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110句

2023-08-13 12:03:52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陶渊明的诗特点

1、陶渊明的诗特点

(1)、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

(2)、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3)、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4)、读完这首诗,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洗干净了,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整首诗有一种镜花水月般的纯美,让人想起《雪国》里的景色描写。

(5)、诗人的佳作不胜枚举。他用如椽之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在一幅幅优美的风景中,得到无法比拟的艺术享受。

(6)、但当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后会发现,田园诗的精神本质在于自由。陶渊明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生活,对自然美好生命样态的诗化物化。在田园的恬静闲适里,放下一切的尔虞我诈,一切的欲望,沉浸在自然的本质之中,“呈现的都是生命本来的面目”。

(7)、补充一下昨天所提“自然”与“人”之轻重。相融不必多提,而前者似乎在魏晋时期更成风尚。相比人的生命有限、人世混乱跌宕,自然成为了更加容易被人所亲近和更愿意去理解的对象。因而也可以见到自然事物进入魏晋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并以之为媒介去表达一些人世之事。

(8)、默写: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移居》(春秋多佳日)、《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桃花源记》。陶渊明《咏荆轲》、《形影神》三首、《杂诗》(忆我少壮时)(白日沦西阿)、《移居》(昔欲居南村)、《饮酒》(少年罕人事)、《归去来兮辞》。

(9)、陶渊明原本在我心中一直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缥缈隐士形象,这次讲座提醒我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曾屡次出仕,然而每次都无法忍受官场的虚伪势利,最终高唱着“归去来兮”隐于田园。他曾有过希冀,但这个离乱的时代让他失望透顶——他当时毅然与之决裂,而我如今方才懂得他的悲伤。陶潜是一道微光,他不曾停止闪耀,只是归于清静可爱的田园,坚持追寻着构建着自己的理想世界——诗文的格律对他早就不是羁绊,他兴许是带月荷锄归后在满天繁星的辉映下提笔蘸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的美文便如泉水般自然地汩汩流淌出来……那不期然而然的一丝欣喜,那眼前悠然的南山,在抬头微笑荷锄的此刻融为一体,浑然成为了那“最美好的生命样态”……最真实的那份情感,那种“与天地共存”的和谐美好,是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会欣然神往的那片田园吧。若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陶渊明该多好……

(10)、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1)、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12)、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13)、最后,陶诗之“腴”不仅体现在意象的选择上,还体现在诗歌语序的跳跃上。在陶诗中,常常会宕开一笔,在叙事中加入写景,在描写中加入抒情。这种语脉的跳跃更显示出陶诗之“腴”。葛兆光先生曾将诗人的思想流动与语言表达分别概括为“意脉”和“语序”,并指出在诗歌中,意脉与语序的分裂拓宽了诗歌阅读与理解的空间,使得诗歌语言赢得了日常语言所没有的张力,这种分裂同时也让读者视线和焦点完全自由。对于陶诗这一个案而言,这一论断也是精辟的。在陶诗中,通过语序的跳跃,陶渊明打乱了读者对诗歌的阅读期待,使得两句之间由跳跃产生空白,在“以意逆志”的阅读心理下,读者自然会通过自身的经验想象来尽力弥补这一空白,更为广阔的诗意空间由此产生。

(14)、全诗的主旨是表达只要内心有所安定和坚守,就不会忧虑时间的流逝。至“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二句,全诗已经在一种稳定的叙述中完成了这一主题的表达。但陶渊明不满足于此,出于对诗歌语言的追求,他必然不会让诗歌在这种略显枯燥的说理中结尾。于是陶渊明让全诗在最后落到了一句“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之上,这一句与前文也由此产生了一种跳跃和空白。

(15)、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16)、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17)、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巧妙构思。

(18)、这样的一段文字,读来让人耳目一新,诗情画意就在眼前,那种轻松欢快也感染着我们。

(19)、而后四句写人不见人,只闻人语声。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时的情形,采用了“未见其人,先见其声”的写作手法。

