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普鲁斯特代表作108句

2024-03-30 11:47:46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普鲁斯特

1、普鲁斯特简介

(1)、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

(2)、然而,英国学者亨利·希金斯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以幽默的笔触发出质问:人人都知道《追忆似水年华》是世界名著,可真正读过它的有几人呢?我们为什么要读普鲁斯特?他的经典性究竟在哪里?……

(3)、当普鲁斯特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首往事,审视从前所有的痛苦时光,他觉得痛苦的日子才是他生命中最好的日子,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那些开心的年头呢?全浪费了,什么都没学到。

(4)、孩子们都熟知这个世界的象征物:洗衣筐里卷好的长筒袜既是一个“包裹”又是一个“礼物”,它具有这个梦幻世界的结构。正如孩子们从不倦于迅速地把这只袋子连同里面的内容一道变成第三件东西——一只袜子,普鲁斯特也总是无法一下子将那只玩偶——他的自我——腾空,以便囤积第三种东西,那些满足他的好奇心,或不如说缓解他的怀旧病的意象。普鲁斯特躺在他那张床上被这种怀旧病折磨着,那是对一个在类似性的国度里被扭曲了的世界的乡愁,也就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的超现实主义面目凸显出来。普鲁斯特的一切,包括那些精心策划、挑挑剔剔的表现方式都属于这个世界。无论在词藻上还是在视觉上,这个世界都永远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出来,万无一失地予以持护。他承受的是一种脆弱、珍贵的现实:意象。它自己从普鲁斯特的句子结构上脱颖而出,就像那个巴贝尔克的夏天——陈旧、干瘪、无从追忆——从弗朗索瓦丝手中的花边窗帘上浮现出来。

(5)、萨维尼夫人和非常著名的那位伯爵夫人对普鲁斯特的评价都非常低,唯一对他比较友好的是斯特劳斯夫人。因为,斯特劳斯夫人的儿子是他的同学,侄子也是他的同学。但是,斯特劳斯夫人对他的评价也不太好,她说普鲁斯特整天鬼鬼祟祟,躲在阴影里不知道在干些什么。这代表当时巴黎上流社会对普鲁斯特的态度。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一点,普鲁斯特是一个犹太人,还是一个平民,即使这不是上流社会厌恶他的原因。有一个人的成功在前,这也是这本书里不断提到的夏尔哈斯,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的夏尔·斯万的原型。

(6)、尽管我们知道再无任何希望,我们仍然期待。等待稍稍一点动静,稍稍一点声响。

(7)、他们本想执着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追忆似水年华》

(8)、我非常喜欢普鲁斯特的意识流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技巧。我也时常会这样的去联想,只不过没有普鲁斯特想的那么多那么细致。(哈哈,抱歉,我怎能跟大师相比呢?!)

(9)、普鲁斯特在十三岁和二十岁的时候分别填过一份在他的社交圈广为流传的问卷。上面的问题包括“你想住在哪里”和“你最能忍受什么缺点”。十三岁时,普鲁斯特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理想中的国度,也就是我理想中的国度”。七年后,他的答案变成,“住在愿望可以神奇实现的地方,在那儿人人皆有柔情”。这不算是什么了不得的答案,但有些问题和普鲁斯特的关系可大了。《名利场》每期都会在最后几页附上名流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你最喜欢的小说人物是谁”。若有令人意外的答案,多半是由作家所提出:诺曼·梅勒选的是安娜·卡列尼娜,杰·麦金纳尼力推斯蒂芬·迪达勒斯(乔伊斯笔下角色),安伯托·艾柯则偏爱米老鼠。至少他们中意的都不是普鲁斯特这个自恋狂。普鲁斯特觉得,如果他的生命是公寓,旁人不过是其中的摆设而已。

