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辩证唯心主义90句

2023-09-21 10:23:10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黑格尔的哲学观点

1、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学派

(1)、(x)(Rx→Bx)…………………………………………………………(1)

(2)、黑格尔认为,当意识关注于知觉对象,它沉浸在对象之中而忘记自我,这样就进入了知性状态。它的特点是用抽象的共相来对事物加以思考,共相被认为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知觉的对象。“知性”的知识对应于自然哲学。

(3)、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4)、在布兰顿看来,康德的规范转向是他在思想史上的革命性贡献,但是真正阐明了规范来源的却是黑格尔。缺乏历史感成为康德的“硬伤”,而黑格尔正是以其社会历史性阐明了规范来源问题。在《先哲旧闻》中,布兰顿将黑格尔提供的洞见简明地描述为“对黑格尔而言,所有的先验设定都是社会的规定物”。这个观点成为罗蒂所称的分析哲学的黑格尔阶段的关键论述。布兰顿进一步主张,黑格尔将规范性的基础放置在社会性的承认实践当中,所有概念承诺作为社会性成果都是立于相互承认的基础上,通过承认概念在语言和精神概念之间就建立起了特定联系。概念、规范和相互承认之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布兰顿的规范语用学理论,建立起对规范来源的系统性说明。

(5)、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6)、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校长任内。

(7)、确证第二个命题的事例很多,如一双白鞋,一支蓝色的铅笔,一朵红玫瑰,一个白种人,它(他)们都不是乌鸦。

(8)、第艺术的发展史:类型与种类的区分。黑格尔对于艺术发展史的看法也是由“理念的感性显现”那个美的定义推演出来的。艺术是普遍理念与个别感性形象,即内容与形式,由矛盾对立而统一的精神活动。但是这两对立面的完全吻合只是一个理想,而事实上它们之间却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因此艺术就分成三种类型,即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每个类型之下又分若干种类。

(9)、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0)、上述黑格尔关于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四条原则与三点结论,我们并没有必要全盘接受,甚至可以对其展开讨论与批判,对于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做出新的论述。但从上述相对完整、扼要的梳理中可以看出,一些从事分析哲学研究的学者对于黑格尔有关哲学与哲学史的认识,运用形式化的语言简单表述为“哲学史就是哲学”或“哲学就是哲学史”,进而否认哲学史对于哲学家研究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否定哲学史与哲学的关系,实际上与黑格尔本人对于哲学史与哲学关系的认识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特别是那种将“哲学”看作是一自足的概念而没有历史发展过程的观点,由此从特定的“哲学观”出发,将“哲学”与“哲学史”对立起来的极端性观点,更不足取。不过,上述这些简单化的、甚至漫画式的哲学史与哲学关系的表达式,倒也重新提醒人们重新回到黑格尔的哲学文本之中,让人们对于此问题通俗化、简单化的表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1)、(2)差异不能还原为矛盾,矛盾却可以还原为差异(一种最大的差异)德勒兹说“并不是差异预设了对立而是对立预设了差异。这不是通过追查差异到它的“根基”(对立)来解决差异,相反,对立背叛了和歪曲了差异的解决。我们认为,不仅差异自身不是“已经”是矛盾,而它不能还原为矛盾,因为后者并不比差异深刻,而是差异比矛盾深刻。”(DR,p51)

(12)、黑格尔认为,真实的东西、真理,或者说,表现真理的概念只能是“正”与“反”两个对立面或对立规定的“具体统一”,而不是片面的“正”或“反”。但是,这样“对立统一”的“具体概念”是一个发展过程的产物,是概念从“潜在”变成“现实”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

