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王阳明心学到底讲什么100句
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
1、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故事
(1)、良知和其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一样,需要不断通过“行”、通过实践激活。良知深藏内心,被各种意念诱惑,美色、金钱、名利、权位等等,稍不留神就会偏离良知的方向,所以王阳明有句名言,叫“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王阳明强调,要不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内心不好的东西剔除出去,“存天理、去人欲”,留下良知,这个过程就叫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成为圣人的过程。所以王阳明强调人人都要在事上磨练、在实践中体味真知,发现良知,这个事上磨、事上练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去人欲”的过程,因为良知是有规律的,所以人人都可以通过实践、通过事上磨、事上练来强大内心,来致良知,以良知左右自己的行动。比如,王阳明没有参与嘉靖“大礼仪之争”,但是他和弟子、手下说起过这个事,王阳明说,嘉靖皇帝认自己的亲爹是亲爹,符合良知,符合良知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反对的。(夜灯唯许月华侵)
(2)、要治愈这种“文明病”,最好的疗救之道,就是把我们习惯向外追逐的眼睛转回来,开始关注被我们自己放逐已久的心灵。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人的学问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习惯放纵的心收回来而已。)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求其放心”之学,因此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需,也是每个人之所需。
(3)、 王阳明主张“事上练”,自己要认识一个事件,唯有去干了,才能够知道,即“事上练”。
(4)、朱熹讲人生修养的第一步是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然后有机会明白天理。王阳明一度是受了朱熹这条道路的吸引了,但心没安顿好,问题还是没解决。
(5)、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就本质而言,王阳明所说的“知”只是“吾心之良知”,或曰“吾心良知之天理”,其
(6)、 启示: 宋代苏洵在《心术》中写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7)、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
(8)、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9)、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10)、 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11)、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正所谓“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传习录》)。而“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对此,王阳明说:“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传习录》)
(12)、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是意念的发动,知道善恶是人的良心发现,行善去恶就是格物了。
(1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14)、“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15)、"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当你听到鸟兽的哀鸣你不忍了,这时候你的心就和鸟兽为一体了。"鸟兽犹有知觉者者也",那么草木呢?"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草木无端地被毁坏我们也悯恤了。"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
(16)、 良知又可以理解为善恶,但善与恶是相对的,王阳明的弟子薛倪问他:“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17)、首先要知道王阳明心学其实就是儒学思想文化形成的学说。而心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大学》“致知”和《孟子》“良知”相结合而形成了王阳明心学核心“致良知”。
(18)、 普通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19)、我们前面讲过的禅宗,其实让中国人再度地相信孟子,就是心学的追溯可以捡起来了,因为禅宗就是心学,用佛教的语言讲的心学。禅宗的核心观念是"悟","悟"不是获得知识,"悟"的活动不是认知活动,悟是心的事情,悟了就是即心即佛,自己的本心生起看到自己的佛性,这叫悟。
(20)、晚年王阳明在家乡讲学时,在“知行合一”基础上,又提出了“致良知”理论。
2、王阳明心学到底讲什么
(1)、“心即理”认为的是“理”在心中,不用外求,心学家首先是在心里认为这个知识有必要去追寻,然后才去追寻。
(2)、比如镜子本身是可以照出事物的,但是蒙上了灰尘,照不出来,那你只要把污垢去掉,就可以照出来了,这是不是比朱熹没有镜子硬生生去造一个镜子出来容易的多?比如人们走远路,很累了,问目的地快到了吗?回答不远了,就在前面,人们的信心就来了;如果说还有很远很远,人们马上就气馁了,路实际上还是那么多路,没有减少。这是一样的道理。但王阳明的办法,能让普罗大众感觉通往圣贤的路比之前容易了,减少了人们的畏难情绪。但实际上是什么呢?不管是朱熹的搬进来的办法还是王阳明的激活的办法,其实都是搬运工,是很累很辛苦的事,在实际上不好比较谁更难谁更容易。所以中国迄今只有两个半圣人。但是从立志、从鼓舞人心的角度看,王阳明的思想更有意思,更有想象空间。所以,近代以来,王阳明的思想比朱熹的思想更火爆,更受欢迎,原因就在这里。
