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变形记》卡夫卡63句

2023-08-06 13:49:04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卡夫卡变形记简介

1、变形记卡夫卡人物关系图

(1)、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2)、在这封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表示,父亲在生活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宗教(犹太教)信仰方面,都是「绝对」权威,是卡夫卡「衡量一切的标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

(3)、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人对他日渐厌恶。后来父母为了增加收入,将空出的几间房出租。一天晚上,妹妹在客厅里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格里高尔,他不由得想起从前的愿望——通过努力地工作,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格里高尔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客厅,他的出现吓坏了房客们,后者借机嚷着要退租。这时,妹妹终于表示无法再忍受这种情况,要求父母设法将眼前的怪物——格里高尔弄走。于是,格里高尔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和家人对他的态度,一时间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强烈,当天夜里,格里高尔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在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4)、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5)、父亲的世界是卡夫卡遥不可及的,而作为儿子的他却自然而然的以「奴隶」自居,这段父子关系的异常可见一斑。

(6)、任卫东的《变形:对异化的逃脱》一文,则更为深入地对变形的实质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变形是对异化的反抗。长期以来,格里高尔一直处于担负家庭经济生活责任和个人愿望的互相矛盾中。然而,为了替父母还债,他不得不压抑自己想摆脱这种强制性劳动的愿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劳动成为压抑个性、驱使他异化的力量,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最后在以身体变形的形式中得以实现。变形,“一方面是对异化劳动的摆脱,而且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摆脱,变形成了格里高尔逃避工作的最佳理由;另一方面,变形是实现人性复归的第一步。变形以前,异化劳动使格里高尔丧失了人的本质,沦为非人,家人把他看作挣钱养家的工具,老板和上司视他为连病都不能生的工作机器。以‘人’的形式出现的格里高尔,是不具有人的本质的‘非人’”。作者进而指出,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就马上抱怨起自己的工作,这说明他在潜意识中,已经将工作与变形联系起来,实际上,变形是人物逃避和反抗异化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7)、「即使我跟您意见一致时,您也习惯反对我。」

(8)、「这么一来,世界在我眼中就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这个奴隶居住的,我必须服从仅仅为我制定的法律,但我又(我不知原因何在)从来不能完全符合这些法律的要求;然后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极其遥远,那是你居住的世界,你忙于统治,发布命令,对不执行命令的情况大发雷霆;最后是第三个世界,其他所有的人全都幸福地、不受命令和服从制约地生活在那里。」

(9)、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0)、「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我在那里抒发的不过是不能在您面前抒发的感情而已」,并一度想要将自己的全部创作题名为「逃出父亲的范围的愿望」。

(11)、为了贴补家用,妹妹的房间被租了出去。格里高尔被妹妹的琴声吸引,无意中走出房门,却被租客发现,打破了家人心里的最后一丝平衡:必须把格里高尔送走,没有人可以责备我们。

(12)、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13)、卡夫卡的《变形记》作为我介绍的汉语言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第一部,自然是精品中的精品。如今它已不止一个译本,我读的是1985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短篇小说选》中李文俊的译文,对这位翻译过《喧哗与骚动》等一系列汉语言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家,我由衷地钦佩,《变形记》译笔之佳堪称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美文,不信读者可借来一阅。

(14)、?《人民的名义》最强反腐天团来袭,燃爆反腐精品图书

(15)、“他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强烈呢,只要这件事真能办得到。而后他死了,他的家人清扫垃圾一般将他清扫出了生活。”

(16)、然而美好的日子终究是短暂的——好景不长,格里高尔得了一种怪病,他因此失去了劳动能力,随着病情一步步加重,终于有一天格里高尔成了父母极其厌恶,妹妹感到恶心的八只脚的大甲虫,因此格里高尔被父母关在房里,一个人形单影只好不寂寞;

(17)、《城堡》中,土地测量员想要进入一座「城堡」,见「城堡」主人,却因为没有身份证明被拒绝在外。他只得「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里的木桥上,对着头上那一片虚无空洞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他历尽周折,费劲心机想要进入那座渴望而不可及的「城堡」,却至死都没能如愿。

(18)、一个儿子成家后,家里苦难,就把年满60的母亲背到山上。一路上看到母亲在不停的折身边的树枝,儿子就问母亲,你是想做标记,沿着路回家吗?母亲说,不是的,我的儿!娘是怕你晚上回去迷了路回不了家,专门为你折的。儿子瞬间良心发现了,哭着背母亲回家了。这个习俗才慢慢改了。

