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和特点有哪些150句

2024-04-01 11:16:43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1、莎士比亚作品风格分析

(1)、艾略特的论述表明,在《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中,我们目睹了两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伟大人物之间的神交,这也许是研究这篇作品的唯一途径,除非我们忘记了我们正在阅读一部传记,而且转移了我们的语境,同时像笔者此前多次所做的那样,聚焦于技术上与更加专业化的背景中最为相关的问题。托马斯·泰尔斯在约翰生逝世后指出,尽管他在这些方面出类拔群,但他并不属于批评界,甚至不属于学术界,而是“属于整个世界”。

(2)、所谓拟声,是指模拟自然界声响。拟声词是蕴含人的主观情感,从而产生相类似并让人认同或感知的声音的一种修辞手法。如:buzz,squeal,squeak,hiss.

(3)、词汇量的大小只是影响理解的因素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很多词汇跟现代英语压根就几乎完全不一样,所以如果不熟悉当时的词汇体系,也根本看不懂。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些莎士比亚作品词汇与现代英语词汇的摘选对比:

(4)、莎士比亚的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描述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哈姆雷特》中,虽然哈姆雷特与邪恶势力一起死亡,但他以人文主义理想抵抗黑暗现实的精神和努力值得所有人肯定。外部社会冲突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相结合,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思想和感情,促进了人物的变化。

(5)、英语是盎格鲁萨克逊民族说的语言,他们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原来生活在欧洲大陆上。公元5世纪的时候,日耳曼人就兴起了。他们当中的一支,即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渡过英吉利海峡,把原来住在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人打败了,并从此建立王国。

(6)、自大主导型:童年在周围的赞赏声中长大。通过自我赞赏和施展魅力,建立自身之于他人的强烈优越感,无时无刻不需要外界以赞颂和忠诚的形式肯定自己内心对于本我的评价。如果梦想和抱负未得实现,就会陷入骤然而至的崩溃。

(7)、第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8)、二是语言的个性化,人物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地位及其所处的情境。

(9)、这种形式的语言基本不讲究韵体,主要是给社会底层的人物或是关系亲密的角色之间对话时使用。有时也用于人物发狂时使用。

(10)、我想,较为理想的戏曲编剧教师,尽管自己本人不一定是第一流的剧作家,但却一定要是写过一些剧本,上演过一些作品的实践者,他们必须亲身体验过编剧行当的艰难辛苦,理解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方能如鱼在水,冷暖自知。这样的老师,指导起学生的创作来,可能会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样的老师,可能会更能够得到学生的拥戴和业内的认可”

(11)、《哈姆莱特》的题材、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和反动的封建王权之间的斗争。哈姆莱特是悲剧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

(12)、第三时期(1609—1612)主要作品是传奇剧。

(13)、他追求整体的本质,受到了批评家的攻讦,因为批评家根据更具体的原则作出判断。丹尼斯与莱默尔认为他笔下的罗马人并不足以体现罗马人的特点,而且伏尔泰批评他笔下的国王并不完全是高贵的人物。丹尼斯认为,罗马元老院元老米尼聂乌斯居然是一位丑角,这令他十分气愤;而(《哈姆雷特》中)丹麦的篡位者则被塑造为酒鬼形象,这也许也让伏尔泰认为破坏了体面。但是,莎士比亚总是让性格决定意外的事件;而且如果他刻画出本质特点,就不会太过关心额外的、偶然的区别……他知道,罗马拥有各种性情之人,其他城市亦是如此;他希望刻画一个丑角,于是便在元老院中物色这样的角色,因为元老院中必然找得出。他喜欢对篡位者和杀人凶手不仅突出其面目可憎的形象,而且刻画出为世人所不齿的形象;因此,他在这个人物的特点中又加入了醉汉形象,并且他知道国王也像普通人那样嗜酒,知道美酒自然也能对国王产生影响。上述指责就是这些格局狭小的人提出的吹毛求疵之举,无论是诗人还是画家,他们都会忽视田野与环境中的细微差别,他们一心追求的是令人满意的人物形象,会忽视布料上的褶子。

(14)、梅兰芳(1894-1961),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15)、 悲剧的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无法调和的矛盾,描写人文主义者的斗争生活及其失败的悲惨结局。 《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奥瑟罗》(1604)是一出由“家庭悲剧”改造为富有社会意义的悲剧,写人与人“真诚相待”的关系在冷酷无情的现实面前遭到毁灭。

(16)、埃德温·奥斯汀·艾比《李尔王:考狄利娅的告别》

(17)、莎士比亚不少作品都是标准的语言(HeightenedLanguage)写成的,也就是说,他在作品中经常采用非常正式而且复杂的词汇来表达。此外,莎士比亚作品中特有的很多十四行诗的运用,也让其作品不那么口语化,不那么通俗易懂。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在作品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18)、第二时期(1601—1608)创作的主要成就是悲剧。

(19)、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幻想与现实相结合。 处理戏剧题材“点面成金”的技巧。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个性化的戏剧人物。

(20)、《莎士比亚的花园》的作者虽然并非专业的植物学家,却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书中的引用比比皆是,从古希腊罗马的植物学、医学和历史典籍到英国19世纪以前的戏剧、诗歌和各种名不见经传的作品,作者信手拈来,利用翔实的资料阐明书中植物的特性和功用以及相关的社会风俗。

2、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和特点有哪些

(1)、其人物呈现性格化特征,莎士比亚多角度刻画一个人物,观众可以从人物自身以及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中了解人物的多层次性。人物时常面对内外两层矛盾,如哈姆雷特,既有着外界来自叔父的强权压力,又有着自身矛盾挣扎的压力。内心独白很好地体现了人物内心源源不断地心理矛盾。 

(2)、一是语言的高度形象化,特别善于运用比喻和隐喻。

(3)、新世纪以来,傅光明先生立足当代中国文化语境,重拾莎士比亚翻译,出版的译作在学界引起诸多反响。2019年10月19日,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莎士比亚诗剧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傅译莎士比亚’对谈会”在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四川等地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0余名莎学研究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与会专家围绕“莎学”研究的历史与当下莎剧的译况展开,就莎剧的“原味儿”、傅译莎剧的特色以及莎剧翻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4)、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是历史剧,或是很多情节都与历史事实相关,所以要看其剧目,就得对剧目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事先的了解。此外,有些剧目人物的特性,也需要提前看作品的注释,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某个人物会说出这样或那样的语言来。

