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至理名言60句

2023-08-15 10:29:32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孔子饮食名言

1、孔子用餐名言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2)、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3)、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2012年的春节,我跟随父亲去拜访他的大学老师——华南师范大学魏达纯教授,父亲让我跟来的目的,是要我在与教授的对话中对《论语》有一些最基本的理解与体会。

(5)、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6)、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7)、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8)、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9)、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其伦理思想的灌注方面是独具匠心的。在《论语》这样一部阐述儒家伦理思想的著作中,讲到不食馁鱼、败肉,表层的含义仅仅是对食物质量的要求,更为深刻的喻意是,孔子对周礼崩溃的痛惜及对更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

(10)、(翻译)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

(11)、“不时,不食。”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12)、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为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在与孟子争辩时,其实孟子对告子的这句话并未持反对的态度,也就是说孟子虽然是持性善论,也是基本上同意告子的这种观点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呢?从下面的辩论可以看得出来,即孟子并没有在此批判食色二字,只是从外与内进行批驳;这还要从《孟子》这本书里面去找答案,这一个证明的过程甚是罗嗦,去找的过程,那真是累呀!翻了大半天的《孟子》,终于找到可以证明的句子,这是孟子与齐宣王进行对话时所提到的,孟子一如既往地宣扬仁政思想,而齐宣王却如幼童般找出一些可笑的借口来拒绝实行仁政,如他提到他这个人“好货”又“好色”,而孟子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劝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从这可以看出孟子并不主张除去人的好货好色的私心.

(13)、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回答别人,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14)、在宗法血缘关系中,突出的伦理是孝。而孝在“周礼”中,其集中升华表现在祭祀。在“事死如事生”的周代,祭祀者认为他们所祭祀的灵魂如同自己一样,第一位的需求是饮食,因为祭祀的物品主要是食物。可见“爱亲”与“爱人”的原则是满足被爱者的需求,首先是饮食的需求。

(1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16)、第五个栏目是“地域文化摭谈”,包含九篇文章,是有关地域文化及方言、方俗方面的研究,比如琅邪文化、“宋人”现象、诸城方言等,以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17)、粮食霉烂发臭、鱼和肉腐败,孔子不吃。食物的颜色难看或味道难闻,孔子不吃。反季节的蔬菜即所谓“不时”之物(也有人释“不时”为不到吃饭之时),孔子更不吃。即使是正常的食物,如不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即“割不正”),或烹调不当的食品(即“失饪”),或没有调味的酱醋佐餐,或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孔子也不吃。而且,每次吃完饭,姜不能撤除,他还要再吃一点,但吃得不多。可以看出,孔子对食物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也是符合现代的卫生标准的。尤其是对反季节食物的抵制,更是具有超前的意识。至于食姜的习惯,与时下流行的“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也颇相吻合。

(18)、《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19)、(16)《论语新解》(钱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89页)

(20)、人们每每于学习,则厌学、倦学、恨学、弃学,这是因为不真知学之滋味。

2、孔子在饮食方面的至理名言

(1)、论语注释的选择,是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事情;其具体操作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看待。孔子饮食观贵在“精”、“诚”二字,时至今日仍不失为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优秀思想。在当前西方文化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刻,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又不逆潮流而动,方是正确的思想价值。这也是本文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2)、选自《孔子家语·卷问礼》。(译文)住低矮简陋的居室,穿俭朴无华的衣服,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饮食不讲究滋味,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礼节的。

(3)、(翻译)孔子说:”观察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了解他的心情、爱好,那么这个人的真实面目怎么隐藏得住呢?怎么能隐藏得住呢?“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4)、《死亡九分钟》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全集

(5)、(翻译)孔子说:”像庄稼那样只长苗而不开花的.是有的吧!只开花而不结果的也是有的吧!“

(6)、《论语·乡d》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如此做,一方面益于健康,另一方面这与周礼中对人的言行的严格要求是极为类似的。孔子“食不厌精”的饮食观,是他对中国饮食文化创建的一个理论观点。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总结了物质和精神的两个方面。

(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斋祭时用的食品不能象寻常饮食那样,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别洁净讲究。参加斋祭的人要离开家居之所居宿到斋室中。现祭的饭要尽可能选用完整的米来烧,脍要切割得尽可能细些。

(9)、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乡d第十》,原文为:

(10)、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1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1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5)、http://www.678yx.cn/mobile.php/?s=Game/open_game/pid/435/game_id/1html

(16)、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17)、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3、孔子的饮食之道

(1)、笔者在上一章中提到并叙述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注释在《乡d》篇第九章之间的某些不同,但笔者并不想有始无终,因此还是决定在这章的开头将剩下的三种不同叙述一二。

(2)、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

(3)、(25)《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419页)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5)、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6)、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7)、(29)《论语注疏》(宋·邢昺·中华书局·2009年·卷第5419页)

(8)、第一个栏目是“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化”,有文章五篇。该栏目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来源与特点的总体认知,以及对古代文化与国学研究方法的简要论述。

(9)、《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1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12)、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目录中有关《论语》的第一部著作即为曹魏何晏等注、南梁皇侃疏之《论语义疏》。此书“博极群言,补诸书之未至,为后学所宗”,但由于“讲学家门户日坚,羽翼日众,铲除异已,惟恐有一字之遗”,“遂无复称引之者……佚在南宋时矣。惟唐时旧本流传,存於海外。”(5)此书以何晏等人的注为基础,其生活年代为较为接近《论语》成书年代的曹魏时期,而此书成型年代所处之汉代经学的发展与传承在历史上又是鼎鼎有名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版本的论语注释来探究汉代以来早期学者对《论语》思想的认识。这也正是前面所说的“结合历史”的选择方法的体现。但由于此书曾经“亡佚”,直到清代才从日本传回,因此未免会有“辗转翻刻,讹谬百出”(6)的毛病,因此只能选择同样以何晏注为底本的唐代孔颖达等编纂的《论语注疏》为代表《论语》在早期流传的一个注释版本。

(13)、子曰:“君子道者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14)、《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15)、(33)《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12年·第120页)

(16)、(翻译)孔子说:”我做学问的急迫感,就像追赶什么东西唯恐赶不上那样,而赶上了还又怕失掉。“

(1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18)、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1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0)、《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