(20)、陶渊明对鸟的向往、同情,最后转为了羡慕之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我们可以看出⼀种多么惬意的心情,那美丽的夕阳在山中缓缓落下,那飞鸟相继的归来,都是陶渊明心中的⼀道美丽的风景线。它包含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它的意境与意象的联系,所表现出来的无穷的欢乐,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总之,陶渊明本身就是⼀种“鸟”,他总是在飞,从对鸟儿的渴望到对精卫形象的塑造,显示出了他对生命的⼀种执着。

2、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说

(1)、王维的诗饱含深情,传唱至今。他十七岁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作简朴、不加雕饰。丝毫不做作,浑然天成又饱含真情。千百年来,这首诗深入人心,成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2)、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绝非仅为哲学思想的载体,而是不断通过组合彰显出其语言自身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一定程度上就在于其所具备的形象性:与抽象的哲学说理相比,文学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能够通过细致的观察、巧妙的构思以及精炼的表达,将形象与抽象相统以达到哲学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地。叶燮在原诗中说诗歌能够将“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粲然于前者也”,也正是此意。东晋时期,玄言诗大兴,诗歌语言一度异化为哲学语言的载体,失去了自己的属性,也因其质木无文而在后世评价极低。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对这种倾向起到了扭转和扬弃的作用。王瑶先生在论及“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时曾经指出,山水诗并不是对庄老的摒弃,而是变相的继承:“他们发现以玄言来说理,反不如用山水来表理更好,更有文学的效用。因此山水诗便兴起了。‘老庄’其实并没有告退,而是用山水乔装的形态又出现了”。陶诗也是如此。玄言诗所代表的那种在诗歌中探讨玄理的倾向,在陶诗中仍可见到,但与前者不同的是,陶诗中的玄理早已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语言,而是具有了丰富形象性的、具体可感的诗歌语言,经由这种形象性的融合和转化,玄理被形象所内化,理性思辨包容在感性体悟之中,诗歌本身也就由玄言诗的枯燥无味变为陶诗的意蕴无穷。

(3)、诗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

(4)、(清)叶燮,薛雪,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原诗,一瓢诗话,说诗啐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5)、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6)、(3) 钱惠梅.“质⽽实绮,癯⽽实腴”——论陶渊明⽥园诗的艺术特⾊(J).⽂教资料,2007(26):11-

(7)、在表现方法上,这些诗歌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但这并不意味着平淡无味.

(8)、陶渊明的《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这说明他并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和细腻绘声绘色。他的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美的艺术境界。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不用“撒盐”“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诗》),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陶诗的语言是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的传神之笔,是诗歌大师语言功力炉火纯青的极致化境,非寻常辈可比拟。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殆非虚誉。

(9)、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三曰“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四曰“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五曰“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六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七曰“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那“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壑舟”二句用《庄子•大宗师》的典故,也极其自然。如果没有高度的驾御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10)、王维的诗意境空灵隐逸,极富禅意。像《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1)、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12)、正是由于他真实率真的性格,他的诗句也是那样的纯朴、自然。无需花哨的机巧,诗意表达却游刃有余。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喜欢好词好句、各种修辞。当我们去读那些所谓的好词好句时,我们却会发现那些句子牵强很做作。在课堂上我们比较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与谢安的《登江中岛屿》。两者同样写风景,我们明显能发现陶渊明的诗句有一种层次感、深远感,他能很自然地将事物串联在一起;而谢安的诗句看似华丽,但是显得很突兀僵硬。在陶渊明的诗里,最熟悉的莫过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我们把它改成“悠然看南山”,那就彻底破坏了诗意,“看”有一种目的性。

(13)、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抒发了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对大自然的赞叹与欣赏,以及回归自然,融己身于天地的人生理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陶渊明这首诗就是“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14)、(1) 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

