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见天地知敬畏, 见众生知怜悯, 见自己知归途!63句

2023-09-17 10:54:1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见天地

1、见天地见众生知敬畏懂怜悯

(1)、小说,电影里达到见众生的都是超凡入圣的大宗师级别人物。

(2)、此话出自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的一句话:“我爹常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3)、《金刚经》中同时也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即便是佛法,也是非佛法。

(4)、(见众生):到了这个境界,就可以泰然自若,用最恰当的合适自己的状态,从容的去面对众生。见过自己,知道自己的分量,见过天地,知道自己的卑微,这时再面对众生,才能做到所谓的虚怀若谷,大象无形。

(5)、曾国藩曾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6)、人生的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灵魂的丰盈更需要我们不断精进。

(7)、我用自己对”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理解,然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8)、我们可以看出,事物长久的发展,其背后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9)、见自己见自己是最难的,莫向外求。人的拥有的身体是物理世界,年轻时候因为肾上腺素的分泌,使得人处少年而轻狂,这是物理现象。‘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达摩祖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东方有恒河沙数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有恒河沙数佛,你求那一尊佛,故云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三界是唯心所造,明心时三界便空,古人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所以三界唯心,不是心外有三界,我们住在这三界之内,完全是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祖师云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想成佛,便要明心,佛是心造,不是佛作佛,是心作佛,所以净土经云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达摩祖师教我们明心,即心是佛。

(10)、其中“广见识”应该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见识意味着一种大智慧,有见识的人,让人见之忘俗。

(11)、接着生命感悟升华了,到了见天地,年轻幼小是见不到天地,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之前以自己最大,后来终于了解到做人不能自己,心胸和眼界要宽广,在练武来讲见天地就是要结合天地之净化,化身到天地中。那人生就是指把自己融合到这个社会中,看到世界中所有的好与坏心中有天地,心胸像天地。

(12)、“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句台词出自电影 《一代宗师》;《一代宗师》里宫二说,她这一辈子只见到了天地,而叶问见到了众生,就是指此。宫二代表的是武林的正脉,武林的理念和规矩在她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所以她奉了道,不结婚,不传后,不传艺最后随着武林的消逝一同死去。

(13)、在日复一日的守静中,他不断地修炼自己,曾国藩平生经历的大事不少,却很少出错,去世后,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14)、愿我们都能守住初心,在静中励精冶性,做灵魂丰满的自己。

(15)、文人雅士或赏景游山,或深入民间,不仅是见山水人物,更是性情的淬炼,格局的开阔。

(16)、"见自己"意思是:见自己的优势和弱势,见自己的心性和软弱。

(17)、见众生,意味着发心和责任,也就是要把自己的所学所修回馈给众生,开花散叶。

(18)、所谓见自己:即自我塑造。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正确定位自己,不断像目标努力。

(19)、在苦难中坚强不屈,在富贵中不易其志,不忘初心,静心处事,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

(20)、诗与远方都能陶冶人的性情,那远方的天地无时不在召唤着你。有人曾调侃说:旅行是从一个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呆腻的地方。但人天生就是对未知的东西充满好奇,那远方或许是别人呆腻了的地方,但对于你而言却是有着无穷的诱惑力!

2、见天地知敬畏, 见众生知怜悯, 见自己知归途!

(1)、见识是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但人生有限,经历有限,我们不可能事事亲历。

(2)、尘浪滚滚,但愿我们都成为那个灵魂有趣的人,闲时品酒赏花,都能乐在其中。

(3)、见天地天地既是道,天地也是自然,天地有其势,形质在内。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自然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名”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含义,一是名利,二是指人或事物乃至宇宙的表面现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既是平常所说的“虚名”,也是假许之“名”。比如“电”本质是存在的,但是摸不见,看不着,而“电”只是许诺的一个“名称”。又比如:“电波”长波,短波,本质是存在的,但是无法摸得到,无法看得见,有其质地,无其形态,“电波”只是人们给它起的名字。禅宗祖师达摩:“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听那些听不见的声音。”才是“道”。见天地,既是见“道。”而这个“道”需要参悟,领悟,需要实际的践行。见众生见众生,既是见善,见行,见地,见住。无体大慈,同体大悲。我既是众生的一部分,众生既是我,我和众生没区别。爱众生既是爱我,爱我既是爱众生。比如:生活在海洋的里鱼儿,大鱼,小鱼,各种鱼儿,种种鱼儿;这海洋是鱼儿共同生活环境,同呼吸在海洋里,同生在海洋里,一容俱容,一损俱损;同呼吸共命运。又比如,现在全球面临新冠疫情的侵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起身,因为我们呼吸是一样的空气,居住在同一个大气环流层中。所以大自然是和谐统相互依存。生命价值体系是同等的。达摩祖师在开导一个猎人时说:“血肉淋漓味足珍,一番苦楚屈难伸,设身处地闷心想,虽可将刀割自身。”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弊病和长处。见自己,不因优点而骄傲,不因缺点而自卑,既不虚荣自满、自我陶醉,也不认为自己无能无用而自我贬低。

