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诸葛亮斩马谡是什么意思107句

2023-07-15 12:31:16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诸葛亮斩马谡怎么读

1、诸葛亮斩马谡读后感

(1)、马谡死于三十九岁那年,那年是建兴六年夏天五月。后人曾经有诗说:“丢失街亭罪过太重,都怪马谡纸上谈兵,辕门外斩首正了军法,想起来还觉得先帝英明。”

(2)、我在前文说到蜀国并不是我们看上去那么平稳的,他是有三个利益集团的,第一集团是刘备之前从荆州带过来的(诸葛亮赵云魏延等)他们在蜀国是上层的,拥有极高的权利;第二集团是当年攻取益州跟随刘备的(李严,先帝托孤之臣)他们是中间的,第三利益集团是蜀国当地的豪门,他们声望极高,但处于最底层,所以不得不斩。

(3)、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应该不是为了在有生之年光复汉室的。很多学者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目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北部三郡来增加国家经济来缓和国内各种各样的矛盾。第二就有夺权嫌疑。夺的是李严;平衡的是魏延。

(4)、有些人自以为才比马谡,一旦被追责,就会有人高呼莫斩马谡或者慎斩马谡,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人根本比不上马谡的能力和底蕴,也就留不下什么斩马谡的遗憾了。

(5)、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6)、所谓失街亭,其实本来也不是蜀汉的街亭,只能说是败走街亭。

(7)、文无第武无第二。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就在于,往往不会给失败者重来的机会。

(8)、本来选将的时候大家都支持魏延和吴懿两人,诸葛亮自己力排众议用马谡,可问题是马谡失败了。本来失败也还不至于死,胜败乃兵家常事,可偏偏马谡走错了好几步。第他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属控制水源,没有在山下驻扎守城。第不听王平的建议,一意孤行,损兵折将。第兵败之后弃军而逃,如同儿戏,这是兵家大忌。就这三条马谡是活不成了,人家王平带回来五千人还受到奖赏。

(9)、不管你是《三国演义》爱好者,三国游戏玩家,京剧发烧友,还是对三国不怎么有兴趣的普通人,只要你在东亚文化圈里,“马谡失街亭”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两个故事,对你来说就一定耳熟能详。

(10)、按照诸葛亮的指示,马谡率军阻击张郃,需要凭借街亭要塞阻击一段时间,等诸葛亮击败陇右的魏军残余势力,再挥师东下,来街亭决战。

(11)、由于马谡有三哥马良的熏陶,又有诸葛亮的教导,想没出息都难。自从马谡跟在诸葛亮身边开始,诸葛亮对他更是另眼相看,凡是接见他,都是不分白天黑夜的畅谈,而且两人相谈甚欢。其实马谡最开始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追随刘备的,先后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以马谡的才华倒也算是信任重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以马谡自身的本事和诸葛亮栽培,将来高居庙堂也不是不可能。

(12)、  马谡却非常自负的讲到:“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更何况我们是占领了战争的制高点,魏军若来,我等率军俯冲而下,必将势如破竹”。

(13)、杨修遂对众人说:门内添“活”字乃是“阔”也,丞相是嫌园门阔耳!

(14)、我们每期会选择一个历史上的人物或者事件,并提供一些史料来帮助你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当事人做出的选择和最后的结果。最后你来作答,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15)、马谡这样一个没有一线作战经验的将领,直接面对张郃,显然太弱了。即便加上王平也远远不够!

(16)、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北伐,为了北伐诸葛亮是做足了准备工作。很早就排兵布阵,搬运粮草,自己也早早就去汉中布置了。首先令赵云、邓芝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佯攻郿城的态势来吸引魏军主力。自己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而且效果非常不错,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未来的蜀汉顶梁柱大将军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如果按此发展下去收复关中地区很有可能,可还是出了意外。

(17)、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诸葛亮不要重用他,说他言过其实。可能是诸葛亮跟马良的关系太好,马良又死在伐吴的战场上,所以把感情都放在马谡身上。马谡并不只是富家公子,他确实为国家安稳出谋划策过,而且效果非常不错。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讨伐南中的雍闿,马谡送行几十里。临走之前诸葛亮问马谡有什么好计策,马谡说:“南中都是蛮族,民风彪悍又地势险要,如果强攻的话得不偿失。而且不彻底征服他们明天还是会反叛,而且南中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丞相应该从心理上征服他们,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让他们心服口服,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诸葛亮称善。

(18)、所以在首次北伐战争中,马谡失守街亭,造成蜀军巨大损失,为了给益州帮一个交代,缓和内部矛盾,也只有把马谡推上断头台。

(19)、王平作战能力在蜀汉后期基本名列前但当时没有得到马谡的尊重。同时,他对马谡也并不认可。毕竟,马谡一个参谋出身,来到战场擅自改变丞相的作战部署,王平心里不服气也是正常。

(20)、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2、诸葛亮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1)、他无论从哪一方面都不能和马谡相比,人家马谡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能干什么?

