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带谐音字的歇后语十句110句

2023-08-27 12:46:23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带谐音字的歇后语

1、带谐音字歇后语字谜的手抄报 简单

(1)、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2)、孔夫子搬家                          从来不出门

(3)、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4)、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6)、狗长犄角——洋气(谐音字为“羊”→“洋”。)

(7)、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8)、●.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9)、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谐音字为“只有一锯”→“只有一句”)

(10)、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1)、外甥打灯笼——照旧(谐音字为“照舅”→“照旧”)

(12)、硬笔书法28种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快收藏起来

(13)、喝磨刀水长大的——内秀(锈);秀(锈)气在内

(14)、虫子钻进核桃里——假充好人(仁);冒充好人(仁)

(15)、打灯笼搬石头——照办(谐音字为“搬”→“办”,“照搬”→“照办”。)

(16)、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17)、白纸上画黑道——抹不掉;明摆着;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18)、簸箕里的蚂蚁——条条是路;条条是道;路子多

(19)、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红玉)

(20)、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2、带谐音字的歇后语十句

(1)、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2)、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3)、《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4)、墙上栽菜——无缘(谐音字为“无园”→“无缘”)

(5)、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6)、鼻子里插葱——装相(象)百家姓里的老四——说的是理(李)

(7)、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出了岔;措手不及;突如其来

(8)、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9)、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10)、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11)、营火虫的屁股——没超多(谐音字为“亮”→“量”)

(12)、玻璃缸里的金鱼——掀不起大浪;翻不了大浪;无山路,没有出路

(13)、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14)、的优点和近年来歇后语研究一些最新成果基础上

(15)、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16)、    贾宝玉:谐音“假宝玉”,表明了他是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妙玉:谐音“庙玉”,表明了她的身份,是出家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暗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17)、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18)、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19)、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20)、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

3、带谐音字的歇后语大全

(1)、耕地里甩鞭子--------吹牛。(催牛)。

(2)、鸡啄蚂蚁——正适宜(谐音字为“食”→“适”)

(3)、还记得小时候读的音序表吗?音序表字母正确发音

(4)、龙王爷搬家----------厉害。(离海)。

(5)、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6)、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7)、《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旳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旳带有幽默性旳话语。通常有两种:

(8)、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9)、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10)、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11)、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12)、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13)、蹩脚木匠的活路(活儿)——东一句(锯),西一句(锯)

(14)、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15)、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现将有关四大名著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16)、    耗子跳到钢琴上——(         )

(17)、通过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18)、鼻子里插葱——装相(象)百家姓里的老四——说的是理(李)

(19)、    注:“下大雨”谐音“夏大禹”,大禹治水有功受禅让继承帝位,国号夏;“麦子”谐音“墨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创立墨家学说:“灌种”谐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早高地“谐音”高帝”,即刘邦;“田禾”谐音“田何”,西汉易学家;“必干”谐音“比干”,商纣王的大臣。

(20)、和尚的脑壳——没法(谐音字为“发”→“法”)

4、带谐音字的歇后语十则

(1)、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2)、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3)、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4)、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5)、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6)、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7)、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8)、刀马旦不会刀枪------笨蛋(旦);徒有虚名

(9)、怀里揣马勺——诚心(谐音字为“盛”→“诚”)

(10)、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11)、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12)、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麽人都有(什麽仁都有)

(13)、●. 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

(14)、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15)、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曾被选入语文教科书。

(16)、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17)、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18)、半空中的气球——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着哩

(19)、墙上栽菜——无缘(谐音字为“无园”→“无缘”)

(20)、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5、带有谐音的歇后语有哪些?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他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3)、双手插进靛缸里——左也难(蓝),右也难(蓝)

(4)、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5)、十月里的桑叶--谁来睬(采)你,(对付硝烟诱饵的最好办法)

(6)、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7)、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8)、孔夫子搬家——尽是输(谐音字为“书”→“输”)

(9)、外婆死了儿子——没救(谐音字为“没舅”→“没救”)

(10)、老公拍扇——凄凉(谐音字为“妻凉”→“凄凉”)

(11)、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12)、闭门造车——自作聪明(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赁主观想象处理问题。)

(13)、鸡啄蚂蚁——正适宜(谐音字为“食”→“适”)

(14)、灯草打鼓------------不想。(不响)。

(15)、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满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

(16)、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17)、多种类型相结合的,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18)、吃人参----------候补。(后补)。

