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孟子的故事教案中班61句

2023-07-26 12:11:50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孟子的故事教案

1、孟子三则教案

(1)、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是啊!倘若每位教师都能用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让教育充满更多的人情、人道和人性。那么我们的学生能不可爱吗?他们能不为了使自己的同学,使整个集体也因为有了自己而想到温暖、感到自豪、感到幸福,而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2)、集体活动中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时间,遵守纪律,遵守秩序,语言文明。

(3)、问: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颠倒“也,矣、焉”三个语气词的顺序可以吗?

(4)、同学们可真聪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昨天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小问号。现在让我们小组合作解决好不好?

(5)、孔子17岁的时候,鲁大夫孟釐子临终前和儿子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6)、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7)、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8)、要让听者理解某种现象,认识某个道理,必须为听者铺设思维前进的道路,循序渐进,就像登百尺高台一样,拾级而上。如果躐等,就会导致认识断层,从而妨碍说理目标的实现。

(9)、通过对上面句子的理解,举出在实际生活中“合作”的事例,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

(10)、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11)、(2)比较: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2)、 重视夜气和足够睡眠的养身,就会带来内心的强大。养身就是养心,由此,孟子提出“先立乎其大者”的教育原则。“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13)、学生按自学提示读课文、认识生字。(师巡视指导)

(14)、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15)、 在每一所学校,聪明拔尖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更多的是看上去暂时“资质平平”的大众孩子,还有个别智力和能力都很一般的孩子。是不是这些孩子一定就不能成才呢?未必是!奇才论,爱迪生就是个例证,马云也是个例证。一些看上去成绩并不很出彩,但习惯好、性格好、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生,其成长的后劲反而很足。古人讲的“大器晚成”,就是这个道理。心智健全的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只要孩子养成自信品质和自学、自食其力的习惯和能力,就会主动追求进步,自然成长,未来立足社会,就会活出成人生命的精彩。“揠苗助长”式教育只会害了孩子,变得自卑,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鼓励集团的老师和家长有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但“静待花开”阶段“勿忘”阳光雨露的滋润。

(16)、中庸——奠定儒家文化的基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7)、(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18)、(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19)、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0)、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孟子的故事教案中班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游戏,有兴趣参加吗?(有!)如果你能准确地读出苹果上的词语,就能顺利闯关,到时候我们可以欣赏一个动画短片,一定要加油啊!

(2)、解释并翻译文中的关键词句,疏通文意,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基本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答: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各方面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练。

(4)、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印象,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5)、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

(6)、★2021年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通用5篇

(7)、①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8)、思考:“团体目标”的“高度统一”和“协作精神”分别形容“合作”的什么?

(9)、三是人才培养既要有识,更要有用。“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阐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教育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遵守礼数、尊重规则,才能使他们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做什么事情都懂得基本常识,始终有敬畏感、感恩心,有一种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和动力,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10)、《孟子》散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

(11)、向:从前。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2)、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13)、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1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15)、教师管理:是学校对教师的出勤、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学生考试、教学常规、教学成绩、政治业务学习、安全法治、师德师风、日常工作量、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等各个方面的检查、考核、评价、培训、任用、激励和督导。

(16)、能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感悟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17)、勤洗头、洗澡,自己洗各种衣物,把干净的衣物叠好。

(18)、得兼:能够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19)、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被封为一等肃毅伯,死后被追晋为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20)、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孟子教案

(1)、点拨:这个种田人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预设二:勤劳的人、会动脑筋的人……)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孟子在文中高举“仁政”“民本”的大旗,阐述自己的“王道”思想。在对文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抓牢文言教学的常规重点外,还应将文学常识的掌握放到重要的地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有关孟子的思想精髓的理解远比掌握几个文言现象重要得多。在教学的过程中,宜将孟子的思想体系作一梳理,以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孟子的思想作一把握,这也为以后学习《齐桓晋文之事》作一铺垫。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寻找相关的资料,以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对孟子的思想作适当探讨,以发展与建构学生人文思想。当然这一工作只能更多地依赖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准备,有条件的班级可专门辟一学时,让学生作充分交流。

(4)、遵照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原则,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5)、曾国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因为手握重兵,为慈禧所猜忌,为了消除慈禧的猜忌,他主动解散了湘军。原本在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国藩应该再一次提兵北上平定捻军,可是为了让慈禧放心,他不仅放弃了这个机会,解散了湘军,还主动退居幕后扶持李鸿章,将李鸿章推倒了台上,李鸿章这才捞到了平捻之功。

(6)、用五分钟时间,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讨论。

(7)、((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8)、戴盈之找借口推迟减征关税,孟子通过一个盗鸡者的故事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多么可笑。戴盈之问:“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滕文公下》)具有仁政思想的孟子,一贯主张行“什一”之税,要求统治者减轻百姓负担,而宋国大夫戴盈之却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孟子一眼就看出他没有革除弊政的诚意,于是马上虚构了这个盗鸡者的故事,直指问题要害,“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通过这个故事,用攘邻之鸡者的形象对戴盈之们进行了辛辣而尖刻的嘲讽:凡是不合理的,有违正义的事,都应该从速改正,不要拖延时日。义是行事的标准,义或不义,二者必居其时间不会引起这个标准的丝毫变化。

(9)、(明确)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10)、(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11)、课外古诗:部编语文八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12)、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庄暴见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13)、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15)、作者介绍:冼星海(1905年--1945年)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16)、现在,同学们心中的小问号都解决了,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吧!

(17)、注:所有加点的词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18)、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9)、(明确)人们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就要勤奋努力,肯于吃苦,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增长才干,而后才有所作为,切莫贪图享乐而丧失志向、才能,导致自己的失败,以至于国家也遭受重大损失而灭亡。

(20)、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

4、孟子的故事教案小班

(1)、第二读懂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换一种方式来读,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一个扮演梁惠王,另一个扮演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