(5)、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

(6)、古往今来,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单纯从植物学角度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的研究却极为鲜见。这本书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7)、三是充分发挥独白的作用,通过独白,有力地提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活动和他思想性格发展的过程。

(8)、 传奇剧中的人文主义信念与“人性感化”方式。传奇剧中的梦幻世界。《暴风雨》(1661)是传奇剧的代表作。剧本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恕道精神”。普洛士丕罗的形象与莎士比亚晚年的思想矛盾。

(9)、七年级以上,AR值5以上,对莎士比亚作品感兴趣的同学。

(10)、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一场,蒙太古夫人与班伏里奥有如下对话(以下剧作引文皆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11卷本《莎士比亚全集》,大部分为朱生豪先生所译):

(11)、 悲剧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个人野心对人起的腐蚀作用。《雅典的泰门》(1606?)揭发金融的罪恶,“绝妙地描绘了货币的本质”(马克思语)。

(12)、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百分之九十的英文诗都是用抑扬格写成的。其中又以抑扬格五音步居多。要弄清什么是抑扬格五音步(iambicpentameter),要先知道什么是音步和抑扬格。音步:凡是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英文单词,都有重读音节与轻读音节之分,在一句话中,根据语法、语调、语意的要求,有些词也要重读,有些要轻读;重读的音节和轻读的音节,按一定模式配合起来,反复再现,组成诗句,听起来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就形成了诗歌的节奏。抑扬格: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者为轻,后者为重,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其专业术语是(iamb,iambic);轻读是“抑”,重读是“扬”,一轻一重,故称抑扬格。如:IfMU-sicBEtheFOODofLOVEplayON.诗句中的大写部分就要重读。

(13)、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孙会军认为,文学复译,贵在超越,傅光明译本已然呈现出立意较高、博采众长等超越性特点。她在傅光明译本与1936年以来《李尔王》不同时期、不同译本的比较研究中,从翻译底本的选择、译文的学术性、可表演性、“莎味儿”的再现以及翻译与文化误读等方面总结了傅译莎剧的翻译风格,并探讨了傅译本中导读、脚注、可表演性等方面具有的学术价值。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的禹玲关注到傅光明拥有作家和学者的双重身份,她指出,正是在多重身份交互影响下,他的翻译理念经由了从“译意”“译味”到“译源”的转换。她认为“译意”是傅光明作为译者,在翻译活动最开始秉承的理念;转而因为作家身份,推进了他对于契合自己文学品味与写作风格的英文原著的选择,所以出现“译意”和“译味”理念的融合;然后得益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扎实的学术功底,傅光明从学者身份“译源”莎剧,呈现集翻译、研究为一体的新译本,三者也包容并存直至融合成熟。

(14)、首先,莎士比亚的剧作的风格可称得上是“取法适度,圆融中和”。所谓“取法适度,圆融中和”,首先从剧本的故事情节来看,莎士比亚戏剧的情节不会有过分怪异、过分奇特或是情感过于偏激、过于刺激观众神经的内容,整体取材都是比较符合更广大的观众所能接受和体验的情感和故事。莎士比亚的戏剧剧情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在改编和整理这些材料时他把那些过于极端的情节、故事和情感、情绪都会过滤掉,而保留下来的往往都是那些从各方面来讲都比较中和适度的情节和不是极端刺激观众心理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剧目能被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这是从莎士比亚的剧本情节来看的,而从莎士比亚的表演观来看,他也是追求一种中和的效果。他重视台词的声调、表演的姿势、语言和行动的相互配合,反对表演过火或是平淡不足,强调自然与适度。其实反对表演过火或是平淡不足,强调自然与适度这也是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观。事实证明这种自然、适度的表演风格是最能为更广泛的观众所接受的。因此,整体上看莎士比亚的戏剧风格可谓是“取法适度,圆融中和”。

(15)、莎士比亚的剧作,确实是用诗写出的诗剧,但那是一种特殊的诗,即不押韵的素体诗,再加上押韵的诗和散文,组成混合体,而不是由一种单一文体组成。

(16)、影片《波吉亚家族》中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人物

(17)、善良、同情、爱情、慷慨与谦逊,需要一种公正的信仰,通过博得外界与他人的好感和抑制自己的进攻性倾向,获得外在认可从而克服基本焦虑。这种关系往往发展成一种病态的依赖,必须为自己的愤怒有伦理道德上不可辩驳的正当理由。

(18)、所谓隐喻,是一种比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如:‘Itistheeastand Julietisthesun’——选自:RomeoandJuliet,ActII,SceneII

(19)、精读四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节选和十四行诗,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今天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仍然有意义?莎士比亚作品如何揭示人性的复杂?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如何让我们窥见过去,思考当下,预见未来?

(20)、莎士比亚所处的伊丽莎白时期新旧嬗变、纷然杂陈,那个时代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同样的特色。有人甚至说:“伊丽莎白时代词汇及语言结构使用之灵活,几无以究其极。”过分灵活的使用意味着几乎没有规范,在那个英语还没有被规范的年代,“不走寻常路”也能创造新词。

3、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风格

(1)、那么,为什么莎士比亚能够深谙戏剧美学规律并且能熟练掌握符合戏剧美学特点的创作方法呢?纵观莎士比亚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掌握这一切是和他一生都在剧团进行戏剧实践有密切联系的。莎士比亚从二十几岁开始一直到他去世前的几个月一直在剧团工作,从最基层的普通剧务开始,历经演员、编剧、导演最终成为剧院的主要管理者。在其一生长达三十年的戏剧实践中,几乎每天都是在演出、排练、创作中度过的,这种充分的实践机会使他能真切地理解戏剧的本质和舞台演出的内在规律。

(2)、钟鸣老师是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本次出版的《剧作集》收录了钟鸣老师创作的十个戏剧剧本。这里面既有话剧也有戏曲还有童话剧,其中有些是已经上演并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的,也有一些是还未上演过的剧目。  

(3)、传奇剧:莎翁的传奇剧多描写有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剧情多以大团圆结尾,呈现出家庭关系由和到分,再由分到和的发展模式,场景相应出现了由宫廷到自然再到宫廷的变化,在主题上则以宽恕与和解的情节为主。代表作有《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