(13)、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14)、现在我们讨论归纳确证的第二个悖论,叫做顾德曼悖论,就是顾德曼(N.Goodman)于1955年提出的“绿蓝”悖论,又称为“新归纳之谜”。他这样写道:“假定所有的宝石在时间t之前检查出它的颜色是绿色(green)的。于是在t时,我们的观察支持了‘所有的宝石都是绿色的’这个假说,这是按照我们的确证定义来进行的。我们的证据陈述断定宝石a是绿的,宝石b是绿的,宝石c是绿的等等。每一个确定事例都确证了一般假说,即所有的宝石都是绿色的。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现在让我们引进另一个比‘绿’这个字来说很不熟悉的谓词叫做‘grue’,(可以译成绿蓝色或生造一个词‘’色的),它运用于所有这样的事物,在t之前检查过正好是绿色的的东西,而其他的事物正好是蓝颜色的(itappliestoallthingsexaminedbeforetjustincasetheyaregreenbuttootherthingsjustincasetheyareblue.)。因此,正在t时刻,我们根据给出的证据陈述,断言你正在拿出来的宝石是green(绿色)的,但一个平行的证据陈述又断定这块宝石是grue色(‘’色)的。并陈述宝石a是grue的,宝石b也是grue的等等,于是每一个都确证了一般假说,即所有的宝石都是grue的。因而,按照我们的定义,所有随后检查过的宝石将会是绿色的这个预言和所有的宝石将会是grue色这个预言都被描述同样的观察的证据陈述同样确证。但如果一块随后检查的宝石是grue的,它就是蓝色的,而不是绿色的。因而,虽然我们会很好意识到这样两个不相容的预言,按照我们的定义,是真正同样好地被确证。”(19)

(15)、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6)、现实: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

(17)、人类历史的常态是差异协同与合作博弈,合作双赢比冤家聚头更重要,。

(18)、(2)斯多亚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一个形态,它仅仅是观念上的自由。

(19)、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异己的存在,是与精神对立的东西。

(20)、1800年—1806年在耶拿大学当教师,与谢林共同创办了《哲学评论》杂志。

2、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辩证唯心主义

(1)、其作为民族精神之体现的哲学形态与其民族形态以及民族的法制、政体、伦理生活、社会生活、科学技艺、风俗习惯、物质享受等是同时并存且渗透其中的,它一方面作为时代的“灵魂”和“精髓”决定和支配着它们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它们而具体地实现出来。这就是说,“这些特殊的特质要从那个共同的特质——即一个民族特殊的原则来了解,就像反过来要从历史上记载的事实细节来找出那种特殊性共同的东西一样。”(黑格尔《历史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04-105页)从表面看,历史活动所显现出来的各种事件和现象凌乱杂多,且相互矛盾,并充满着偶然性。但如果我们从贯穿其中的共同的民族精神这一思想原则来加以观照的话,这些对立和矛盾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答。

(2)、合理:合理,就是对人们有用的事物就是合理的,而反过来对人们有害的、不利的事物就是不合理的。

(3)、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绝对”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4)、关于第一个问题,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S1)又在另一个地方(S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运动是不需要时间的,即:

(5)、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似的。绝对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6)、b.双方离开了自己否定的一方即无自己一方的存在,互相依存;

(7)、第三条原则:“我们特别限制于对原则的讨论。每一原则在一定时间内都曾经是主导原则。当整个世界观皆据此唯一原则来解释时——这就叫做哲学系统。”在讨论到这些更具体的哲学系统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到这些原则的主要发展和应用。那些从低级原则出发的哲学每每是不联贯的;它们虽不无深刻的识见,但这些深刻的识见每每超出所据以出发的原则之外。”(同上,第41-42页)

(8)、“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辩证运动表现为从一个纯粹概念到另一个纯粹概念的转化,也是它的自我认识的过程。逻辑学中的所有范畴都被组织在正反合的形式中,构成了大大小小的辩证环节,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层层上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由空洞贫乏到具体丰富,由片面到全面地辩证发展,形成了正反合的大大小小的圆圈。

(9)、第三条结论的内容较长,但仍然需要较完整地加以引用。“一如在思想的逻辑系统里,每一思想的形态有它的独自有效准的地位,并且通过进一步向前的发展而被贬降为附从的环节,同样每一个哲学在全部过程里是一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它一定的地位,在这地位上有它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必须依照这样的规定去认识它的特殊性格,必须承认它的地位,对于它才有正确合理的处理。也就因为这样,我们对于它的成就,不可要求并希望得过多。我们不要在它里面去寻求须于较高发展的知识里才可提供的满足。我们不必相信,我们思想上的问题,或现代世界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在古代哲学家那里去找到答案。”(黑格尔,第48页)

(10)、亨普尔归纳确证悖论和顾德曼新归纳之谜的启示

(11)、1770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城的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2)、人类单个人并不比其他单个动物强,人类之所以胜过非人类动物,是因为他们能进行长时间的差异协同合作。市场经济是分工的差异协同和合作的博弈双赢网络而不是对立的统一与斗争。当然它包括冤家聚头但不能还原为冤家聚头

