天帝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种崇拜中,祖先崇拜成为远古人类崇拜的核心。在远古人类看来,自己的祖先去世以后就会升天并且成为天帝的工臣,陪伴于天帝左右,可以与天帝沟通交流;同时,远古祖先人类,自己的祖先会福佑自己的后代,会像母亲爱护孩子一样保护自己的后人。这样,人类的愿望与需要,通过祖先的转达,呈现于天帝,天帝降福于民于世,从而实现原始人类的愿望。这一过程中,祖先无疑是关键的角色,他们是达于天帝的关键甚至是唯一中介环节。因此,西周以前的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祖先的祭祀与颂扬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远古人类表达的对于祖先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祖先的真挚的诚敬之心,这种原始祖先崇拜中蕴涵的真挚情感、诚敬之心以及彰显出的原始质朴的品格虽然不是后世意义上的孝观念,但毫无疑问,这是孝观念形成的重要渊源所在。

(12)、战国时期,法家产生并崛起,并掀起了各国变法的热潮,法律开始成了治国的手段,以商鞅变法为根基的秦国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逐渐强大并建立大一统的国家。但秦法的严苛和精细在秦国已成习惯,推广到天下则把道德也归到法律范畴,对生活的管制过于严苛,一句话:受不了!

(13)、好在,我们的根非常粗壮,不是轻易可以砍断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呵护她,养护她,希望能够经过几十年的养护,能够恢复正常。

(14)、儒家思想有着现代的教育价值,其主要还是表现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温故知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品学兼优,这些都是永远有着积极意义的教育思想。

(15)、下面我就这个题目向各位汇报几点想法,请大家指正。

(16)、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7)、(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250

(18)、首先来看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系统形式构成上的特色。儒家核心价值观以五常、三纲对言,五常中又以仁、礼为本,又强调以仁统礼,而仁、礼又与三纲的价值秩序、价值规范紧密联系,从理论内涵和理论形式上都能互相补充。而就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的系统结构而言,五常、三纲各自从普遍性、特殊性两个层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作出规范,而性与天道、道统经学构成其超越的义理依据,同时又落实到人生价值观上的个体人格完善,构成了一个普遍与特殊、形上与形下、群体秩序与个体追求较为完善地结合起来的一个义理系统,紧密契合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的根本国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核心价值观念系统的形式构成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启发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上使核心概念更突出、义理系统更紧密。

(19)、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20)、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4、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是什么

(1)、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孔子重“礼”,是对春秋时期乃至春秋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孔子赞扬子夏由“绘事后素”而悟及“礼后”(礼的形式背后的人的真性)。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这正是孔子要批评的。

(2)、最后,根据“扬弃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倡导“孝治天下”的时代,但是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建设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比如个体德性的重塑。德性衰微具有世界性,近代以来,随着理性与技术的崛起,德性不断失落,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随着商品、货币地位的不断上升,德性的地位不断下降,直到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我们不再像先秦儒家那样把德性的重塑希望寄托于先天的人性基础上,我们更多地强调教育与实践,教育与实践的场域与主体固然很多,无论如何,家庭与父母对子女德性的培养与锻炼是个体德性成长与完善的最重要的基础。而在家庭教育中,孝德教育是一个最佳的途径。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把双刃剑,过分地溺爱不仅伤了孩子,而且最终也会伤到自己。我们不仅要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爱,感觉到家庭的温馨,而且也要及早对子女进行孝德教育与实践,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意识,而且有利于孩子德性成长。孩子在不断地被给予中体验到的是被爱,助长的是自我中心意识;只有在给予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才能真正体现自我价值。所以,孩子只有在回报中才能懂得感恩,只有在分享中才能懂得尊重,只有在困难中才能懂得勇敢,只有在做事中才能学会责任与担当。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孝德教育与实践把德性的种子早早地植入孩子内心深处,让它伴随着子女的成长不断地成熟完善。成年人也普遍存在德性缺失现象,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可以使我们成年人反省自身,重返初心,省察克己,重塑德性。当然,先秦儒家孝德思想对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都有积极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3)、儒家的作用,即使放在个人身上也不是立马见成效,就如同一个人熟读《论语》并没有马上成为君子一样,需要的是一辈子的体会反省和修身。放在国家层面也一样,儒家思想就像风筝的线,若有若无地控制着方向,有时候很用力,有时候却很放松。