(19)、●.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20)、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1)、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2)、扁担挑灯笼——两头明(比喻双方都公开。或指双方眼力都好)

(3)、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4)、    春天的杨柳——(             )

(5)、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6)、    观察闯关题,发现歇后语的某些秘密。

(7)、    汉语诸方言中皆有歇后语,都很生动,而北京土语中的歇后语更有特色。歇后语的产生有政治、经济、民族、社会、民俗及其他诸背景。北京地区远自唐代幽州即为众多民族杂居之地,历辽、金、元、明、清诸代,北京或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为帝都,为歇后语的形成提供了多样充足的背景和条件,故北京话的歇后语不但丰富多采,而且独具特点。北京虽非满族故乡,但自清初满人入关,人数众多,而且在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占重要地位,历时既久,于是北京土语中形成了不少与满族有关的歇后语,限于篇幅,列举数则为例。    (1)奶茶铺的炕——窄长。人们讥讽某物过窄过长,即长度过大于宽度,以至不成比例时,常说这句歇后语。原来清初满族入关时,同来的有大量八旗蒙古族人,这些人喜欢奶茶,吃奶饽饽。为应此需,街上出现了不少奶茶铺,为满蒙旗人而设。因地面狭窄,就在店堂内筑一长而极窄的炕,以供众多顾客列坐饮食。由这种印象,日长天久,产生了这句歇后语。    (2)上坟的羊——豁出去啦。人们说“拼了”、“豁出去了”、“无法挽救了”时,常用这句歇后语。原来满族人入关后,多将关外祖坟迁葬于北京郊区。满族人上坟,必须杀羊以祭。《儿女英雄传》中安太太祭何氏夫妇亡灵即用此礼。那时城内居住的满人时常用车拉着食盒,牵着一只羊,到城外坟地杀羊以祭亡灵。这一景象是人们常看见的,一见此景,人们即知此羊准死无疑,是无法挽救的了,只有拼出一条命,豁出一死。    (3)纸糊的驴——大嗓门儿。北京人谓人“大呼小叫”、“大声叫喊”,常用此歇后语。原来满族旧俗,人死后,家属将其衣物焚烧,并杀其生时所乘的马,楦皮以祭。后来满人日益贫困,无力烧真物,于是出现了“冥衣铺”,用纸糊衣物马驴等无不毕肖真物。冥衣铺糊出马驴来,极似活畜,只是不管怎么相似,终于是个空膛,纸糊的马驴颈内是个大空膛,就成了大嗓门儿了。用此语讥讽人大嗓吵人。    (4)天灯杆子绑鸡毛——好大的掸子。“掸子”与“胆子”谐音,北京人讽刺某人“胆大妄为”、“无法无天”常用此语。原来满族人家自古就在庭院立一极长的木杆,是祭天神用的,满语称此杆为Somo,人们俗称此为天地杆子、祖宗杆子。入关后,祭天之俗渐衰,而改为过年时在天地杆子上挂一油灯,称为“天灯”,于是天地杆子就改成天灯杆子了。人们想,此杆极长,如顶上绑上鸡毛,以杆为柄,就成一把大掸子了(北京惯用鸡毛掸子)。利用“掸”与“胆”二字谐音,形成了这句歇后语。    (5)弓箭师傅数弓码儿——一五一十。清代满族男子至十余岁即学习步射和骑射,一入弓房(学习射术之处)先学步射。学时,学习者听弓箭师傅喊口令,两腿骑马蹲裆式蹲稳,两手握拳,两臂自体侧微弯上举,至头顶上方两拳口对拢。这时弓箭师傅喊满语数词由一至十:“emu、juwe、ilan、duin、sunja、ninggun、nadan、jakun、uyun、juwan”。喊时拉长声,有意拖延时间,使受训者多坚持。喊声清晰,一板一眼,毫不含糊。由此形成了这句歇后语,谓“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全始全终”、“全盘托出”等时用这句话。    (6)内务府摆席——吃不了兜着走。北京话谓“担当不起”、“了不了”等义为“吃不了兜着走”,例如说“你要是这么办,惹出漏子来,你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清代宫廷有不少宴会,如帝后万寿宴、大婚宴、宗室宴及其他。