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巴金原名怎么读字怎么读125句

2023-12-04 11:23:4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巴金原名字怎么读

1、巴金的原名的读音

(1)、这时候,巴金想起了,既然是小说,既然是文学作品,就要用像样的笔名。李尧棠,这个本名自然不如意,也表达不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学气氛,更不能表达自己的志向。

(2)、两千年的中日关系史,是一部互拆互补的历史。日人拆补在前,善莫大焉。国人行于后,至今羞答不前。于己于人,何益之有?

(3)、第二年秋天我从日本回来,有一天黄源同志为了“译文丛书”的事情在“南京饭店”请客,鲁迅先生和许景宋夫人都来了。他瘦了些,可是精神很好。他因为“译文丛书”和他翻译的《死魂灵》第一部就要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刊行感到高兴。……那个时候我正计划编辑“文学丛刊”第一集,我对他说:“周先生,编一个集子给我吧。”他想了想就点头答应了。……这就是他的最后一个小说集子:历史短篇集《故事新编》。

(4)、1938年,2月,写完《春》。3月,参加文协,被选为理事。

(5)、李晨风导演的第二部小说《春》(1953),主轴戏依然是较传统的大哥觉新,这一次表妹周蕙(白燕饰)对他暗恋,他竟懵然不知,但为时已晚,觉新的小儿子染病,他不敢请西医,竟使儿子白白夭折。这段戏不仅牵涉到家庭伦理,而且更表露出觉新在性格上的弱点,他的拖延和犹豫不决,如在另一个导演手下会变得无聊可鄙,但李晨风的平淡处理手法和吴楚帆的出色演技,却引起观众同情。

(6)、据笔者有限的阅读视野,这应该是关于雅克·邵可侣之女最清晰的线索了。

(7)、1977年,任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8)、巴金此时写的就是他的处女作《灭亡》。《灭亡》寄回国内,在《小说月报》上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巴金,一个新的名字出现在文坛。他绝对没有想到,投身社会革命的热情和初衷,会因此而改变。

(9)、巴金 《新生·五月十九日》:“一群号兵在凉亭里挣红了脸吹着铜的号角,吹出不和谐的声音。”

(10)、雅克接过话茬:女儿把姓改成孙,也是誓与父母断绝关系的姿态,“她也拒绝与我通信。即使我写完寄出去,她也会直接把它给我寄回来。”雅克最后见到女儿是她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到学校见她,她说不想见我……从那至今,我们一次都没见过面”。

(11)、“严格地批判自己,忠实地去走生活的路,这就会把你引到真理那里去。……”

(12)、1937年的美丽的西湖,一条小船上坐着几个焦虑的男子。他们是巴金。此行不是为了欣赏美景,而是为营救一个姑娘而来。几天前,巴金在上海收到姑娘的求救信。信中说,她读了巴金的作品,离开了家庭来到杭州,投奔一位亲戚。谁知她发觉这位亲戚却与庙中的和尚私下串通,她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她希望巴金假装她的舅舅来搭救她。

(13)、巴金喜欢喝茶,却没有太多讲究,家家户户都有的白瓷杯,就是他的茶具。泡的方法也简单,和农夫村妇一样,抓把茶叶,用开水一冲,味道自然也很一般。而且,巴金喜欢把茶叶顺手丢在书柜里,这样一来,茶水就有了油墨的味道,外人实在难以下咽。

(14)、“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5)、如今,这里的大门随时等待着它的构想者巴金前来推开。

(16)、高老太爷之死。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产生另外一种复杂的意味。

(17)、学者们大多认为《寒夜》是巴金生平所著最好的小说,既写实又不过于温情,而且对于战争时期重庆的日常生活细节有极为细致入微的描写。巴金自己事后回忆说:“《寒夜》中的几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件等等却十分真实……整个故事就在我当时住的四周进行,在我住房的楼上,在这座大楼的大门口,在民国路和附近的几条街。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生病……这一类的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一种临场直接感,在小说中十分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甚至小说第一章卷首有关汪文宣躲警报的场面都是巴金“在执笔前一两个小时中亲眼见到的”。

(18)、多年后,芹泽去巴黎探望雅克夫妇。席间,曾不揣冒昧地问道,“当初为什么被要求离开中国”?雅克答道:“说实话,我们也不知道。除了是具有法国国籍的外国人以外,我也想不到别的原因。……反正,对中国来说我变成了多余的人。我也想开了,既然如此,就回国吧。”