(13)、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4)、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立就是两极性。差异只有一小部分具有两极性。差异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对立面。

(15)、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16)、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界作哲学的考察,其任务就是指出自然界是精神的生成过程,是精神扬弃其异化的过程,自然界本身的发展阶段则是精神力图超出其异在的意图的结果。它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与之相对应,自然哲学也就由“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三个部分构成。

(17)、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对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18)、1808年—1816年在纽伦堡埃吉丁高级中学当校长,1811年与玛丽•冯•图切尔结婚,1812年—1816年分三册出版了《逻辑学》(“大逻辑”)。

(19)、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就表现在现象中,现象也就是本质的显现。因此,离开了特性或规定性就无所谓事物,离开了现象也无所谓本质;而认识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规定性也就可以认识本质。

(20)、物理论的特点是在两极的对立中考察个别性。它最大的发展环节有:

3、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1)、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2)、雷丁(PauRedding)在其著作《分析哲学与回到黑格尔思想》(2007)中就回顾了分析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纠缠。雷丁认为,罗素意图在分析哲学与康德式派生哲学之间作出截然区分,那只是一种“分析哲学的创制神话”。实质上,很多与康德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亲和的哲学流派都融汇进分析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而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哲学家也在康德和黑格尔的思想滋养中推进分析哲学传统问题的解决。例如,麦克道威尔和布兰顿不但承认其思想与黑格尔哲学的相关性,而且都认为黑格尔为困扰着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核心理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3)、认为殖民地的建立和扩展是必然的,但是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也是必然的。

(4)、这个作为基础的假定有一个传统逻辑上的根据,传统逻辑假定每个命题都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按照这种看法,一切事实都是说某物具有某性质。所以可见“关系”不会是实在的,因为关系涉及的不是一件而是•两•件事物。“舅舅”是一个关系,一个人可以当了舅舅而不知道这回事。在这种场合,从经验观点看来,这人没有由于当了舅舅而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我们把“质”字理解为撇开他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为描述他本身而必需的某种东西,那么这人毫不具有以前所没有的质。主语、谓语逻辑能够避免这种困难的唯一方法就是讲,这事实不单只是舅舅的性质,也不单只是外甥的性质,而是舅甥所成的全体的性质。因为除“全体”而外一切东西都和外部事物有种种关系,可见关于个别的事物无法谈任何完全真的事,事实上唯有“全体”才是实在的。这点从下述事实可以比较直接地推出来:“甲和乙是两个”不是主语谓语命题,因此基于传统逻辑来说,不会有这种命题。所以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事物,因此唯独看作统一体的“全体”是实在的。

(5)、这个“三统一”的观点是独一无二的,在西方哲学史上除了黑格尔,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重视这个东西,但他们也是从黑格尔那里来的。由此可以引申出来,黑格尔的哲学有一种历史主义的倾向。客观世界不是一种表面现象,而是一种规律、本质,它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逻辑和历史是一致的。因为逻辑不仅仅是主观的一套思维方式,逻辑也体现在客观的历史中,历史本身有逻辑层次,历史按照逻辑的阶段发展。这就是“三统一”原则引申出来的重要原则,它为马克思主义所继承。后来的人就没有这个思想,如海德格尔也主张历史主义,但他把逻辑去掉了,认为历史中不存在什么逻辑规律。真正的黑格尔传统中的历史主义是有逻辑的,从低到高有一个逻辑的层次,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结构是同步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非常重视的,恩格斯甚至说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是一个“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思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观点继承自费尔巴哈,而辩证法观点就是从黑格尔那里改造吸收过来的,其精髓就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观点。通常讲辩证法的人不太强调这个方面,但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的一种最根本的表现方式,辩证法的本质就是在历史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动的上升过程,这种上升过程是由历史中的人的自由意志所推动的,历史的逻辑规律实质上是人自由的能动活动的产物,是这个自由活动的层次的不断提高的轨迹。所以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历史、逻辑、自由、实践这些东西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

(6)、如此风马牛不相及的证据却与真正举出乌鸦是黑的实例作证据具有同样确证效力,这就是“悖论”。

(7)、在黑格尔看来,逻辑学说描述的是“绝对精神”在还没有体现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以前的、丝毫没有物质性的所谓“纯粹概念”运动的规律和法则。

