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明朝顾宪成的读书笔记104句

2023-11-29 12:52:20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明朝顾宪成的名句

1、明朝顾宪成的对联

(1)、钱德洪又问,“致良知”到底有没有一个从本体到功夫,简易精一的概括?

(2)、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4)、错过了王阳明,中国停滞了数百年;得到了王阳明,日本有了明治维新。

(5)、生老病死是自然演变的过程,本身没有痛苦可言。真正的苦,是人不愿去体悟生老病死背后所隐藏的心性命题,从而使其承受了精神与肉体的巨大损耗,永远无法离苦得乐。

(6)、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透过昏黄的纸窗,我仿佛看见阳明和徐爱二人正在促膝长谈,没有名缰利锁,尽弃一切俗欲,时而激烈辩论,时而抚掌大笑。往来古今,四极八荒似乎都已凝滞在此时此地,寰宇之间,只有他师徒二人的交谈之声,讨论着世间最朴素、最纯粹的道理,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8)、光绪二十八年(1902)岑春煊改“锦江书院”为“成都府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为“成都府属中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更名为“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年,呈请省政府教育厅划拔,文庙全部地盘给石室中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呈请督署核准,在成都十六县内,每头猪儿抽取5厘屠宰税,来补助办学经费之不足。

(9)、历来的赌徒,下注的那一刻,脸上的表情无不是容光焕发,紧张兴奋的。曾几何时,这些山贼还未落草为寇,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所得仅能糊口,还要饱受大户的盘剥,官府的欺凌。一天,有人跑来告诉他们,放下那沉重的锄头吧,跟我上山,你就能摆脱这无尽的痛苦。

(10)、龙舟路小学为上世纪1950年以后新政创办的一所社区小学,颇有口碑,为学童所喜爱。尽管地处宋濂墓志铭出土的所在区域,其实彼此并无任何历史沿革的关联。类似的例子层出不穷,只要抓住一点蛛丝马迹,国内各地都在争相将历史名人故里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这也反映了如今物欲世态下的浮燥心态,是为好大喜功的政绩,仕途利益所驱动,其实大可不必,改善好民生才是第一要素。

(11)、顾宪成被除去官职以后,朝廷内外推荐他的上书超过上百份,神宗都不批复。讲学议政顾宪成回到了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恰好在无锡有一所宋朝学者杨时曾经讲过学的东林书院,他就同弟弟顾允成倡议维修。维修书院的事,得到许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无锡知县的资助和支持,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修复了这所书院。同年十月,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了《东林会约》,规定每年举行大会二次,每月小会一次。

(12)、早在1911年,张澜就先后担任过隶属清末大汉四川军政府的川北宣慰史、嘉陵道道尹;隶属民国政府的四川省省长、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中国民主同盟主席;隶属北京中央政府的共和国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主席等职,这是一份极不寻常的履历。

(13)、由于顾宪成在学界、政界都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慕名来请教他的人很多。顾宪成不顾精力有限,对求学者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热情接待。后来,他看到前来泾里的人很多,小小的泾里镇上,连祠宇、客栈和自己周围邻居家都住满了客人,还容纳不下,就与长兄顾性成、次兄顾自成及弟弟顾允成商量,在自己住宅南边造了几十间书舍供来人居住,夫人朱氏给学生们烧饭做菜。泾溪南北,昼则书声琅琅,夜则烛火辉辉,一派夜以继日奋发攻读的景象。许多已有功名、才学不浅的学者也慕名前来求教顾宪成。 

(14)、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富斯德

(15)、历史上的成都曾有许多书院,遐迩闻名,仅史料记载的就有子云、少陵、大益、浣花、墨池、锦江、潜溪、尊经、芙蓉等书院,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沿革,那就是年代久远,才俊辈出,但屡遭兵燹,明末悉数毁于战火。

(16)、这些用程朱理学包装起来的禽兽,四面竟出,前瞻后顾,追名逐利,应接不遑。记诵之广不过用来长其傲,知识之多不过用来行其恶,见闻之博不过用来肆其辩,辞章之富不过用来饰其伪。

