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巴金的作者简历104句

2023-08-24 16:23:04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作者巴金的资料简介

1、作者巴金的相关资料

(1)、孙:关于《寒夜》。1961年我写过一篇谈《寒夜》,1981年还是1980年又写过关于《寒夜》的文章,1981年写的是最近的看法。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所以谈不出什么。我觉得这篇小说,我还是喜欢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复杂的,性格比较复杂,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我想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来写那个时代,鞭挞那个时代,国民d的统治,就是这一点。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

(2)、余思牧开始着手准备资料,并给素昧平生的巴金写信,因为不知道巴金的工作单位和住址,第一封信他寄到了北京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4月中旬寄出的信,经过辗转,巴金收到的时候已经是5月中旬了。这时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刚刚结束,他辗转香港并停留3日后回到上海。在香港巴金听说他的著作被翻印出版,但是具体情况并不清楚,读了余思牧的来信他“才知道详情”。5月27日巴金给余思牧复信,信中他首先对香港的出版社翻印他的著作表示没有问题,并且放弃版权,他关心的是香港的出版社用的是什么纸型,希望能按他的改订本(即13卷文集本)内容进行翻印。信中还对余思牧打算为南洋读者写《作家巴金》一书所作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余思牧收到信后于6月18日第二次致信巴金,进一步介绍了巴金著作在香港翻印出版的情况,由此巴金知道了那些在香港被翻印的他的著作均出自南国出版社。7月13日巴金又复信余思牧,这一次他进一步强调“我不希望用旧纸型重版我的旧著。我特別不喜欢用开明书店纸型重印的那几本,早在开明书店结束的时候我对该书店的负责人讲过将那些纸型作废。因为那些纸型错字多,不妥当的字句也多……请转告南国出版社,以后千万不要再用开明书店的纸型重版我的任何一本旧作。”

(3)、领取版税,买回生活资料,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我曾经协助过萧珊进行过这样一次“战斗”。我们一早赶到书店,取到支票,立即赶到一个在银行里工作的诗人朋友那里去贴现。领到用线绳扎起的一捆捆污秽的“法币”,借了一个小口袋装了,又立即跳上三轮车。按照事先的计划,飞快地把这换成一些日用品,才长长吐一口气,安心了。整个过程只需要很少一点时间,但毫不夸张确是一场战斗。在当时以笔墨为生者中间,有进行这种战斗的幸福的人是不多的,不,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

(4)、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5)、“回望巴金”系列丛书的作者大都是巴金的亲友,记忆中储备亲切的细节,多姿多彩的故事,多情多思的文字,给读者多味的阅读享受。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生活中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巴金。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6)、这是一套“小书”,每本图书文字量在10万上下,封面采用大地纸烫金的装帧,雅致便携。同时在编辑中精选了与选目有关的论述文字,作为附录编排于书后,为读者提供延伸阅读。书前附珍贵图片资料。

(7)、另外,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话中,还就《寒夜》的修改、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

(8)、关于北影厂阙文执导的《寒夜》。1984年12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推出了阙文执导,阙文、林洪桐编剧,许还山、潘虹主演的电影《寒夜》。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谈中提到,“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为了更好地拍摄《寒夜》,导演阙文特意去医院拜访过巴金两次。1982年12月12日下午,阙文与北影当时主管创作的副厂长武兆堤、《寒夜》的责任编辑王陶瑞到华东医院拜访巴金,巴金谈到,“电影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嘛,我不干涉”。1983年3月26日下午,阙文带着主演再次看望巴金,巴金在这次谈话中对《寒夜》的创作意图以及汪文宣、曾树生的形象作了细致讲解。另外,巴金在访谈中提到的关于《寒夜》的两篇文章,一是1962年6月出版的《作品》新第一卷第六期合刊“作家书简”栏刊发的《谈〈寒夜〉——谈自己的创作》,二是1981年2月24日香港《文汇报》发表的《关于〈寒夜〉》。

