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论语名句鉴赏77句

2023-09-28 10:28:53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论语名句赏析评价及感悟

1、论语名句及解析

(1)、(参考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这些试题都不设唯一答案,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对问题、对生活的个性化理解和感受作答。

(3)、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4)、(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5)、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6)、(4)春花秋月何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8)、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9)、(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10)、(赏析)一个人只要道德高尚、品德美善,何愁没有知己?因此,他没有必要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他要做的是从自身做起,看自已是否能了解别人、体悟到别人的方方面面。严于解剖自己,发扬自己的美德,如此才能高朋满座,知交遍天下。这样的话,即使你身处陋巷,居于茅屋,也不忧虑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11)、今年微写作依然保持“三选一”形式,三道题均以《考试说明》所定名著阅读内容为依据,富有创意地命制出来。该题型已是第六次出现在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上,在彰显检测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既展现出不断焕发着的创新韧劲,又体现了保持试题连续性的稳定。这让考生既有选择自主权,也利于考生的心理稳定,利于考查学科关键能力,更体现出良好的人文关怀。

(12)、                                         

(13)、(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4)、赏析:礼仪的作用,是以和为珍贵。先王传下的大道,都是以“礼以和”为最好的,做事情无论大小都遵从。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礼是普遍的规范。

(15)、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17)、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感悟:这句话是说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尊敬师长、兄弟;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感悟:这句话是说孔子说自己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18)、④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        ,          ”。

(19)、论语经典语录摘抄及赏析,绝大数人都知道《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那么里面经典语录很多,你是否想摘抄下来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经典语录摘抄及赏析。

(20)、师:学过书法的同学一定知道,古人的书写是从右往左竖着写,而且没有标点。你能猜着读一读吗?

2、论语名句鉴赏

(1)、生:孔子说自己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发现这样做,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2)、题目引导考生将自身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以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襟抱,思考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3)、生:学习《论语》,除了常见的结合注释,还可以联系资料,结合孔子的故事,做到深思明义。

(4)、翻译: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5)、匹夫不可夺志:匹夫,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变志向,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无法排遣的离情。

(7)、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8)、写作技技法上:有借古讽今的,有古今对比的,有用典的。

(9)、翻译: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0)、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王禹偁《村行》) 

(11)、白话文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吗!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12)、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继续坚持在学科情境中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在一如既往地重视语文基础的同时,突出对思维水平的考查,体现对学习方法的关注和引导,继续鼓励创造性阅读与表达,在试题的开放性、情境化方面积极创新,力求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13)、‍‍‍2020年9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9月出炉,买买买!

(14)、(参考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5)、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18)、(4)秦爱纷奢,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9)、(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诗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20)、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

3、论语名句解析68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2)、这是孔子对待学习时,应该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3)、(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4)、(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倦怠,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5)、(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6)、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7)、答案:(4分)词人把流水喻为美人流转的眼波,把山峦喻为美人蹙集的眉峰,将无情的山水化作有情,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一点1分,共4分)

(8)、问:2017年高考试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文化味道浓厚。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9)、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10)、E.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 

(11)、 诗人向往恬静安闲的田园生活.也向往如颜回和陶渊明那样安于清贫的宁静生话。  (2分,能答出其中一是即可得满分)

(12)、D.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13)、《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师:这里的好古,也是好学啊,孔子告诉我们古文化是经过大浪淘沙时间考验留下的瑰宝,只有我们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中华文化才能代代流传,生生不息。

(15)、能做到孝顺父母与尊敬兄长的人,基本不可能犯上作乱。当然,亦会有例外,比如‘间谍’。国内最早的描述应该是:谍,军中反间也。主要有足够的动机,有可能是反规则的.。毕竟古代是社会观,与现代的世界观,所包含的复杂性是不可并提,扯远了。。。

(16)、林传名老师平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欠发达地区生命语文教育》(2012年3月结题),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17年3月开始,参与汕尾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生命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生命的赞歌——谈〈兰亭集序〉表达的生命意识》《智能时代全新的挑战——材料作文“人类智慧”押题分析》发表在专业刊物。多篇教学论文在汕尾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二等奖。

(17)、循序渐进:循,依照,沿着。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1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单元围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一人文主题展开编排,开篇的《古人谈读书》由两则文言文组成,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名言。孔子,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业精于勤、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经典和儒家思想,而这种忘我的读书境界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精神追求。以《论语》选句作为“读书明智”单元的第一课,充满历史渊源和书香韵味,让学生在历史典籍的吟诵中,梳理孔子读书的态度和方法,契合单元语文要素的素养培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苏轼的读书名言,提倡经典常读常新的读书理念,引导学生从中提炼“熟读”、“深思”这两种学习方法。紧扣单元主题导入新课,以苏轼的读书方法对接,明晰本课将以熟读成诵和深思明义这两种方法展开《论语》的学习,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的意义在“读书明智”,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

(20)、(1)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论语名句解读及感受

(1)、《论语》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有很多观点至今仍然保留着积极的思想价值。试题启示语文教学,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层面的解读,要重视对其中优秀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吸收与陶冶。

(2)、接着,郑老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孝悌思想落实到当代中学生,必须做到:在家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在外善待他人,感恩社会,报效祖国。作为一个语文学科名教师,郑老师对国学的研究颇深,而且注重通过课堂对学生实施古代优秀思想的传承。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立德树人”的最好体现了!

(3)、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4)、测试内容与形式也保持稳定。3道试题涉及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察、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等基本考查内容。

(5)、                                         

(6)、答案:示例:第一句描绘了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第二句描绘了远处的高山云雾缭绕,与天相接的地方正静静地挺立着一株枝繁叶茂的青松。(2分,任选一句作答,意思对即可)

(7)、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2018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8)、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9)、这节课,郑老师很注重引领学生诵读。每一个主题讲解的开始和结束,都进行集体诵读。首先是指导五名穿着汉服的学生带领全班同学大声诵读《弟子规》中“入则孝”和“出则悌”二章,通过诵读认真领悟每一句蕴含的深刻含义。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12)、(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14)、(6)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5)、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16)、(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昳、覆、袅、缕。

(17)、北京卷作文“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用记叙文描绘自己期待的生态文明图景,试题非常贴近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