(2)、马谡的对手是曹操最喜欢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马谡哪里是曹魏这种宿将的对手,惨败是在所难免的。丢了街亭,诸葛亮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而且起初大好形势全部化为泡影,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

(3)、后人有诗曰:“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4)、简体部首:讠,部外笔画:10,总笔画:12

(5)、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独特,马谡基本上就是诸葛亮的小兄弟。再加上马谡有独特的军事见解,才气过人,所以才会被诸葛亮看中。他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诸葛先生的“一把手”。

(6)、因此《三国演义》里这一节非常精彩,从故事结构和情感张力两方面来说,都算是后半部一个小高潮。

(7)、我们可以总结出,《三国演义》想借此褒奖诸葛亮的做事风格。最终成功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但既然允许罗贯中褒,也应该允许我们每个人去琢磨。

(8)、第在某一天塞北有人送了一盒酥给曹操,曹操因手头事忙未吃,便用毛笔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

(9)、谡,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sù,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谡”的基本含义为起,起来;引申含义为肃敬的样子。

(10)、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赵云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好在赵云亲自断后,人物损失较轻。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诸葛亮回到汉中,依照军法,斩了马谡,给赵云以降职处分,同时,上疏"请自贬三等"。

(11)、第曹操命人建造了一座花园,建成以后曹操前往观之,没有说建的好或者是建的不好,只取毛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众人皆不解其意。

(12)、4:员工也要看清领导,因为领导出事时你是最危险的。

(13)、那为什么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呢,纵观马谡职业生涯,虽然有很厉害的领导,能学到很多东西,但没有很多实战经验的,马谡的项目经验很少,其中一个是他出使东吴,最后成功说服东吴跟刘备联盟,堪称可以炫耀的资本,其他的大多都只是参与

(14)、其实我说马谡也应该哭,前文这么多篇幅,缺忘记介绍我们的主人翁马谡,此处略去几千字,综合说来马谡很有才华,不然怎么能跟随诸葛亮这么多年。

(15)、因为街亭失守对蜀汉的打击非常大,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项上人头来换取民心。斩马谡可看出诸葛亮想要表达马谡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街亭虽然失败但国家依旧能争天下!

(16)、所谓空城计并不存在于历史中,而只是在纸面故事中之出现。

(17)、其实,这里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诸葛亮根据军事地图制定作战计划,在街亭打阻击战并无问题,但具体到怎么阻击,就要看战场地貌。诸葛亮从未到过街亭,不了解战场的具体地貌,才制定了当面阻击的战法。

(18)、马谡这个名字经常被我们现在的人冠以纸上谈兵的“头衔”,挥泪斩马谡的典故也时刻让我们警醒。

(19)、建兴六年,诸葛亮帅蜀汉10万大军发动了北伐曹魏的第一场战争。这次北伐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20)、刘备借着益州刘璋害怕曹操,邀请刘备入益州抗曹的机会,鸠占鹊巢,占领了益州,为三国鼎立战略格局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以后蜀汉阵营了也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益州帮包括原来刘璋的部下,有法正、许靖、李严等官僚;而荆州帮则以诸葛亮为首的群里。

3、诸葛亮斩马谡打一成语

(1)、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马谡亡年三十九岁,时建兴六年夏五月也。

(2)、他最大的长处就在于专门寻找他人的短处来作为笑料,用以显示自己的聪明。

(3)、如今,马谡最被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像纸上谈兵的赵括,刚愎自用擅自改变诸葛亮的战前计划,导致战败。

(4)、所以当魏延赵云请命的时候,诸葛亮并未同意,因为他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是怕这些大将过去直接跟魏国开战,这时候马谡知道丞相心思的,于是请命,诸葛亮才答应的,而且诸葛亮也比较放心,也告诫马谡不可出兵,以守为主,实在不行可以撤退,一定要安全第一;街亭其实是守不住的。

(5)、历史上马谡真的战败后负荆请罪如同《三国演义》的故事发展吗?我们不妨翻回《三国志》看看。

(6)、显然,如果街亭当时有防守价值,韩遂不可能放弃防守,估计当时已经因为战乱被废弃了。

(7)、马良和五弟马谡归顺刘备后,马良是刘备的军师,马谡跟随诸葛亮,做为参军,也就是随军参谋的职务。

(8)、总的来说,挥泪斩马谡这个典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杜撰,真相虽然只有一个但对于矛盾的历史记载我们只能推测各种可能性。