(10)、这种爵位和财产通过婚姻的结合,被当时的人们叫做“给家纹镀金”。本书开场的那场盛大舞会的女主人——萨冈王妃是位充满门第之见的贵妇人,但她的父亲其实是一个黑心的军队供应商,靠让法国士兵在普法战争里穿纸做的靴子才发了大财,为了让女儿戴上王妃冠,花了一大笔嫁妆帮助时尚明星的萨冈亲王重振了家业。

(11)、安东尼·凡·戴克,《詹姆斯·斯图尔特·伦诺克斯和里士满公爵》(JamesStewartDukeofLennoxandRichmond),16布面油画,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传记作者指出,年轻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巴黎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12)、到世纪末,艺术成了贵族阶级的普遍共识,一个在财富、权力之外塑造自身优越地位的理由。不仅仅是本书中的两个贵族女性选择了艺术。其实在她们身边围绕着的一系列贵族男性也选择了艺术,比如格雷弗耶伯爵的“罗贝尔舅舅”,前文提到的孟德斯鸠伯爵,就以“须臾之物的国王”自居,把波德莱尔以来法国唯美主义运动变成了自己的运动。他的趣味、收藏、诗歌甚至是他的豪宅都是唯美主义趣味的化身,于斯曼因此把他写成了自己的小说《逆流》的主角。

(13)、7月25日,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工作室和建投书局举办的《天鹅之舞》新书沙龙中,作家、书评人高林,原《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社科院教授、翻译家余中先与大家聊了聊《天鹅之舞》与普鲁斯特,以及十九世纪末的巴黎。

(14)、这种挑衅性的、不稳定的个性甚至影响到读者,只需回顾一下普鲁斯特行文中没完没了的“不是……就是”就足够了。在这种句式中,行为由它所根据的动机而被表现出来,其方式既穷形尽象又令人压抑。然而,这种寄生式的句子排比却揭示出普鲁斯特的弱点和天才的结合点。他在思想上消极弃世,面对事物时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怀疑论者。在经过了浪漫主义自我满足的内心生活之后,普鲁斯特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决定不给那种“Sirenesintérieures”(内在性的诱惑)以任何信任。“普鲁斯特在处理经验时没有丝毫形而上的兴趣,没有丝毫构筑的狂热,也没有丝毫要去安慰别人的爱好。”这话再对不过。普鲁斯特一再声称《逝水华年》是规划设计出来的,但这部作品却唯独不是建构铺排的结果。如果说它是设计出来的,那么它是像手上的掌纹或花萼上雄蕊的排列一样被设计出来的。在精疲力竭之后,普鲁斯特这个衰老了的孩子重又落入了自然的怀抱——不是为了吸吮她的乳汁,而是为了在梦中进入她的心跳。如果我们能把普鲁斯特的弱点放在这幅图景中看,我们就能领会雅克·里维埃尔对其弱点的阐释有多么贴切:“缺乏经验是马赛尔·普鲁斯特的死因,也是使他能够写出东西来的条件。他死于天真无知,死于不晓得如何改变种种会把他压垮的环境,死于不会生火或把窗户打开。”当然,他也死于精神性哮喘。

(15)、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种爱主要地在于感觉儿童是一种目的。

(16)、《天鹅之舞:普鲁斯特的公爵夫人与世纪末的巴黎》

(17)、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18)、我们知道,在他的作品里,普鲁斯特并非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生活,而是把它作为经历过它的人的回忆描绘出来。不过这样说未免过于粗疏空泛。对于回忆着的作者说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是那种追忆的佩内罗普的劳作,或者不如说是遗忘的佩内罗普的劳作。难道非意愿记忆,即普鲁斯特所说的mémoireinvolontaire,不是更接近遗忘而非通常所谓的回忆吗?在这种自发性的追思工作中,记忆就像经线,遗忘像纬线,难道这不是佩内罗普工作的对等物,而非相似物吗?在此,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手中总是攥着些许经历过的生活的丝缕,哪怕它们往往是松散的、难以辨认的。这张生活的挂毯似乎是遗忘为我国编织的。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乃至有目的回忆却将遗忘的网络和装饰拆得七零八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鲁斯特把他的白昼变成了黑夜。在那间人工照明的黑屋子里,他把所有的时辰奉献给了不受袭扰的工作,以便将那些扑朔迷离、精美纷呈的形象尽收眼底。