(9)、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的内部刊物《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的作家访问栏,刊有《巴金和孙道临谈〈寒夜〉》,署名雯佳,不见于已出的巴金研究资料。谢文芬回忆道:

(10)、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

(11)、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12)、巴:我还有随想录五本,差一本。身体很不好,主要想养养病,我是靠药物控制。想什么会都推掉。明年政协开会也许要去参加一次,其他就不参加,关门来写作,写一本随想录。最后一本,写一本小说,还有我翻译的一本书,还希望搞完搞好,希望这两三年做好这三件事就不错了。长篇小说宣布好久了,就一直没有时间搞。

(13)、我从小就爱读小说,第一部是《说岳全传》,接下去读的是《施公案》,后来是《彭公案》。《彭公案》我只读了半部,像《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之类的故事当时十分吸引我,可是我只借到半部,后面的找不到了。我记得两三年中间几次梦见我借到全本《彭公案》,高兴得不得了,正要翻看,就醒了。照有些人说,我一定会大中其毒,做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了。十多年前人们批斗我的时候的确这样说过,但那是“童言无忌”。倘使我一生就只读这一部书,而且反复地读,可能大中其毒。“不幸”我有见书就读的毛病,而且习惯了为消遣而读各种各样的书,各种人物、各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打架,大家放毒、彼此消毒。我既然活到七十五岁,不曾中毒死去,那么今天也不妨吹一吹牛说:我身上有了防毒性、抗毒性,用不着躲在温室里度余年了。

(14)、《百年巨匠》项目已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资金资助扶持。2016年,《百年巨匠》立项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项目,并获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

(15)、本书收录的内容,是《巴金全集》未曾收录的巴金先生1950—1984年的出访日记,这些日记多写于巴金先生随身所带日记本上,是他在此期间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巴金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公务活动,能从中读出巴老的情感遭际和思想演进,借助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友情的珍重、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现根据原稿整理(首次发表),每部分日记之后,编者附录了巴金先生当时所写的文章,以利于读者将之与日记相互参证。

(16)、一九三五年我在日本东京非常想念祖国,感情激动、坐卧不安的时候,我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我写《火》的时候,常常背诵这首诗,它是我当时‘唯一的依靠和支持’。——巴金

(17)、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巴金受到残酷的迫害,萧珊也因为与巴金的关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萧珊因患癌症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劳动不被允许探望,于是萧珊只得独自在医院接受治疗,半个月后含冤长辞人世。

(18)、这是我所看见过的少有的一种人间美丽景象,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友情”那样的东西。

(19)、1962年12月25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20)、周立民,1973年出生。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画传》《巴金〈随想录〉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随想录〉版本摭谈》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微风拂书》《躺着读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2、巴金的作者简历

(1)、巨匠轶事|巴金:发现天才曹禺 推荐发表《雷雨》

(2)、新书|澎湃新闻:巴金《出访日记》首次公开出版,这些日记也是一份重要文献

(3)、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巴金与索菲、巴金与“对巴金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人”卫惠林、巴金与被他称为“耶稣”的叶非英、巴金与吴克刚、巴金与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巴金与“小老弟”单复、巴金与文学青年苏阿芒等人相知相识相互欣赏,甚至巴金送别他们人生最后一站的过程。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第二部分记录了巴金的一部分作品和译作。介绍了巴金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时面对的一些困难和趣事,解析了巴金写作中的修辞美。

(4)、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

(5)、抗战前的作品主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以及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等。抗日战争期间,巴金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火》《憩园》《寒夜》和《第四病室》。

(6)、那时,我在巨鹿路上班,陕西南路地铁站上面,是巴金先生住过的霞飞坊(今淮海坊)。从地铁站出来时,我时常会想到黄裳先生描述的当年巴金家的热闹场面,想到汪曾祺、黄永玉、黄裳、穆旦……这些生动的面孔。

(7)、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8)、扉页上是巴金的英文签名,巴金正是在日本开始翻译《散文诗》