(19)、▲卡夫卡的父母 赫尔曼·卡夫卡与朱莉·卡夫卡

(20)、谁也不再和他说话,还把房里的家具全部搬走。格莱戈尔满身灰尘,终日挨人咒骂,最后是父亲盼他早死,母亲不再抱希望,妹妹的照料敷衍了事,终于在寂寞孤独中死去。全家为摆脱了累赘而感到轻松愉快。

2、《变形记》卡夫卡

(1)、葛蕾特是格里高尔的妹妹,17岁,她的生活里只有穿漂亮的衣服,睡睡懒觉,在家帮着做做家务,有时出去参加一些话费不大的娱乐。

(2)、?  星光闪耀照亮暗夜《人类群星闪耀时》:历史是真正的戏剧家,任何作家都别想超越她

(3)、卡夫卡在写作的时候,往往采用寓言体,创造的形象大都荒诞、怪异,他喜欢用象征的手法来表现一个人在四处为敌的社会中感受到的那种孤立、恐惧和绝望。故事往往荒诞、晦涩,但真正理解其中的隐喻之后,又让人感同身受,印象深刻。比如,本书选取的《变形记》,一个推销员一觉醒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肉体和精神都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结果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产生了异化;《地洞》中记录了一只鼹鼠的生活,它的地洞安全牢固,食物充足,但它却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反映了一战前后欧洲人对命运前途未卜的担忧。其他如《一条狗的研究》、《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等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卡夫卡幽默的一面,这是一种冷冷的幽默感,仍然像他的典型作品一样,充满象征意味。

(4)、几乎没有一部文学作品,像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年)的《致父亲》那样,是一封写给自己父亲的了断信。

(5)、?  听说华为抢注了一整本《山海经》,这本绝美《观山海》震撼来袭,一起修仙吧!

(6)、卡夫卡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最终终身未娶。他与一名女子相恋5年,光是情书就写了500多封,但是两次与她订婚,又两度解除婚约。后来,他又与另外一名女子订婚,结果还是解除了婚约。究其原因,卡夫卡害怕家庭生活会毁掉自己对孤独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正是他写作的根源。

(7)、《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8)、《变形计》的主人翁格里高尔可谓是一位心地善良、工作勤奋的优秀青年,由于他的工作出色,有了经济来源,他的父母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他的妹妹也可以追逐音乐梦想,一家人可谓其乐融融;

(9)、任卫东:《变形:对异化的逃脱》,《外国文学》,1996第1期

(10)、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11)、连演三百场,但是却没有情节,没有戏剧冲突,甚至没有人物形象塑造,有的只是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12)、弗朗兹·卡夫卡的名气很大,主要是由于他奇特的个人经历和对他身后留下的谜一般作品的不同阐释造成的。他被从神学、哲学、社会学、美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开刀剖析,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千奇百怪的,他被誉为圣徒、天使、先锋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是一个心理分析的个案;在文学界,他被尊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其实声名与他如浮云,卡夫卡生前不过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普通职员,终日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只在夜深人静从事他心爱的写作,长此以往把身体都搞垮了。这种生前和身后毁誉的巨大反差使人想起荷兰画家凡·高的遭遇:这位倒霉蛋当时为了反击妓女对他贫穷的嘲弄,竟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而今他的一幅油画拍卖价就高达5000万美元。

(13)、《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从表面上看,变形的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14)、小说主人公格雷戈尔是一家公司的旅行业务员,他也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支柱。一天清晨醒来时,格雷戈尔变成了甲虫,自此他不仅丧失了生活和工作能力,还被视为家庭的负担和丑闻。父母、妹妹对他的态度骤然反转,由尊敬到嫌恶,露出一张张冷漠的嘴脸。最后,格雷戈尔在饥饿中孤独死去。"

(15)、?  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星空的明星:《苏东坡传》

(16)、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17)、一只苹果“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从此以后腐烂的苹果就和格里高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18)、卡夫卡伴随我们这代人成长……年轻时看一遍,中年看一遍,我想我老年还要再看一遍。

(19)、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年4月

(20)、写这封信的时候,卡夫卡已经36岁,他将自幼以来心中的郁结和盘托出。他向父亲诉说,自己是多么崇拜他,畏惧他;面对精明能干、强壮高大的父亲,自己又是多么无能为力。他明言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痛苦与无奈,告诉父亲自己在充满嘲讽、欺凌和戏弄的阴暗环境下,如何对自己心生厌恶。