(19)、巴老先生是一个积极的执行主义者,走出作品,以人格为帆,以行动为舵,去真真正正地做一些实事。巴金当年曾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搁浅,然而在2005年元旦,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由民间力量兴建的文革博物馆正式开放,这正是源于巴老先生的启示。巴金生前兼任数个社会职务,却始终把对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与救助置于首位,为弱势群体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20)、有意思的是,巴金第一次注意到死亡,感受到死对自己心理的影响,是一只公鸡的被杀。那时他很小,是在四川的广元县,父亲在那里做县令。这棵现在郁郁葱葱的大树,据说就是当年县衙门的所在地。巴金和父母便住在这里,与他相伴的有兄弟姐妹,也有一群鸡。

2、巴金原名怎么读字怎么读

(1)、除此之外,巴金回忆还与鲁迅见过数次面,每次都非简单应酬。第一面是:

(2)、“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前的遥远的旧梦。”

(3)、薛伟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4)、一部《激流》三部曲,写出了一个个美丽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从1928年写完《灭亡》时起,开始使用笔名“巴金”,沿用至今。

(6)、“她让上海戏剧学院狂妄派学生突然袭击,揪到作协分会去的时候,在我家大门口上还贴了一张揭露她的所谓罪行的大字报。幸好当天夜里我儿子把它撕毁。否则这一张大字报就会要了她的命!”这是巴金不堪回首的回忆。

(7)、我和老徐的两部《随想录》手稿本上的签名,成了巴老最后的“绝唱”

(8)、他承认自己人生的坎坷和艰难,但支撑他与命运抗衡、执着地走向生命终点的,永远是对理想的热爱和坚信:

(9)、尧,读音(yáo),声母y,韵母ao,声调2

(10)、一九三四年我去日本之前,十月初文学社的几个朋友给我饯行,在南京饭店定了一个房间,菜是由餐厅送上来的。鲁迅先生那天也来了。他好像很高兴。

(11)、“我写了一天的信,寄到各处去,提出我对那个‘金圆国家’的控诉。但是我仍然无法使我的心安静。我又翻出那个练习本把我的心情全写在纸上。一连几天里面我写的《杀头的盛典》、《两个世界》和《决心》三章,又写了一些我后来没有收进小说里的片段。”

(12)、广东的这棵大榕树,因巴金的描写而出了名。三十年代初,巴金来到这里,游览之后创作那篇著名散文《鸟的天堂》,从此,这里的人们便称它“鸟的天堂”。在那次旅行中,巴金来到朋友们主办的乡村师范,与学生们举行了一次谈心会。看着这些年轻的学生,巴金倾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他不善演讲,但他的真诚仍然感动了学生。

(13)、“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从母亲那里,从卢梭那里,从克鲁包特金那里,从托尔斯泰那里,从许许多多思想家、人道主义者那里,巴金学会如何认识生命的真谛,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

(14)、巴金从小就对死很敏感。一次次生命的毁灭,改变着他对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 

(15)、老舍认为喝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觉得不解渴。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

(16)、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7)、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8)、雅克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中国革命。却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迫孤独地回到巴黎,国内环境已大变。居无定所,生活拮据,且无时无刻不思念在中国的女儿。战后,出于老友的情谊,芹泽多次以日本笔会的名义,试图通过中国作协系统,说服雅克的女儿回法国与父母团聚,巴金、冰心、刘白羽等作协领导均曾受到过芹泽的请托。作协方面也确实做过努力,但终未果。1961年11月5日,中国作协致芹泽的信中写道:

(19)、 ——11月25日是巴老的生日,出版社每年赶在这个时间点上为他出版的新书明显比其它月份要多得多,在我收藏的巴老的签名本中日期在11月份的书就不下十几本。在这些“寿书”中,数华夏出版社1993年11月为贺巴老90华诞而出版的《随想录》线装本装帧最为考究。这部用秋香绿作底色、间以白色夹金线的蜂窝形小方格和红色小圆块织锦缎作函套的书,给人以华丽端庄之感,在函套上有冰心秀丽而有张力的墨迹“巴金随想录”,书名的下方还钤有冰心的名章,使整部书更增添了优雅别致的韵味。