(4)、其次,莎士比亚的剧作从表达的内容思想上来看堪称“三观正确、导向主流”。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刚刚从黑暗的极端宗教统治和森严的宗教等级桎梏中解放出来。整个欧洲正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压抑中向纵情讴歌人文主义的自由中转变。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沉浸在从宗教压抑中摆脱出来的欢乐之中。尽管那时整个欧洲依然是神权第皇权第普通自由民第三的世界,但是随着时代的转变和基督教新教的产生等众多原因,世俗社会的神权正在大大地被削弱。在这种情形下,更多的人觉得自由、光明、理想社会已经到来。然而莎士比亚却不同,在神权被削弱后,他很快就认识到了神权被削弱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皇权的拥有者们,而不是真正的普通百姓。随着神权的削弱,皇权很快成了集各种权利为一身的超级集权机构,君王个人的喜怒哀乐或是说个人的利益冲突随时都可能成为整个国家的幸或者不幸。这种对君主集权体制的种种弊端的清醒认识在莎士比亚那个时代应该说是非常超前的,他大大领先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整体意识。

(5)、第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6)、1608~1612年詹姆士一世王朝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

(7)、有时,约翰生会停下来,概述一段话或戏剧中情节的变化。其中有两个典型的注释,分别代表不同的评论手法。在《皆大欢喜》中,一切都在加速,而且人们将这一点解释为莎翁的天才手法。但约翰生却通过常识写下这样一番话:“莎士比亚正仓促地给这部戏剧收尾,他发现所写的内容已足够剩余的场景所需,而且……压缩了作品的对话并直接叙述人物的行动。”约翰生指出,文中线索依然十分松散,并补充道:“莎士比亚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但他希望给这部戏剧收尾。”

(8)、第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9)、试想,大学英语六级只不过是6000个单词的要求,要想看懂莎士比亚原著,当然会存在很大困难,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的生词量超过该文单词总量的3%,对于读者来说,就会因为生词的问题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小编自己也用某个词汇量测试软件测了一下,结果是有18,000个单词的量(不一定准确),但在尝试阅读莎士比亚的原著时,如果不借助其他工具或媒介,发现大部分都看不懂。

(10)、通过引用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物的言论,就足以证明约翰生所处的时代认为这篇前言具有重要意义。亚当·斯密尽管很不喜欢约翰生,依然认为这篇前言在“世界各国出版的批评作品中最具阳刚之气”。埃德蒙·马龙认为,这篇前言无论是语言丰富还是其风格的力量,都是“用我们的语言所写成的最优秀的文章”,这意味着它是各类散文作品中最优秀的名篇。虽然这些评价略有夸张,但约翰生确实是英语散文中最优秀的大师之而且《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仅仅从散文的角度评价,就已超过了约翰生所写的一切作品,只有《诗人传》的部分章节可媲美。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发现,其中大量篇幅用于介绍我们此前在某些句子或段落中发现的现象。面对强大的内心压力,约翰生竭力要实现确定性、掌控、平衡与秩序。我们认为他的整个机体都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就仿佛他竭力要从溺水状态挣扎着浮出水面一般。因此,在紧凑的结尾中,他提出自己的信念建立在一生的经历之上。但之后,他又同样合理地提出了其他想法,作为对比或补充。这强调了他的成熟风格中与众不同的一大特点,即积极地实现平衡。它会采用各种平衡与对仗的形式,正反两方面辩证阐述,并在论述到下一点之前先将当前这一点充分论证。这产生了一个有趣的副产物,约翰生频繁使用的一种句形,这在他此后的著作中更为常见。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向心式的追求,有待进一步的解释或微妙的差别逐渐扩展到整个句子中。之后在句子进一步开始修饰之前,逐步将其拉回并合并。简言之,这一过程就是顺向同化——即展开、返回、进一步展开、再次返回的过程。

(11)、遥远的英格兰老国王李尔,变成了《乱》里日本战国时期的一文字秀虎;维罗纳小城里的凯普莱特家族和蒙太古家族变成了纽约西区穷街陋巷里的两大黑帮团伙;苍白、抑郁的丹麦王子的复仇记也可以变成遥远东方古国的《夜宴》。就算是大师如黑泽明、强势如好莱坞、聪慧如冯小刚也都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汲取着创作的灵感。莎士比亚的剧本就像是一片广袤而深厚的土地,无数的天才导演、编剧、演员植根于这片土地之上,勤奋耕耘、热情创作,尽情地展现着他们的才华、热情和渴望,在他们的艺术再创造之下孕育、生长出众多艺术的参天大树,绽放了无数的绚烂花朵、结出了累累的甜美硕果。以莎士比亚的剧本为基础创作的戏剧、影视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谓洋洋大观、精品众多,莎士比亚的剧本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众多戏剧、影视艺术家们重要的创作基石和灵感源泉,是真正的全球大“IP”。

(12)、有时候莎士比亚也要给一个已有的词汇安插一个新的意思,比如sharer本义是剧院股东,可在莎士比亚之后,这个词就成了“分享者”的意思。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莎士比亚钻了时代的空子。莎士比亚之后,就几乎没人能如此随意地使用英语了。

(13)、抑扬格五音步(Iambicpentameter)

(14)、在《暴风雨》第五幕第一场,爱丽儿唱道:“蜂儿吮啜的地方,我也在那儿吮啜;在一朵黄花九轮草的冠中我躺着休息……”这里写到的“黄花九轮草”是英国人熟知和喜爱的观赏植物,多生长在收场和草坪,五月份到达花期。黄花九轮草是仙女们最喜爱的花。

(15)、喜剧:喜剧作品显示出莎士比亚早期浪漫、抒情的创作风格。首先,作品中的肯定性、歌颂性主题奠定了乐观明朗的基调。诸如《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喜剧都是歌颂式喜剧,歌颂友情、爱情,表现人类情感的崇高与伟大。其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光彩。再次,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如《仲夏夜之梦》中在月光下的雅典森林。最后,喜剧语言突显了莎翁喜剧的浪漫性与抒情性。 

(16)、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2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L座

(17)、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为灵感,由黑泽明导演的影片《乱》

(18)、李荣:“谎”里有“真”——闻一多《端午考》及其他

(19)、赵清阁诞辰104周年|傅光明: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老舍(下)

(20)、T.S.艾略特曾将《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称为“一位诗人从后人那里获得的最大殊荣,莫过于伟人给予的巨大荣耀,而约翰生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就是巨大的荣耀”。实际上,任何诗人“都欣然愿意放弃在教堂中安葬这一殊荣,而宁愿选择以下这段文字,因为这代表更高的荣誉,这段文字的作者就是一位伟大的人物”。艾略特继而从《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的开头部分开始引用:

4、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和特点分析

(1)、在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进行了全面、深入、实事求是的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准确的结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社会悲剧或其他悲剧。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为必须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意志和内心,也就是说,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应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他们自己负责。此外,他的悲剧也存在于命运所摆布的人物身上,无法逃脱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2)、在《亨利六世下篇》第二幕第五场,战场的另一处:

(3)、那么莎士比亚的剧本为何如此风靡呢?我认为主要是三点。

(4)、 《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写罗马暴君塔昆因其子奸污了鲁克丽丝而受到惩罚的故事。 154首《十四行诗》(1592—1598)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表达友谊、爱情和美的主题。

(5)、1590~1600年的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央主权尚属巩固,王室跟工商业者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尚在发展。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国势大振。这使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6)、而与莎士比亚相反,许多“书斋”剧作家们,他们对舞台演出的内在规律、对戏剧艺术的美学特点没有真正的掌握,仅仅凭诗人般的想象、哲人般的深思就创作了剧本。这样的剧本往往创作出来更像是诗歌或是小说,而结果也往往是在实际演出中剧本要么被改得面目全非,要么就根本无法演出只能束之高阁或是在文人雅集的小圈子里传阅。这样的创作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更有可能最终也无法上演,从而仅仅停留在剧本文学的阶段,而无法成为真正的戏剧作品。

(7)、这里写到的“欧亚槭”是意大利野生树种,这种树长得快,树干高大笔直,树冠宽大茂密,是上佳的行道树和蔽阴树。《圣经植物志》里介绍:“种植欧亚槭多是为了它的观赏价值(欧亚槭树荫奇浓密、凉爽宜人)以及它生长迅速的特点,而不是为了从中获取任何医疗效用;占星家却把它看作美神维纳斯的神树,专门为美神遮阴蔽阳,永葆她的青春美貌。”

(8)、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多熟悉莎士比亚作品的语言,耳濡目染之后,会逐渐适应并熟悉其特有的语言特点。

(9)、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戏剧形式,他将戏剧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广泛性推向了文学史的巅峰。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及时变换自己所运用的艺术形式,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尽可能的和谐统是莎士比亚艺术创造的鲜明特点。

(10)、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大剧作家。他的37部戏剧作品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300多年来一直保持不变。到目前为止,他的戏剧作品仍然在世界各地广泛上演,并保持着极高的上座率。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一直是世界各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最受欢迎的研究项目之一。莎士比亚创造的一些戏剧角色,尤其是一些悲剧,如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等,一直是作家和评论家研究的对象。

(11)、-在阅读指定的戏剧或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撰写学习日记。

(12)、女巫、油锅、鬼魂、带血的匕首、雷电、黑暗的城堡,这些都让人想到万圣节,当然还有莎士比亚的杰作《麦克白(Macbeth)》,该作以11世纪邓肯国王军队中一位名叫麦克白的苏格兰将军的名字命名。他偶遇了三个女巫并被预言将很快成为国王,麦克白的妻子为了实现这一预言,怂恿麦克白杀死了国王。麦克白最初拒绝了这个想法,但最终还是屈服了,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事件,导致了更多血腥的杀戮。最终,麦克白死在了他的罪行和对权力的欲望之下。

(13)、如果没有这个对照,你能认识几个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词汇呢?

(14)、约翰生在1756年时计划只用十八个月完成《莎士比亚作品集》,而且在此期间他还完成了其他各种作品,尤其是为《文学杂志》所撰写的稿件,但他一开始确实进展神速。到了1758年4月,他可能至少已完成三分之二的篇幅,但标准并不是太高。但他面临诸多困难,除了我们一直在梳理的他越来越严重的心理痛苦之外,他还开始对这部作品采用前所未有的高标准。这不限于解释性注释,这些注释极为出色,并且直接利用了他对词语的知识储备,确立了完善的文本标准。在他的《征订启事》(1756)中,他敏锐地归纳出创作一篇完善的文本所需采用的所有方法。但这需要获取莎士比亚戏剧的早期版本,再认真展开校勘。简言之,需要时间与耐心,这必不可少,无论多么才华横溢,都无法取而代之。

(15)、爱与多疑、谗言与死亡,莎士比亚的《奥赛罗(Othello)》讲述了一位黑人将军奥赛罗代表威尼斯公国取得了巨大的军事胜利,并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Desdemona)相爱,却遭到元老的反对。而苔丝狄梦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意志,毅然决然地和奥赛罗秘密结婚。奥赛罗的下属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伊阿古(Iago)一心想要除掉奥赛罗。伊阿古怂恿苔丝狄梦娜的父亲指控奥赛罗迷惑自己的女儿,然后调拨奥赛罗和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诬陷另一位军官凯西奥(Cassio)与苔丝狄梦娜偷情。而本质嫉妒多疑的奥罗森在伊阿古的暗示引导下,仅以一条丢失的手帕在他们结婚的床上掐死了苔丝狄蒙娜。在知道了伊阿古的背信弃义后,奥赛罗自杀了。

(16)、以上为很多人看不懂莎士比亚原著的主要原因,仅供参考。要想看懂其原著,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17)、约翰生最终通过“强大、全面的理解能力,使自己对这位作家的阐述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位评论家”。如若不是和前人比较,而是和他创作此书之初(1756年)宣布的理想以及此后的版本相比,那就只有一个错误或是缺憾。约翰生所编辑的戏剧并没有经过莎士比亚本人核对。我们所获得的版本最多只能算二手资料,这无法避免,而且经常连二手资料都不如。约翰生曾称自己的作品是为演员编写的,他们可能很少能理解这些戏剧作品。这些剧作由外行人抄给演员;但抄写员同样不能理解,而且抄写过程中错误百出。演员有时也许会删减原作,以减少需要背诵的台词量,最后出版社没有经过校勘就出版了。

(18)、第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19)、 脱离群众的孤军作战是哈姆莱特悲剧的重要根由。哈姆莱特的典型意义。 “血腥的国王”克劳狄斯的形象、奥菲丽亚的形象以及雷欧提斯的形象。《哈姆莱特》的艺术特征。莎士比亚在中国。

(20)、(美)沃尔特·杰克逊·贝特/李凯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5、莎士比亚最经典的句子