(17)、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18)、其实,中国历史上的“书院”之名始于唐代贞元年间,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伴随着科举考试,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鼎盛时期曾达到了2000多家。唐朝曾设立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属性为官办,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时光流转,书院发展到了宋代,逐步变为半官半民性质的地方教育,但各地州府也“与时俱进”,兴办官学,部分书院只好与官学合并重组。朝廷遂将原本给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19)、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据笔者考察,如今坐落在浙江横溪的宋濂祠堂,仍然隐没在一片荒草丛之中。虽然兰溪市政已于2005年公布了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实仍是无人照看无人修缮。根据文物保护“分级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兰溪市文广局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缮组织,尽快实施修缮保护。从文物保护的层面来看,是为功德之举。

2、明朝顾宪成的读书笔记

(1)、(3)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马雅可夫斯基

(2)、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译文

(3)、大意: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此话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犯错。但犯了错不要紧,关键是要知错能改,不要屡错屡犯。

(4)、老成都的潜溪书院,创办于清乾隆年间(1747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华阳县中,1950年更名为成都市第三中学,有过她书声朗朗的岁月,闻名遐迩。其实,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外省浙江兰溪市横溪镇的宋濂祠堂。

(5)、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6)、寓意: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我们要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7)、寓意:礼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要做文明有礼的人,创建文明有礼的社会风尚。

(8)、所谓的天理,圣人之道,全在我心中,全在我与生俱来的秉性中,为圣之道,只需向自己内心深处去挖掘和寻找。

(9)、P40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10)、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1)、懂得明哲保身不难,难的是懂得什么时候挺身而出。

(12)、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13)、寓意: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与人交谈,要多用商量的口吻,不能盛气凌人。

(14)、其实,自古以来,读书人多有陋习:“两耳不闻窗外亊,一心只读圣贤书”。而顾宪成等主持东林书院,读书不忘救国,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亊。在讲学之余,他们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措陈时弊,锐意图新。而这副对联正是充分表现了顾宪成等东林d人的抱负与心声。也正因为如此,数百年来,这副对联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走出小家为大家,步出书斋奔天下。许许多多游客来东林书院,都会亲身感受这“风声雨声”的寄意述怀。

(15)、生命的无意义,迫使人去创造自己的意义。不管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

(16)、话说回来,那年月,成都府乃天府之国的重镇,为求学问,读书人心向往之,因而书院多,底蕴深,无它可出其右,为全国之首。阡陌深巷里的翰墨飘香更是一道久违的风景。以墨池书院为例,与芙蓉书院原仅一墙之隔,两院同在青龙街,朗朗读书声彼此相闻,且共享着老成都的一处人文胜地,即扬雄洗笔池(又叫墨池)。这就是墨池书院的渊源,似比芙蓉书院历史更为悠久,相传是川西平原上百姓为纪念西汉的大文学家扬雄而建。在这之前,“墨池”的由来亦颇具传奇色彩,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10年,张仪和张若建筑成都府的城墙时,取土遗坑成为龙堤池,即是墨池的前身。

(17)、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可以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

(18)、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9)、刘蓉是清代古文家,《习惯说》选自其《养晦堂文诗集》。刘蓉少时专注于读书,竟没注意到屋中地上的坑洼在不断侵蚀扩展,父亲看到后对他说,你连一间屋子都管理不好,如何还能治理国家?

(20)、顾宪成为他们抱不平,上疏申辩,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明神宗下圣旨责备,贬官外放为桂阳州判官。后来提为处州推官。

3、明代顾宪成创办的一所书院

(1)、其中,尤以清代重建的这一次更为宏大。本来,成都自西汉文翁首创地方学宫以来,重视教育就已形成传统,历朝历代的官员,莫不以兴建书院、弘扬国学为任职期间最为重要的政绩。中国的书院最早见于唐代,而成都自宋末以来,更是书院盛行。明代仅成都府里就已有数家书院,开篇已述,余不赘言。墨池书院毁于明末,旧址改为民宅,又经历了若干年的沧桑。

