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明代王阳明简介20字105句

2023-08-14 12:45:23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明代王阳明简介

1、明代王阳明简介资料

(1)、弘治十四年(1501),王守仁调到了刑部(司法部),当时全国治安不好,犯罪率很高,大案要案频发,他便从此远离了办公室的坐班生活,开始到全国各地出差审案。但是审案之余,王大人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四处登山逛庙找和尚道士聊天,因为他“格”来“格”去,总是“格”不出名堂,只好改读佛经道书,想找点灵感。

(2)、王守仁大声说道。随从们从行李中拿出了笔墨,递到了他的面前。那一夜,王守仁没有睡觉,他伏在书案前,彻夜奋笔疾书,他要写尽他的悲痛和愤怒。第二天一早,随从们发现了散落满地的纸张,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所有的纸上都只写下了四个醒目大字:

(3)、王阳明的家庭很好,他很聪明。但与一般学者不同的是,他只在文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更喜欢用实践来测试,这决定了他更关注国家的命运而不是科举考试。

(4)、王阳明做了这样的解释:所谓“行”,就是去认真做一件事,学理论的这个探究“知”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行”了。在学理论中存在着“知行”,去实践存在着“知行”。

(5)、《传习录》是研习王阳明心学的基本著作,其中的心学思想大致包含三部分:

(6)、    此次阳明先生登临秦望峨眉归经云门途中,与海盐诗坛诗人澉浦董萝石老先生邂逅,暮归同宿云门僧舍后留下了这首题咏。有意思的是与先生邂逅相逢的董萝石老先生听了阳明先生博大精深的良知之学后若大梦之得醒,当即要拜王阳明为师。而当时阳明先生五十三岁,董老先生六十八岁,相比要小十多岁。搞得几位海盐同游脸上挂不住很是没有面子,纷纷出言相劝,但老先生拜师意愿坚决,在雪花飞舞的大年三十的晚上再次找到阳明先生行了拜师礼。

(7)、然后他回头,将那张弓还给了张忠,不发一言,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仿佛眼前的这一切和箭靶上的那三支箭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8)、明代的驿丞是帝国的最底层的官员,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招待所所长。

(9)、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10)、“他现在一直在直隶(南)江西一带,竟这么久都不来朝见陛下,实在目中无人,陛下如果不信,可以召见他,此人一定不会来的!”

(11)、1472年明朝时期,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门第(后来父亲中了状元),当时名叫王云。孩子聪明活泼,可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摸摸王云的头叹息说到:“好个孩儿,可惜道破。”后来父亲知道后改了名字叫“守仁”,号阳明,后来大家都叫他王阳明。名字改后,王阳明可以开口说话了。

(12)、无奈之下王守仁向自己的老上级王琼写信,只要了一样东西——旗牌。旗牌是明代的一种制度规定,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介绍一下它的作用——调兵。王守仁之前征讨土匪时曾经拿过旗牌,之后又还了回去,也算是有借有还,但这不是王守仁的品德好,其实他老兄不想还,可是又不得不还。

(13)、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14)、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15)、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善恶产生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16)、到了这个地步,也该知难而退了吧,可是江彬同志偏不,他一定要和王守仁斗到底。考虑到皇帝面前有张永护着他,江彬决定转移战场,到江西去整王守仁。

(17)、我们的认知有限,实践有限,所以凭空在想什么适合自己根本无法做到。那如何试错呢?

(18)、看起来这场战役很简单,就是王守仁派了四百人的奇兵埋伏,出奇制胜,然而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19)、王守仁改名不久就能开口说话了,但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则一鸣惊人,他张口就能背诵四书中《大学》的内容,而且出口成章。聪慧过人同时还有过目不忘之才,这充满戏剧性的童年似乎预兆着王守仁不平凡的一生。

(20)、二 1905年日俄在对马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日本大获全胜,这是人类历史亚洲国家战胜西方国家。日本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是明治维新的坚决支持者,而且随身带一块木牌,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

2、明代王阳明简介20字

(1)、先攻打横水,左溪,然后再和湖广土兵与十一月初一夹攻桶冈

(2)、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学术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而且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3)、即便如此,王阳明也没有引起桂鄂他们的怜悯,他们还是实行了对王阳明的处分:削夺新建伯爵位!