(20)、毛泽东嗜好茶叶和香烟,尤精于品茶,终身不离茶水,曾写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咏茶名句。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回忆说:毛泽东每天睡觉醒来,洗脸后就开始饮茶,一边喝一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客人总是吩咐警卫员沏茶相待。他喜欢喝杭州龙井茶,饮茶习惯很特别,不仅饮茶水,还将杯中茶渣放进嘴里咀嚼吃下去,总是吃得津津有味。他的吃茶习惯,是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农村养成的。

3、巴金的本名怎么读

(1)、“第二年秋天”是1935年秋。查鲁迅1935年9月15日日记,果然有“河清邀在南京饭店夜饭,晚与广平携海婴往,同席共十人”的记载,时间上完全吻合。这次聚宴十分重要。当时黄源(河清)协助鲁迅编辑“译文丛书”,而巴金和吴朗西合作,刚刚创办了文化生活出版社,计划出版“文学丛刊”。正是在此次晚宴上,巴金得到了鲁迅的全力支持,鲁迅决定把“译文丛书”和自己的最后一部小说集《故事新编》均交给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故事新编》列为“文学丛刊”第一集第二种。而参加此次聚宴的“十人”,黄源在《鲁迅书简追忆》(1980年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版)中也已有详细的回忆:

(2)、 ——那天,我们几个工作人员在虹桥机场替代表团办完出境等手续后静静地等候在一边,大家心里都存有一个与巴老合影的念头。此时,巴老正在贵宾室与同机出访日本的周扬等友人叙谈。没过多会,在侄女李国煣的搀扶下巴老走了出来。原来,不知谁把我们的愿望“透露”给了巴老,只见他拄着手杖一摇一摆笑盈盈地直接走到我们中间,等候了多时的摄影记者迅速地对准镜头按下了快门。这是我第一次面见巴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没想到只过了20多天,老徐给了我一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初版本《真话集》,说这是巴老送你的书。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打开一看,只见扉页上赫然写着“赠陆正伟同志,巴金,八四年六月”,心里不由涌起一股热流。

(3)、例子;《儒林外史》第二三回:“你芜湖长房舅舅,路过在这里看你,我留他吃了个饭。”

(4)、1927年至1928年巴金旅居巴黎求学期间,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8年8月,巴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祖国,给当时在上海开明书店门市部工作的友人索非,征求他的意见。索非将这部稿子介绍到影响广泛的《小说月报》。其时,《小说月报》的编者郑振铎赴欧洲游学,临时由同是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叶圣陶、徐调孚接替。叶圣陶和郑振铎同是文学研究会的主干,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的活跃人物,当叶圣陶接读《灭亡》原稿时,很为这位陌生的作者高兴,决定尽快刊发,连载四期。该刊1929年4月号(第20卷4月号)叶圣陶以记者的名义所写的《最后的一页》中说:“巴金君的长篇创作《灭亡》已于本月号刊毕了,曾有好些人来信问巴金君是谁,这使我们也不能知道,他是一位完全不为人认识的作家,从前似也不曾写过小说,然这篇《灭亡》却是很可使我们注意的,其后半部写得尤为紧张。”同年12月号(第20卷12月号)编者又以记者名义写了《最后一页》,再次推荐这部小说,说本卷刊了两部长篇:巴金的《灭亡》和老舍的《二马》,“这两部长著在今年的文坛上很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极博得批评者的好感,他们将来当更有受到热烈的评赞的机会的”。

(5)、1923年巴金(后排右一)离家之前与继母和弟兄

(6)、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却让敏感的巴金第一次对死亡有了深深记忆。

(7)、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8)、1981年巴金《致〈十月〉》一文发表,文中又表达了他对叶圣陶知遇之恩的感激:

(9)、一天夜里,他梦见样板戏里的“英雄”要掐他的咽喉,从干校的床上掉下来。

(10)、更难能可贵的是,片中的日机轰炸镜头,剪自新闻片段,十分逼真,另片头的躲警报镜头也拍得认真,并不偷鸡摸狗,在当年(五十年代)香港的贫乏物质条件下,把炮弹落地、群众惊逃的场景处理得如此真实,并不容易。李晨风的场面调度手法不着痕迹,类似荷里活经典片的风格,在人物的刻画上更见功力。吴楚帆这位中联当家小生,在造型上十分适合演五四知识分子的角色,本片中他的演技自然而毫不造作,把巴金笔下的小人物亲切感表现出来了。白燕演的汪太太树生也十分称职,但表现最佳的却是饰婆婆的黄曼梨,尖酸毒辣,出色之至,胜过演此类角色的所有国语片明星。