(2)、那年月,士者创办书院,就是为了研究学问,立德立言,启迪民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学问。比如,曾经执掌白鹿洞书院的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既然读书就要静心,不为山外红尘所惑,也给后世留下了“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及“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等佳句,实在说得有哲理。

(3)、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

(4)、释义:不学习礼仪礼貌,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5)、万历十五年(1587),朝廷按京察制度,对在京官吏进行考核。继张居正之后任内阁首辅的申时行命都御史辛自修负责此事。辛自修素有刚正廉洁之名,准备在这次考核中刷掉一些贪官污吏。但申时行是个很会见风使舵的人,在申时行的干预下,只有33名进士被降级或免职。辛自修把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工部尚书何起鸣列在去职官员名册中,这触怒了神宗,因为神宗刚在一个月前委任何起鸣为工部尚书。给事中陈与郊秉承旨意上疏论何起鸣、辛自修,其实是攻击辛自修而庇护何起鸣。于是,辛自修被罢免官职,神宗还斥责曾经弹劾何起鸣的四名御史。顾宪成虽然置身事外,与哪一方也没有私交,但他却上书为御史们和辛自修鸣不平。书中之语冒犯了神宗,神宗大怒,下旨严责顾宪成,将他贬谪到桂阳(今属湖南)任判官。过了一段时间,又迁处州(今浙江丽水)推官。不久,顾宪成的母亲去世,他回家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顾宪成补为泉州推官。顾宪成虽辗转各地为官,但他一心为公,勤勉政事,颇有政绩。在三年一次的对官员的察举中,顾宪成因为公正廉明,被评为公廉第得以升任吏部考功主事。

(6)、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7)、P8 夫喜群而恶独,相扶而相植者,人情之所乐也。

(8)、良知不能明觉,其人必将浑浑噩噩,愚昧无知,骗人并遭人骗,害人又被人害,其性格亦将走向偏执狭隘,自私独裁,最终沦为欲望和他人的奴隶,昏聩一生。

(9)、释义: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10)、谎言成为维系一切的基石,只需轻轻一推,这座填充着豆腐渣的违章建筑便会轰然倒塌。

(11)、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像庄子那样身如不系之舟,脱离这“曳尾于涂中”的苦海?两千年来,无数的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他们真的快乐吗?

(12)、1629年(崇祯二年),崇祯皇帝下令为东林d人恢复名誉,并下诏修复东林书院。顾宪成获得***,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13)、大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必然会失败。此话是告诫我们,读书要有所选择,要读经典的好书。

(14)、此联为明东林d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5)、顾宪成在母亲死后辞官,服完丧后,补为泉州推官。升官回京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考核官员吏治时,顾宪成因为公正、廉洁被推为第提升为吏部考功主事,累官至吏部员外郎。

(16)、龙场的磨难使他意识到,环境的存在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尊重环境,顺应环境,任何事业都是从处理好与眼前环境的关系开始的。并且,这种顺应不是违心的、伪装的,而是调整与纠偏之后此心与环境的逐步契合。

(17)、原锦江书院旧址,也因民国时期推行新制教学,遂改作中学生宿舍。“文革”初期的1966年,拆去了书院的前进、中进和左边的“护厝”,改建二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三五楼”,因为这座“三五楼”因纪念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命名,成就了再次易名后的石室中学。据其校史记述,前身“文翁石室”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官办学校之应该不是妄语。

(18)、行笔于此,四川大学历史上的老校长骆成骧值得一提。1895年,他从尊经书院走出不久,科举便中了进士。当时正值国运维艰的年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不仅赔了银子,还割让了土地。这种侮辱,光绪本不愿承受,也不甘作“亡国之君”。这一年,骆成骧进京参加在殿试,他以一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说到了光绪的心坎里,让光绪大为感动,得到赏识,被钦点为状元。他也由此成为清代状元中的第一个四川人。