(9)、分享|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不负好时光——2019年第一季度游客留言精选

(10)、元宵特辑|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现代作家笔下的元宵节

(11)、新书|我那颗火热的心仍然在朋友们中间燃烧——巴金:《出访日记》

(12)、“我想集中力量写东西以外,有时间多看些书,从别人的书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13)、有一次,送我们新印的姜德明先生的《与巴金闲谈》给他,我随口说:把您写巴老的文字也集中在一起,给你也印一本吧。他满口答应:好!我做事向来懒懒散散,近年事功心渐淡,没有出版社催逼也不会行动。黄先生当然不会催我,就这样,时光在淮海路、巨鹿路、陕南邨中默默地流逝了。2011年底,我搬到武康路来办公,信步就走到黄先生家门口的日子也少了。想不到,第二年秋天,黄先生就去世了。我不禁自责,觉得这件事情本该早一点做好。还有很多事情也是这样,懒惰也好,习惯也罢,我总觉得世界笨重且安稳,其实它在恒常中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中,它把我们甩在孤独的街头,这个时候,再左盼右顾,我才发现好多熟悉的风景都不见了,再也不会出现了。

(14)、余思牧与巴金交往近30年,两人的书信往来起自1961年,止于1978年(“文革”前巴金致余思牧最后的信写于1966年1月29日)。之后余思牧虽涉足商界,但他始终惦念巴金,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多次前往上海拜访巴金。2005年,已经80岁的余思牧在香港利文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对《作家巴金》作了修订并再版,这是《作家巴金》的第22版。

(15)、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成都人。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小说《灭亡》《家》《春》《秋》《憩园》《寒夜》等,散文集《海行杂记》《黑土》《随想录》等多种,有《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等。

(16)、记巴金................001思 索................038关于巴金的事情.............048请巴金写字...............062琐记——和巴金在一起的日子.......065伤逝——怀念巴金老人..........074李林先生纪念..............081巴金和李林和书.............086

(17)、巴:最近在日本演过一次,日本朋友写信来说起。

(18)、近来曹禺常常从北京到上海来住一阵子。他是来工作的。工作之一是想完成他三十年前没有完成的剧本《桥》。工作是艰巨的,重拾旧梦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可是这是值得努力以赴的工作。在巴金家里有几次都谈到了《桥》。曹禺说他在设法找在《文艺复兴》上发表过的前两幕原作,他在努力寻忆、收集四十年代重庆的生活印象;他在努力继续写。有时表现出非常吃力的样子,这时巴金就给他打气。“打气”并不能概括他们对话的全部气氛,发生在两个老朋友之间的对话使我这个旁听者受到了非比寻常的感动。巴金已经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我看他就像推着一部车子过桥,他吃力,但耐心,一点点地使劲地推。他微笑着,说着笑话,但总不离开主要的目标。笑话有时是有点辛辣的,这时曹禺就像个爱娇的孩子,要躲闪;但也会承认自己的有些举动是可笑的。在这种地方我看到了曹禺的诚直、天真,这是非常可爱的性格。我想,他总是会被一步步推上桥顶的吧。

(19)、这是巴金与余思牧交往的开始,由此开启了两人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20)、本书为巴金先生的胞弟李济生先生所著,作者从亲情着手,记录了巴金的编辑生涯;巴金与上海、泉州的渊源;巴金与爱妻萧珊之间忠贞和灼热的感情;巴金与朋友真挚的友情;巴金为之奋斗多年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兴衰的始末等。用诚挚的感情、质朴的文字,多角度地描述和记录了巴金的人生旅程。为纪念这个穿越了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了历史巨变的文化巨匠,以亲情的角度添上浓情一笔。

3、作者 巴金的简介

(1)、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2)、1964年10月12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3)、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4)、短短的谈话,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们希望再见到巴金同志。