(11)、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2)、狱中的凡宰地给巴金回了两封信。青年巴金为之兴奋。

(13)、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肥效流失。抢救流失的文物。

(14)、从第一眼看到死亡的阴影那天起,巴金就更加珍爱生命,他一生探索着生的意义。他用笔,用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用人格的自我塑造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一步一步向自己确认的人生目标走着。

(15)、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说:“1952年巴金在朝鲜 开城前线,对志愿军65军582团做战地采访。他作为志愿军慰问团成员,在朝鲜战场待了很长时间,冒着极大的危险,终日在战壕里与志愿军指战员同甘共苦,可以这样说,《团圆》是巴金用生命写出来的。我作为团长兼政委向他介绍我团三打‘红山堡’战斗中2营6连副指导员赵先友和战友们坚守67高地视死如归、壮烈牺牲的事迹。巴金被赵先友等的英雄壮举深深感动,写出小说《团圆》。”

(16)、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7)、重病缠身的巴老在医院里住了四年多了。此间,他面对自己的疾病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地配合医生对他采取的各种治疗。或许有人会问:年近百岁的巴老是靠什么力量闯过一道又一道连常人也难以忍受的难关呢?据我所想,巴老的病能逐渐趋于平缓,一半的功劳应归之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而另一半则是靠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了。他在一生中曾遭受过厄运和苦难,也经历过炮火和硝烟的洗礼,他从未向困难屈服过。在成片成片的废墟和布满弹坑的战场上,为了让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能大白于天下,他奋然不顾地在炮火中穿梭着,把自己宝贵的生命也置之度外。曾经历过这样大波大澜的人如再让他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那么,这一切在他的眼中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18)、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7千多名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儿女,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所共同谱写的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始终回荡在我们心中。

(19)、1)李子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倒卵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黄色或紫红色,是常见水果。

(20)、12月31日前购买为预售,按实际到货时间陆续发货,敬请谅解。

4、巴金原名叫啥字什么

(1)、《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2)、如何可以在事过境迁之后用电影去捕捉这种直接的临场感?这显然是原著小说对电影改编者的一大挑战,况且电影还是在香港拍摄,用粤语发音!李晨风似乎对五四文学情有独钟,甚至比内地导演更烈,尤其难得的是,他改编后的广东话并没有影响原著语言的完整。我甚至认为,李晨风改编的巴金作品——除《寒夜》外还有“激流三部曲”中的《春》——都比国语版好。我刚看过永华公司在四十年代拍的《家》,由卜万苍、徐欣夫、杨小仲及李萍倩四位导演执导,片长两个多小时,沉闷不堪,乏善可陈,比香港中联电影公司出产的《家》《春》《秋》差多了。

(3)、茅盾的长篇小说《虹》也曾被搬上银幕,但拍的却是粤语片,李晨风导演,我在香港电影资料馆看过,觉得成绩尚可,但未能拍出小说的史诗式的架构;小说开头女主角梅行素过长江三峡的场面省略了,整个故事可以看作她——一名年轻知识分子——的感情和革命情绪成长过程的写照,然而影片中却无法表现,仅做到交代部分情节而已,比不上同一导演李晨风演绎的巴金小说《寒夜》(1955)。

(4)、古时军队中传达命令的管乐器,后世泛指喇叭一类的东西。吹响了向高科技进军的~。

(5)、■ 刊载巴金作品《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的《前线报》 *

(6)、有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的嗜好,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热水瓶。老舍颇为开心,赶紧泡好一杯茶,准备慢慢品茗。没想到,刚喝了几口,一个不注意,服务员居然端起杯子给倒掉了,气得老舍大发雷霆:“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其实,这还真不怪那服务员,这是东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人家以为老舍喝剩了,很体贴地倒掉呢。

(7)、邮局订阅双月刊6本,单册224页,单价25元,总价150元。征订代码 4--7

(8)、《四世同堂》英译全稿的发现和《饥荒》的回译(赵武平)

(9)、八十年代,“文革”的阴影仍然让巴金忧虑和恐惧,噩梦也因此而不断纠缠着他。一年春节期间,电视上重新播出样板戏,让他心里恐惧。当天晚上,他就梦见和熟人们又关进了牛棚交代自己的罪行……

(10)、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行前准备,在三月初以巴金任组长的十七名创作人员换上了军装,乘上北行的列车,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歌声开始了都从未经历过的军旅生活。在创作组中除了巴金和写《虾球传》的作家黄谷柳外,其余成员年龄均在四十岁以下。