(3)、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4)、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5)、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6)、“心即理”认为的是“理”在心中,不用外求,心学家首先是在心里认为这个知识有必要去追寻,然后才去追寻。
(7)、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8)、在王阳明这里,良知是人人都有的,这个良知是指导人们正确行事的指南针,是可以把握、可以发现、具有规律的东西。比如,一个人养成了坚毅、善良的品格,那么他就很难去做坏事,他做事的作风必然认真、抓铁有痕;比如一个人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就闲不住,劳动比闲下来更心情舒畅。良知是个人通往圣贤的指南针,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正能量不断战胜负能量、正义不断战胜邪恶的力量,在王阳明看来,因为人有良知,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向好,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
(9)、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10)、心即理,讲得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本来源自于大自然,人是万物之灵,自然也不可能脱离自然,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和心即理说的意思差不多,也就是我们的心,本身就是和世界万物一样、一体的,这和现代科学讲的宇宙全息论差不多。宇宙是一个各部分之间全息关联的统一整体。在宇宙整体中,各子系与系统、系统与宇宙之间全息对应,子系包含着系统的全部信息,大到一个地球,小到一个原子,系统里面都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在显态信息上,子系是系统的缩影,系统是宇宙的缩影。那我们每个人的人心,也是宇宙的缩影,这就是心即理,心即万物的意思。
(11)、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12)、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13)、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14)、要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拯救,需要一个原则,叫道德自觉的主体的成立,那叫卓然自立的人格,于是才彻底地打破主奴关系的文化。
(15)、什么是良知?就是利益他人的事情就良知善行。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是利益自己,而没有利益到社会和他人,这个事情就不要做了。
(16)、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17)、每日一句|王阳明: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
(18)、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19)、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
(20)、学习阳明先生的心学,尤其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工作、生活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当今诚信缺失、浮夸、寻欢作乐、宴会的时代,提倡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洗刷我们的灵魂,纯洁我们的行为;提倡“知行合一”、“事上练”,对我们确保“六稳、六保”和“脱贫攻坚”付之行动提供理论指。
3、王阳明心学的含义
(1)、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2)、 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3)、自此,王阳明在理学之后开启了心学,将儒家学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 因此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陆象山曾经与朱熹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多个学派。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实际上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
(5)、因为历史的原因,阳明心学在中国的大地上一度很少被提及,反而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发扬光大,影响了一代锐意革新的志士。
(6)、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到底在说什么?笔者从上大学开始接触王阳明心学思想迄今20年了,其实当初也是没有搞清楚王阳明在说什么?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句话怎么解释?
(7)、顾名思义,心学就是研究“心”的学问。古人所谓的“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大体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态、观念、思想、心灵、精神、人格等等。总之,心学就是“心灵之学”。可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灵之学呢?
(8)、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则评价说:“阳明以不世出之天姿,演畅此愚夫愚妇与知与能的真理,其自身之道德、功业、文章均已冠绝当代,卓立千古。”
(9)、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经营之圣”……现实残酷,世界险恶,读懂了阳明心学,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没有任何事能困扰你!