(5)、附:黄裳书信中的巴金(周立民).....175编后记(周立民)............230

(6)、《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述了1919年起5年之间封建中国家庭逐步走向分化与衰落,最终高家的年轻一代冲破封建礼法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7)、《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

(8)、我正是读多了小说才开始写小说的。我的小说不像《说岳全传》或者《彭公案》,只是因为我读得最多的还是外国小说。一九二七年四月的夜晚我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上开始写《灭亡》的一些章节。我说过:“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每天晚上我感到寂寞时,就摊开练习本,一面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一面挥笔,一直写到我觉得脑筋迟钝,才上床睡去。”

(9)、不久,在上海的第二次文代会上,他作了那个著名的发言,说了几句自己的心里话。发言后在会场外面的草地上休息时,我曾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担心,随后就为自己感到异常的惭愧。论年龄、论经历,提出这种心有余悸、谨小慎微的意见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我。正直、勇敢这些美好品质在他身上发出的光闪,不能不使我感到异常的惭愧了。

(10)、简介:《迟开的蔷薇》是德国诗意现实主义小说家斯托姆的小说集。斯托姆的作品被誉为“德语诗文之明珠”。诗与青春是作者吟咏的永恒主题。译者巴金说,“对一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单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少许安慰罢”。

(11)、简介:《狱中记》是一部“人类心灵之记录”。1892年,无政府主义者柏克曼在一次政治刺杀活动中失败,为此他被判以谋杀未遂罪,并被判处22年有期徒刑。1906年5月18日,柏克曼在狱中服刑14年后获释,随后他根据自己的监狱经历写下了监狱文学的经典之作——《狱中记》。

(12)、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13)、我们也应声微微地笑了,接着又问:“今后除了写长篇以外,还打算做些什么?”

(14)、《百年巨匠——巴金》是文学篇讲述的人物之全篇分两集解构文坛泰斗的艺术人生。9月16—2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的“百年巨匠——四十三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上,文学篇展示了六位文学大家的创作手稿、珍贵留影等文献资料,这些泛黄的手迹、斑驳的稿纸,呈现了巨匠大师们走过这个世界留下的闪耀光芒。

(15)、感谢容洁、容仪两位老师授权,感谢吕浩兄帮忙校对书稿。时间过得真快,2019年,黄裳先生一百周岁了,就把这本书当作一束鲜花,替我还上当年的那份心债吧。

(16)、1984年初,我们收到高雄听众来信,说听了对台广播的长篇小说《家》十分喜欢,希望重播……3月14号,在医院见到了巴老……我还征求了巴老对我们组录《寒夜》的意见,巴老主张由孙道临录音……同年12月19日,孙道临同志和我们一起第二次采访了巴老。他们交谈了《寒夜》的创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多个人物的认识……1985年2月16号第三次见到巴老,我们带去部分录音,巴老十分称赞孙道临的录音……

(17)、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代表单宇红,《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百年巨匠》文学篇总导演肖同庆共同为《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揭幕

(18)、关于英若诚执导的《家》。1982年8月,英若诚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校方希望他为该系排练一出中国戏,于是他带领戏剧系的学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编剧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诚执导的《家》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海伦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演出,“看过这次演出的人觉得,这些演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欧裔的人,但行动举止却很有中国气派”。1984年,央视二套播映了由上译厂译制的英若诚执导的《家》。曹雷回忆,“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很细致到位”。

(19)、孙:这次中央台对台湾广播部让我来朗诵您的《寒夜》,我还是很愿意。

(20)、1961年5月27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信中他对香港的出版社翻印他的著作表示同意,还对余思牧打算为南洋读者写作《作家巴金》一书所作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

4、作者巴金的资料简介与《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

(1)、黄裳先生的家,在淮海坊的隔壁的陕南邨。我偶尔会收到他的来信,有时也和李国煣老师一起去看他。相比于淮海坊门前的热闹,陕南邨比较安静,走进黄裳先生家的那栋楼更有闹中取静的感觉。窗外几棵树遮住了阳光,还是墙上挂的字的暗示(“雨意欲成还未成”),这里给我的感觉,每次来都是阴湿的天。不过,黄先生的笑容很灿烂,像他的大肚子一样饱满,得意时不是微笑,而是“嘿嘿”两声。他的话不多,偶尔有一两句,声音很大,大约是耳聋的缘故吧。一般都是我问他答,这间歇,是默默相对。我偶尔会望望窗外,现在回忆,居然从来没有问一问《榆下说书》的“榆”还在楼后吗?