(11)、——巴老一拿到出版社送来的样书,首先就给冰心大姐在书上签名并附一封长信,托袁鹰捎带给大姐,让她一起分享这份快乐。过了数天,巴老把已题签好的“寿书”送给我时,我喜不自禁地当即将函套打开,只见五册用大红宣纸做封面的线装书显露了出来,格外醒目,给人一片喜气。

(12)、这是一个大舞台。中国d和国家领导人的探望慰问,外国总统授勋,友人相聚,文革红卫兵野蛮的抄家、批判,灰溜溜地接受改造,妻子萧珊被迫害致死,诸多的荣耀、苦难、屈辱、困惑,从这座大门走出走进,在巴金心里走出走进。

(13)、好友许四海是制壶大师,对喝茶很是讲究,实在看不下去老舍这样糟蹋茶叶。于是,他送了巴金一只自制的仿曼生壶,还专程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为巴金表演茶艺。还别说,制壶大师确实有一手,用特别的手法冲泡的茶,还未喝,香味已经在房间里弥漫,巴金喜不自禁,一边喝一边感叹:“没想到这茶还真听许大师的话,说香就香了!”一口气喝了好几杯。

(14)、——1994年11月21日,巴老因忙于译文全集的出版,经常看稿十多个小时,终因劳累过度引发胸脊椎压缩性骨折住进华东医院北楼。浙江文艺出版社刚出版的“寿书”——《家书——巴金萧珊书信集》的样书也只能送到巴老病房里。来送书的出版社社长蒋焕孙另外多带了20本《家书》,原准备请巴老在书上签名后进行义拍,拍得的钱款捐给“希望工程”,当得知巴老须平躺三个月的治疗方案后,只得以盖巴老名章替代了。巴老听说刚出版的《家书》送到了,当即叫我把小林写的《后记》读给他听,虽然病痛在身,但他听得很专注。

(15)、有一次,巴金同创作组的白朗、逯斐、菡子、伊明去战地采访,由于敌机狂轰滥炸,汽车只能改成晚上出发。汽车过了成川,大约走了三个多小时,为了防止暴露目标,汽车熄着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盘山公路上爬行着。在同对面来车交会时,因避让不及,巴金他们的车被翻入了路旁的小沟里,所幸大伙都没伤着,但车却摔坏了,满身泥水的巴金和大家冒雨跋涉才赶到了目的地。

(16)、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7)、我尊敬他为“先生”,因为他不仅把我送进了文艺界,而且他经常注意我陆续发表的作品,关心我的言行。他不教训,只引路,树立榜样。

(18)、随着故事的发展,芹泽回日本养病,雅克则去了中国。在北京和上海等地教书,同时也全身心地投身于中国的社会革命。用克鲁那李桑夫人的话说:

(19)、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20)、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5、巴金原名字怎么读的

(1)、作品《家》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

(2)、1928年回国后,巴金在上海定居下来,和索非住在一处,起初是写短篇或翻译向报刊投稿,后来,编辑们就主动向他索要文章了。1931年,叶圣陶向索非要巴金的稿子,为主编的《妇女杂志》组稿。巴金写了《亚丽安娜》交给索非转过去,很快便又刊出。同年,叶圣陶离开商务印书馆,到开明书店编《中学生》月刊,巴金原是这杂志的撰稿人,也继续为它写稿,但很少有机会见到叶圣陶。1931年至1940年期间,开明书店先后出版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翻译作品《爱罗先珂童话集》等、散文集《点滴》等以及《巴金短篇小说集》前两集。期间,叶圣陶为《海底梦》《家》以及《巴金短篇小说集》第一二集分别做了广告。巴金在《我的写作生涯》中这样写道:

(3)、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4)、我在一些不同的场合讲过了我怎样走上文学的道路,在这里,我只想表达我对叶圣陶同志的感激之情,倘使叶圣陶不曾发现我的作品,我可能不会走上文学的道路,做不了作家;也很有可能我早已在贫困中死亡。作为编辑,他发表了不少新作者的处女作,鼓励新人怀着勇气和信心进入文坛。

