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解析112句

2023-12-15 09:54:27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其一

1、《归园田居》陶渊明其一

(1)、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2)、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3)、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4)、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5)、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②。羁鸟恋旧林③,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④,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⑤。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⑥。

(6)、“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7)、fāngzháishíyúmǔ,cǎowūbājiǔjiān。

(8)、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9)、“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际:间。拙:笨拙。自谦之词,与世俗的机巧相对而言。这两句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10)、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

(11)、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12)、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13)、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14)、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15)、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16)、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

(1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18)、门庭里再没有世俗琐杂,空房中有的是空暇时间。

(19)、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3-59

(20)、hùtíngwúchénzá,xūshìyǒuyúxián。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解析

(1)、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2)、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3)、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适俗韵”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5)、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6)、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7)、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8)、查看往期全部内容,请点击上面蓝色字“品听经典”关注、订阅

(9)、(孙钧锡《陶渊明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第41页)

(10)、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1)、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12)、“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13)、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1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15)、“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三十年”应该是“十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三十年”是“一去十三年”之误。这两句是说,自己不得已出去做官,一去就是十三年。

(16)、结合《归园田居》(其一)谈谈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色。

(17)、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18)、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19)、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野:一作“亩”。际:间。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方宅:宅地方圆。一说,“方”通“旁”。荫(yìn):荫蔽。罗:罗列。暧暧(ài):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虚室:空室。余闲:闲暇。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樊,藩篱,栅栏。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20)、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1)、④羁(ji)鸟:笼中之鸟。恋:一作“眷”。

(2)、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3)、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这首诗的整个画面,可以用“淡永”二字来概括。所谓“淡”,是指诗中写到的物事,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极平常、极自然的,如“羁鸟”、“池鱼”、“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等,无一不是农村耳闻目见的东西。然而,这首诗又不只是“淡”而已,陶渊明在艺术上之所以超绝时人,就在于他的“淡”决不是浅薄或浅露,而是“淡”中能“永”,“永”是指意味深长而言。正如黄文焕所说,“写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陶诗析义》卷二),或如日人近藤元粹说的,“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有无穷妙味”(见其所评订的《陶渊明集》卷二)。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写“返自然”的理想和情趣,而“自然”本身就是“朴”而“拙”的,农村这些极常见的普通事物,自然最足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6)、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这两句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8)、《归园田居》组诗,大约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所作,当时诗人四十二岁。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   

(9)、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10)、这组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组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美好情操。陶渊明写“归园田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理想的故居。

(11)、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12)、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13)、诗人在诗中抒写的愉悦之情,没有“久在樊笼”的体验是领会不到的;这种情趣,就是诗人的人生理想,名曰“返自然”。这个“自然”,既是实在的包括田园山水在内的大自然,也是心灵上的“自然”。正如黄文焕所说,“返自然”是“诸首之总纲”(《陶诗析义》卷二),它总括了全诗的要旨,又水到渠成的破了题,真是承得住,结得在理,点到目精,点出神采来了。清人邱嘉穗说:“末二句锁尽通篇”(《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二),确是的论。

(14)、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15)、门庭里再没有世俗琐杂,空房中有的是空暇时间。

(16)、“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17)、✦暧暧(ài):昏暗,模糊。✦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墟里:村落。

(18)、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19)、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0)、jiǔzàifánlónglǐ,fùdéfǎnzìrán。

4、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1)、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3)、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4)、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5)、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6)、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8)、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9)、《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11)、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

(12)、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3)、诗中“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4)、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5)、shǎowúshìsúyùn,xìngběnàiqiūshān。

(16)、今天播出的是《介绍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由叶君远撰稿,赵培播讲。

(17)、③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18)、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19)、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0)、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原文

(1)、①少:指少年时代。适俗:适应世俗。韵:本性、气质。一作“愿”。

(2)、    而《归园田居.其一》则写出了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诗中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平和静穆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及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趣。  

(3)、wùluòchénwǎngzhōng,yīqùsānshínián。

(4)、jīniǎoliànjiùlín,chíyúsīgùyuān。

(5)、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

(6)、“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7)、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错误地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9)、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10)、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1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1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14)、⑤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15)、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16)、“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17)、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18)、《归园田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每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0)、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的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

(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3)、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4)、这首诗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为前段,后十二句为后段。其中,从“方宅十馀亩”到“虚室有馀闲”十句,写了归田守拙的乐趣。通过“自然”与“尘网”的强烈对比,写出了“复得”自然的无限精神快慰。

(5)、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6)、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7)、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8)、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9)、“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10)、“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1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12)、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