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儒家思想精髓6个字在现代的体现97句

2024-02-16 03:38:2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儒家思想精髓6个字

1、儒家思想精髓6个字恕

(1)、“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就是舍得给予的意思。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2)、孔子倡导的“礼”与“仁”,是儒家的基本要求,今人做了全盘保留,宣扬“知礼”和“仁爱”,并以道德高尚来弘扬人的品质。

(3)、儒家思想精髓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义”是孟子的思想核心;“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4)、这便涉及孔子的“乐教”。一般认为,孔子的“乐教”是指音乐教育。这一认识其实是片面的。毫无疑问,“乐教”包含音乐教育,但并不局限于音乐教育。

(5)、孔子的思想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化。

(6)、第二节 中国儒学在朝鲜本土化的完成             

(7)、正是因为孔子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弟子坦荡与快乐的君子人格,自觉地将勤奋与快乐作为“为学”与“为人”的基本准则,“孔颜乐处”才在儒学教育中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位置,孔子的“乐以忘忧”和颜回的“不改其乐”才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8)、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9)、(拼解鲁班锁)同学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探究学习鲁班锁的精良制造及结构。解拼鲁班锁,让学生亲身体会古代智慧之精妙,再次体会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辛苦。

(10)、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不用多讲,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义”是孟子的思想核心;“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11)、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南宋形成十三部儒家经典并称的局面

(12)、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满足已经不再停留在有衣穿有饭吃,不再是知足常乐。他们有更多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烦恼,甚至嫉妒仇视别人。

(13)、    作者以现代人在12个领域面临的困惑为线索(生命与人生、家风与家教、孝敬与友爱、学习与教育、社交与识人、恋爱与婚姻、事业与合作、逆境与挫折、心态与修炼、才情与志趣、健康与养生、责任与担当),精选出36个问题与困境(诸如: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传承好家风?子女如何尽孝?孩子不肯吃苦,怎么办?如何构建朋友圈?如何消除夫妻矛盾?遭遇中年危机,怎么办?物欲横流,如何洁身自爱?内心不够强大,怎么办?如何跨越疾病这道坎?养生的秘诀是什么?),针对每个问题,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3个国学锦囊,故名“108人生锦囊”,古为今用,让国学智慧在21世纪焕发勃勃生机。

(14)、儒学的一个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15)、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16)、“寻求孔颜之乐”作为宋明理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由周敦颐首先确立的。这个问题直接将儒生用功的方向,从外驰王霸或寻章摘句转向了彰显心性。

(17)、道家认为,人变聪明了,这个世界就会坏掉。所以他反对提倡什么仁义礼智,认为这就是世界坏掉了之后,为了补救这个世界,才提出来的。

(18)、这样理解,并不是说只有达致“仁”才会有“乐”,也不是说只有“仁体”才是“乐”,而是指出:在“克己复礼”的践行中有“乐”,在“为学”的过程中有“乐”,“为学”与“为人”是互摄互动的,“克己复礼”与“为仁(人)”是相辅相成的。下面就此略作说明,以加深对“颜子之乐”的理解。

(19)、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

(20)、出自《孟子》。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而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荀子主张性恶论,与孟子针锋相对。

2、儒家思想精髓6个字在现代的体现

(1)、“仁”、“义”、“礼”、“智”、“信”,反对“过”与“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谐。

(2)、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3)、朱先生又恐人无下手处,特说出“博文”“约礼”四字,令学者从此用力,真积力乆,自然有得。至于“欲罢不能”之地,则颜子之乐可以庶几矣

(4)、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同时他也渐渐地被全社会所接受,最后得到一定的思想统治地位。

(5)、儒家思想在另外一方面也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开创了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的先河。

(6)、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做事的人,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三心二意,怎么可能做成事呢?

(7)、周敦颐“寻求孔颜之乐”的教授,给少年程颢、程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二程从此不再热衷于科考入仕,而是关心如何学做圣人,追求高境界的生命呈现。

(8)、今天要讲的,是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也就是说,孩子们学国学,最重要的,从小就要注意培养的有哪些精神。

(9)、孔子之所以对“语之而不惰”和“不改其乐”的颜回给予高度评价,因为这符合孔子儒学教育的预期,也体现了孔子儒学教育的精髓。

(10)、中庸之道、以和为贵,这本身就是最大智慧顺应世事伦序,放大到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上说,能够促进社会维护社会,让万事万物尽快纳入正常秩序,充分发挥出了人类智慧的能动性,促进了社会进步,维护了社会正常的快速的发展秩序。

(11)、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圣人权威丧失。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时,近代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12)、孔子这些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在世界思想文化中,也有一席之地。孔子是我们值得纪念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让他从神恢复到人,或从妖魔化的鬼恢复到人,对于正确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及其重要,一味歌颂和一味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态度。