(19)、我到威尼斯时,发觉我的梦已经变成我的地址了。——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20)、无论怎么说,形形色色的佣人一直是普鲁斯特热衷的题材。”在普鲁斯特作品里我们读到了朱庇安、艾梅先生或塞莱斯汀·阿尔巴拉特身上动人的阴影。这一人物系列一直通向弗朗索瓦丝;她那粗犷、棱角分明的体形就像从《时辰之书》(BookofHours)里的圣玛尔塔身上直接搬下来的。至于那些马夫和猎手,他们总是无所事事,好像付他们工钱就是为了让他们闲着发愣,而不是要他们干活。普鲁斯特对种种仪式的鉴赏集中于各种对下层佣人的描绘。谁又能说清楚这种对佣人的好奇心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普鲁斯特阿谀奉承的一部分,而对佣人的阿谀奉承又在多大程度上同他的好奇心混合在一起?谁知道对这些置身于社会顶层的佣人角色的艺术描摹具有多大的艺术潜力?普鲁斯特呈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个摹本,他身不由己地这样做,因为他承认对他来说,“看”(voir)与“摹仿欲”(désirerimiter)本是同一桩事情。普鲁斯特身上这种既唯我独尊又巴结逢迎的双重态度由莫里斯·巴雷斯的一句话形容得再贴切不过。他说普鲁斯特像个“挑夫客栈里的波斯诗人”(Unpoetepersandansunelogedeportiere)。这是有关普鲁斯特的文字中最精彩的一笔。

2、普鲁斯特代表作

(1)、荣耀归于身经无数年代战斗的勇猛战士,他们已为我们保有了无价的自由遗产。类别:自由

(2)、在那些沙龙里度过的日月里,普鲁斯特不仅把阿谀的恶习发展到神学高度,也把好奇心培养到极点。普鲁斯特喜爱大教堂的拱腹线,而它们常常表现的是“笨处女”(FoolishVirgin)们吐出像火苗一样卷曲着的舌头。那种能为人所察的普鲁斯特的笑就像是这副表情的倒影。是不是好奇心把他造就成了一个戏仿家呢?如果真是这样,这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估价滑稽模仿的恰当语境。我们在此对戏仿家的评价不会太高。尽管这一形象传达出普鲁斯特极端的嘲讽和恶毒,却未能体现他的尖刻、粗野和严峻。在《拼贴与混合》(Pastichesetmélanges)中,普鲁斯特以巴尔扎克、福楼拜、圣伯甫、昂利·德·雷格尼埃、龚古尔兄弟、米什莱、勒南和他心爱的圣西门的文体写下了许多绚烂的篇章,它们充分表现出他尖刻、粗野和严峻的一面。某个好奇之士的鹦鹉学舌是贯穿这个作品系列的鲜明的文学手法,也是普鲁斯特创造力的整体特征之一。

(3)、如果你们看《天鹅之舞》,你们会发现,普鲁斯特把他信谣传谣、不断八卦的那一面表现得特别明显。普鲁斯特不喜欢夏尔·斯万,他更不喜欢夏尔哈斯。因为夏尔哈斯就是理想当中的普鲁斯特。夏尔哈斯进了骑士俱乐部,是这些重要贵族的好朋友。但普鲁斯特没能成为第二个夏尔哈斯。

(4)、愤怒不能同公道和平共处,正如鹰不能同鸽子和平共处一样。

(5)、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法语系原主任,现任燕京学堂院长。法兰西学院终身通讯院士。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

(6)、旅法译者。巴黎东大法国现代文学专业学社,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笔译硕士,现为法国上诉法院宣誓翻译。