(2)、巴金 柏林一星期——第四届德国作家大会 1956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3)、新书|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萧乾:《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

(4)、此文写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学途中。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九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5)、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6)、巴金,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1927年至1928年旅法期间,他接触了一些无政府主义者,在巴黎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底他回国,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

(7)、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8)、巴:改过一次,改动不大。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说明我都同情。比如说主要人物汪文宣,有些人说他是窝囊废,我说他是个很善良的人。那个社会让这样善良的人,这样好的人,这样的老好人都活不下去,都这样子,说明那个社会应该崩溃了,应该改革了。我的意思就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写那个时代,来控诉旧社会。所以,我就说最初有些人,我自己也是这样看法,好象这是一部绝望的书,是一部悲观的书,我自己当时也有点看法,有点影响,但是实际仔细想想,还不是悲观的,是有希望的!

(9)、话说回来,文学著作并不等于宣传品。文学著作也并不是像“四人帮”炮制的那种朝生暮死的东西。几百年、千把年以前的作品我们有的是。我们这一代也得有雄心壮志,让我们自己的作品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10)、1961年7月13日巴金第二次复信余思牧,这一次他特别强调“请转告南国出版社,以后千万不要再用开明书店的纸型重版我的任何一本旧作。”

(11)、书法篇: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舒同、赵朴初、启功;

(12)、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13)、现在我直截了当地谈点有关文学的事情。我讲的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14)、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15)、品读|新时代的文化种子——坂井洋史: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一侧面——《陈范予日记》中的“一师风潮”(节选)

(16)、2009年1月14日余思牧先生谢世。其生前曾有意将其数千册藏书和巴金书信捐赠给香港的图书馆,为此他曾征询女儿的意见,女儿因为种种原因未及表态。后来女儿表示将父亲的藏书捐赠图书馆,巴金书信则由其继承保管。这一态度让余思牧改变了主意,所以没有实施本来要实施的将巴金书信捐赠图书馆这个决定。这是需要说明的。

(17)、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8)、巴金是怎样工作的?我说不大清楚。他总是一个人躲在三楼的卧室里工作的,而且多半在夜里。他做有关编辑的一切工作,有时还看校样,连插图、装帧都要管。他有一本外国印的厚厚的讲装帧的书,里面收了许多文学书的封面、扉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生活丛刊》的封面设计,就是从那里面取来的。他十分看重插图,有时为了一个译本要搜集两三种版本的不同插图。平明版的契诃夫短篇集的封面题字是捉住靳以挥毫的。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的开本、装订,则是仿照了法国的出版物。自然并不是什么豪华版,但素朴、大方,自有风格,装订也认真。这套书后来重印时变成了硬纸面的“精装”,我看是反而“雅”得有些“俗”了。

(19)、三十一年前上海解放的那一天下午,我陪他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去看有没有受到什么损失,然后就走到大马路上去看解放军入城;后来,又到过山东、苏北的老根据地进行慰问;1952年,他从朝鲜前方回国度假,萧珊从上海赶到北京去看他。在这几次不同场合我都留心观察过他,发现他开始变了,话开始多起来,有时会唠叨地反复地说着什么,就像一个大孩子似地。这段时期他写了不少散文,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志愿军英雄……他的感情是真诚的。他在《爝火集》的序里在提到这些文字时表示了他的信心:“我至少比有些人更爱我们的时代,更爱我们的生活,更爱我们的国家。”这是他1978年底说的话,是经过了严峻的锻炼、考验以后说的,也是合乎事实的。

