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119句

2023-12-23 12:12:39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孔子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1、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什么

(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7)、(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离不开思考的,但是单纯的思考却不去学习也只能是胡思乱想。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积极思考,找到所学知识的真谛。然后联系实际生活,再去实践和运用。但是不能每天只知道空想,不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9)、孔子语录: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

(10)、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11)、(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12)、(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3)、孔子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1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15)、孔子语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6)、孔子语录: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17)、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1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指学习知识不会感到厌倦,教诲别人不知道疲倦。

(2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2、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1)、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2)、(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3)、(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4)、(《关罘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5)、(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6)、《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此篇有28章,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7)、(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福只有外表和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9)、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1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11)、解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12)、孔子语录: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3)、(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1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15)、“不耻下问”就是如此容易,也是如此之难。试问,谁不在乎面子昵?

(16)、(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18)、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在谥法中极高的谥号),这不免让子贡感到疑惑。

(19)、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孔子语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3、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2)、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论语》

(3)、(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4)、孔子语录: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8)、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问说》译文: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10)、(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11)、是人死后的评语。也就是对人功过是非的评价。

(12)、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13)、(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14)、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15)、孔子语录: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

(16)、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17)、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认为孔圉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不应得到那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卫国国君为什么给卫国大夫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

(18)、人们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闻,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强者、见多识广者,那似乎没有什么,不以为耻,一旦反过来,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强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脸上不光彩,耻于开口了。

(19)、(释义:天性聪敏的人大多不爱学习,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问为耻。因此谥法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这大概就是人们的困难之处吧。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真正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是谦逊的,不会到处炫耀,让自己锋芒毕露,成熟的麦穗都是低头的。在工作单位,一般的大领导都十分圆滑,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他们会耐心听取下属的建议,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不会自以为是,什么事情都已自己为中心。一个人的学识是有限的,但是团结在一起就不一样了,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懂的团结也很重要。

4、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1)、孔子语录:《关罘,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2)、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3)、出自 《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4)、(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5)、《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6)、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7)、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至今仍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聪明的人往往不甚好学,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容易,所以孔子赞扬。而“不耻下问”更难,“下问”,即以上问下,以长问少,以知识多的问知识少的,诚心请教,不以为耻,泰然待之,所以孔子大加赞扬。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8)、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9)、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大方而谦虚地向人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10)、孔子语录: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11)、孔子语录: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12)、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13)、孔子语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15)、孔子说:“聪明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所以(孔文子)得到‘文’的谥号。”

(16)、孔子语录:《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学》

(17)、孔子语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18)、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19)、孔子语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2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孔子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还知道什么做学问什么什么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曾子文化)往期文章推荐阅读(点蓝字可直接跳转到文章)

(3)、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4)、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5)、(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6)、(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7)、(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8)、(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9)、(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0)、道不同,不相为谋。——摘孔子《论语》(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11)、孔子语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

(12)、这节开始讲到孔子对于当时及其前后时代人物的评论。这个人物的评论,包括了如何作学问与整体的文化精神。

(1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4)、子贡有鉴于此,故不理解为什么孔圄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15)、孔子语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17)、(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18)、《论语》是儒家经典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19)、(《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20)、《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5)、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6)、孔子语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

(7)、(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9)、孔子语录: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10)、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1)、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12)、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选自于《论语•公冶长》,意思就是说“勤奋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不如的人请教为耻。”

(13)、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4)、(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15)、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译文: 读书要喜欢问,如果问一次没达到目的,那么还可以接着问。

(16)、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7)、(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18)、孔子语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中庸》

(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