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带有谐音字歇后语91句
带谐音字的歇后语
1、带谐音的歇后语10条
(1)、三十年的纺织娘--老油(蚰)嘴,(评评粘网的老蚰蚰如何?)
(2)、簸箕里的蚂蚁——条条是路;条条是道;路子多
(3)、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4)、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5)、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6)、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7)、狗长犄角——洋气(谐音字为“羊”→“洋”。)
(8)、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9)、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10)、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11)、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12)、虫子钻进核桃里——假充好人(仁);冒充好人(仁)
(13)、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
(14)、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15)、《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旳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旳带有幽默性旳话语。通常有两种:
(16)、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17)、今天交作业的时候告诉我,你今天看了哪本课外书,看了几页!
(18)、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19)、外婆死了儿子——没救(谐音字为“没舅”→“没救”)
(20)、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2、带有谐音字歇后语
(1)、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2)、1西瓜地?Y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4)、 三九天送皮袄——( )
(5)、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6)、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7)、今天的谐音梗,同样也是利用一音多义的语言单位制造出来的,和之前的双关修辞和民俗谐音本质相同,用法略有区别。首先,谐音梗往往只有谐音,没有双关。也就是说,字面意义本身没有表达价值,只是利用同音关系带出隐藏的意思。比如“镖局帮妖怪运送盐的时候需要很多辆马车,因为妖盐货重(妖言惑众)”,在这个谐音梗里,“镖局送盐”之类只是一个铺垫,是没有表达价值的,真正的表达重心在于谐音的“妖言惑众”。这有点像谐音歇后语,比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此类谐音梗如果凝固下来,为大家所接受,也有可能会变成新的歇后语。其次,谐音梗没有民俗心理基础,既不是祈福也不是禁忌,只是一种语言游戏。比如网上流传的“土味情话”很多就利用了谐音梗,“三十晚上的鞭炮再响,都没有我想你那么想”,“响”谐音“想”,纯粹就是一个搞笑。
(8)、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9)、卖虾米不拿秤——抓瞎(谐音字为“虾”→“瞎”)
(10)、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11)、教材中出现的歇后语都是谐音。它的特点是借助同音或近音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谐音的字词有:照旧(舅)、无(吴)用、净是输(书)、开动(冻)了、有言(盐)在先、名(鸣)声在外。
(12)、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13)、1唱戏的骑马——不行(谐音字为“步行”→“不行”。)
(14)、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15)、老太婆上鸡窝--------笨蛋。(奔蛋)。
(16)、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17)、在研究歇后语旳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旳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旳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18)、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19)、 小组讨论,填写使用谐音的注意指南。
(20)、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3、带谐音字的歇后语十句
(1)、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鸳鸯)
(2)、解释:孙悟空是石头变的猴子,不是“人”,谐音“仁”。
(3)、1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谐音字为“老石人”→“老实人”)
(4)、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5)、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作者)
(6)、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7)、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8)、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9)、1货轮出了海——外行(谐音字为“外航”→“外行”)
(10)、孔夫子搬家 从来不出门
(11)、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12)、10唐僧的书——一本正经(谐音字为“一本真经”→“一本正经”)
(13)、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14)、外婆死了儿子——没救(谐音字为“没舅”→“没救”)
(15)、针尖尚挑毛巾--------不足为奇。(不足为旗)。
(16)、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尤其是一些诗作)
(17)、张天师过海不用船----自有法度。(自有法渡)。
(18)、●.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19)、怀里揣棉花——软心(谐音字为“暖”→“软”)
(20)、王八中解元----------规矩。(龟举)。
4、带有谐音的歇后语有哪些?
(1)、长竹竿进巷道——直来直去;直进直出;直出直入
(2)、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3)、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4)、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王熙凤)
(5)、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比喻和会意,现将有关四大名著中的故事和人物的歇后语收集如下:
(6)、裱糊匠开糟房(酿酒作坊)——酒少话(画)多
(7)、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谐音字为“无发无天”→“无法无天”)
(8)、 ②歇后语可分两类:一种是推理式的,还有一种是谐音式的。
(9)、前面几张难,后面的容易点,根据自己的水平来选择
(10)、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11)、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12)、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13)、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14)、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15)、如果您喜欢本文,喜欢满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满族文化、热爱清史。
(16)、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17)、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18)、●.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19)、1猴子学走路——假惺惺(谐音字为“假猩猩”→“假惺惺”)
(20)、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5、带谐音字的歇后语 同学
(1)、钝刀破竹------------想不开。(响不开)。
(2)、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5)、 贾宝玉:谐音“假宝玉”,表明了他是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妙玉:谐音“庙玉”,表明了她的身份,是出家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谐音“原应叹息”,暗示了她们可悲的命运。
(6)、32)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7)、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他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8)、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最不喜欢人只念到七!)
(9)、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10)、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11)、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