(20)、余思牧祖籍广东开平,1925年5月30日出生在加拿大,是一位加拿大华侨和成功的实业家。实业之外,他因为酷爱阅读和写作,早年就接触了大量巴金作品,所以在年轻时代就对巴金心存敬意。后来因为工作关系,他在香港成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对巴金也由崇拜、热爱到研究,直至成为一名在海外声名卓著的巴金研究专家。1961年,他在香港的3所中学教授中国语文、写1962年12月25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作实践和中国现代文学,同时在香港的南国出版社和侨光书店兼职主编语文丛书。“南国出版社自一九五二年以来,即一直通过三联书店租用前开明书店战前版的巴金散文集、小说集的纸型来印行于海外,销途颇广,成了海外专门出版巴金著作的出版社。”(余思牧语)而余思牧因为之前曾经整理他的教案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侨光书店出版过《巴金杰作论析》、《鲁迅杰作论析》等书受到市场欢迎,南国出版社“自然希望拥有更多的跟作家巴金有关的书刊稿源”(余思收语)。于是负责人林永铭、郑应彬希望余思牧为南国出版社写一本全面介绍巴金的书,以满足市场和读者的需求。余思牧接受了约稿,将其列入他的“现代作家研究论丛”系列,书名为《作家巴金》。

5、巴金作者简介,原名

(1)、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2)、简介:《散文诗》是屠格涅夫的文学绝唱,作者称其为“一个老年人的手记”。写作它们时,作者已经进入暮年,身受病痛折磨;远离故土,心含悲伤情绪,这些都化作忧郁的文字散布在每一篇的散文诗中。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歌唱,虽然他们都是短章,然而真诚、自然、饱含深情。

(3)、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在其长达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大约有六七十年是他的写作生涯,著译总数计一千万言左右,其中早年的《家》、中年的《寒夜》、晚年的《随想录》等都是举世公认的优秀作品。巴金拥有大量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粉”无数。他阅历丰富,所处是一个动荡、变革、翻天覆地的年代,职业生涯中与同时代及后学中许多著名作家、文人、学者往还,有的关系密切,因为分处各地,通信是他们交流联系的基本手段。于是这些信札不可避免地烙下了时代印记,蕴藏丰富的人、事、史信息,不仅有文献价值,还是作家本人著作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但因为时间久远,一些信札散佚了,一些则在“文革”中被销毁了。以笔者所知,如今存世的巴金信札基本上都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1991年由巴金本人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金书信集》共收信652封,受信人是87位,而在此前的1987年,三联书店曾经出版了巴金致杨苡的书信集——《雪泥集》,同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巴金书简》(初编),除去重复部分,受信人无多变化,而书信总数也不过七八百封而已。这当然不是巴金交往的全部,更不是他所作书信的总和,而仅仅是一代大作家所作书信在历经新中国成立前的战火与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动乱之后的劫余所存。令人痛惜是不言而喻的,由此也可见在那个年代名人信札包括巴金信札得以保存是多么不易!

(4)、孙:现在看这个电影,这三个人倒还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点复杂。

(5)、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

(6)、巴金的多余人形象主要表现在《激流三部曲》中。比如高觉新,他和觉慧、觉民一样,受到了新思潮的影响,并被强烈的吸引;但是他又处于长房长孙的地位,有着整个封建大家族赋予他的期望和责任。

(7)、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8)、巴金只选他自己喜欢的、打动了他内心的作品翻译,他把感情倾注于作品中,希望用译文打动更多人的心。因此巴金的翻译风格流畅自然,富于感情。

(9)、本套巴金译著推出后得到全国各地媒体,包括《文汇报》、《每日新报》、《劳动报》等的广泛关注。

(10)、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体现,代表着一个民族艺术、思想的高度。文学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20世纪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呈现出非常复杂、惊心动魄的时代图景,文学家的创作也是时代的发言。《百年巨匠·文学篇》通过现代影像手段,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生平和创作重新梳理和表现。