(10)、我们刚才讲,我们的心是无限心,它的内容是喜怒哀乐,是生命情感。假如我们这个心中有贼,就是我们的生命情感偏离了它的本真状态,用脱离情感的理能纠正吗?纠正不了的。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的简单。
(11)、可以说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其学术思想甚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心学即是一剂清心明目的人生药方,更是一本处世行事的实践指南,因此心学难的地方并不在逻辑思辨之上,而是在于实际的行动之上。正如“知行合一”说的那样,从做中知,必须去做,才能获得真知。正如陆游的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所写的那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2)、我们这个民族未来会走向哪里?这是当下中国人萦绕心头的一件大事。走西方的路,还是走我们自己的路?这个论争很大,可以说是思想动乱。
(13)、首先是心即理:首先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究极规律,这个思想其实是源自于道家,道家认为世界的究极规律是“道”,而程朱理学就践行了“拿来主义”,直接剽窃了道家的这个思想,但他还是很机智的修改了一下,将“道”改成“理”。那说回来,那根据程朱理学的说法从哪里可以获得“理”呢?很简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可以,小如一花一草,大如日月星辰,只要认真,都能从中参透出“理”,也就是理学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王守仁少年时就相信这一套说法,去“格竹子”,认认真真格了七天结果一无所获反而病倒了,至此之后王守仁对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这是导致心学脱离程朱理学,另辟蹊径的一大原因,“格物致知”的失败,导致王守仁认为其实我们自己的心就是“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中之理与天道原本就是一体,因此也不需要去“格物”了,不需要假托外在事物去获得“理”,而只需要读懂自己的内心就能获得“理”。王守仁这种纯粹的唯心论其实就是借鉴了佛家的思想,中国佛教的禅宗就有“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一说法,很明显和心学的思想是一样的,连表述方式都如出一辙。
(14)、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15)、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16)、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其中心学最著名者六人,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氏学者,阳明在时,王心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玄、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17)、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18)、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良知,假如用良知去为人处事,便能真正地遵照良知做人做事,就能存善除恶。“生而为人,应当善良”这一大道理看起来简单,但却难以真正做到,在良知以前便是知行合一。
(19)、他曾经认真学习朱熹的理学,但发现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做到太过困难,于是他改弦易张,力求突破,终于在贵州的龙场悟道。他意识到:每一个人其实都具有“本心”,“本心”决定了人可以感知外物、分辨善恶、判断推理。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因此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
(20)、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4、王阳明心学全书内容
(1)、 王阳明说,“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2)、从为人处世的良知论,到知行合一。从心无外物,到内心强大的至高境界,这是最完美的哲学体系。通过致良知,把自己限制在合乎情理的范围之内,不让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自私自利。
(3)、那么他们怎么会对立起来了呢?就是破心中之贼的破法不一样。
(4)、又如王阳明送给门人的几首《咏良知》诗所表达的:“个个人心
(5)、 如佛家所说,善恶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所求不同罢了。
(6)、所有的事情最根本的一条:我们人人都是佛。然后我们现在凡夫,是尚未看到自己的佛性,那叫没悟。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所以佛教严格意义上不是宗教,佛教是无神论的。
(7)、如何认识“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说的“知行合一”其实是两码事,在认识论上,马克思的知、行这两种东西看上去是可以割裂的,比如,我们常常说知道了要去做,不做的话,知道了也没有用,比如说实践出真知,又比如“知而不行,非真知”。但在王阳明这里,不可能有“知而不行”一说。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心即理”的基础上的,首先,上天在造人的时候,就把我们的内心世界设置好了、充满了,理论上讲,我什么都能知道,万事具备,生下来就具备了知道一切的可能,直待用“实践”这个密码去激活它,若是没有通过实践去激活,那也等于没有,那只是寂静地深藏内心,因为不被感知就谈不上什么知不知。
(8)、明朝的官方指导思想是朱熹解释的儒家思想,朱熹的思想也是要成为圣人,要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走,王阳明和朱熹的冲突在哪里呢?关键是在“格物致知”,朱熹认为,人的内心原本是空的,什么也没有,必须要通过“格”物来达到认知的目的,不断把空空如也的内心填满,这有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味道。
(9)、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10)、除了政界和军界,日本的企业界也有很多王阳明学说的追随者。例如前几年备受中国企业界推崇的稻盛和夫,其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便脱胎于阳明心学。我们竞相谈论稻盛和夫却不知王阳明,这种情形多少是让人感到羞愧的。
(11)、法治是什么?预先防范不可抑制他人的维权的手段。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基本性能在一个民族那里应当存在,这个基本性能来自于一个民族的伦理精神,那么这个伦理精神来自哪里呢?来自王阳明讲的我们的良知。
(12)、脱离人心的天理那叫僵死的教条。这就是两者的区分所在,这个区分非常关键的。
(13)、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
(14)、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所以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15)、知行合一(价值判断)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16)、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17)、王阳明出身于明朝一个官宦之家,从小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年轻时便把“做圣贤”列为平生志向。