(7)、近来,只要看到媒体提及普鲁斯特和其著作,我便会随手记下。我发现普鲁斯特竟是很多名流最喜爱的作家,包括得州前模特杰瑞·霍尔、英国著名设计师薇薇安·威斯特伍德、美国作家唐娜·塔特、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我还见到形形色色所谓“具普鲁斯特风格”的事物,例如动画电影《料理鼠王》的片段、某个女童军徽章、演员玛丽·凯特·奥尔森发表在报上的心得、某唱片封套、Germolene牌的药膏、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传记、午餐罐头肉、米布丁、度假胜地黑池(Blackpool)的图片、某件阿富汗外套的味道。

(8)、高林:客观说,如果你是出于对普鲁斯特的一腔热忱来看《天鹅之舞》的话,可能会多少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本书只有序言、第一章、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一章跟普鲁斯特有关。你拿起这本书看完第一章就会发现,上半本再也没有普鲁斯特了。当你看到下半本的最后两章时,普鲁斯特才回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为什么《天鹅之舞》只在三章里有普鲁斯特,依然是理解《追忆似水年华》不可缺少的一本书?

(9)、时间,回忆。这两个主题是发人深省的。时间在毁灭一切,而回忆可以拯救已经消失的往昔。其实人世间任何一刻只要发生过的就不会消失,只要你记得它,只要你愿意回想它,只要你珍惜它。

(10)、但的确有一种二元的幸福意志,一种幸福的辩证法:一是赞歌形式,一是挽歌形式。一是前所未有的极乐的高峰;一是永恒的轮回,无尽的回归太初,回归最初的幸福。在普鲁斯特看来,正是幸福的挽歌观念----我们亦可称之为伊利亚式的----将生活转化为回忆的宝藏。为此他在生活中牺牲了朋友和伴侣,在作品中割舍了情人、人物、叙事的流动和想象的游戏。马克斯·乌诺尔德是一位具有洞察力的普鲁斯特读者,他指出“无聊感”就是这样从普鲁斯特的行文中产生出来的。他把这称为“没有要点的故事”。他写道:“普鲁斯特能使没有要点的故事变得兴味盎然。他说‘想想看,亲爱的读者,当昨天我把一块小饼干浸泡在茶里时我想起了孩提时在乡间度过的一段时光’。他为此用了八十页的篇幅,然而这一切是这样迷人,以致于你不再是一个听故事的人,而是变成了白日梦患者本人。”在普鲁斯特笔下,“平平常常的梦一旦被讲述出来就立即变成了没有要点的故事”。乌诺尔德发现了通向梦境的桥梁。任何关于普鲁斯特的全面性阐释都不能无视这一点。通向这个地点的路径是足够的、勿庸置疑的。它们包括普鲁斯特对记忆的狂热研究,以及他对相似性的充满激情的崇拜。当他出奇不意、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举止、相貌、言词风格中的相象性时,这种同梦境间的关联尚没有暴露出它的无所不在的霸权。那种为我们所习以为常、并在我们清醒时被把握住的事物间的类似性只是模糊地映射出梦的世界的更深一层的相象。在梦的世界里,一切发生的事情看上去不是彼此同而是在类似性的伪装下暧昧地彼此相象。

(11)、比如,缪赛提出诗应该有音乐性、绘画性。他的这种观点在戈蒂耶那里得到发展。戈蒂耶认为,诗首先要表达色彩,要表达音乐的美感。当你听音乐的时候,可没有人在音乐里跟你讲,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感受?为什么你听《第五交响乐》,你会觉得这是一场革命呢?这是因为音乐唤起了你的内心感受。同样,作家希望用他的手段达到同样的效果。我给你讲一个东西,你可以从里面感受到我没有讲的东西。在这里,我想到一首孟德斯鸠的诗,他充分地实践了缪赛和戈蒂耶的理想,他的诗里面到处都是色彩,到处都是光影。他在用文字来作画。