(4)、王阳明的主要作品有《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主要成就有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创立“阳明心学”、剿灭南赣盗贼。

(5)、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居绝顶,成就‘’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他的《传习录》等都是引领人类智慧的书籍。这样看下来,是不是觉得王阳明确实很牛啊?!

(6)、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7)、    左面题记落款弭患不清,几不可识读:由□过此旁用壁弓王文桥韵可……历求其所□非□之风陀□……立族世□□□癸亥二月廿八二日。

(8)、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9)、于此同时之前拟定好的其他诸路官军也发起总攻。

(10)、好了,王所长,这就是你现在的处境,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连个办公场所都没有,你没有师爷,也没翻译,这里的人听不懂你说的话,能听懂你说话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11)、唯一的出入口只有,锁钥龙,葫芦洞,荼坑,十八磊,新地,而且都是栈道,旁边就是悬崖峭壁那种路。

(12)、继朱宸濠之后,江彬成为了王守仁的新敌人,事实证明,他是一个比朱宸濠可怕得多的对手。同样,王守仁一直是江彬的心头大患,但王先生太不容易对付,所以这次江彬设计了一个极为阴毒的圈套,并指使张忠具体执行。

(13)、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14)、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5)、投稿邮箱:326826223@qq.com

(16)、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广兵抵达南宁,而卢苏、王受刚归降,愿意立功自赎。王守仁于是派遣大臣商议,并命湖广佥事汪溱、广西副使翁素、佥事吴天挺及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约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达地点。

(17)、王守仁在诏狱里担惊受怕,不知道刘瑾那伙宦官会怎么整他,会不会皇帝下旨意要杀了他,这些都不知道,这无疑是最痛苦的。

(18)、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

(19)、17岁他在南昌结婚,结果却与道教结缘。而既闻道教养生之说,他便立即付诸实践。据记载,他此后的道教炼养术也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20)、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

3、明代大咖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1)、每次王圣人讲课,龙场附近就和开演唱会一样热闹。

(2)、和爷爷去赴宴,宴席中客人们叫他写诗一首,他当即以月为题,写下了“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入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诗句,众人皆惊。

(3)、在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程朱理学主要是指事物的理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每天去格物致知,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王阳明的格竹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就是去践行程朱理学,结果格了七天七夜,没有格出什么理,倒是给大病了一场,通过格竹子这件事情,王阳明意识到程朱理学存在问题,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悟出了圣人之道,也即:心即理,核心观点就是八个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理在我心中,之所以这些理没有展现、体现出来,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被私欲给遮盖住了,心体上像铜镜一样生锈了,没有不能透亮起来,内心的良知也就无法表达。之后在“心即理”的基础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个共同形成了阳明心学的整个体系,为儒学又开辟了一个伟大的分支,功莫大焉!

(4)、好了,王守仁的生平就介绍到这里了,因为篇幅所限,下一篇文章会重点介绍王守仁的心学,会对“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进行详细的介绍,所以感兴趣的话千万不要错过哟!

(5)、两d领袖年轻时在那年都同时深受王阳明启发,不仅如此,王阳明的心学对外国影响也很大。

(6)、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7)、关于王阳明的军事成就,最常提到的是镇压宁王叛乱,但也有其他的故事。他的军事功绩也没有立即得到赞扬,但这一事件足以揭示他思想的本质。当宁王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时,他的大臣们都很震惊,皇帝也很高兴。

(8)、儿子:王正宪(侄子,嗣子)、王正亿(长子)

(9)、王守仁还没有走远,就获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宁王叛乱了。随从们十分慌乱,王守仁却并不吃惊,他早就知道这一天必定会来临。孙燧,想必你已经以身殉国了吧。

(10)、十家牌法以每十家为一牌,十家相互监督,看看是否窝藏土匪等可疑人员。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部队休整的时间王守仁又发挥起自己的智慧,思考出了破敌之计。

(13)、突然间山顶传来阵阵的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浓烟滚滚,隘口上防守的土匪一下被吸引了注意力,一下子搞不清楚情况。

(14)、他找来江彬,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让他今后老实点不要再乱来。然后他传令王守仁,不要再当道士了,继续回来当他的官。于是王道士在山里吃了几天斋,清了清肠胃,又一次光荣复出。