(4)、不可否认,从一个历史的角度看,每一种文化都有糟粕,需要遗弃。儒家文化也不例外,比如它的森严的等级观念,比如它的歧视女性的思想,比如它狭隘的香火观念,比如它对商业的歧视等等,因而它引起了清醒者的反抗。然而,毛主席老人家告诉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今用,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谓拿来主义是不错的。我们知道秦朝采取了法家思想来治理国家,汉初用黄老思想发展了一段时间后至武帝则摒除各家独尊儒家,当然这样利于统治者钳制人们的思想从而更好的奴役黔首,但其中也不可否认自有它的优势,至少它从思想上让你认可让你接受从而能更心悦诚服。

(5)、《西游记》最荒唐的逻辑是“打不赢,搬救兵”。每当孙悟空打不过妖怪的时候,不调查、不研究、不思考,直接搬救兵——这与西方大片差距太大了,打不赢自己研究,自己想办法。

(6)、第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

(7)、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纲是主的意思,就是说在君臣、父子、夫妻这三种社会关系中,君、父、夫三者是主导的,臣、子、妻必须服从君、父、夫。三纲表达了儒家对社会伦理政治的核心价值秩序追求,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借舜之口讲五伦,把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五种社会关系提到基本价值秩序的层面。五伦中君臣在国家内,父子、夫妇、长幼在家庭内,只有朋友在家、国之外,其实,早期的朋友一词就是指兄弟之伦,在上古三代的大群生活中,朋友关系尤为重要。在孔子、孟子的时代,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形成了相对广阔的社会空间,朋友关系成为标志非家、国的人伦关系,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极为重要。但在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秦汉以降的中国传统社会里,其根本特征表现为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三代以内的编户齐民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细胞,五伦中的长幼依附于父子、君臣关系,而朋友关系游离于家、国之外因缺乏社会空间而萎缩。秦汉以降,君臣、父子、夫妇成为儒家最为重视的伦理政治秩序对象,韩非子中即已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西汉大儒董仲舒明确提出三纲论并将其赋予天道、天命的意义,从此以后,三纲的价值观组合遂牢不可破。

(8)、“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儒佛道三家都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复归于朴,是倒退性的返回。

(9)、孔子坚决反对假冒伪劣产品,要求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义先于利

(10)、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俱存,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1)、孔子反对市场主体的“垄断”行为,虽然“垄断”这个概念出自孟子

(12)、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又如团结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汉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而不同”,讲“厚德载物”,讲“忠恕”,要求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等“五伦”关系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最可贵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想一想,以增进理解,营造宽容,多达共识,形成合力。现在,在国内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坚持友邻、睦邻、富邻政策,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和”的思想能发挥更大作用。

(13)、在政治方面的意义。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人类就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14)、《三国演义》可浓缩为一个字:“装”。谁装得像,谁就是赢家。诸葛亮比周瑜会装,诸葛亮赢了周瑜,周瑜比蒋干会装,周瑜骗了蒋干,刘备比孙权会装,不仅可以赢得荆州,连孙权的妹妹都娶到手了!

(15)、从此, “儒商”成为亚洲优秀企业家的标准。

(16)、完善私人教育制度。教育不由政府控制,教师独立办学独立编纂教材。使得中国即使出现暴君,教材还是在儒家经典中寻找,不能夹带执政者的私货。

(17)、本文是在2015年7月1-3日的首届海峡两岸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的大会演讲,并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录讲。

(18)、鲁迅曾经评价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19)、孔子坚决反对国企,反对官员参与市场竞争。“与民争利”从此成为执政者的紧箍咒。

(20)、但是,儒家思想发展到现在,也有致命的弱点:培养奴才,愚民统治,愚忠于独裁权力和金钱,因循守旧不许创新,不许民主和自由,为人虚伪……,这些缺点,成为中国改革、发展严重障碍。

5、儒家思想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观

(1)、其次是君臣之间也靠骗。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阿斗能辅则辅,不能则取而代之,活生生地把诸葛亮骗得“死而后已”。刘备伸开过膝的双手把赵子龙从百万军中救出来的阿斗往地上一扔,把杀得浑身是血的赵子龙骗得热泪盈眶,最终也骗得“死而后已”。

(2)、最后,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政治价值。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

(3)、第二个,就是谦卑的态度。礼者,敬而已矣。敬,就需要谦让,谦卑。我们对现代的西方文明充满了谦卑,为什么对待我们祖先创造的文明就横挑鼻子竖挑眼,就横眉冷对呢?我们口口声声谈平等,但是为什么不能平等地对待古人呢?欺负古人没有反驳质疑我们的机会吗?

(4)、现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许多中国社会民众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

(5)、   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儒家思想推动了启蒙运动,儒家思想为中世纪的欧洲做出了重大贡献。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

(6)、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