(18)、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19)、每日一句|王阳明:减一分人欲,复得一分洒脱
(20)、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5、王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
(1)、再比如说,你如果说王阳明不会骑电动车,他肯定不答应,王阳明会说骑电动车的技术深藏在他的内心,他会驾驶,只是驾驶的技术有待通过实践来激活。王阳明的意思不是要把自己本没有的驾驶技术从外界学过来,而是把已有的驾驶技术激活,通过实践来激活,通过“行”来激活。比如,人可以通过实践去激活驾驶技术,猪就不可能会驾驶,因为猪的心里没有预先设置这项技术,所以猪不可能会骑电动车。
(2)、 启示: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条光明大路。而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己心体光明。
(3)、王阳明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不能因为别人的诋毁和陷害而随别人的意愿去处理。这里所讲的一切情况都是私,唯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良知,良知就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你必须认真省察克治,心中万不可有丝毫偏离而枉人是非,这就是致良知了。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4)、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5)、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6)、致良知(价值归宿)王阳明认为,天下间没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了。“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所谓“致良知”,就是致自己内心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要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7)、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诸如此类,生动地概括了王阳明哲学的本体论和致良知的方法论思想。如果我们将其中“万化根源总在心”一句改为“万化根源在良知”,也许更能揭示阳明心学的本质特色吧!
(8)、如何理解“心即理”?这是认识论的问题。就是说你的内心就已经有一个意念中的世界,具备成为完人的一切条件,具备认识世界的一切可能。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相信大多数人也是这个想法。但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山野的一颗花,你没有看到它的时候,它寂静地藏在你的内心深处,你心中本来就预先有这个花的样子,但是因为没有看到这颗花的实物,所以你不知道你心中有这珠花,但不妨碍这花在你内心的潜在。实物的花好比“密码”,要用“密码”去证明你内心里有这珠的花的存在,这个看花的过程,就是知行合一的“行”的过程。王阳明并没有在本体论上否认这株花的客观存在,他只是从认识论上说,没有看到这株花,那这株花就还没有和我发生关系。
(9)、其实,要搞清楚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不难。就是要搞清楚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10)、我们不是要讲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吗?这就是意义所在。我们当然主张法治社会,但法治不是一个社会的精神基础,民众缺乏伦理精神,法治没用,因为法治不可能给一个民族树立它精神的支点。
(11)、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12)、 宁王谋反以后,王阳明立大功而被污蔑,在和奸佞斗智斗勇的全过程中,他明确提出“致良知”。
(13)、致良知。简单说,就是找到良知,良知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心里的那个宇宙。作为普通人,我们内心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私心、欲望,要么贪财,要么好色,要么贪念名位,这些东西阻碍了我们与真正的内心的交流,就好比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打个比方,当你被人当街骂白痴,你会作何反应?有的人可能会想,操,大庭广众之下被这骂,老子不骂回去就太没面子了。看,这就是私心,为了面子。但是,真正的人心与天理,是不会有面子这回事的,那一定是无私无欲。所以我们致良知,怎么致?就是要拨得云开见日出,把我们的那些私心欲望都一点一点的去除掉,留下一颗赤子之心与世界一体,这样就能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万事万物在我们心里,都能像明镜一样真真切切,通透明亮。
(14)、王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学术专题,但今天我不想讲专题,我想谈谈王阳明心学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为什么要呢?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在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中,我们有许多的感受,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5)、清末改革,救亡图存,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陈独秀、严复、胡适,这些在风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无一不是阳明心学的信徒。
(16)、连王阳明自己都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17)、王阳明先生说,《大学》之所谓“格物致知”,即《中庸》之所谓“明善”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皆所谓明善而为诚身之功也,非明善之外别有所谓诚身之功也。
(18)、"良知是当下呈现。"良知不是头脑中的东西,是生命情感的本真状态的突然爆发,所以王阳明说我们每个人本有良知,那么也就是说天理在人心里,天理不在人心之外。
(19)、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的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以发明本心。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的本体光明。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20)、所以说: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人心的情感。所以这个"心"就跟宇宙同,人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个为一体就是生命情感。中国人是这样理解宇宙的,这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