(13)、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一般说来,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最简单最主要的意义。

(14)、学国学,普及中华文化,中心的目的和要求是学做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5)、我们必须看到孔子的思想与后来的统治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儒家思想也不是完全一样,儒家的发展也无不打上了为了维护君权、加强对老百姓统治的烙印。

(16)、课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6小时娓娓道来的精彩讲解,高清视频,附赠精美红木书签,受到各方人士喜爱。

(17)、践行之道: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处理人与己关系的基本原则。要随时随地都想到他人,而不是只想到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把整个群体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是最高的层次。像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不是只考虑个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忧患意识先于整个天下,并把自己的安乐放在后面。这是中国自古传下来的一种精神,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一种价值观。

(18)、此时此刻,就应为明白儒家思想的精髓所拥有的内涵,有着多么伟大的多么美好的预期了吧,为什么要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

(19)、长期的仕宦和讲学实践,让周敦颐非常强调“尊师重道”。在《通书》中关于立师之道多达六七章,如《师》《师友》《颜子》《圣学》《志学》等。他明确提出“师”能“为天下善”的观点,认为“圣”与“贤”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达成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立,让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成为善人。老师应注重传道而不仅限于知识技巧的讲解。故“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20)、理想很重要,信念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坚持很重要,机会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迈开脚去走,不去行动,这一切都将等于零。

3、道家思想精髓6个字

(1)、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和刑两手,即教化和镇压两手。孔子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在实际治国主张方面,孔子提倡“德治”。他的“德治”主张是其“仁”学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推广和具体作用。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2)、第公。阐明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传统叫群己关系。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把个人的利益和群体的利益统一起来,个人发展和社会、民族、国家发展统一。不是单纯地追求个人的发展,而是在整个群体的发展中求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是尽我个人对群体的一份责任。

(3)、前三点讲的都是价值观,说起来比较抽象,都需要有很多具体的规范才能落实。包括尊师重道,对老师称呼时自然不能指名道姓;给长辈写信时要怎么写,都是很具体的东西,也都体现了各种道德的要求。

(4)、“思乐亭”亦名“钓鳌亭”,有勉励生员奋发努力,日后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深海中大鳌之意。

(5)、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6)、道家:创始人老子,他主张寡欲、无知、知足,并提出“无为”的思想,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提倡“以不治治天下”并且要“任其自然”,他沿着老子的社会理想进一步推进,提出了一个与禽兽杂居、不对自然进行任何改造、人类没有私心和欲望、无须任何社会规范“乌托邦”社会;

(7)、践行之道:克己复礼,以礼节之,这是原则;简单的、通俗易懂的要求:有礼貌,守规则,不任性。

(8)、据《孔子家语》记载:“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24)

(9)、和睦地相处,但不相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苟同。指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拒绝苟同,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也是处理不同学术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和基本规律。

(10)、“仁”同时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人格精神,取决于自我而非依赖于他人。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3)又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4)

(11)、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

(12)、同宗华夏民族,同祖炎黄子孙,同处一个文明昌盛国度,彼此之间,亲如骨肉,就必须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伟大美好愿望。

(13)、孔门弟子中有三漆雕,即漆雕开、漆雕哆、漆雕徒父,因此,究竟为何人,也往往所说不一。通常认为是漆雕开。

(14)、   本书为线装古籍版,高档宣纸三彩印刷,西泠印社出版社发行。书中附有郑显理老师创作的书法作品近50幅,并附精美国画50余幅,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为成就事业、教育子女、修炼心态、思考人生、馈赠朋友之思想佳礼,以飨读者。

(15)、孔子最早提出。“名”就是名分,即你的社会角色。实际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要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在家庭,在社会,在单位,在集体,你是干什么就干好什么。孔子讲的正名和周礼相关。后代也把儒学称为名教。

(16)、“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17)、同宗华夏民族,同祖炎黄子孙,同处一个文明昌盛国度,彼此之间,亲如骨肉,就必须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伟大美好愿望。

(18)、儒家不是裹小脚,不是世俗礼仪,也不是愚忠愚孝,这都是后世的俗儒贱儒。所以,有识之人,要学儒,就应该学大儒之道。这才是儒家真正的精华。

(19)、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20)、对于孔子的政治主张,我们可以总括起来说,以忠君尊王为主导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其基本框架是“仁”、“礼”、“德治”次第深入,三个方面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逻辑体系。其基本倾向是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的进步潮流。这种以“仁”、“礼”、“德治”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思想奠定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他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中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但是,由于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很低下,奴隶主阶级虽然没落了,但他所代表的“士”阶层还很孱弱,他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新旧交替的矛盾,反映了地主阶级在蜕变中自身不成熟的矛盾。所以,他的政治思想的主流虽然是进步的,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但也不可克服地存在许多消极、保守的因素。其中充满了许多矛盾。