(8)、关于同一与差异的问题,关系到世界的存在问题,从来的哲学,从巴门尼德到海德格尔都要求一个单义的同一性来说明世界起源于它,本质上是它,最后复归于它。斯宾诺砂的实体(substance),中世纪的上帝是“一”,黑格尔的合题(最后是绝对理念)唯物论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都将identity放在首位,差异或多样性放在第二位。原来哲学家以为同一是基础,万物起源于“一”。现在发现,“一”不能是空洞的同都是一样的同它只能是差异的统“differencebelongingtogether,combinedintotheunityofasystem”(海德格尔)。德勒兹说:斯宾诺砂的实体要用模式来言说,“按照这个一般范畴的反转,存在被说成是生成(beingissaidofbecoming),它们的同一性就是差异,它们的一就是多样的同一性(identity)并不占首位,同一性的存在是一个原理,不过是第二原理正如生成也是原理一样;这就是围绕着差异转动:这就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性质,这就为具有自己概念的差异开辟出可能性,而不是将存在保持在一般已被理解为同一性的概念所支配。”(DR,p40)(32)这就将差异提到世界本原的地位。所以差异为万物之源

(9)、至于说到一个人本身就是自由的,依照他的本质,作为一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这点柏拉图不知道,亚里士多德也不知道,西塞罗不知道,罗马的立法者也不知道,虽说惟有自由意志这一概念才是法律的泉源。只有在基督教的教义里,个人的人格和精神才第一次被认作有无限的绝对的价值。一切的人都能得救是上帝的旨意。基督教里有这样的教义:在上帝面前所有的人都是自由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耶稣基督解救了世人,使他们得到基督教的自由。这些原则使人的自由不依赖于出身、地位、和文化程度。这的确已经跨进了一大步,但仍然还没有达到认自由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概念的看法。多少世纪,多少千年以来,这种自由之感曾经是一个推动的力量,产生了最伟大的革命运动。但是关于人本性上是自由的这个概念或知识,乃是人对于他自身的知识,这却并不古老。(同上,第51-52页)

(10)、其实,“大陆—分析”之融合这种思考路向的一个典型风向标是当代英美哲学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解读与非形而上学解读之间竞争正酣的图景。例如,皮平(RobertPippin)批判布兰顿的话语记分实践(discursivescore-keeping)是对黑格尔的双重背叛(第一重背叛是布兰顿的个体主义还原背离黑格尔思想,第二重背叛是布兰顿的方法论抽象与唯心主义化直接过滤掉了黑格尔对康德的历史改造),但皮平自己关于话语实践的谈论也同样背离着黑格尔,主要体现为对理性行动者的社会性这个概念的多义性之背离。

(11)、第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情致说。黑格尔把人看作艺术的中心对象,所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部分。“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充塞渗透到全部心情的那种基本的理性的内容”。

(12)、第二个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但黑格尔所说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的概念中,把能动性逻辑化。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冲动,而是一种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力量。神秘主义的最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讲究悟性、慧根,诉之于非理性的意志或启示,或神秘直观,这就是神秘主义。黑格尔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把这些非理性的、不可传授的东西逻辑化,变成可以传授、可以用语言表达、也可以通过严格的理性推出来的东西,使一个没有悟性、没有慧根的人也可以学习它。理性是每个人都有的,理性不是慧根,天才才是慧根,灵感才是慧根。但是最平庸的人都有理性,都懂得逻辑思维,不会的都可以学会。所以这不是少数人秘传的,而是一切人都可以学习、可以教的,是有普遍性的。黑格尔的逻辑学讲的也是神秘的东西,但是它是可以传授的;你当然要“悟”,因为它包含了非理性的因素,但是他讲的东西有一条路指导你去“悟”。所以它蕴涵了非理性的因素,但不是归结为非理性,而是把它看作一种“规律”。所以它又被看作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它、琢磨它。

(13)、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14)、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贯穿其体系的辩证法。《不列颠百科全书》说,黑格尔“渊博的具体知识则为他提供坚实的基础。他发现一切事物——逻辑的、自然的、人的、神的——都可纳入辩证法的架构,在正题与反题之间几度徘徊,随后又回到更高级、更丰富的综合”。

(15)、(3)人的欲望是指向另一个存在的欲望,它是一种占有欲,以他人的承认为前提,因此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并存。