(5)、爱读书、有见识的人总能在平常举止中将才华、气质显于无形。

(6)、“见众生”:实现自我的价值之后,开阔格局,努力改变苍生的命运。

(7)、林语堂说:“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

(8)、意思: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个阶段,这个论述始于道家的“三家相见”学说。《道德经》有云:“道生一生二生三”一为太极,二为阴阳,三为阴阳与中和之气,指人的身、心、意相互协调。

(9)、他们的一生必须要壮游天下,了解异地风俗民情,用于开阔视野和增长见闻。

(10)、今天的我们活在被外界声音裹杂的世界里,每天忙得团团转,机械地重复着手里的工作,在人海中迷失了自己,不知不觉间,内心杂草丛生。

(11)、学诚法师也说过:“佛法相信,人们所感受的苦乐,既不是环境和他人造成的,也不是神灵的意志,而是自己内心的观念及由此观念推动的行为所造成的。”再想想我们平时,当身边朋友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我们都会劝人:想开点。同样也是希望他人能够放宽心,避免越陷越深。由此可见,佛法既心法,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的一日三餐行住坐卧之中。学佛,就是从闻思修开始见自己。

(12)、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旅行的意义是在于遇见最美好的自己。人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现如今又处在纷纭变化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时期,真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是因为自己走得太快,又或是外面的欲望太多,慢慢地人就迷失了自我。

(13)、意思是说,心静能够体察事物的本质,处理起事情来也能够省力。

(14)、(见天地):社会定位。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

(15)、见自己,要诚实。诚实面对自己的极限和狭隘,诚实面对自己的七情六欲,诚实地和自己对话。做人,难的不是对别人诚实,而是对自己诚实。这还只是第一步,明心见性,拨开自己身上的迷雾,觉出本来面目。

(16)、通俗解释应该是由个人的学习成长,对家庭,亲戚朋友有所帮助,再成长,对国家有帮助,更大的成长应该是对人类的贡献。当然这只是小道。

(17)、一些现在所谓的太极,套用《易经》里的有太极整个词,你看,以下就高大上起来了,是一个意思。而是实际过程中所谓门派什么掌门人都看到了。

(18)、板凳须坐十年冷,成就的获得都是建立在长时间的孤独中的。

(19)、老舍先生爱好非常广泛,养花、赏画、听戏,都能乐在其中,忘乎所以。

(20)、这便是见自己。见自己就了解生命,宇宙,自然,道,众生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见自己。

3、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是什么意思

(1)、洞见人生,离不开三个字:静、趣、识,如此方能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

(2)、见天地:即社会定位。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让自己在天地之间有所作为。

(3)、佛教中的天地有多大?那可是三千大千世界,二十八天呐!

(4)、在安静中固守初心,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于当今时代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5)、他曾亲口说过:“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精神为之一振,比吃了一盘白斩鸡更有滋味!”

(6)、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

(7)、见天地:社会定位。不看大地,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见汪洋,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肤浅;不见高人,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见天地”是对“见自己”重新最大程度的全面修正和提高。

(8)、最开始的见自己,就是说了解自己,注重自己的各方面,清楚的知道自己知道自己的身体状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及为什么,那听到内心的声音,知道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此生目的。

(9)、培根在《随笔集》中说过:“有什么样的情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学识和见解,就有什么样的谈吐。”

(10)、所谓见自己:即自我塑造。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正确定位自己,不断像目标努力。

(11)、“见天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世界的运行发着,明白如何在世界立身。

(12)、董卿的优雅气质大家有目共睹,她曾经谈到过,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读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13)、我想各位不必拘泥于影视作品,透过武行这个载体本身,看他背后的东西。“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显然问题已经超出武功的具体招式,以上升到进一步促进武学精进的思想层面,也就是武学的精神依托。

(14)、原文:宫二:我爹常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见过自己,也算见过天地,可惜见不到众生。这条路我没走完,希望你能把它走下去。

(15)、看不见自己的人,只能在生活的高山下负重而行。

(16)、一个人可以无才,但一定要有识。有见识的人能在纷扰世事中善待自己,也能不卑不亢地对待别人。

(17)、倘若不能静心守心,怕是早在开始不久便放弃了,那么与成功的果实也就无缘了。

(18)、见众生,是一个接纳与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无趣者不能至也。

(19)、大道至简,最重要的是本心,认清自己需要安静,需要回归本心,于是“见自己”就成了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20)、晚年的曾国藩更是将“静”写入家训,可见其是何等笃信静的力量。

4、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下半句

(1)、史学家司马迁,青年时代曾两次远游,正因其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才能写出后来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2)、在心有迷茫时,董卿毅然停下事业前进的步伐,到美国求学。

(3)、愿你我都能穿过岁月的重重迷雾,与彼岸那个智慧、通透的自己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