(15)、四 阳明心学对中国的影响远远比不让日本,现在曾国藩知名度远远大于王阳明。

(16)、然而匪首谢志珊又逃跑了自己兄弟桶冈蓝天凤的地盘。

(17)、王守仁亲自指挥战斗,伍文定一马当先担任先锋,率领数千精兵,在黑夜的掩护下摸黑向宁王军营前进,可他刚走到半道,却惊奇地遇到了打着火把,排着整齐队列的宁王军,很明显,他们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了。

(18)、成化十七年(1481),十岁的王守仁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因为他家的坟头冒了青烟,父亲王华考中了这一年的状元。这下王华的责任感也大大增强,毕竟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已经是状元了,儿子将来就算不能超过自己做个好汉,也不能当笨蛋。于是他请了很多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

(19)、王阳明创立自己的一套心学理论,非一日之功,而是通过不断在是错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20)、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空荡荡的庙堂又恢复了寂静,只剩下了窗外凌厉的风声。良久之后,一声感叹终于响起:“怎能不想啊!”然后禅师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王守仁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4、王阳明先生简介及一生事迹

(1)、这番精辟的教诲对王守仁来说简直如雷贯耳,他回到家后就立刻奔去后院,去“格竹子”,他希望通过观察竹子去获得“理”,然后成为圣人。他发愤忘食、一丝不苟地格了七天竹子,“理”倒是没获得,身体倒是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而这件事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历史典故“阳明格竹”。王守仁勤勤恳恳格竹七天,一无所获,他开始对儒家理学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

(2)、15岁时,他考察居庸关,某种意义上即是他把“圣人”志向付诸实践的第一次尝试。他详细考察了居庸三关的山川地理、道路交通以及关外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不仅做了详细记录,而且结合地理实况给予分析,并试图把他基于实地考察所提出的防御策略献给朝廷。在考察期间,他也向少数民族青年学习骑马射箭,“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3)、王阳明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以读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兴趣广泛,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

(4)、朱熹的结论是,要用客观世界的“理”,去对抗主观人心的“欲”,而这才是世界的本原。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可是王守仁开始怀疑了,这源于一件事情的发生。

(5)、在途中为躲过宦官的追杀逃出一命,后又被朝廷任命,不过屡建功勋的王阳明忧愤之下,以回家养病为名请求辞官回归故里,得到批准。回到老家的王阳明兴办书院,讲学不辍,继续完善和传播他的思想。

(6)、但是桶冈百里之地,剩余的土匪还是组成阵型抵抗官军。

(7)、奇怪了,为何之前舰炮射击的时候他不还击呢?

(8)、因为王琼预料到了宁王朱宸濠必定会造反,但是他不能把这个理由说给皇帝听,更不能说给王阳明听,他甚至不能说给任何人听,把王阳明定死在那里,只是防止宁王造反!1519年年农历6月14日,宁王朱宸濠果真造反了,王阳明没有一兵一卒,仅仅用43天,就平定了他的七万精锐部队的造反。但如此快速的评定了造反,王阳明却给自己招来数不尽的麻烦。

(9)、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10)、在新的这份报捷书中,朱寿大将军(朱厚照本人),张忠,许泰,江彬成为一等功勋,王阳明位居第二。

(11)、后军:胡尧元(通判)、徐文英(推官)、王冕(知县)等

(12)、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发作,在生命垂危之际,他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回家,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守仁到达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动了,这里就是他最后的安息之地。

(13)、对这些土匪,王明阳一直十分纳闷,既不经看,也不经打,如此的一群废物,怎么就敢如此嚣张搞规模经营呢,而在讯问土匪时,他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宁王朱宸濠。

(14)、他的手下张忠给他出主意说:“让王阳明把朱宸濠放到鄱阳湖上,皇上要亲自和他打一架,创造活捉宁王的奇迹。”

(15)、出了边关就是蒙古人的势力地盘了,到处都可能会遇见蒙古士兵,而且他们一定不会对明朝人有好态度的。

(16)、于是乎,王阳明把军事作为自己钻研的方向,希望通过军事实现人生理想,没事的时候锻炼身体,练武射箭。

(17)、钱穆:①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②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而所至又汲汲以聚徒讲学为性命,若饥渴之不能一刻耐,故其学风淹被之广,渐渍之深,在宋明学者中,乃莫与伦比。

(18)、王阳明这样解释的:这是因为世上存在两种人,一种人懵懵懂懂去做事,就像流水线的机器人,不懂得思考。对于这种人要特意提个“知”,告诉他做事需要多动脑子,这样才能真的“行”;另外一种人整天在思考,而不去实践。对于这种人应该强调“行”,这样才能达到“知”。