(16)、普遍个别性物理论——特殊个别性物理论——整体个别性物理论

(17)、(4)第二类的观察理性是对自我意识的观察,表现为面相学和骨相学等。

(18)、黑格尔哲学是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一体系

(19)、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20)、存在:对于“存在”,是唯物还是唯心,是以谁是第一性的标准来衡量的,不是黑格尔自己所能决定的。其实“存在即合理”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正因为黑格尔是唯心的,所以他把一个简单的问题答错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出发,客观上存在的东西合理,就是合理的,自然灾害、吸毒这些现象的存在合理吗?不合理,因此黑格尔的观点错了。这件事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事物的对与不对,不是以名人、伟人的话为标准,认为他们的说是绝对正确的,而应该以客观为标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有不同的含义。唯心主义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那么“存在”就应该首先是意识的、精神的,就是说意识的存在决定了物质的存在。而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4、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正确的吗

(1)、每堂课程开始,主讲人都会以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一首乐曲切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从鲜活的感情经验和体悟出发,再上升到哲学性的疑问和反思,让听众更轻松地打开哲学思考大门。

(2)、(1)黑格尔认为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他反对把二者割裂,片面强调其也反对将两者并列,不研究两者的辩证转化,只用一个“和”字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他强调质的范畴,认为我们观察事物首先是从其质的观点去看,然后才进入到观察其量,这是认识的必然次序。他特别反对当时形而上学、机械论片面强调量的数量观点。他的批判是正确的。

(3)、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4)、罗蒂的描述实质上反映出当代哲学在厌倦“分析—大陆分裂”传统之余,试图开辟一种新的思考路向。塞拉斯是通过清晰揭示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所予神话”而开启了复兴黑格尔思想的一条前置线索(他将“所予”与黑格尔式的“直接性”等价,并认为黑格尔是直接性的大敌而引为同路人);布兰顿则是在解决规范来源的问题时进入到黑格尔哲学,并在黑格尔的相互承认概念中找到他的规范语用学的基础,据此激活了英语世界对黑格尔的新研究与新解释。同为匹兹堡学派成员的麦克道威尔则是通过将黑格尔观念论对知识的解释阐释为对康德的彻底化,而试图将黑格尔拉到分析哲学的舞台上。

(5)、(3)黑格尔针对当时否认矛盾的本质性、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情况,坚决地主张矛盾是比同一更深刻、更本质的范畴,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6)、黑格尔还认为,“精神”作为绝对知识在以概念的形式表现自己之前,已经通过了具体的形象来被我们认识,这种形式就是宗教。因此他考察了宗教的发展,说明宗教也是绝对知识。

(7)、精神经历辩证的演化阶段,显示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最根本发展源泉——他的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特点是显而易见的。

(8)、叔本华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它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也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驱。它也是唯一意志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它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虽然叔本华不公平地将他在哲学和学术道路上的失败归咎于黑格尔的做法,但他的仇恨是因为他认为黑格尔是一个伪哲学家,他将追求个人利益的提升置于真理的推动之上。

(9)、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纯存在”开始的。“纯存在”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它是一个最简单、最贫乏、最片面,然而也是一个最普遍的概念。逻辑学以它为出发点,意思是想表明,“纯存在”是“绝对理念”的潜在或萌芽,概念的自己运动自然会把它自己的丰富内容揭露出来。在他的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中包含着这样一个“合理的”思想,即认识根本上是从“无知”开始,是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的转化。