(12)、如何在小说里捕捉时间?普鲁斯特依赖的是“无意识的回忆”。它是一种幸福,能复现一种气味、声音,一个形象、一个过往时刻;它亦使人痛苦,因为提醒你已然失去。

(13)、这意味着什么?上下水的存在意味着英国人发明的抽水马桶终于可以在巴黎安装了,但这是很贵的。在失去了权力后,贵族没有办法维持收入,却要追上最新的生活享受,这让他们破产得更快。所以,在《天鹅之舞》这本书里,你们可以看到,很多人都是贵庶通婚的结果。贵族已经一无所有了,唯一有的就是头衔,因此就娶一个有钱的女继承人。

(14)、在这种创造性中,他对植物性生命的嗜好值得我们认真看待。奥尔特加·伊·伽赛特第一个提醒我们注意普鲁斯特笔下人物的植物性存在方式。这些人物都深深地植根于各自的社会生态环境,随着贵族趣味这颗太阳位置的移动而移动,在从盖尔芒特或梅塞格里斯家那边吹来的风中摇晃个不停,并同各自命运的丛林纠缠在一起而不能自拔。诗人鹦鹉学舌正来自这样的环境。普鲁斯特最精确、最令人信服的观察总是像昆虫吸附着枝叶和花瓣那样紧紧地贴着它的对象。它在接近对象时从不暴露自己的存在。突然间,它振翅扑向前去,同时向受惊的旁观者表明,某种非计算所能把握的生命业已不知不觉地潜伏进一个异类的世界。真正的普鲁斯特的读者无时无刻不陷入小小的震惊。在文体游戏的伪装下,普鲁斯特发现了是什么在影响着他,让他像精灵一样在社会绿叶的华盖下为其生存而奋斗。在此我们不能不就好奇心和阿谀奉承这两种恶习之间紧密而又硕果累累的交织多说几句。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作品里有一段话让人茅塞顿开:“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普鲁斯特对研究佣人有多么入迷。也许在佣人们身上他发现了在别处从未发现过的因素,而这激发了他刨根问底的本能。或许他嫉妒佣人们有更多观察生活隐私的细节的机会,而这又令他感兴趣。”

(15)、所谓认识,只有对自身的认识可言。我们几乎也可以说,所谓嫉妒,只有对自身的嫉妒可言;别人的行为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有从自身感到的快乐中才能引出智慧和痛苦。——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6)、普鲁斯特情感细腻、见微知著,能将心中难以言喻的情感用或比喻或夸张的方式勾画得惟妙惟肖。一种纯净的、色彩斑斓、晶莹剔透的视角的童年回忆,像一个温柔的梦一样浮现在眼前,细腻、柔美。又似伊甸园里的亚当,能按照名字认识森林里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个形状、每一类颜色,每一种香味,每一系列的色调:它们像一个个音符自然而然地涌现,各自清晰地绽放着。普鲁斯特一系列的回忆,总觉得同一个场景不断地重复,情节断裂无法衔接,就好似他描写事件时,这些是一帧一帧的画面,而他无意让它们快速播放,无法形成画面连续的错觉,感觉是哪里出了问题一般。

(17)、普鲁斯特不可思议地使得整个世界随着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一同衰老,同时又把这个生命过程表现为一个瞬间。那些本来会消退、停滞的事物在这种浓缩状态中化为一道耀眼的闪光,这个瞬间使人重又变得年轻。AlaRecherchedutempsperdu(《逝水华年》)时时刻刻在试图给一个人生整体灌注最彻底的意识。普鲁斯特的方法是展现,而不是反思。他的直觉是:我们谁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各自生活的真正的戏剧。这正是我们衰老的原因。我们脸上的皱褶登记着激情、罪恶和真知灼见的一次次造访,然而我们这些主人却不在家。