4、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1)、儒家思想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传统封建社会当中被当成一种物质承担者,而传统的封建社会则把儒家思想当成一种精神的承担者,这样就会使得传统社会逐步瓦解,从而导致孔子的权威丧失。

(2)、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孔子重视弟子的君子人格培养,“成于乐”主要指养成儒家君子人格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向度,即坦荡与快乐。“成于乐”是在长期音乐教育和诗礼熏陶下形成的,它不仅不排斥全面而完整的音乐教育,而且以之作为依托和凭借。这样辩证理解“成于乐”,才能准确把握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丰富内涵及社会价值。(20)

(4)、宋儒的工作比汉儒做的更为出色些。但是,他们的路似乎走的有些偏。并且越走越远逐渐偏离了儒学经世致用的本旨。出现了体系化,本体论化的特征。也就是说,宋儒的理学更像是柏拉图的那种类型的思想,而不太像老庄孔孟的那种思想。他们的工作虽然很出色,但是却似乎用力过猛拔断了源头的那颗根。以至于后世的几朝再也无法发起文化溯源运动。

(5)、道为三皇之学,儒为周朝之学,孔子的精神导师可以认为就是周公。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老子是三皇之学的集大成者,孔子是周朝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思想的实际创始人。这便是儒学的源。

(6)、中庸之道、以和为贵,这本身就是最大智慧顺应世事伦序,放大到对整个社会的意义上说,能够促进社会维护社会,让万事万物尽快纳入正常秩序,充分发挥出了人类智慧的能动性,促进了社会进步,维护了社会正常的快速的发展秩序。

(7)、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父辈有三位进士及第。十五岁时父亲周辅成去世,他随母入京投靠身为龙图阁学士的舅舅郑向。由于聪慧仁孝,他深得舅舅器重。舅舅按郑家“敦”字辈为其取名入籍,并亲自授课督学,竭尽全力为其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周敦颐在舅舅精心指导下广泛阅读,先秦诸子百家和佛学皆有涉猎。二十岁时,舅舅郑向“以叙例应荫子”举荐,周敦颐不经科举考试而直接“荫补入仕”,成为朝廷的“试将作监主簿”。公元1037年,舅舅郑向在杭州知府任上去世,葬润州丹徒县(今属镇江市)。第二年母亲郑氏去世。按照郑氏嘱咐,周敦颐自开封扶柩南下,葬母于丹徒,并在润州鹤林寺守丧三年。期间,他结识了范仲淹、胡瑗、胡宿等人,并与当时十七年岁的王安石结下了颇深的友谊。后来他又历任知县、通判等职。公元1073年6月,周敦颐病逝于九江,享年五十七岁。

(8)、在人世间万事纷扰中,有些事件受本身流程局限,深究事情本身因果循序,无论如何处理,就是没有内在存在的完美结果,所以,只能行人事,尽天意,尽可能寻求不好之中的最好处理办法,这就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9)、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提倡“孝亲敬祖”、“忠君报国”,其中都包含了爱国思想。

(10)、“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11)、颜回面对孔子和儒学,曾经这样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2)

(12)、明代晚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间进行的义理之争转入了儒家文献的全面考证,由此产生了顾炎武的汉学。

(13)、五体启示录认为,道家的思想更多地体现了隐逸者的心态,以自然无为、清静自正的思想和行为为根本宗旨,漠视、甚至鄙视世俗功利,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从这种理想境界出发,道家反对贵货敛财、奢侈享乐,也反对抽象的仁义说教;

(14)、按语:为方便大家学习,本号将陆续推出“白云先生文摘”系列短文,旨在启发思考和正本清源,把当前思想文化等领域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说清楚。

(15)、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16)、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17)、孔子的思想形成距今近三千年了,古代人类的文明应该是一种有限的区域封闭性文明,形成的思想对本土文明的针对性极强,不可否认,伟大的思想对于整个人类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服务对象,完完全全是针对中华文明的本土内在区域,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为昌盛中华文明构建和谐大同社会,凝结成朴素的伟大的人文主义的思想结晶。

(18)、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论子思、孟轲之学,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19)、第义。阐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精神为上,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

(20)、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5、佛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1)、王齐洲:“孔颜乐处”的不同探寻与解读(《再寻孔颜乐处——以颜回为中心的考察》之二)

(2)、君子如果不去“为仁”,他就不是真正的君子,而是“伪君子”,“伪君子”就是小人。在孔子所提倡的儒学里,“仁”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心理原则和处世哲学,是儒学的根基,而“孝”与“悌”正是“为仁(人)”的根本。