(15)、 ——节选自袁行霈《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与陶诗的自然美》

(16)、这种因景物相互协调、追随而带来的宁静与和谐,在陶诗中比比皆是,如“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其一)”、“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等等;有时,陶渊明甚至将自己融入到这种景物的和谐中去,不只物与物之间相互追随,物我之间、他人与自己之间,也是和谐统一的。例如“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等等。

(17)、田园诗,之前给我的感受是自然朴实,相较于文字上的感受,我认为更直观的是田园诗在我的脑中所产生的色调——不同于山水诗的清远缥缈的青色的冷,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淡米色的温暖,这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田园诗的淳朴与生活感。

(18)、前两句写山,用人来对比,显出山之大之空。用声音来突出人,用人的活力,来映衬山的空寂。后两句写光写色,却有种幽暗阴冷的感觉,更显出人的心情孤寂清冷。整首诗于有声有色处写空,益显其空寂。

(19)、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

(20)、可以说,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这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而《饮酒二十首》中最为经典的又当属今天我们分享给大家的《饮酒·其五》,诗中无一酒字,却句句让人醉,写出人的最舒服状态。

3、陶渊明的诗特点有哪些

(1)、前四句写景,仅仅二十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秋林图。展现了一幅有光有影,有声有色的水墨画。想起光雾山的秋天,七十二潭不正是这样美好的景色吗?

(2)、“癯而实腴”的评语本身便显示出,对于陶诗而言,“癯”是表面,而“腴”是实质。“癯”更多是从字词层面而言,强调陶诗字词选用的自然浑融,这点在上文已经有所说明;而被苏轼视为陶诗实质之“腴”,其对于我们认识陶诗无疑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对于陶诗之“腴”,可以从语言、意象与诗意三个角度来认识。

(3)、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       、       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           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            》其二(白日沦西阿)、《            》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4)、他的田园诗中,有⼀些是以田园风光的恬静、朴素的生活来表达自己的闲适心态。如(《归园田居》其⼀),描写了诗人归乡的缘由,回到乡间的快乐生活。《饮酒》第五篇,是一首抒发心远于世俗,欣赏自然的情趣与内心的体会感悟。刚读这些首诗时候觉得只是简单的叙述,细细品读便能体会到作者表达出的悠然意境,可谓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他朴实的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他的心态和其中的趣味,即为看起来朴实,其实内涵丰富。

(5)、以下提供文综复习的习题,大家可以拿出纸笔,在复习完每一章节之后,动笔写下自己的答案。(如需获取参考答案,订购《文学基础综合-通关课程》即可查看。)

(6)、还是比较赞同魏晋人与自然相融,无分你我,无分轻重的观点。所谓的魏晋,在我看来在某束缚上是在唐朝开放前的一次预演,然而在思想上相比唐朝反倒增添了一份多元性。一方面是地域文化的第一次冲突,一方面是朝代兴衰的快速更迭,碰撞与碰撞之间产生的是孙浩《尔汝歌》的嘲弄,蜀公主的冷冷一笑。于我们当今人看来,或许颇具情趣,但于当事人怕多是家破国亡后的无畏一切吧?当然徽之砸琴之举不似叹家弟之逝,反倒是希望人琴相随的成就。至于为什么魏晋时人喜用玉山将崩形容高士,就不得而知了。

(7)、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

(8)、“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

(9)、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10)、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陶诗的语言不是未加工锤炼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达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

(11)、感触最深的还是嵇康的那篇绝交书,他义愤填膺地怒骂山涛,临死却又把儿子托付给山涛。可见他并不是厌恶山涛,而是失望,失望于昔日的好友竟会邀他做官,竟会让他回到黑暗的官场。他的这一篇,细究下来,其实是写给当时所有官员看的,目的就一个,连我最好的朋友我都可以因此绝交,别来找我做官。他极力拒绝出仕,也是竹林七贤的共通特点,不被各种条款规矩所拘束,淡泊名利,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着实令人佩服。