(1)、因此,“时间与地点的统一”最终在一个半世纪以来决定了批评人士的想象。根据“时间的统一律”,在理想情况下,戏剧所展现的内容本身发生的时间,就应当与我们观赏这些内容所用的时间一样(例如三个小时);或者说最多不超过一天。这里的目标依然是纯净和影响的统但是新加入了可信度的问题。我们知道,在这三小时时间内,并没有发生总共长达五年的事件。“地点的统一律”与之相似。如果我们的戏剧从亚历山大拉开序幕,然后场景跳转到罗马,那么这就与人们的信任度产生了极大的张力。我们知道,我们坐在剧场的座位中时,并没有突然离开亚历山大前往罗马。这种推理过程居然对批判思维产生了强烈与漫长的催眠作用,这在我们看来难以置信。但是与其他许多艺术评判标准一样,与“形式”的理念相结合,它就会变得神圣不可侵犯。若要攻击艺术的“形式”(或者说攻击许多人心中等同于“形式”的事物),就仿佛是在攻击“美德”。通过运用常识快速分析“诗学幻象”,约翰生彻底破除了横加于其上的标准。他指出,我们坐在特鲁里街戏院的座位中观看戏剧时,如果我们有能力想象自己就位于亚历山大的话,那也不费什么劲就能想象我们在前往罗马。有时,其他人也小声谈到了类似事情。但是没有人会过多注意。约翰生的做法如T.S.艾略特所言,“只有约翰生才能做到”。他做的效果非常好,以至于六十年后,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1822)中,还借用约翰生所写的,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浪漫主义宣言”。

(2)、由此可见,实践对于剧本创作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广大的剧作者们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呢?答案就是,出版他们的作品、推广他们的作品,让更多的剧团、导演、演员、读者看到他们的作品,尽可能将他们的作品搬上舞台,从而在真正的戏剧实践中去创作出真正的戏剧精品。正是出于让辛勤创作的剧作者们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国戏剧出版社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推出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师剧作丛书》和《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学生作品丛书》的系列图书项目。

(3)、悲喜剧: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带有“问题剧”的特色,其创作主旨和描述重心在于揭露社会,提出问题,显示生活的真实面目。喜剧的框架表现悲剧性的矛盾冲突。这类戏剧对后世的“正剧”“社会问题剧”提供了借鉴,代表作有《一报还一报》《终成眷属》《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4)、所谓矛盾修饰法,是将两个互相矛盾、互不调和的词放在同一个短语中,产生特殊的深刻含义的一种修辞手段。如:Partingissuch sweetsorrow.——选自:RomeoandJuliet,ActII,SceneII

(5)、反看哈姆雷特,这种类比同样存在。哈姆雷特伸开的双臂,就像故意模仿欧菲莉亚手臂上方十字架上的耶稣的姿势。而且哈姆雷特说话的时候心不在焉,用右手摘下一朵玫瑰,花瓣落在桌上,不知不觉的毁掉了这象征性的花朵。哈姆雷特与耶稣、奥菲莉亚与乌撒之间的对应关系预示着一个死亡与背叛的故事即将上演。

(6)、莎士比亚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伊丽莎白时代,那时候的英语无论是在词汇还是句法方面,都跟现代英语差别较大。而莎士比亚作为著名的戏剧作家,其作品的特点是人物典型、情节生动、词汇极丰。我们来看看下面的统计表格中莎士比亚的作品词汇量:24,000个。该表格数据选自我之前分享的一篇名为“英语词汇怎么学、怎么记?看完就知道了!”:http://toutiao.com/i6318986385290166785/。

(7)、——“‘莎士比亚诗剧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傅译莎士比亚’对谈会”综述

(8)、作为《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师剧作丛书》和《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学生作品丛书》的一部分,戏剧出版社近期将要出版的图书包括《钟鸣剧作集》《韩萌戏曲剧本集》《陈云升剧作选》《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2014届剧本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2014届论文集》,这其中率先出版的是《钟鸣剧作集》。

(9)、第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10)、陈云升老师在他的自序中化用了张载的横渠四句作为他的自序的结尾和他创作剧本的理想与追求。在此,我也想引用这段话来献给那些在剧坛默默耕耘的辛勤的劳作者们:

(11)、这一段提及的“锐刺山楂”,多生长在树篱和公园等处。山楂树确实像莎士比亚描写的那样,枝叶茂密,树影婆娑。牧羊人最爱山楂树,他们在天气酷热时到树下乘凉,在暴雨降临时到树下避雨。

(12)、活动预告|傅光明《新译莎士比亚全集》演讲&读书会

(13)、为了塑造好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亚一是把人物放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是主人公与客观环境的冲突,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内容冲突。

(14)、约翰生的文学批评体现了戏剧性,即他作为天性容易恐惧与困惑之人,通过自身的力量,能够立即实现这样的人最难以实现的成果。这也与他的道德写作一样。这种净化或宽慰作用存在于一切优秀的戏剧中,因为在发现被人们遗忘的显而易见之处时,他并没有忽视任何问题。他的专业知识与细读文本的分析力量不亚于其他任何批评家,但他善于通过争论和提出不同观点,掌控批评中的心理诱惑,从而聚焦于局部而非整体,或者关于经验的大量书面记录(我们称之为“文学”)之间筑起壁垒。就此而言,无人可与之比肩。《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是对文学中最高雅的表现所作的一次伟大而经典的肯定。但是,这一肯定属于真诚之举,因为我们还从中发现对其他各种表现的共同感受(无论它微不足道还是至关重要,无论它是恶意的还是慷慨的),即文学可以表现于这些用途中,而且是每天都表现。早在他刚开始编写《莎士比亚作品集》时(1756年),他就在《对当前文学状况的反思》中指出,“无论快乐的原因是什么,都同样可能成为痛苦的原因”,而且“无论天生的天赋或艺术的效果对于人类多么有益”,它们都必然堕落为微不足道、负担或有害的结果。如果人们将人文学科视为“仅仅是一种获取快乐的途径,若公正评估,就很可能质疑这一点;但若是称之为必不可少之物,就能结束争议;很快人们就会发现,尽管有时文学可能会妨碍我们,但倘若缺少它,人类生活就很少能提升到高于动物生活的存在”。对于每一种文明而言,在它出现之前都有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文学提供的(整体的)“知识的光芒”,就无法孕育出文明。这种“知识的光芒”肯定能“使我们看到我们不喜爱的方面,但谁会为了逃避这一点,希望自己堕入永恒的黑暗之中呢”?