(10)、(1)主奴关系意识是人的欲望冲突不可调和的产物。

(11)、一般说来一种极性确定了,它的对立面也就确定了。但是某物的对立面並不是他物。他物是某物的补。有无限多的他物,他们只是与某物有差别的事物。张三与李四就是如此。“关于"差异就是矛盾",毛泽东与艾思奇有过爭论,不过其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看,艾思奇在《哲学与生活》一书14页中写道:“差别的东西不是矛盾,例如笔,墨,椅子不是矛盾。但如果懂得推移和变化的原理,就知道差别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倘若某两件差别的东西同时同地在一起并且发生互相排斥的作用时就成为矛盾了。”毛泽东批注道:“‘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差别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艾的说法是不妥的。”接着1937年9月,即写完矛盾论一个月后,他写了一封信给艾思奇说,“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今日何时有暇,我来看你”你看,他们讨论问题多么客气!现在看来他们两人都认为,差别在一定条件下才是矛盾,这个条件就是我们上面反复说的差异成为矛盾的三条件。可见差异比矛盾普遍,是不能得出“故差别就是矛盾”的。据我所知,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科书中正式提出“差异就是矛盾”这个命题的,首推毛泽东的《矛盾论》。当时被斯大林圈定为苏联标准哲学教科书的是米丁等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他们都只说到这一步:“德波林描绘着一个完全机械的表式,根据这个表式,我们首先遇到简单的差异,然后发现对立最后才见到矛盾。他们不了解,在每一差异中都包藏着矛盾。”(29)毛泽东在参考这本书写《矛盾论》时加上了这一句:“德波林学派这类见解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30)现在需要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根源在于黑格尔混淆差异与矛盾。所以乌杰曾经说过黑格尔误导了许多哲学家三百多年我们并不反对对立统只是认为它不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規律。差异统一或差异协同比它更普遍,对立统一只是差异同一的一种特殊形态。在我国,时任包头市长的乌杰1988年提出这个问题,我当时就表示支持(刊登在《哲学研究》1989年第二期上)。在距离思想解放的80年代渐行渐远的几十年间,哲学家们和意识形态家们几乎没人理会,我想现在应该到了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12)、(2)主人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因此主人意识不是自主意识,主人也是奴隶。

(13)、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除了娱乐的功能,背后还包含着一种生命体验、一种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艺作品背后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14)、所以如果自相矛盾被看作是正确的辩证法,则可以为任何论题做出辩护,说“江青是迫害老干部的杀人犯”是对的,而说“她是文化大革命的伟大的旗手”,也同时是对的。“放屁是正确的”这是对的,同时“放屁是错误的”也是对的。所以P&P从形式逻辑上看是个永假命题。为了避开这一点黑格尔和他的继承者必须向形式逻辑进攻。前面说到恩格斯主张常数数学以及研究静止状态时运用形式逻辑,而高等数学以及研究生命与运动状态时运用辩证逻辑。不过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概括得最为简练。

(15)、虽然以客观精神的辩证运动为内容的本体论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精神在先,人的意识在后,这只是从存在的顺序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认识的顺序而言,则是人的意识在先,绝对精神在后,因为绝对精神只是在人的意识发展到最后阶段才呈现出来。这样,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就成为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也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因此,本体论、辩证法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16)、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而是一些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神秘主义的最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讲究悟性、慧根,这就是神秘主义。

(17)、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矛盾是存在和思维的根本原则。

(18)、布兰顿在分析语境中使用黑格尔的“承认”概念所招致的批评是多方面的。许多黑格尔的研究者认为,布兰顿错误解读了黑格尔看待社会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因为它强调社会性的优先性而违背了黑格尔哲学强调理性对社会性的首要性。在批评者的视角中,布兰顿的这种理性后置性的危害是双重的:其如果理性是通过社会承认过程而规定的,所有参与承认性资格的对话过程的个体都是“伪装自主”(pseudo-autonomy)的主体,那么这种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自主性的话语实践如何能够确定规范及其效力?其这种解读与黑格尔文本有抵牾,意味着对经典文本的无视甚至擅加篡改。实质上,这种批评从总体上反映出当代黑格尔研究圈中对黑格尔进行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解读的竞争性关系。对布兰顿作出上述批评的研究者认为,如果布兰顿理解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与真无限概念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作用,他就不会错解黑格尔的真正哲学意图而对其做出这种非形而上学的解读,因为真无限概念能够说明思想的自发性且能够解释真正的自主,从而也就确立起理性对社会性的首要性,并最终说明整个黑格尔体系所承载的雄心壮志。而赞同布兰顿观点并认为他的工作对于推进分析哲学和黑格尔研究至关重要的学者而言,上述批评只能被看作对布兰顿哲学雄心的不理解或只是从细枝末节处去纠缠而远没有窥见其哲学全貌。

(19)、(1)自律理性是把自律的理性即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的伦理观。

(20)、首先,哲学必须与时代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那种与时代无关的抽象理论似乎适应所有的时代,其实对所有的时代都是不适用的。

5、黑格尔的哲学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

(1)、黑格尔认为知觉是对感性多样性进行综合并加到事物上面的判断知识。它的特点是用一般概念来把握个别事物,是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过程。

(2)、(2)和他的真理观一样,黑格尔也把哲学史看作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在他看来,在哲学史上最初出现的哲学系统,其内容总是比较抽象、比较贫乏的。后起的哲学系统一方面是对它以前的哲学系统的否定,同时也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提高,包括了以前一切哲学系统的根本原则,因此,在内容上必定是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