(12)、酒至酣时似梦似醒,能使人如行走诗中,如仙如幻,其味无穷。因此,诗和酒一直有如左右两只手,从精神和物质的不同角度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过刺激人的神经,荡涤人的灵魂,从而激发出人的激情,让无数的诗人们在激情澎湃中得到了超越平凡、平淡和平庸的精神享受。

(13)、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14)、需要说明的是,陶诗中语序的这种跳跃性,与其说陶渊明刻意锻炼而成,不如说其情性的自然流露。虽然陶渊明还没有完全超越生死、名利,但是他所持有的“新自然观”让他能够以一种旷达的心态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变故。换句话说,这种跳跃,正是陶渊明的旷达所在:他的思路能够从眼前的情景中忽然跳脱出去,在瞬间达到一种与自然契合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埋藏或泯灭内心的矛盾与忧愁。这种旷达的胸襟,颇似于后世苏轼在《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中所表现的那样:既然“敲门都不应”,那就不妨“倚杖听江声”。在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陶渊明与苏轼都能够以退为进,找到新的人生出口

(15)、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这样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的评价非常准确,我们来看看《山居秋暝》:

(16)、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17)、阿斯兰在《纳尼亚传奇里》并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缔造者,他也会利用“心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结合上一次的讲座,我想说:神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或许也拥有着一颗人类的心,并不是那种大义凌然的形象。或许,他们也会幽默、会失落、会有愁绪,而这正是我心中的上帝。

(18)、清晨,青山从夜雾中显现出来,仿佛洗过一般。雾气渐渐消散,为天宇罩上一层薄云。南风拂来,禾苗被吹得张开了翅膀。这首诗简直是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和喜悦写成的,无怪乎长期得到人们的喜爱。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前人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词直意婉”,“词淡意浓”。“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陶诗完美地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陶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即在于此。

(19)、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20)、“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4、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特点?

(1)、钱锺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

(2)、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3)、综上,陶渊明将自己的生命思考与具体形象相融合,寓抽象于具象之中,以感悟体验包容玄言思辨,从而使得陶诗相对于玄言诗的质木而言更显亲切饱满,意蕴无穷,这也就是陶诗“腴”的体现之一。

(4)、虽然在苏轼“癯而实腴”的评语中,“癯”只是与“腴”相对照而产生的外在特点,但仍然值得讨论。总体而言,陶诗之“癯”,是在与后世陆机等人“声色大开”诗作的比较中所体现的一种不事修饰的自然浑融,而这种自然浑融特点主要体现在陶渊明对字词的使用上。简言之,通过选用适当的动词、形容词,陶诗形成了自然浑融的诗歌风貌。

(5)、综上,陶诗与谢诗在语词选用上具有浑融与雕琢、自然与精工的区别,创作心态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正如沈德潜在《说诗啐语》所言:“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由体验式的“情性”转化为观察式的“声色”,正是二者的根本差异。这种物我交融的自然体验,既是陶诗之“自然浑融”的体现,也是陶诗内在的思想特质之一。

(6)、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了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充分表达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优美,令人神往。

(7)、《饮酒》五首诗中,语言质朴,举止平凡,景色常见,没有任何花哨的颜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像是看到了⼀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简陋的农家院子。但是当你细细揣摩,却能够闻到⼀股淡淡的香味。想象⼀下,他就像⼀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朝思暮念着曾经在树林中翱翔无拘无束,像池塘中的鱼儿,魂牵梦萦曾经在居住过的水域里优游自得。直到有⼀天,他归向了大自然,返回了森林里,享受着平静而惬意的农耕生活。榆树的阴凉把屋檐遮得严严实实,院子里种满了桃花和李子。远远看过去,隐约可以看到远处的村落。傍晚时分,⼀道道炊烟袅袅升起,深巷中犬吠声与山间鸡的叫声交织成⼀片。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将尘世间的烦恼扫除的干干净净。读者的想象力愈强,所得到的美就愈多。不是刻意的雕琢,不是那种磅礴的气势,而是⼀种质而不俚的自然之美。