(11)、巴: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的,主要写知识分子的遭遇,我这个小说,情节很简单,就写了几个人物的性格。

(12)、巴金多次说过,不少人劝他关起门来安度晚年,不要再写文章,再说话,享受由“相安”取得的好处。可是这办不到,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性格啊!  1983年的秋天他在西湖边上住了一段日子。虽然行动不便,不能有太多的活动,更多的时间只是留在旅馆的房间里,可是看得出他的精神是松弛下来了,飓风已经过去,天空出现了暂时的平静。他还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去过一次,他有一张百草园中的照片,拄着杖的老人脸上浮出的是欣快的笑。在游禹陵时,他还拖着病腿挣扎着爬到竖有“大禹陵”的碑亭前面。这是几年来难得的一段平静舒心的日子。可就在杭州的旅馆里又吹来了风,接着就是隐隐的雷声。一场大风暴眼看着就要起来了。

(13)、孙:昨天我去看了北影厂的《寒夜》,您看了吧?

(14)、本人原创作品+作者简介+作者近照一张及需要配的图片,文责自负,自行校对。

(15)、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16)、音乐篇:萧友梅、刘天华、贺绿汀、黄自、冼星海、聂耳;

(17)、萧乾(1910—1999),记者、作家、翻译家,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随笔集《人生采访》《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等多种。另有译著《好兵帅克》《尤利西斯》(与文洁若合译)等,有《萧乾全集》和《萧乾译文全集》。

(18)、《草原故事》这本小书唤起我对俄罗斯草原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望。每当我受到现实生活折磨的时候,我就想到俄罗斯草原沁人心脾的香气……——巴金

(19)、所以,这一次,开列好目录,动手编起这本集子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伤感和萧然。关于选文,像《记巴金》这样直接写巴金的篇章之外,我还特意选了一些与巴金相关的其他文章,如谈巴金三哥李尧林的,谈巴金夫人萧珊的书的。还有一部分文字,是黄先生在写别人或其他事情的文章中涉及巴金的,虽非专文,我也选入几篇。我想,这些也都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巴金也好,黄裳也罢,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人,他们的朋友圈、文化圈里的人,相互砥砺,相互影响,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20)、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1)、那么“我的感情”和“我的爱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说,它们都是从我的生活里来的,从我的见闻里来的。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惟一的源泉。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惟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反映。尽管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分析有对有错,但是离开了生活总不会有好作品。作家经常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写进作品里面,不一定每个人物都是他自己,但也不能说作品里就没有作者自己。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爱玛·包瓦利(今通译包法利。编者注)是他自己;郭老说蔡文姬是他。这种说法是值得深思的。《激流》里也有我自己,有时在觉慧身上,有时在觉民身上,有时在剑云身上,或者其他的人身上。去年或前年有一位朋友要我谈谈对《红楼梦》的看法。他是红学家,我却什么也不是,谈不出来,我只给他写了两三句话寄去。我没有留底稿,不过大意我可能不曾忘记。我说:“《红楼梦》虽然不是作者的自传,但总有自传的成分。倘使曹雪芹不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接触过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他怎么写得出这样的小说?他到哪里去体验生活,怎样深入生活?”

(2)、文学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3)、我知道有人会批评我浪费了同情,认为那三个人都有错,值不得惋惜。也有读者写信来问:那三个人中间究竟谁是谁非?哪一个是正面人物?哪一个是反面的?作者究竟同情什么人?我的回答是: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事也有非;我全同情。我想说,不能责备他们三个人,罪在蒋介石和国民d反动派,罪在当时的重庆和国统区的社会,他们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不是在这里辩护。有作品在,他们自己的吹嘘和掩饰都毫无用处。我只是说明我执笔写那一家人的时候,我究竟是怎样的看法。

(4)、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