(18)、想想吧,因为我们的懒惰,总想着来日方长,做何事都能拖则拖,竟致那么多的计划、旅行、恋爱、对人生的探究未见实行!大难不至,我们就会什么也不做,我们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普鲁斯特

(19)、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时,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20)、起初科学家们并不了解听觉和触觉无法引发人们记忆的原因,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大脑中还有一部分可以与嗅觉相互作用,它就是杏仁核,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气味与其拥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3、普鲁斯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1)、对正统派来说,从1830年开始就已经失去了权力,到世纪末他们已经丧失权力接近一个世纪了。奥尔良派稍好一筹,到1848年才被赶下台,但到1900年也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了。这半个世纪又是生活方式快速现代化,奢侈品、舒适性商品层出不穷的半个世纪,但所有这些也都价格不菲。普鲁斯特可以给自己的朋友买劳斯莱斯轿车和飞机,但他不得其门而入的很多贵族却没有这么阔绰。

(2)、阅读经典,我们不缺理由,缺的是方法。掌握方法,让阅读经典成为赏心乐事。十八堂阅读必修课,让你爱上经典。

(3)、跟一个42岁的文学新人相比,普鲁斯特还有一个更为人所知的形象。那就是“山茶花时代”的普鲁斯特在巴黎上流社会赢得的名声。在哮喘病还没有动辄把他捆在床上几个月或几年的岁月里,普鲁斯特穿着精致的礼服,扣眼插着夸张的山茶花在巴黎上流社会里纵横驰骋。“全巴黎最会吹捧人的人”是山茶花时代的普鲁斯特赢得的响亮名号。普鲁斯特对社交的爱好、还有他对贵族那种发自内心的崇拜,为他赢得了很多人的友谊,比如本书中一个无所不在的人物罗贝尔-德-孟德斯鸠伯爵(《追忆似水年华》里夏吕斯男爵的原型)作为“全巴黎最需要人吹捧的人”,就和普鲁斯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4)、我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他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中跳跃的浪花。

(5)、作家、评论家。已出版《伊春》《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最好的旅行》《被夺走了时间的蚂蚁》《灵魂应是可以随时飞起的鸟》等。

(6)、从伟大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心情结合之中最易于产生出思想智慧来。类别:智慧

(7)、时间看起来好象完全消逝,其实不然,它正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追忆似水年华》

(8)、《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分七大部分:《去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其中,第6部和第7部是在作者死后发表。

(9)、一百多年前,普鲁斯特以生命写就的《追忆似水年华》,在今天仍然具有唤醒世人重识自我存在、重塑生命意义的启迪性和精神力量。

(10)、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类别:事业

(11)、上流社会的人们因为普鲁斯特既能当面奉承,又会在巴黎的报纸上用“全体巴黎人”这个响亮的笔名匿名吹捧自己而欢喜他。但匿名撰写社交新闻这个爱好,带给普鲁斯特的却并不仅仅是成功。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普鲁斯特是一个会在报纸上匿名爆料的人。比如《天鹅之舞》中的一位女主角,尽管和普鲁斯特保持了多年的友谊,却还是对别人抱怨“普鲁斯特这个人”、躲在角落里“鬼鬼祟祟”、“不知在刺探些什么”!

(12)、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MarcelProust)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与卡夫卡、乔伊斯并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鼻祖。普鲁斯特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政治科学学校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13)、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体验他所打开的各种可能性,感受生命的长度。