(8)、更需要注意的是,在陶诗中,意象这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并不是以对抗的形式来展现的,而体现为一种物与物之间互相和谐,体现为两种意象彼此之间的相互追随与迎合。例如,同样是摹写山水,在谢灵运笔下是“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用“隈隩”、“陉岘”等险字极写山川之高峻险要;而陶渊明笔下则是“气和天惟澄,班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天色是“澄”的,正因其澄淡所以能闻得水鸟的鸣声,水流是“远”的、“弱”的,正因其微弱所以能与游鱼相和谐。山水景色,在谢灵运的诗中处处表现为景物之间的犬牙交互、参差相斗,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却是相互协调,一派宁和。

(9)、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10)、摘要:苏轼对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评语,对后人理解陶诗产生了重要影响。陶诗之“癯”,主要体现为通过字词选用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浑融的面貌;而陶诗之“腴”,则分别体现在诗歌语言的形象、意象的充盈与和谐以及诗歌语序上的跳跃上。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共同组成了陶诗“癯而实腴”的特质。

(11)、在田园诗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

(12)、陶渊明诗中的叠字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体现出来了音乐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居》其⼀),在每⼀句诗的开头都使用了叠字。“暧暧”意思是昏暗,指田间晨昏之际的景象,“依依”指炊烟缓缓升起的状态。“暧暧”和“依依”两对叠字,使得村庄和炊烟这两处在农村最常见的景色,被描绘成了⼀幅远近、冷暖、动静相结合的优美画面。陶渊明诗歌中的叠字还表现在好多诗中,如“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杂诗》其⼆);“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挽歌》其三)等等。这些叠字的使用使得陶渊明诗形成了独特语境,增强了诗的气势和美感,又加强了诗人的感情,形成⼀种和谐的韵律。

(13)、前文论述了陶诗“癯”和“腴”各自的内涵和体现,然而更要看到的是,“癯而实腴”的评语,即暗含着陶渊明的“癯”与“腴”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在根本上统一的。首先,在“言不尽意”的传统文学语境下,陶诗用词的不事修饰与自然浑融,非但没有伤害到诗歌意象,反而增加了意象的内涵,使其诗歌具备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丰富意蕴。再者,陶诗这种普遍性强的用词特点,也能够使得诗歌的实虚词之间,不同意象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配合,从而缓冲诗歌的语气,使得陶诗在进行语意的转折与跳跃时不至于突兀,在整体上保留着一种冷静与克制,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和丰富的美感。由此,陶诗就在这种两个倾向的制衡中实现了“癯而实腴”的魅力。

(14)、你须知道,现在的乡间决不再会有陶渊明,也决不会再有《归园田居》那样的诗了。时代有一定的特色,读古人的书须留心他的时代,古人原并不对你说谎,但你一不小心也许会成为时代错误者,上很大的当呢。话虽如此,但总有些人愿意守着故旧的生活,享受着大自然的冲淡之美,如果这一切都无可诉说,那就随它去吧。

(15)、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的确会极大影响那个时代。北魏和唐代这两个不同时代,佛像的面容也有有不同。一个是俯视,并还带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另一尊就变得丰满起来,更多的是亲切,贴近人类。再谈到北魏的壁画,“割肉贸鸽”“舍身饲虎”这些高贵的皇庭贵族用自己的生命忍受痛苦来解救救赎一个小小的生命。这种壁画能够带给当时的平民百姓一种力量,一种信念:贵人都能忍受这样的痛,我们庶族还有什么不能忍的?他们有了寄托,有了信仰——就在这佛像上。可以说佛教带来的这些东西,拯救了当时一部分人的生命吧!