(19)、释义:识礼是树德的基石,没有礼,就不会有德。

(20)、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以民盟主席之名,广益士林,为新政效力,开国大典邮票上就有他的身影,还包括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高岗、张澜(前排左起)的形象。只可惜历史是由“王者”可以任意改写的,这些陪衬人物大多不受待见。伴随着现代中国的政治风向标,原作者董希文也不断地领命修改《开国大典》,原油画图案上的人头在“文革”前后曾被数次涂抹掉,替换成了其他的人头,现在尚可看到几个不同的版本,但是仍然抹不去永存的民间记忆。

4、明朝顾宪成的名句是哪一句

(1)、◆(01先秦篇)历朝历代名篇名句,好学生都会背!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那年月,骆成骧在成都士林中,被誉为“五老七贤”之口碑甚佳,以至后来为官也仕途畅达。骆成骧崇尚无锡的东林书院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少时便视为庭训。此联为明朝东林d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宪成乃明代名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伴君如伴虎”,终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等士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世称东林先生。

(4)、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6)、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7)、寓意:我们要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8)、上图为成都府里有名的皇城坝,这里曾上演过许多波澜壮阔的近代四川大戏,是尊经书院曾经办学之地,也是四川近代高等学校的滥觞之地。书院不志科举,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教学时放弃传统书院的八股文内容,除了国学,还教授西方科学知识。先生也多为名士,如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宋育仁、戊戌变法理论思想“托古改制”的提出者廖平等等。学生多是已经考取了秀才的人,他们都看到了八股文无用,来书院研习西方格致。

(9)、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曹雪芹

(10)、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有书读,这是幸福;没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又没书读,这是苦恼。——莫耶

(11)、读一读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体会一下他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措辞就能明白,一个有才华的人,想要得到大人物的赏识,甚至是接见,都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12)、徐兆魁的话没有一句得到证实。光禄丞吴炯上奏为顾宪成辩白说:“顾宪成送信救李三才,是有些出格,我曾责怪他,顾宪成也后悔。现在顾宪成被诬告,天下将因此作为讲学的惩戒,闭口不谈孔、孟之道,国家正气从此而耗减,不是小事情啊!”奏疏上后,明神宗不予回答。此后攻击顾宪成的人没有断绝。死后荣辱顾宪成于1612年(万历四十年)死于家乡。留有著作《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公遗书》等。

(13)、《大学》为“四书”之一。这句话论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古时想要彰显美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的“八目”,也是其核心思想。

(14)、圣人这个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唯一达成共识的是,这是个操作性不高且吃力不讨好的职业,古往今来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可以算作圣人外,就剩下若干疯子神经病自称实现了这一理想。

(15)、多少人,为了行善而作恶;多少人,变成了年轻时他所讨厌、所反对的那个人。

(16)、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7)、P10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8)、专制政府的死穴就在于其治下民众的情绪没有一个宣泄口。对民主政府而言,你不喜欢执政d没关系,下次投票选在野d就行了。而专制政府的执政d承担了民众所有的不满,发展到最后连某人家门口的路没修好他也要骂上政府两句,如何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

(19)、顾宪成,字叔时,是明代思想家,东林d领袖。明朝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东林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顾宪成也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原来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20)、历史发展到今天,生产力高度发达,粮食产量早已能够将全球之人免于饥荒,可仍然有人在挨饿,学者将此称之“制度性贫困”。不是资源匮乏,而是分配不公,有人宁愿将粮食倒进海里也不愿拿去给灾民纾解饥荒,为什么?因为人的优越感只有在贫富对比之中才能体现,为了保持这种快感,一部分人制订各种政策、条款,收买专家学者为其摇旗呐喊,文过饰非,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游戏规则所蛊惑,入其彀中,不能自拔,离良知越来越远,为那些人为预设的“梦想”消磨一生,乐此不疲……

5、明朝顾宪成的名句是什么

(1)、东林讲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适应时代、社会和学人的共同需要兴起的。它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除了严寒盛暑外,定期会讲。这就将原来士绅的分散游学形式变为集中固定的有组织的讲学活动。而且书院不分尊卑、不限地区、不论长少、不收学费,只要自己愿意,均可来东林书院学习,还提供食宿,很是方便。东林书院的讲授方式十分灵活,有时采用演讲方式,讲了一段时间后,就穿插朗诵一段诗词以活跃气氛、开发性灵,顾宪成作为主讲者还随时回答学生的提问。有时采用集体讨论方式,沟通思想、交流心得。 