(3)、(古法拓字)将石碑上的字呈现到纸上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利用宣纸和墨汁,将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拷贝下来,是记录真实历史、传承书法艺术的重要途径。学生分4人为一小组,利用准备好的碑刻、墨包、宣纸,完成一幅拓字作品。

(4)、(触奸柏)百姓们认为是此古柏有灵性,能辨忠奸,通过导游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去手摸触奸柏,立志做一名正直的少先队员。

(5)、同样,运用到社会中生活中很多事情上,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真正的伟大整体性价值,就能完完全全密补了件件个例上的局部性缺憾了。

(6)、周敦颐在政治上是倾向于变革的,他临终前还惦记着王安石的变法,以自己不能出力而惋惜。他的学生程颢、程颐却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反对意见。不同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使二程虽受濂溪先生“求道”“悟道”的启蒙之恩,却终生不尊周敦颐为师,提及时竟直呼其名,称“汝南周茂叔”。周敦颐一生也不曾说收二程为弟子。周敦颐去世,二程没来吊丧,也没有写祭文。明道(程颢)尝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与周敦颐之间划上了一道鸿沟。但实际上二程的很多学术观点明显受到了周敦颐的影响。

(7)、在《论语》中,天命就是天对人事的主宰,但孔子所说的天不是人格化的天。天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另一方面,孔子又主张积极主动,“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李泽厚说“尽人事而听天命”乃儒学义理。后来荀子说“制天命而用之”,和孔子主张相去颇远。

(8)、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但究其思想性而言,虽然有许多糟粕,比如维护君权、“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糟粕,对这些我们正确的做法是: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9)、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一种多么朴素的,多么美好的人类社会文明理论,多么伟大的人文主义思想啊!

(10)、就拿生活中一起轻微交通事故来简单说明一下。在双方责任界定难以划分无法明确时,彼此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如果相互僵持拖延,则必两败俱伤,此时,中庸之道与以和为贵就是最好最快的处理方法。

(11)、同样,当中庸之道也不可能达到尽快尽善尽美的效果时,以和为贵就来起进一步促进作用,做尽可能完善完美解决问题之最佳佐佑,配合中庸之道又好又快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彼此牺牲完美,为求取进身的超凡性智慧。

(12)、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英国的国门,这个时候国内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恐运动,之后又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浪潮以及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潮,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13)、孔子曾明确为弟子指明进学之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7)在古代,“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国有贤圣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体貌端修,咸谓之乐”此“乐”其实不能读为“音乐”之“乐”(古音岳),而应该读为“愉乐”之“乐”(古音洛)。

(14)、而要达到国强民富的目的,就必须“明法审令”,实行法制,以法为师,以法为本,以法为教。法家主张以法令规定经济关系中的主体责任和权利义务,并通过法令的强制性调控来实现物质利益的分配。儒家重视用伦理道德统摄、主导经济利益,主张合义之利则取之,悖义之利则舍之。在儒家看来,以利害义、见利忘义是道德人格的毁灭。在义利之间发生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就要为义而舍利,牺牲利益以至生命;

(15)、践行之道:孝悌忠信;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赞天地之化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16)、同上案例,在具体事件处理中,责任如果能够界定分明,或者分清大致轻重,就必须循章遵典,严肃事情,明确责任,再依据轻重处理。更要明白核心之处,中庸之道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寻求出来的一种最佳方式方法。

(17)、现在我们一般都想,人怎么可能大公无私,怎么能没有个人的追求呢?怎么能够丢掉个人的快乐与幸福呢?其实这里有一个误解,至少有些人没有把问题搞清楚。从个人角度讲,不能要求你为了群体牺牲你的一切。我们提“大公无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指在公务领域。譬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或者说一个幼儿园园长,在处理政务和公共事务的时候,你应该做到大公无私。我们常常讲,办事时应该要公平、公正、公开,不能夹杂自己的私利在里面。不是要你不拿工资,你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拿工资,那是应该的报酬。所以“大公无私”是从公务的角度、为大家做事的角度讲,必须大公无私。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包括孔子的《论语》对这方面也有讨论。我们知道,当初孔子周游列国,但是不受任用。当时有些隐者(避世者)对孔子就有批评,他们认为当时天下大乱,坏事很多,谁能改变现状呢?就劝孔子的弟子与其跟着这样的老师,不如归隐山林。孔子很感叹地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是说,人不能脱离开群体而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不和人在一起,我和谁在一起呢?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中间,如果天下安定,那我(孔子)也不必出来奔走了。这就是讲“群”,它涉及到人是在群体中间生活的,当群体不好时,我有我的责任,我需要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