(16)、从前诗中很少见的那平凡事物,如桑、麻、鸡、犬等等,一经陶渊明写入诗篇,和他的生活、志趣融合起来,就无不充满奇趣盎然诗意。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像。“鸟弄欢新节,冷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一)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是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这种感觉所体现的和谐,是人与自然泯合为一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这些景语在各首诗都和诗人所描写的感情很微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表现诗人胸怀志趣的有机组成部分。

(17)、“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18)、(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

(19)、陶渊明萌发出来归隐的念想,是在他在经历十三年的仕途坎坷之后,在《归鸟》一诗中就不难看出来他的这种思想。陶渊明选择出仕做官,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可是当了那么多年官,他却丧失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官不仅没有达到他的理想,还失去了他的自由。“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在他的眼中,官场就是⼀座坚不可摧的囚笼。当他看到天空中的一片白云时,他感到非常的羞愧,因为他没有达到自己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地拘束了。最终,陶渊明开始憧憬自己辞官归隐的⽣活场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他把自己对自然的向往,比作⼀只鸟儿对森林的思念,这就是陶渊明的真实感受。

(20)、随手拈来,便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阳关三叠之绝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白“举杯邀明月”;杜甫“性豪业嗜酒”;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自始至终逃之不过躲之不及一脉相承的诗人,当数陶渊明“携将酒去,载得诗归”,!一代诗风,一代酒豪。陶渊明爱酒、嗜酒,因为酒,自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因为酒,才给中国文化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

5、陶渊明的诗特点是怎么样的

(1)、像这样让人传颂的诗句还很多。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简单却有不简单的效果。比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对友人的款款深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2)、在近体诗中,动词、形容词一般为炼字的重点,但是由于处于诗歌发展早期的汉魏古体诗中,却较少出现刻意的炼字。陶诗更是如此,在陶诗中,大多字词都朴实淳厚、浑然天成,修辞性与雕琢感较少。前代学者已经指出,陶诗常用“挥”、“尽”、“来”、“开”、“佳”、“好”等动词、形容词,如“山气日夕佳”(《饮酒》其五)、“一觞聊可挥”(《还旧居》)、“绿酒开芳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飘飘西来风”(《与殷晋安别》)等等。细查之,不难发现这些字词均具有以下特点:第它们的概括性强,这类词汇在功能上更倾向于从不同事物之间抽象出普遍的、共通的特征,而非描摹出事物独特的、唯一的情态;第它们的适用范围广、使用对象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开放性,因而能够让人产生一种熟悉感、和谐感。这两个特点相互交织,陶诗自然浑融的诗歌风貌由此形成。

(3)、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而情又是最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而陶诗总能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悟出之理,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

(4)、首四句描写春之来临,时雨、始雷、众蛰的潜骇、草木的舒展,诗人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燕子翩翩来归故巢,一点也不嫌恶门庭的荒芜。诗人不禁向这老朋友表达了自己隐居的决心,进而试探他们的感情。这一切是多么天真,多么自然!又如《时运》:

(5)、王维是南宗画派开创者,文人画的始祖,因此,王维的诗,都非常具有画面感和美感。

(6)、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出自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陶诗的确淡,但淡得有味,是由至醇至厚转成至淡,是美的极高境界。

(7)、诗起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8)、陶渊明诗文中很少见人,更少见人与人的互动,平白干净,萧舒极简,他爱这样的自然胜过其他一切,草木云翳,山川河水,万物有灵且美,只不过像是自然里面恰好包含了邻里、妻儿,所以才顺带写到了人,写到了自己,写到了生活。也许正是人情冷暖的缺失成就了陶渊明的文字,一片澄澈没有波澜的水,才能倒映出更真实完整的世界。

(9)、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      首,赋、文、赞、述等     篇。其诗可分为五类:        、       、       、       、       。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         》、《        》和《        》。

(10)、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画面感和丰富的美感。

(11)、《鹿柴》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鹿柴是地名,是一种景致,更是诗人能够慰籍心灵的精神世界。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13)、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       、       、       、       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       ,朴素中见       。苏轼概括为“       、       ”。

(14)、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其诗歌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不断被后世文人评价和赏析。在对于陶诗的评价中,以苏轼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一语最为精准、影响力也最高。本文即以这一评价为线索,试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质”与“绮”、“癯”与“腴”究竟各自体现在何处,又如何统一在一起,从而形成了陶诗的独特风貌。