(5)、在《随想录》中,巴金也提及,回国一段时间后交友増多,约稿也増多,迫使自己常常用文字做应酬,在这个暑期叶圣陶托其朋友索非带口信给巴金,劝其慎重发表文章。《灭亡》发表出版不久,巴金又写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投寄给《小说月报》,结果被退了稿。叶老有次谈起这件事,他说,有些研究巴金的著作,说《死去的太阳》是被《小说月报》编辑部退稿的,其实就是我决定退稿的,具体原因记不太清楚了,只觉得这个小说不如《灭亡》自己的生活内容多,所以退回去建议他加以充实修改。叶老说,当时他和巴金没有什么联系,都是通过他的朋友索非带话。索非说巴金对退稿没有意见,感谢提了这么多修改意见,后来经过巴金认真的较大修改还是由开明书店出版了。叶老说,巴金最初给他的印象就是谦虚。

(6)、——1984年5月9日,作协负责外事的老徐叫我为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四十七届国际笔会的中国作家代表团送行。八个月前,巴老在家中不慎跌断腿骨住院,但为了增进同各国作家的交流和友谊,这一次病未痊愈就率团东渡扶桑。

(7)、相识相爱历时七年,巴金与萧珊终于在1944年5月8日旅行结婚从桂林来到这里。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不曾办一桌酒席,只是印上一份简单的“旅行结婚”的通知,寄给亲戚朋友。推开位于公园里的“花溪小憩”宾馆大门,这里便成了他们安安静静两人相对的地方。

(8)、现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对电影《英雄儿女》都是很熟悉的,电影中歌颂的志愿军英雄王成的形象也同样铭刻于心。王成的事迹取材于战场上的一次真实的战斗。

(9)、“致巴金”原题为《爱·知·悲伤》,从构成上,可以看作是《人间的命运》的附录,是作者致巴黎时代的旧识——中国作家巴金的一封长信。在这封长信中,芹泽追忆了自己与邵可侣一家从战前到战后漫长的交游,其间穿插了作者自己从青春时代直到暮年的人生经历,勾勒了几个家庭的离合悲欢,从东京到巴黎到上海,从欧战到中日战争,把那场发生于二十世纪前半,超越民族国家和国境,对整个人类社会构成了深刻影响的大悲剧复现于笔端。书一开头,芹泽就把镜头切换到了一个世纪前的巴黎:

(10)、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蔽芾甘棠”,出自《诗经·召南·甘棠》,意思是郁郁葱葱棠梨树。巴金还有其他的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但是只有巴金这个笔名用的最为广泛。

(11)、 刊登于《小说月报》的巴金长篇小说《灭亡》

(12)、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13)、芾:(fèi)小树干及小树叶:蔽芾(形容树木枝叶小而密)。

(14)、晚年的梦,正是巴金现实生活中反思历史、自我忏悔的继续。

(15)、曾任《文艺报》副总编的吴泰昌由于工作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起同叶圣陶多有交往。后吴泰昌根据这段交往经历以及书信、题赠、签名书籍、合影等实物资料写成《我了解的叶圣陶》一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以下为摘发该书《记叶圣陶与巴金二三事》一章中部分内容。

(16)、巴金一直在想用作品温暖读者,一直希望把心交给读者。他没有想到,这一次,他会在现实生活中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向一个弱女子伸出援助之手。

(17)、这篇《巴金写意》,是当年为一部纪录片所撰写的。“写意”,写巴金心中的痛苦,写巴金肩上担负的责任。门、死、生、梦,四个意象,在我眼里,这就是概括巴金百年的漫长一生。

(18)、2003年11月,中国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称号。

(19)、巴金在《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中还回忆,在1935年9月15日黄源宴请席上与鲁迅见面之后,又有一次见面:

(20)、——在我珍藏的巴老签名本中,1998年11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随想录》手稿本上签名的由来,是我最不愿回顾的。此书印刷量才950部,因此上架不久,就销售一空。巴老自己也买了些准备送人,可是那段时间,他的病情不是最稳定,送来的新书只能暂时搁置在一边。我与老徐因参与了此书的出版工作,出版方给每人各送了一部。

(1)、——我收藏了数百册作家的签名本,其中数巴老赠我的数量最多,种类也最全。在他的几十册签名本中不仅有《巴金全集》《巴金译文全集》和选集、专集,还有早期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的多种新版本。仅巴老晚年的主要著作《随想录》就有不下十余种版本,有线装本和排印本;有直排本和限量发行编号本;还有宣纸印刷的大字本和手稿本……我珍视这些签名书,将它们都存放在书橱最显眼也随时能取到的层格内,每当一个人独处时就会去翻看,回想起一次次从巴老手中接过赠书时的情景,心里总觉得暖暖的。