3、变形记卡夫卡作者简介

(1)、在他的小说《判决》中,格奥本格·本德曼是一位即将订婚的年轻商人,他以为自己有能力接手父亲的生意,进而摆脱父亲的阴影。可当他把病弱的父亲卷在被褥里放到床上时,老父亲却猛地掀起被子,「直挺挺地站在床上」,他「一只手轻巧地撑在天花板上」,大骂格奥本格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并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判决:「我现在判你去投河淹死 !」

(2)、链接:https://pan.baidu.com/s/192VvP4XE6RmIDthGpMjFEA提取码:evnu   书名:变形记

(3)、父亲开始了新的工作,母亲也忙于做缝纫活,妹妹也开始当售货员,而她已经不再关心格里高尔想要吃什么,只是随便找来食物踢进格里高尔的房间里,并不关心他是否食用。

(4)、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5)、从未想过,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被搬上银幕,直到一部叫《第九区》的影片出现。

(6)、导演致敬了大师卡夫卡的创意,用精彩的剧情,完美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异化的故事。

(7)、第二部分,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在生活习惯上已然成为甲虫,但是仍然具有人类的意识。虽已失业的他,仍旧关心父亲的债务问题,怎么样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关心家里的各种琐事。

(8)、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9)、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在论及作品的思想内涵时普遍认为,《变形记》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其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和人的异化;小说“最早地运用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了异化的悲剧”,“尖锐地接触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叶廷芳在《荒诞文学的始作俑者》一文中提出,卡夫卡通过使主人公变形,就使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感情暴露无遗。面对一只不能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虫”,人们无须用任何虚假的态度来掩盖自己内心的厌恶之感。甲虫使格里高尔从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任何动物没有本质差别的“非人”。因而当格里高尔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后,家人对他厌恶之极,并且毫不掩饰这种情感,以至于竟将他的死,视作一种解脱,并有如释重负之感。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就被鲜明而强烈地揭示出来了。

(10)、我过得比他幸福,而他可以因腿上的伤口抬高自己;他可以从一开始就估计并断定,我不会赞赏他当时的辛劳困苦,正由于我没有体尝过同样的艰苦滋味,我就必须对他感恩不尽。

(11)、只要提到20世纪文学,就不能不提卡夫卡,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无可替代,甚至有人将他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

(12)、《变形记》一般公认是奥维德最好的作品。全诗共十卷,包括较长故事约五下个,短故事或略一提到的故事约有二百,故事中的人物可以依次分为神话中的神和男女英雄,和所谓的历史人物这三类。《变形记。的总的美学价值在于它给予读者以新鲜活泼的感觉。诗人以充沛的、豪不费力的想象力使许多古老的传说重新获得生命。

(13)、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14)、其实,变形记,最大的荒诞性,一层层递进,我说一下我的理解:

(15)、第二天早晨,家人冷静地接受了这一切,觉得从此卸下了沉重的包袱,他们决定这一天暂不工作,去郊外旅游,以纪念新生活的开始。

(16)、这封信也不仅仅是写给父亲的「了断信」,它同样展露了卡夫卡对自身的拷问与追寻。卡夫卡本想通过母亲将此信转交到父亲手中,但软弱顺服的母亲并不希望这封信被丈夫看到,于是这封信又回到了卡夫卡手里,成为他自我审视的镜子。

(17)、《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18)、《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19)、可惜的是,这种短命的欣喜并没能活到父子俩的下一次「共识」。这不仅是因为下一次「共识」的出现极其困难,更因为这种欣喜本身就只是卡夫卡的一厢情愿。

(20)、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然而这一变化并没有得到家人的同情,反倒而来的是无限的厌恶与唾弃。虽然如此,格里高尔还是心系家庭,想着怎样维系生活,怎样偿还债务以及帮妹妹上音乐学院。但这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其他三人只能打工挣钱,并对格里高尔忍无可忍,甚至提出将他赶出家门。饥寒交迫的格里高尔又患病在身,带着内疚和不幸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4、卡夫卡 变形记 原文

(1)、这封信后来常常附在卡夫卡的作品集中出版,有一些小说集,因收录此信而直接以「致父亲」来命名。这封信可以说是人们窥探卡夫卡「父亲情结」的一扇窗。

(2)、? 毒舌男写给充满“小确丧”的年轻人的一本书《刀锋》

(3)、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很少,不为世人注意。《变形记》(1915)是他生前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卡夫卡开始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重视,形成“卡夫卡热”。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介绍相对较晚。《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首次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是《变形记》(李文俊所译),以后这篇小说又有了张荣昌等译本。中国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并且从一般介绍逐步进入对这篇作品的多侧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