(9)、(如果你是谭嗣同,你会逃亡还是就义?丨你行你上)获奖的朋友是:

(10)、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署名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表现出来的情绪截然不同。

(11)、《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12)、两侧是山,中间是路,街亭为塞。这是常规认知。

(13)、《三国志》没有马谡传,这段历史散落在《向郎传》、《马良传》、《诸葛亮传》和《王平传》中。而且不同地方的说法,乍一看还不大一样。

(14)、蜀国缺乏人才,马谡并非庸人,跟随诸葛亮这么多年,各方面都是很优秀的;

(15)、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

(16)、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他为自己与马谡义同兄弟、今为明法度而斩之,也为自己忘记先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临危叮嘱、用人不明而痛哭。马谡死后,诸葛亮自修祭文安排享祀,并加意马谡家小抚恤,按月给予禄米,还上表自贬丞相之职。

(17)、结果马谡我行我素,导致失败,诸葛亮非常自责,非但依照军令杀了马谡,还自己罚了自己。

(18)、于是,众人在高筑墙围,建造好了之后,再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大喜,问众人谁知吾意?

(19)、为了听到更多粉丝们对不同事情的观点、看法,我知推出了新版块——你行你上。

(20)、丢掉了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损失不可谓不大。

4、诸葛亮斩马谡读音

(1)、不过翻回史书查找相关内容我们会发现,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可能本身就很有问题。最重要的是,马谡可能就是诸葛亮政治权力斗阵的牺牲品。

(2)、那么问题来了,当时诸葛亮还是有很多大将的,赵云魏延都是身经百战的,为什么要派马谡去守呢,街亭到底谁能守住呢

(3)、3,懊悔自己没听刘备的遗言,刘备托孤前曾说,马谡夸夸其谈不可重用也;

(4)、在多方材料中中,此典故更多的是分享一些道理:

(5)、品读一段历史甚至是演义,有一番收获,就没白读。

(6)、意思:挥洒泪水将马谡斩首,出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表明诸葛亮严肃法纪,不徇私情。

(7)、益州帮目光没有那么长远,其意在守城、收本,偏于一角,图一世太平;而荆州帮在以隆中对既定政策为根本,意在北进中原,兴复汉室。

(8)、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9)、公元219年,老将黄忠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夏侯渊人头落地,曹魏军心动摇,丢掉了汉中。黄忠拿着夏侯渊首级向刘备请功,刘备高兴之余非常遗憾的说:“夏侯渊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张郃?若斩得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也。”

(10)、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被郭循给杀了,那么郭循又是谁呢?郭循在姜维攻打西平的时候被俘掳,最后投降于蜀汉。电视剧里面的情节只是演了表面现象,但其实马谡提前就已经观察好了地形,并且派王平带兵守住了其中的一条水源,但是王平在面对张郃的试探的时候,就主动放弃了攻打,结果才会导致最后的失败。

(11)、而反观马谡全无这些毛病,马谡也许是一个很合格的参军,但却不是一个会带兵的将领。

(12)、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拉开了三国后期较量的序幕。

(13)、《隆中对》中,诸葛亮针对刘备对于战略构想的问题?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4)、而在《三国志》中,我们却更应该同时思考宗族,地域,各种渊源各种因素。毕竟很多客观的存在虽然拿捏不好,你不能就认为他不存在。

(15)、挥泪斩马谡寓意: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16)、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诸葛亮十分器重马谡,常与其帐中议事,用为参谋。

(17)、大家觉得古代的将领只要是打了败仗,还差点全军覆没是不是都要被军法处置,拉出去砍头,看马谡干的事,还畏罪潜逃,不死也得死呀,可是诸葛亮竟然流泪了,按理说这马谡人品不怎么样呀,诸葛亮应该特别气愤呀,总觉得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可不是马谡一个人战败了,这是《三国演义》,真正的历史上,蜀汉的军队不管谁领军都被打败了,只能无功而返。

(18)、整天就是吟诗作对、饮酒放荡,他既不适合参予军中大事、也不能像荀彧那样有治国的才能。

(19)、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与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谡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某之死罪,实已难逃;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言讫大哭。

(20)、诸葛亮北伐有三种力量,左派是赵云魏延类的,他们都是身经百战,所以他们比较冒进,主张进攻的,中间派是不支持不反对,静观其变的,右派是诸葛亮主导的安全第一派,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将30万大军毫发无损的带回蜀中,当然马谡也是知道诸葛亮方针的

5、诸葛亮斩马谡下一句是啥

(1)、天下有变是北进灭曹的前提条件,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直曹魏强盛之时,所以很明显,这次北伐的目的并不是消灭曹魏,那么真实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