(2)、良知之心就是君子之心,渊默之心,临危不乱之心。君子的权术是高超实用的艺术,小人的权术是滑稽可笑的表演。怎样成为君子?拥有光明之心。如何拥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说服自身,内心平静。

(3)、作为观照,近代历史上的外省,比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等,与蜀中书院雷同,经费来源与衙门无关,大多也是自筹,用以校舍建造,学子膳食,教学则多为私塾模式,先生授课,但以学子自习为主。它的特点就是为了启迪、培养读书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以应试而追求功名为圭臬。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西汉)司马迁《史记》

(5)、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6)、读史越多,越会悲哀地发现,以史为鉴几乎是不可能的。技术变了,制度变了,表面那一层都变了,可里面的内核永远不变。魏忠贤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换个皮囊他就成了你的上司。袁崇焕四百年前有,四百年后还会有,身边那些不懂政治却想玩政治的人最终都被政治玩得很惨。

(7)、商业社会每天都在播放催眠曲:努力工作,努力消费。似乎不工作就是废人,只能选择工作到退休,拿着仅够糊口的养老金,等待死神的降临。

(8)、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9)、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10)、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燮译文

(11)、大意: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讲海,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对于夏日之虫不可以和它讲冰,因为四时不同,它无法体验。比喻人被见闻局限,知识短浅。说明与人说话必须要看对象,不要去与一些无聊之人,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无聊之争。那样,只会白白地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而已。

(12)、世上之事,了犹未了,终以不了了之,得过且过的人多了,就形成一汪绝望的死水。

(13)、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徐特立

(14)、在尊经书院的历史,还有一位值得纪念的人,即是被称为湘绮先生的湖南学者王闿运。光绪四年(1879),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力邀下,王闿运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湘,在川长达八年之久。王氏以经、史、词章等教育学生,规定学生每日读书,必记下心得体会。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他提倡“以抄助读”的方法,让学生抄书。为了鼓励学生,王闿运还把学生们在经、史、词章方面的优秀论文,集结成册刊印。

(15)、大意: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责怪别人,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此话告诉我们,人生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不要去怨天尤人,而是要学会反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正,然后进步才会更快,也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16)、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由此整个国家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君主的个人电脑。

(17)、所有人都不问是非曲直。当政府败给汹涌的民意时,它会本能地掩盖真相,用金钱摆平当事人。然而,稳定可以赎买,人心难以欺骗,当所有人都无师自通地提高自己的伤害能力时,社会的运行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直至溃坝。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19)、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的京官考察,吏部尚书孙、考功郎中赵南星将与执政有私交的人全部罢黜,实际上是顾宪成左右的。等到赵南星被斥退,顾宪成上奏请求一同罢官,没有得到回复。不久升为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削职返乡顾宪成直言敢谏,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员经常对朝廷的错误决策有所非议,在士大夫中声望很高。

(20)、释义: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表达了鲁迅愿意为国捐躯、矢志不渝的决心)

(1)、当所有事物都商品化后,人本身就丧失了价值,整个社会将会被冲垮。

(2)、唯有通过实践,你才能够对良知逐渐获得认同感与亲切感,并使之转化为自觉的理性意识,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知路歧之险夷者?)。

(3)、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一句话说了两千年,大小制度改了无数次,终有今日之民主共识。当民主政治在全球攻城夺池,遍地开花时,有人认为人类历史已经终结。在他们看来,自由民主制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即便如此,谁也不能打包票说,人类可以坐享民主之成,从此一劳永逸。因为人性没有终结,因为任何制度都不如人性古老,但都比人性更早消亡。制度不是重点,无论独裁还是民主,抑或其他形式,皆出自人性。

(4)、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由于东林d人开放言路指责朝政,触动熹宗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魏忠贤开馆纂修《三朝要典》,打击东林d,同时造编《东林点将录》等文件上报朝廷,1625年(天启五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削去顾宪成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