(15)、第莎士比亚的剧本能够成为被表演次数最多的剧本,其最重要的原因我认为在于莎士比亚“深谙戏剧美学规律,正确运用符合戏剧美学特点的创作方法”。莎士比亚在创作剧本时,他深知剧本的最终目的是在舞台上表演,而表演的愿望是希望有更多的观众来观看,在以精彩的表演吸引观众的同时将自己的艺术趣味、思想意识传达给观众这才是戏剧的真谛。因此,莎士比亚在创作剧本之初就会全面地考虑实际舞台演出的最终效果,是以实际舞台呈现可能完成的状况的好坏来指导自己的剧本创作的。一切以舞台演出的实践出发,怎样写能在实际舞台演出中有好的效果就怎样写;怎样写在实际演出中不会有好的效果就进行修改。这种一切以符合舞台演出内在规律为标准的创作方法,使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既高效又优质。

(16)、学生将在最后一节课,根据老师给的prompt,或自选一个话题进行演讲。

(17)、一部戏中往往有几条复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悲喜剧元素也结合在一起。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哈姆雷特、法斯塔夫。人物的语言具有特色,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帝王之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了亵渎。根据电脑显示,莎士比亚写了29066个字。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对内心矛盾和冲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深度,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用对比来塑造人物。

(18)、开场白是指演出开场时引入主题的道白。独白是指在戏剧的某个场景中,某个角色独自道白,即在演独角戏。自言自语是指戏剧中某个角色自己对自己所说的道白。其中,自言自语的部分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往往比较难看懂,因为这些道白一般用来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想法、恐惧或愿望,有时似乎是在跟读者分享,但有时又似乎只是说给自己听的。

(19)、莎士比亚一生十分高产,创作了大量的戏剧剧本和诗歌。尽管他的十四行诗也被认为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莎士比亚之所以被称为“永恒”或是被称为“属于所有世纪”的原因还是他创作的大量优秀的戏剧剧本。他的剧本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戏剧家的作品,这其中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中国戏曲等众多的戏剧形式。而且,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他的剧本还被无数次地改编成电影。

(20)、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会根据人物和情节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文体形式。

(1)、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

(2)、 夏洛克的形象。鲍西娅的形象。 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69)反映了人文主义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喜剧性与抒情性。

(3)、“得体原则”中有一条是“类型的得体”,它需要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中。在一部戏剧中,作者应当竭力强调人物的一般“类型”,赋予其“普遍性”,同时无论人物的个人癖好如何,都要坚持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在理论上是很好的想法,它源于“简练”“总体意义”与“形式”这三项价值,它们有说服力地融为一体。但是与其他每一种笼统的想法一样,常见的简单方法就能对其进行解读。因此,大批批评家与作家认为,如果你描写的是一位罗马人,你就应当将重点放在构成“罗马人”的特征上,或者说,如果描写的是一位守财奴,就要重点刻画他的吝啬特点;而如果要描写一位国王,就要聚焦于他适合担任国王的品质:

(4)、徐  强|《朱自清全集》日记卷翻译疏误考校

(5)、但是,只要一提起《莎士比亚作品集》,人们自然想起《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它大致分为四节:(1)莎士比亚的伟大,当今世人可能将其视为超越历史上一切诗人的经典作家。这一节重点放在莎士比亚从各个方面对人类天性的刻画。莎翁笔下的人物“符合整个世界的原貌,真正体现了普遍的人性”,并且“他们的言行都体现普遍的感情与原则,扣动所有人的心弦”。(2)之后,他开始论述错误或弱点(莎士比亚“为了行文方便而牺牲了美德”,并且忽视了道德功用;其情节经常构建得较为松散、仓促,语言有时也不够灵活)。这一节令浪漫主义学派及其维多利亚时期的门徒很是反感,他们认为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只能高唱赞歌,否则就不正确,他们甚至听不得任何人指出莎士比亚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缺憾。这一节之所以对当今世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是因为约翰生在其中并不赞同莎士比亚对新古典主义“时间与地点的统一律”的忽视,并认为这是一个错误。(3)之后,约翰生立足于自己同时代的诗歌与戏剧评价莎士比亚。(4)最后,他考察了莎评的历史,收录直到十八世纪中叶的批评作品,并对自己的编写方法作了介绍。

(6)、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没有一部经典著作像这些文本一样遭受破坏,错误百出。约翰生认识到造成这种状况的种种原因,曾在征订启事中称:“将通过认真对照最初版本,更正这些文本错误。”我们此前也曾指出,依托于现代编目学,约翰生对编写此书所使用的方法形成了技术性认识,并且这种认识在他逐一编写戏剧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明确。

(7)、20考研古代文学强化课开始报名!花1年的钱,听两年的课!

(8)、负责营销推广活动文案的策划及活动的组织、实施。任职要求:统招本科及以上学历,新闻学等相关专业;有较强文字功底,具备在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具备一定的新媒体实操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强,执行力强,能及时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如有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优先考虑。

(9)、莎士比亚的语言大多都很有韵味,即使看不懂,也可以通过朗读等形式,体会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就像我们从小被唐诗宋词一样,背得多了,也就慢慢会有所感悟了。

(10)、从公元5世纪开始,一直到1100年,他们所说的英语被称为古英语。从1100年开始到1500年左右,这一阶段的英语被称为是中古英语。

(11)、“好的戏曲剧作家,不一定都是好的戏曲创作导师。在一位经验丰富、基础较好的成熟剧作者那里出出主意,有的时候真可以收到点石成金乃至脱胎换骨的功效。但是就培养一位刚刚高中毕业进入戏曲学院的“生胚子”同学而言,您得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耐心,按部就班地进行培养。从唱词与念白、小戏改编一直到大戏改编、独立创作,这其中的艰难程度简直可以称之为是戏曲写作者一次艰难的万里长征。聪明、高明而又繁忙事冗的剧作家,富于创见与激情的剧坛才子,可能不会都能具备如此的耐心,也不能忍受那种漫长的等待。有时间的话还不如自己写一出新戏,焕发出作为剧坛才人的又一次富于天才创意的光彩。

(12)、遇到生词或是其他不懂的地方,勤查资料,日积月累。

(13)、(福利):34所院校文学考研真题打包免费送!