(2)、故事是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时候,但我们回到这个历史背景,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说过,刘备应该拥荆州然后攻取益州,蜀地沃野千里,国富民强,然后养兵蓄锐最后出兵北伐,则中原可定。

(3)、不料,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自作主张,"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军队扎营在山上。张郃得知蜀军凭高扎营,驱大军一拥而进,四面围困,断绝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军于山。

(4)、 鼓角齐鸣(gǔ jiǎo qí míng):指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5)、马谡,字幼常,荆州人士。诸葛亮平定荆州之后,有人向诸葛亮推荐马家的兄弟,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指的是马谡的四哥,马良,马季常。

(6)、就连赵云都被打败了,因此还被降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命赵云、邓芝率领一军在箕谷抵抗曹真的大军,结果是赵云他们没顶住,被曹真打的大败,而此时诸葛亮正攻打祁山,可是曹真和张郃的军队已经呈现两路包抄蜀军的态势,诸葛亮没办法只能选择退兵,回去后,赵云从镇东将军贬为没有实权镇军将军。

(7)、对于失败的一方而言,面临危局,被迫用出惊险万分的空城计,其实已经是孤注一掷,稍有不慎就会彻底完蛋。

(8)、刘备托孤重臣分别是诸葛亮,李严,两大阵营的矛盾实际上是不可调和的,这与两大阵营的政治策略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9)、诸葛亮遣马谡镇守要塞街亭,马谡不听王平之言,坚持在山顶下寨,导致蜀军的惨败。诸葛亮在西城用“空城计”使得司马懿产生疑心,下令撤军。

(10)、曹操汉中一战失利,本来就极为烦躁,他不向曹操献计献策打赢战役,却用“鸡肋”一事大肆进行谣言传播,曹操岂有不杀他的道理?

(11)、但凡说到纸上谈兵一词,我们总是会首先想到的是赵括,继而是马谡。

(12)、失街亭直接导致了蜀国北伐的失败,斩马谡又是对诸葛亮人物性格的再次刻画。

(13)、2马谡何许人也,他在街亭失守一站中又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呢?

(14)、 空城计(kòng chéng jì): 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高明策略。比喻掩盖自己力量的不足,以使对方迷惑或后退,有时也有贬义。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15)、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认为马谡,空读兵书,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导致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其实小猎认为不是,下面让小猎给大家分析分析。

(16)、不得不承认,作为南方人的马谡,估计没经历过北方作战保证水源供应的重要性。

(17)、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18)、马谡回到蜀地以后,负责调查这件事情的人是费祎。费祎和马谡都是青年里面特别有才能的人,但是两个人地位却不一样,最后费祎从嫉妒变成了怨恨,王平为了摆脱自己的责任,同时费祎为了为自己争一口气,于是就准备陷害马谡。

(19)、不过,如果相信作为正史的《三国志》,那么我们心中就会有一个疑问:马谡光说不练是个嘴把式没错,失了街亭也没错,但是诸葛亮如果真的不忍心斩马谡,是不是仍然如《三国演义》所写,别无选择呢?

(20)、问题出在马谡这里,马谡的覆灭大乱了整个北伐战略部署。马谡丢了战略要地街亭,辐射整个布局,赵云、邓芝也被迫撤退,诸葛亮只得退回大本营汉中。刚刚收复的地区又全部沦陷,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1)、《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这说明马谡确为诸葛亮所斩。

(2)、《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马谡逃亡。

(3)、假以时日,两人从底层的军官干起、然后逐渐的一步步指挥越来越大的战役行动,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人才。

(4)、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其中的经典片段,朋友们不禁要问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含泪斩杀诸葛亮?既然相惜,并有心培养马谡成为蜀汉第二代接班人,又何苦忍痛割爱?我们不妨回到到故事本身,去探索其中的道理。

(5)、实际上,张郃或许勇猛不及张辽,但指挥能力用兵能力并不弱,估计在五子良将中能排到首位。

(6)、在《三国演义》中,曾经这样描写过: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7)、其实诸葛亮在用谁镇守街亭的问题上有过分歧,当时论资历和能力能当大任的第一个就是魏延。因为魏延是个军事人才,他是刘备最喜欢的年轻将领,刚打下汉中突然就宣布让毫无资历威望的魏延镇守汉中,当时整个蜀汉都沸腾了。可魏延没有让刘备失望,把汉中打造的如同铜墙铁壁,直到蜀汉灭亡汉中一直都是北伐的大本营。按理说魏延又是汉中太守,对地形和风土人情以及曹魏的情况是最清楚不过了,而且魏延本身就是个军事人才,用他是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