(19)、在这惊天动地的欢呼声中,张忠感到了恐惧,彻头彻尾的恐惧,他意识到,这些原先的帮手不会帮他作恶了,他们随时有可能掉转头来对付自己。于是在这场射箭表演之后两天,他率领着自己的军队撤出了江西,历时数月的京军之乱就此结束。

(20)、明代朝廷为了更好的控制贵州等边远地区,在内地到边境的道路上都设立了驿站,方便驿卒传递消息。

5、明代王阳明简历

(1)、一个伍是最小的单位,有二十五人,长官是小甲

(2)、一名叫蒋志清的青年,在车间闲来无事做,于是看王阳明语录,突然有所悟,全身一震,于是将“志清”之名改为“中正”。这个“中正”来自王阳明心学的“大中至正”,我们知道,蒋中正就是蒋介石;

(3)、我以前专门拿王阳明跟曾国藩做过对比,通过这张图大家应该对王阳明的基本信息有个大致的了解,顺便也更多的了解下曾国藩,毕竟这两位都是中国历史的圣人、完人,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4)、毛主席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5)、中军:戴德孺(临江知府)、邢珣(赣州知府)等

(6)、16岁他读到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立即付诸实践,去“格竹子”,结果使他身体染病,由此而体会到朱熹所说的“格物致知”或许有误,未必是通往“圣人”境界的坦途,开始对朱熹之说产生怀疑。

(7)、江彬决定放弃了,因为他终于清醒意识到,王守仁先生是一个可怕的对手,是绝对无法整倒的。

(8)、嘉靖六年,两广地区再次爆发少数民族起义,朝野上下又想到了被闲置已久的王阳明,让他重新出山,前去镇压起义。不幸的是,此时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到任不足一年就病逝了。

(9)、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大师。他悟出后,传播经书,传道授业。他一生都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率军的时候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能够出奇制胜,百战不殆。

(10)、十一月初一的早上,又下起了大雨,还在开会讨论投降与否的蓝天凤不知道,官军趁着大雨发起了进攻。

(11)、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12)、王守仁,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本名王云,别名王云、王阳明、阳明先生、王文成公,是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13)、意思是看到美色,这是“知”,喜欢美色,这是“行”;闻到臭味是“知”,讨厌臭恶是“行”。比如我们人性看到美女第一反应就喜欢,闻到狗屎就讨厌。“看到”与“喜欢”,“闻到”与讨厌其实是同时产生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停顿的,所以知行是合一的。

(14)、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15)、什么叫圣贤,王阳明的教化让我们知道了圣贤者模样。

(16)、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王守仁正式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可到了这里他才发现,情况和想象的有很大不同。他的辖区当时正盛产一种特产——土匪。

(17)、没有人给京军们上思想教育课,但他们亲身经历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告诉他们:王守仁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可是张忠先生是不讲道理,为了陷害王守仁,他挖空了心思四处寻找王守仁的工作漏洞,终于有一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于是他立刻找来了王守仁。

(18)、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19)、王阳明到广西后,经过了解实情,思、田并不存在“叛乱”事实,便将思、田事务和平解决了。

(20)、刘公公大笔一挥,廷杖王阳明40大板,而且是脱了裤子由彪悍的锦衣卫打。作为传统的知识份子,廷杖这不仅是身体遭受疼痛,更是对人格的羞辱。

(1)、因为明代的朝廷绝不允许地方拥有军事力量,所有的军队都要统一听从国家中央指挥。但眼下这个环境,宁王造反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一旦事发,没有准备,大家只能一起完蛋。

(2)、我每为尔等思念及此,辄至于终夜不能安寝,亦无非欲为尔等寻一生路。惟是尔等冥顽不化,然后不得已而兴兵,此则非我杀之,乃天杀之也。今谓我全无杀尔之心,亦是诳尔;若谓我必欲杀尔,又非吾之本心。

(3)、王阳明在那个年代,朱熹的理论最被推崇,与孔子一样是圣人呀。他的《四书集注》是科举考试指定教材(毕竟明朝的皇帝也姓朱,就像唐朝皇帝姓李,推崇的道教创始人就姓李),他的理论在当时就是权威。

(4)、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5)、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