宴席由内务府办理。席面很特殊,一支烤得半生不熟的羊腿(带骨)、四大盘糕点、四大盘水果,王公及够品级的大臣参加宴会者每人一份,量很大,但只能吃块点心,吃个水果,半生的烤羊腿无法下咽,此外酒(米酒)倒是任意喝。与宴者吃不了这许多东西。有个规定,散会后,允许与宴者将吃不完的东西带走;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    (7)海子的鹿——愣着。清代皇室遵守祖制,以狩猎习武练兵。入关后,失去了当初在关外时的狩猎环境,于是就选定南苑海子草深林密之处为皇家猎苑,由关外运来许多狍鹿等兽,栖息繁殖于这一地带,皇帝不时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将士于此狩猎。鹿生于山林,为觅食和逃避敌害,无时不处于机警状态,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奔逃。可是被放养在海子以后,到处皆食物,更无虎狼的侵扰,日长天久,机警之性尽失,吃饱了没事,就呆呆地愣在那里,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讽刺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四体不勤,成天闲呆着,即用此语。    (8)麻秸杆儿打狼——两头儿害怕。满族人猎取禽兽是用刀枪弓箭,只有打狼用坚实的木棍(也可用铁棍)。这是满族人根据长期狩猎经验,知道对付狼使用棍棒胜于使用刀枪弓箭。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人们假设,手中拿的不是坚实的棍棒而是一根麻秸杆儿,此物亦呈长棍状但极脆易折,不堪用以打狼。执此物遇见了狼,狼见人手执长棍,不知虚实,有点儿害怕。而人也是心惊胆战,明知手执之物极不可靠,只可硬着头皮假作欲击之状。这时,人与狼双方都害怕。人们遇事双方不知虚实而都在担心着,用此歇后语。    (9)瘸子打围——坐着喊。满族自其先世即以围猎方式猎取野兽,俗称打围。许多人形成一个包围圈,中心有大旗指挥,人们整齐地前进,包围圈即渐缩小。那时山林里野兽极多,包围圈一小,即将许多野兽包围在圈内。这时狐兔等兽四处奔逃。人们齐声呐喊,弯弓驰射,枪扎刀斫,猎取兽类,每次打围可获大量兽类。人们设想,假如有个瘸子参加围猎,他腿脚不利,难以奔驰杀兽,只能坐着空喊,不能实际行动。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说人只空喊而不行动,只动嘴而不动四肢,即用此语。    (10)上驷院抹白矾——满漾。清代管理皇家马匹的机构称为上驷院,内设专职兽医师多名(满、蒙古、回三族人),为马医疗病症。马有一种病,其症状是鼻腔内产生脓性分泌物,不断自鼻孔流出(现代兽医学称此症为“鼻疽”),清代兽医师称此症为”鼻湿”。其满语名称书面语写为manggiyan,一入口语,即说成manyang(这是依满语书面语与口语间音变规律而来的,兹不详述)。汉语北京话谓向容器内倾倒液体物(如水、酒、茶、油等),倒得过满,至于“满而溢”时,说“漾”(《新华字典》“漾”字有此释义),常说“满漾”,这与满语的manyang谐音。上驷院兽医师医此病症的疗法是将白矾干烧成粉,将此粉涂入马的鼻腔中(可能是利用其收敛作用)。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上驷院抹白矾——满漾”。例如有人往茶杯里倒茶,倒得过满以至于“满而溢”了,旁人就说“嘿!瞧你这茶是怎么倒的,真是上驷院抹白矾啊!(下隐“满漾”)”。    (11)粮食店搬家——斗(都)是你的。后金和清初所编的八旗汉军以及八旗满洲所属的包衣佐领和旗鼓佐领中的汉族成员,绝大部分是明代辽东汉人。明代的辽东是一行政地理区划,西起山海关,东达抚顺,北至开原,向南包括辽东半岛;明代的辽东归山东省按察使司管辖。后金和清初满人最先接触的是辽东汉人,接触最频繁的也是辽东汉人。辽东汉人是教满入学习汉语的老师,所以清代前期满人的汉语是辽东口音。明代辽东口音与现在辽沈一带的口音相同。