(3)、黑格尔认为谢林的这种做法是“对感性事物行使暴力”,是夺去了辩证法形式的“生命和灵魂”,从而只能使它丧失威信。他对谢林的“绝对”加以辩证的改造,把它从非理性的宇宙精神改变成为逻辑的宇宙精神,从它逻辑地系统地推演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在内的宇宙万事万物来。

(4)、虽然黑格尔和谢林一样认为,“绝对精神”是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早已永恒存在着的某种宇宙精神,但在谢林那里,它是一种盲目的精神力量,具有非理性的性质;而在黑格尔那里则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精神,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宇宙精神。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都看作“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

(5)、要而言之,上述三条黑格尔关于哲学史与哲学关系的表述,并没有“哲学史是哲学”或“哲学是哲学史”的意思,而只是从他自己所理解的“哲学”性质的角度来阐述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与性质,并将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与性质规定为是哲学研究本身,而不是其他。换句话说,如果哲学史的研究不是在从事哲学本身的研究,那他就不配享有哲学史研究或哲学史的称号。实际上,从黑格尔对当时流行的一些哲学史研究方式的蔑视与颇有点刻薄的批评中,也可以佐证上面的说法。他说:“我们并不缺乏卷帙繁多、甚至学问广博的哲学史,在这些哲学史里,他们所费力寻求的关于哲学实质的知识反而没有。这样的哲学史家有点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一切的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却没有透进它们的头脑。”(同上,第5页)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不认同,甚至批评黑格尔关于哲学史研究任务与目标的规定,因为,“哲学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另一个任务是还原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的面貌。这一类型的研究对于哲学创造而言也许没有多少必要性,但对于思想史追求历史真相而言则是必需的(不管这一真相是否能真的完全达到)。黑格尔虽然强调了哲学史研究的科学性,但在他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体系里,“科学性”一词似乎还缺乏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里所包含的对经验历史真相的把握这一思想内涵。

(6)、(1)他们对于什么叫做静止没有做出概念的分析,就使用它来做出种种推论。其实,所谓静止,指的是无论怎样短的时间间隔里物体质点只在一个地方。所以,说“某一个时刻在某一个地点”不能说它是静止,而在“另一个时刻它又在另一个地点”不能说这表达的是静止的总和。在黑格尔的时代,微积分还没有建立在极限论和实数连续统的基础上,至少对于黑格尔来说,情况是这样;他不知道无穷数列可以收敛到一个极限点,他才犯了这个错误,至少在科学上是这样。

(7)、黑格尔认为“本质”是指本质在自身之内的反映,即是纯粹映现在思维中的抽象的本质,是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现象”是本质表现为它的对立面,即借事物而表现,这时本质是通过他物反映自身。“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是本质的实现,现实只表现自身,外化其内在本质,不复表现他物,因而是最深刻含义的本质。黑格尔的这种唯心主义结构是要表明“本质”这个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自己的运动。但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合理的”猜测,即人类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8)、在谢林那里,由于他主张“无差别的同一”,他提出的“同一——差别、对立、矛盾——同一”的辩证形式,就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公式,差别、对立、矛盾既不知是怎样从同一来,也不知是怎样回到同一去的。而黑格尔认为,精神,即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的运动,是有其固有的形式和“节奏”的。这就是他对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辩证发展思想加以重新理解和改造而提出来的“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三段式”

(9)、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有动力和活动。”针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贬低矛盾的观点,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

(10)、黑格尔矛盾辩证法有两个论题:(1)运动的本质就是矛盾,“某物之所以运动是因为它在同一个‘此刻’在这里,又不在这里。”(2)存在的本质就是“某物”(Something)与“他物”(Others)的对立统一。因此Something和Others可以归纳入对立统一的概念中,从而使对立统一成为哲学本体论的基础或普遍规律。从逻辑和科学哲学的的观点看,第一个论题完全违反数学哲学的公认的点、线、面等理性抽象原则,并导致任何命题都是真的那种诡辩论。第二个论题混淆“差异”与“对立”的概念,陷入亨普尔归纳悖论,顾德曼蓝-绿悖论不能自拔。这两论题是黑格尔的致命伤。由于许多年轻教师同时教授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将这两门学科结合起来,分析清楚这两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