(14)、要说英国人为什么也大多看不懂莎士比亚的原著的话,主要原因有:

(15)、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清宇认为费穆对于“戏中戏”这一编导技艺的运用体现出其对于中西古典戏剧传统的兼收并蓄,他通过分析电影《前台与后台》、话剧《秋海棠》中“戏中戏”的运用,探讨了费穆对中西古典剧作家如莎士比亚、李玉的继承,并从中辨识费穆作品中的“戏中戏”,从服务于“叙事”向旨归在“抒情”的转变轨迹。中山大学的谢桂霞认为,译者的笔记(包括脚注或尾注)不仅具有注释的作用,同时也显现了译者作为专业跨文化交际者的选择和决策的结果。她从1923—2017年所有版本《哈姆雷特》中的译者笔记作的描述性研究中发现,译者笔记的内容从早期的故事介绍到当前的学术意义都展示了《哈姆雷特》在中国被接受的一般路径,而与其他类型的辅助语相比,译者注更能反映目标读者的需要,从而揭示话语对译文的接受程度。华东师范大学的何建伟认为傅光明的《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通过追根溯源,在考察莎剧经典的“原型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妙趣横生、深入浅出的文本对比,既揭示了莎士比亚戏剧鲜为人知的“暗黑”渊源,又向读者展示了莎士比亚如何“‘借’化不朽”、何以魅力非凡。此外,他认为傅光明的研究从完整、深入地回应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评和立体、丰富地解读了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两个层面实现了对“经典的延续和拓展”。辽宁师范大学的宁平认为文学透视下的政治研究已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研究的重要特征之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学者对历史剧予以政治哲学和政治文化维度的研究不断深入。她关注并梳理了21世纪以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以阐释我国学者在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研究中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以及在海内外莎学研究的文学价值重构中的重要文化参与。

(16)、约翰生具有永恒的价值,即真正的问题依然不会消亡。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特别体现出形式主义的问题(约翰生极为有效地对此进行了挖掘),而是“想象力中的饥渴”通常是为了更大的目的(这不仅存在于批评界,也存在于其他各个方面)追求某些特质时所采用的方式,而且在此过程中,文学更广泛的用途变得复杂与枯竭。

(17)、第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18)、厦门大学的孙宇认为中国莎学是以莎剧中文翻译为基础而展开的,作为中国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台湾地区莎学亦是如此。她指出中国大陆莎剧翻译对台湾地区的影响,并以彭镜禧和傅光明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莎剧译者所译的《威尼斯商人》为研究对象,从二者所做莎剧翻译的特色与异同中展示了莎剧翻译在海峡两岸蓬勃发展的现状和两岸文化同源的事实。南京农业大学的曹新宇以《威尼斯商人》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四次重要演出为考察对象,在剧本形态难以考证的研究背景下,以戏剧的四次演出为研究坐标,探讨了《威尼斯商人》的演剧形态、演剧以及翻译之间的呼应。外交学院的蒋永影从对《哈姆雷特》译介的未完成性、改编形式的多元化和研究范式的变迁三个研究维度的梳理,展现了新时期中国学者和大众对《哈姆雷特》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19)、murthering ministers; Love’s Labours Lost。

(20)、2020文学考研峰哥私教班,今晚开始报名!

(1)、 莎士比亚历史剧探索了英国三百年的历史进程,再现了英国封建史上富有喜剧性的场面,反对封建暴君、封建集团的血腥战争,拥护“开明君主”和国家统一。《理查三世》(1592—1593)、《亨

(2)、如果一句话看不懂,可以联系上下文,找寻相关的线索。

(3)、上海师范大学的李丹认为傅光明关于哈姆雷特形象研究提出的“等待说”含有等待适当机会替父报仇和等待时机完成重整乾坤的使命两层含义,二者都与基督教紧密相关,因此她在梳理关于《哈姆雷特》与《圣经》问题的研究成果后,对处于研究前沿的傅光明的相关论著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傅光明透过《圣经》视角,通过考证泛莎士比亚时代的基督教改革情况及其对人们的普遍影响,阐释哈姆雷特按照教规在等待适当的时机完成自己的两重使命,即将惩治恶魔与恢复秩序。她认为傅光明的观点一方面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潮流,另一方面将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等方法融合起来,是一种视域融合了的《哈姆雷特》阐释,一定程度消解了中国莎学界论争的“哈姆雷特是否是人文主义者”这一学界问题。西南大学的邝明艳认为,小丑在莎剧中的功能是提供笑料和丰富剧情,其动作和语言都具有滑稽可笑的效果,翻译时有着难以跨越的障碍。她以傅光明新译的《第十二夜》与《皆大欢喜》探讨对象,揭示了译者通过忠实的翻译策略在中文中再现金石和费斯特两个经典的小丑形象的滑稽之处,并用方言口语、语气词、标点符号等手段一定程度上转化了莎士比亚的语言游戏的文本价值。

(4)、文体(Typesofliterature)

(5)、如果看不懂,可以先观看比较经典的话剧再现,然后再去读其作品,这样在理解上会容易得多。

(6)、这本书的作者署名西德尼·比斯利,但在互联网和大英百科全书中都没有找到关于这一姓名的记载。根据一位图书馆专家提供的资料,作者可能是19世纪英国一位享有盛名的文坛大家,从书中浩繁的引经据典中可以对作者的学识和素养窥见一斑。作者写作此书因是缘于对莎士比亚和自然植物的热爱,也许是认为这部作品与自己的一贯风格不符,不宜以真名示人,因此署上笔名。

(7)、在《辛白林》第二幕第二场,阿埃基摩看到伊摩琴胸口的一颗痣,把它比喻成黄花九轮草花冠上的红斑:“在她的左胸还有一颗梅花形的痣,就像黄花九轮草花心里的红点一般。”这一描述体现了莎士比亚对自然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连一些植物学家也不曾注意到黄花九轮草的花冠上有五个红点。

(8)、联系邮箱:470317752@qq.com

(9)、莎士比亚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是他的语言的形象性。他的作品总是极其丰富,而且很善于运用各种幻想,色彩十分鲜艳、生动,新颖鲜活具体,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艺术形象,给读者以感染、感动,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入神、上钩,被他的人物感化,喜怒哀乐,感动得忘我。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他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表演要真实,不要走过场。是情节生动,内容丰富。

(10)、悲剧:首先,莎翁的悲剧通过描写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的冲突,来反映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虽然与恶势力同归于尽,但他以人文主义理想反抗黑暗现实的精神与努力值得所有人肯定。其次,外在的社会冲突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结合,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推动人物性格发生变化。再次,莎士比亚的悲剧具有悲壮的色彩。他以高贵英雄在残酷现实面前的可悲毁灭作为悲剧主题,充满了沉郁悲愤的情感色彩。最后,悲剧中含有喜剧因素,达到了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 

(11)、《哈姆莱特》虽是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但所涉及的生活内容却远远突破了宫内的限制。