“都”字作“皆、全”之解时,辽东话和北京话都读“dou”,而不读其本音“du”。但在辽东口音这个“dou”读上声,北京口音则读为阴平。“都”(dou)读上声,即与“斗”字谐音。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其语音明确证明此语或是清初在北京形成的,或者甚至是从辽东带来的。所说的“斗是你的”,义为“全是你的”。例如数人分物,最后剩下一些全分给某人了,就说“这些全(或都)是你的”。说粮食店搬家斗是你的,原本是说“量粮食的斗由你拿着”。“都”(dou)字如果照北京音读作阴平,与“斗”不谐音,这句歇后语就不成立了。    ()2)炒肝儿兑水——熬肺。汉语有熬、炒、煮、烩等之分,满语一律说炒。满族人自古崇信萨玛,跳神求福,供品除打糕外,必杀猪煮肉上供。祭神后,将猪肝、肺、肠、心等切碎煮熟,加淀粉勾芡,实即烩下水。满人进关将祭神煮肉之俗带到北京,从而北京出现了“炒肝儿”;用炒字,仍依满语炒、煮、烩不分的习惯。北京话说人因事不顺畅而心烦为“熬心”、“熬肺”。由此联想到炒肝。如果将勾了芡的炒肝儿锅里兑上水,芡一被冲开,就成了一锅熬杂碎了,由此形成了这句歇后语,形容人心烦,例如“这几天就为那件事,我心里别提多熬糟了,简直是炒肝儿兑水,(下隐熬肺)”。旧时烩下水以心肺为主,肝、肠较少,近年只剩下肠,变成烩肠了。    (13)翻穿着皮袄——装羊。“羊”与“佯”同音,说“装羊”实际指的是“装佯”。《新华字典》“佯”字的释义是“假装”,并举出“佯死、佯攻、佯作不知”为例。总之,“佯”是“假装”的意思。满族人是世代的猎人,其居地白山黑水之间,盛产貂、狐、灰鼠、银鼠、天马、猞猁等兽,满族人冬服即穿这些裘皮;以游牧为业者,如蒙古族人则穿羊皮衣。满族人只有给长辈穿孝服(丧服)才穿羊皮,而且穿法特殊,是把羊皮衣翻过来穿,白色羊毛在外面,皮袄的布面反在里面。人们看见这样翻穿羊皮袄的景象,觉得好像是人在装羊。恰好“羊”、“佯”同音,于是形成了这句歇后语。遇见有人故意装糊涂,明知而装不知,奸诈人装善良,作了坏事假装与己无关等等,而用此语。    (14)板子上的挂钱儿——白搭。满族人在西墙和北墙上各设一木板(以三角形木架支着),称为祖宗板子,简称板子。板子边缘处贴着白色挂钱儿下垂着。挂钱是一长方形白纸,上刻满字huturi(义为“福”)或ferguwecuke(义为“灵”)。此物既是白色纸,又贴在板子边,向下垂着,于是形成了“白搭”。北京话谓“徒劳”、“白费事”等为“白搭”,由此形成了这句歇后语。    (15)树梢儿上挂蔼杭——高眼。满语谓习射所用的靶在书面语写作aigan,口语为aihang,“蔼杭”就是aihang的汉字音译,靶的中心称为“眼”。将蔼杭悬挂在高高的树梢儿上,就成“高眼”了。北京话谓人“眼力高明”、“有鉴别力”、“料事如神”等为“眼力高”,俗说“高眼”。例如有人精于鉴定文玩古器和书画,识别珠宝翠钻之真伪和成色等,就称赞此人“高眼”。又如有人精于分析问题或形势,从而能料事,也称此人“高眼”。    (16)竹板儿弓——一个劲儿。满族人自古即以弓矢为狩猎工具和战斗的武器,所以极精于制造弓箭,深懂弓的弹射力,弓的弹射力称为“力”(即以“力”为弓强弓弱的单位)俗称“劲儿”。弓以竹板为胎,为加“劲儿”,而在竹板内面镶上水牛角。单是竹板而未镶水牛角的弓,其弹射力为“一力”,俗称“一个劲儿”;所镶牛角越厚,弓的“力”(即“劲儿”)即随之而增,最强的弓为十“力”(即十个“劲儿”)。由此产生了这句歇后语。北京话谓人“胸有成竹”、“坚持己见而不为人所动”、“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等为“一个劲儿”,例如“凭你说破了嘴,他也是竹板儿弓一个劲儿。别指望他改主意。”    与满族有关的老北京歇后语很多,这里面大有文章,切勿等闲视之。 

(8)、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9)、解释:着火指发生灾难,地点是寺庙,所以是“庙灾”,谐音“妙哉”。

(10)、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谐音字为“想入飞飞”→“想入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