(15)、王维是极有天赋的,九岁就能作诗了。他的一生诗作极多,流传千古,给后人留下一个极为丰富的艺术世界。

(16)、陶渊明在诗中说,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17)、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他作诗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18)、像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句,香菱评道:“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19)、陶渊明擅长提炼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将其融入诗中,充满了家常茶饭的气味,把白描的技巧发挥出了最好的效果。

(20)、但是,当陶渊明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1)、(2) 戴建业.回归⾃然与澄明存在——论陶渊明诗歌语⾔(J).九江师专学报,1993(01).

(2)、整首诗动静相宜,恬静优美。诗中的一切是那么丰富生动,有一种画作的清新秀丽感。这是一首作为隐居者对田园的恋歌,作者享受田园生活,喜爱田园牧歌之情寓于言表。

(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            》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             》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             》(天道幽且远)。

(4)、讲座之前,我一直以为陶渊明就是提着酒葫芦安然自得,或是手捧菊花目视远方,或是带着锄头在农间耕作的隐士。但现实并没那么美好。离开官场带给他的,不只是自由和愉悦,还有普通农民要忍受的饥饿寒冷和贫困辛苦。他第五次归隐的第四年之中,一场大火烧掉了屋子和仅有的财产,窘迫之极;晚年,他也是饥寒交迫。但那又何妨,他过得很真实,很充实,没有后悔。有人认为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因为政治上不得志、不受重用才如此,而我觉得他本来就无法忍受世俗风气。陶渊明无疑经历了一个由仕而隐、迷途知返、今是而昨非的过程。正是这一过程,让他有机会探索自我与社会、人生与自然、感悟了真正的人生。他属于悠然自得的田园,属于自然率真的农人。他本来就是要顺其自然,与自然融合,生时感悟自然,死后归于自然。

(5)、我们可以将陶诗与玄言诗作一简单对比,以说明这一问题。玄言诗以四言居多,如孙绰的《与庾冰诗十三章》:“浩浩元化,五运迭送。昏明相错,否泰时用。数钟大过,干象摧栋。惠怀淩搆,神銮不控”,用“否泰时用”的说理来解释“元化”、“五运”的流动,晦涩难懂,了无趣味。而陶渊明的四言诗虽为数不多,但大都亲切可感,如《时运》一首。在这首诗中,陶渊明首先将抽象之“元化”或“五运”化为具体可感的四时变化,即“时运”,与玄言诗拉开了距离。其次,《说文》训“迈”为“远行也”,陶渊明在“时运”前加以“迈迈”,这就赋予了原本抽象的四时之变化以“流动”,更为具体可感。再次,陶诗全无孙诗“日月交替,否极泰来”的说教之味,而是以“山涤余霭,宇暧微霄”的景语代替之,“大化”即体现为不断变动的四时之节,而四时之节的变动又体现为山川景物的微妙和谐。山色显露,晨光熹微的自然景象由此与神秘莫测的“大化”相联系,形成了一种哲学语言所不能及的、神秘而博大的意境。

(6)、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7)、复习过程中,应逐渐抛开书本,整理成精炼的笔记。通过习题练习,整理真题答案,巩固知识点。

(8)、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就是语句表达的较为精简,并且在诗歌中带有⼀定的感情。汉乐府诗潜移默化了陶渊明的创作,使得与民歌更为相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其⼀),本于《古鸡鸣行》的“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直接运用了汉乐府的诗句。“荣荣窗下兰,密密园中柳”(《拟古》),本是《古诗⼗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化用乐府诗歌使得陶渊明的诗中具有朴素奇巧的特点。当诗歌民歌化时,就会带有独特的韵味,俗气中又透露出雅趣,使得诗歌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9)、细化知识,可结合课件通读教材,根据历年真题的出题重点,把章节中的重点知识点提炼、记忆;

(10)、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