(12)、 《李尔王》(1605)描写李尔王把国土分给女儿们后,受到女儿、女婿虐待的悲惨故事,揭示了权威与爱、真诚的爱与虚假的爱之间的矛盾。 《麦克白》(1606)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权欲的野心家,“一个具有深刻而强大的灵魂的坏蛋”(别林斯基语)。

(13)、导语:除了莎士比亚之外,英国作家、编辑、文学评论家和诗人塞缪尔·约翰生比其他任何作家都更具魅力。约翰生就读牛津大学时辍学,后来经过八年的努力,几乎以一人之力编纂了首部英语词典,从此扬名天下。牛津大学给他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人称“约翰生博士”。为了谋生,约翰生写了无数的序言、开场白、书评、布道词、祈祷词和诗歌,代表作有《论人类愿望之虚妄》《拉塞拉斯》《诗人传》等,他是比王尔德更幽默和毒舌的金句王,他留下的文学遗产堪比莎士比亚,被誉为18世纪英国文坛盟主。

(14)、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

(15)、第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16)、《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通过创新、瑰丽的手法,无处不体现出这种无与伦比的价值,即“真理的稳固磐石”。正因为此,文学批评史家有时会直接得出结论,认为约翰生通常对于“形式”不太感兴趣,因为这与文学的“表征”价值观相悖。但是,我们应当牢记两项因素:(1)《莎士比亚作品集前言》虽然十分复杂,但却只是他诸多批评著作中的一种,而且是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创作而成,约翰生在创作此文时极其强烈地追求着弗洛伊德所说的“现实原则”。(2)约翰生出生时,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漫长、影响最大的文学形式主义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在写作时,则是这一时期临近尾声阶段)。这一时期就是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至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新古典主义模式”。因此,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形式与风格价值(除传统之外)与舞台表现与剧院实务相关。在这些不同凡响的剧作中,依然体现出形式上的迟疑与不安,对此他的做法是从其背后抽取出静态的前提,即它们的立足点,然后用一种更加功能化、动态的方式将其取代。诗歌的关键功能(这超出了其他任何功能)是“寓教于乐”:换言之,就是通过语言中最强烈的神奇力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并加深或拓展对生活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从亚里士多德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下半叶的批评的“经典传统”。约翰生沿袭这一传统之后,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善于纠正自我。他在挽救和复兴古典主义价值观时尤为典型(即通过艺术获得知识,换言之,即获得更深刻的体验),他破除了“新古典主义”理论中的三项重要规定,即所谓的“得体”原则,这些原则一百五十年来束缚了戏剧理论的发展。它们是文艺复兴晚期文学批评活动的副产品之当时人们一心追求古代的古典主义梦想,力图创造出“新古典主义”并使之成为系统化的思想,以实现这一梦想。这种系统化的过程经常取代对总体目标的构想,尽管这一做法受到了抗议与反驳,但这种束缚即便在实践中不具有可行性,却依然存在于理论中。

(17)、“新古典主义”原则反对在同一部戏剧中将悲剧与喜剧的要素相结合。这原本基于两种观点,它们听上去都很有道理,如果深究,结果就大相径庭:(1)形式与文类的纯净;(2)产生的影响应具有想象与情感的统一。悲剧明显不同于喜剧。因此,如果在描写一位悲剧人物或悲剧事件之后,突然又开始采用喜剧描写,难道不会有损效果的统一并同时抵消“喜剧”与“悲剧”的效果吗?据约翰生说,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条块化的形式主义特点,事实证明这种看法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批评人士依然在不断重复这一观点,但他们根据“日常经验”(如果他们愿意采用自己的日常经验),就能知道此举是“错误的”。在我们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作的反应中,悲剧与喜剧始终是相互交融的。如果我们同意戏剧的目的是“寓教于乐”,那么莎士比亚的“混合式戏剧”通过展示生活的真实面貌,“教育”了更多的人——在生活中,“把酒言欢之人在豪饮美酒,悲伤的人则在掩埋好友的尸体”;与此同时,莎翁的戏剧也更令人“快乐”,因为它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经历,而且“所有的快乐都由多种多样的要素组成”。

(18)、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话语种类主要有三种:开场白(prologue)、独白(monologue)和自言自语(soliloquy)。

(19)、关于莎士比亚的话题浩如烟海,就像是中国的“红学”一样,许多专家学者经其一生、历经几代都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

(20)、1756年,《莎士比亚作品集》终于出版面世,全名为《八卷本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集,由塞缪尔·约翰生作注》。印数一千,一时间洛阳纸贵(订阅者近千人,出版之后他们都拿出收据来取书),几乎立刻出了第二版。

(1)、所谓头韵,是指几个单词都是以同一个辅音字母开头,发音上也一样,这样读起来就会给人以节奏感,朗朗上口。如:

(2)、蒙太古夫人:啊,罗密欧呢?你今天见过他吗?我很高兴他没有参加这场争斗。

(3)、即便我们对约翰生在与这场心理危机作斗争时的心理状态一无所知,《莎士比亚作品集》依然是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考虑到1765年时的境况),我们讨论的不仅是其中那篇伟大的前言。如果要正确评价这部作品,我们只须明白约翰生所作的贡献即可。这部作品几乎汇集了理想的情况下此类著作中应有尽有的优点,除了耐心。如果不是他在这段时光中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即便他无法改变自己缺乏耐心的性情,也能对此有所控制。

(4)、有学者统计发现,莎士比亚的剧本,70%由素体诗组成,5%是押韵的诗,还有25%是散文。当然,不是说每个剧本的语言都是这样的比例。在他早期的剧本当中,有韵的诗歌占比相对多一些。

(5)、新  书|关诗佩著《晚清中国小说观念译转:翻译语“小说”的生成及实践》

(6)、话语种类(TypesofSpeeches)

(7)、傅光明|论莎剧《亨利五世》中搞笑的戏剧冲突

(8)、其其作品使用写实主义手法,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莎士比亚作品“反映自然,显示善恶本来面目”“看一看时代演变发展的模型”。即使是非现实题材,如外国异域题材(《哈姆雷特》)历史题材(《亨利四世》等历史剧),也都能鲜明地反映英国16世纪末期的社会现实。 

(9)、埃德温·奥斯汀·艾比《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和安妮夫人》

(10)、莎士比亚的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描述各种对抗的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哈姆雷特》中,虽然哈姆雷特与邪恶势力一起死亡,但他以人文主义理想抵抗黑暗现实的精神和努力值得所有人肯定。外部社会冲突与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相结合,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思想和感情,促进了人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