(2)、我常说,巴金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棵大树,如同当年鲁迅也是一棵大树,为年轻的巴金、胡风等人遮风挡雨一样。

(3)、缅怀巴老先生,首先便要把浸淫在其《激流三部曲》、《寒夜》、《随想录》等名作中的人格力量与精神瑰宝发扬并传承下去。笔者看到传媒界及文学界提及巴老先生时,都首当其冲地对提及其“一个人总要说真话”的省身箴言。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反复强调一条简单的为人之道,至少说明在中国社会的长河当中,说真话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4)、还是那个真诚、热情、浪漫的巴金;还是那个用生命拥抱理想、拥有信仰的巴金。

(5)、——巴老与萧珊把两人的通信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萧珊生前珍藏着“李先生”(即巴老)写给她的信,还按时间顺序给这些书信编了号,她心中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编一本她与巴金的书信集。可是,在动乱的年代中信件都被造反派抄走了,到发还时这些信件已经过反复翻阅和审查,并被画上了杠杠和打上了各种各样的记号,因为是“罪证”才未被销毁,得以保存下来。巴老十分珍视这些失而复得的书信,1994年初,他让小林把380余封家书一封封地认真抄写;当《家书》的校样出来时,已步入九旬的巴老又冒着酷暑亲自将37万字的书稿仔细地校阅了一遍。

(6)、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杰出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

(7)、1928年巴金在法国沙多·吉里同詹剑峰(右)桂丹华(左)

(8)、究竟有没有这对“英雄兄妹”的生活原型呢?巴老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每当有人问起他时,他总会笑着说:“没有什么生活原型。我这是小说,人物和情节都是创作的。我在朝鲜共生活了一年多,访问过许多战斗英雄,也访问过许多文工团员。没有听说过兄妹在朝鲜战场相见的事,更没有访问过兄妹俩。”从巴老的话中能听出,兄妹俩是无数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某一个具体人,它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艺术形象。

(9)、这是巴金名字首次出现在鲁迅日记中。这次见到鲁迅,巴金的印象特别深刻。1956年10月,为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巴金发表了《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其中两处写到与鲁迅的见面:

(10)、《我了解的叶圣陶》,吴泰昌/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1月

(11)、冰心:巴金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他的可佩之处,就是他为人的‘真诚’……”萧乾:“巴金的伟大,在于敢否定自己。”

(12)、在朝鲜,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我们会见彭司令员》一文在国内各大报上发表,在家中的萧珊见到后心情是多么的激动啊!看完后,她当即就给已分别两个多月的丈夫写了信,在信中说:“……我记得曾在《我们会见彭司令员》一文中读到:‘我们连飞机、大炮都不怕,难道还怕这些小虫吗,’这些英雄使我感动。你是有责任使他们永存!开城那篇文章国内已经见到(真巧,《人民日报》五月一日登出这篇文章,我闻到开城初春的气息,你知道我多高兴!)但平壤那篇怎么没有看到呢?我真想能读到那篇反细菌战公开信的全文!……”没过多久,萧珊又在给巴金的信中说:“……朝鲜,那个我多么陌生的国土,现在对我变得多么亲切,因为在那些亲爱的志愿军同志们中间还有你,我的朋友。别忘记我是在等待你的长篇小说,我了解今天你所有的活动都是小说的一段、一页……”身在异国他乡的巴金,每次只要听到或看到有打胜仗的消息就写信告诉萧珊,让她也分享自己的一份喜悦。在信中他曾告诉萧珊说:“……离开连队的那天,前面打了一个小胜仗,敌人两百人左右攻一个山头,被我军一个班打退了。敌人伤亡几我们伤亡三人,后来敌人报复,大炸我们前三天去看过的一个较高山上的阵地,被打落两架飞机。轰炸时我们在另一处山头看见……”他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的战争题材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王蒙:“他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也是榜样。”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14)、《收获》长篇专号单册35元,(秋卷+冬卷)两册一起购买,优惠至68元,包邮。

(15)、如今巴老先生乘鹤西去,将“说真话”概括为其精神的真谛,或许最恰当不过了。但在笔者看来,那充其量只概括了一半,而把重要的另一半给淡漠了,那便是——“执行力”。何为“执行力”?顾名思义就是把想干的事干成功的信心与能力。我们经常说“求真务实”,“说真话”是求真,而“执行力”则是务实。没有了身体力行的务实作风,真话说多了,往往成了一种口头主义的形式泛滥。

(16)、与巴老仅机场匆匆一面,半年里却两次收到他的签名本

(17)、“雅克的声音颤抖着。他妻子似乎不想让我看见她哭泣的样子,就急着跑到厨房去了”。可芹泽却注意到:“雅克和妻子始终都没有说出一句批评新中国的话。”

(18)、——翌年2月5日上午,我把两部书带到巴老病房交给小吴,告诉他书先放着,等巴老身体好些时再请他签。坐在轮椅上正戴着氧气面罩吸氧的巴老听了没吱声。吸过氧后,我像往日一样找来当天的报纸开始给巴老读起报来,正读着,轮椅上的巴老突然说道:“把书拿来。”我知道巴老所指的就是我刚带来的那两本书,忙对他说:“巴老,此事不急,马上要开饭了,过几天再签。”但此时巴老执意要签。正僵持不下时,勤杂工把饭菜送来了,巴老见后说:“不签好,我不吃饭。”我和小吴见巴老有些生气了,赶紧取来书和笔,又拿来巴老看书、写字用的小木板搁在轮椅上,摇高轮椅让巴老坐起来。那几天,巴老精神极差,只见他握笔似有千斤重,笔尖在书上不住地打着转,笔画曲曲扭扭,连自己常写的“金”字都是经过几次涂改后才写成,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两本书上的13个字足足花了半个小时。这时,我只能无奈地站在“书桌”旁,既帮不上忙,又无法阻拦,心里真着急啊,以往看着巴老给自己签名时的那种美滋滋的感觉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19)、编者按:巴金一生著作等身,经改编后搬上荧幕的电影也数不胜数,李欧梵教授在本文中聚焦于巴金小说的粤语电影,用简明扼要的笔触展现粤语片对原著出类拔萃的改编和精确的艺术再现。

(20)、巴金把母亲称作“我的第一个先生”。母亲教她爱一切不管他们贫或富;母亲教她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母亲教她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仆人……巴金记忆中,母亲永远对他温和地微笑,让他感受爱的温暖。

(1)、“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唯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2)、“我在生活里找不到安宁,因此才到梦中去找,其实不能说去找,梦中的安定原是自己来的。然而有时候甚至在梦中我也得不到安宁。我也做过一些所谓噩梦,醒来时两只眼睛茫然望着白色墙壁,还不能断定是梦是真,是活是死;只有心的猛跳是切实地感觉到的。但是等到心跳渐渐地平静下去,这梦景也就像一股淡烟不知飘散到哪里去了。留下来只是一个真实的我。”

(3)、经过反复推敲、斟酌,他们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中的灵魂。在小说《团圆》中,巴金在描叙王成时所花的笔墨不多,只提到了在一次××山阻击战中,军政治部主任王东到××团,这个团奉命坚守××山,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正急需增援时,王成同其他六位同志站出来坚决要求上前线。王主任看着王成的相貌,觉得非常面熟,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后来突然间记起来了,就跑出去找他,他果然就是后楼王复标的儿子。王成也认出了王东,还清晰地回忆起王东原来的名字。王东从王成的口中知道了王芳参军后也来了朝鲜。后来,这个团完成了阻击任务,可王成却英勇地牺牲了。

(4)、棠梨,通称杜树。落叶乔木,果小,味涩,无食用价值,可作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

(5)、——巴老虽长年住在医院里,到了晚年他的记忆力仍是超强的。1995年12月,巴老对我说,家里还有几本《巴金全集》的书也送给我,我听后自然很高兴喽。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一版《巴金全集》不仅时间拖得很长,而且零打碎敲地每年几本几本地出,等出齐需好几年。所以,家里零散的还剩些。巴老让护理员小吴趁每天回武康路家吃晚饭之际把书带到医院来,还告诉他书放在二楼的具体位置,小吴“按图索骥”一拿就准。头两次还算顺利,找到了六七本后,小吴说再也找不出来了。已有一年多没回过家的巴老看了看说,还有几本,再找找。果然,小吴在原来的书堆里又找出了好几本。最后,我数了数前后共给了我12本,巴老在其中的第二十一卷、二十六卷上为我分别签上了名。虽然巴老在2000年又送我一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的精装本《巴金全集》,但我仍非常珍惜这套既不全又是平装的“《巴金全集》”,因为此书中蕴涵着巴老对我的关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