(14)、普鲁斯特的好奇心里有种侦探成分。在他眼里,社会最上层的一群人是一个犯罪团伙,一群无与伦比的阴谋家:他们是消费者的黑手d。这个团伙把一切同生产有关的事情都从自己的世界里剔除干净,至少要求把这类事情优雅地、羞羞答答地藏在教养良好的职业消费者特有的做派之下。普鲁斯特对势利眼的分析是他的社会批评的顶峰,其重要性远在他对艺术的顶礼膜拜之上。因为势利眼的态度无非是从纯粹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对生活前后一致、井井有条,而又铁一般坚硬、冷酷的看法。在这个撒旦的魔幻世界里,有关大自然生产力的哪怕是最遥远、最原始的记忆也被删除了,因此普鲁斯特发现变态的关系比常态的关系更有用,甚至在爱情上也是如此。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理论上讲,纯粹的消费者也就是纯粹的剥削者;在普鲁斯特的世界里,这个形象达到了其真实历史存在的全部具体性。这个形象之所以具体,是因为它既深不可测又游移不定。普鲁斯特描绘的是这样一个阶级,它在任何场合都把自己的物质基础伪装起来,并由此同某种早已没有任何内在的经济上的重要性,但却足够充当上流中产阶级面具的封建主义文化结合在一起。普鲁斯特知道自己是个幻灭者,他无情地去除了“自我”和“爱”的光彩,同时把自己无止境的艺术变成了他的阶级的最活跃的秘密,即其经济活动的一层面纱。这样做当然不是为这个阶级效力。因为普鲁斯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铁石心肠,是一个走在其阶级前面的人的桀傲不驯。他是他创造出来的世界的主人。在这个阶级尚没有在其最后挣扎中最充分地展露其特征之前,普鲁斯特作品的伟大之处是难于为人所充分领悟的。

(15)、在写作上,《追忆似水年华》有几个特点:第在时间上把握很微妙。普鲁斯特并不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通过人的感官进行跳跃,比如,他通过视觉、味觉、听觉、触觉来进行激发和跳跃。普鲁斯特将历史上某个场景的事情,或两个本来不太相干的东西,用一种同样的气味、同样的触觉,把它们连结到了一起。另外,很多人说这是意识流的写法,当然是可以这么总结,因为潜意识里的东西会在普鲁斯特写作的前后慢慢地呈现。差不多同时,詹姆斯·乔伊斯也采用这个方法来写《都柏林人》和《尤利西斯》。

(16)、很多人可以勇敢的死去,但是却没有勇气说他为之而死的原因没有意义,甚至连这样想一想的勇气也没有。罗素

(17)、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MarcelProust),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重要小说家之与卡夫卡、乔伊斯并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鼻祖。

(18)、普鲁斯特处理回忆的手法,同样为人称道。他探究嗅觉或味觉的扰动如何引发人不由自主地浮现原已遗忘的画面。的确,他的内心世界之敏锐,是其他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而且他不只善于描写心理层面,更在字里行间蕴藏哲学家的笔触。他写道,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能见度”:我们以为自己在某些人眼中很重要,但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相对来说,我们从未把某些人放在心上,却不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关注。普鲁斯特看待回忆的方式,使我们相信逝去的时光并未远去。且对他而言,为了达成自己的艺术,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19)、普鲁斯特自我沉溺的中心同样是孤独,这种孤独用风暴般的力量把整个世界拖进了它的漩涡。那些过于喧闹但又空洞得不可思议的闲聊在普鲁斯特的小说里向外咆哮着,它们是这个社会落入那个孤独的深渊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普鲁斯特痛骂友谊的场所。它像是在火山口的底部感受寂静,这最安静的地方同时也最能够捕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普鲁斯特笔下许许多多的故事里,谈话的密度和强度无与伦比,但他同时又躲闪着他的谈伴儿,两者间总有一种无法逾越的距离,这种结合在作品里表现得反复无常,令人气恼。没有人像普鲁斯特那么会把那么多事情指给我们看,他那只指点事物的手是谁也比不上的。但在友情绵绵的聚会和谈话之外还有一种姿势:身体的接触。

(20)、于是,普鲁斯特成了全巴黎最会吹捧人的人,孟德斯鸠伯爵则是全巴黎最需要吹捧的人。这两个人碰到一起,建立起了贯穿一生的友谊。这就是普鲁斯特在他有生之年里的第一角色。

4、普鲁斯特问卷

(1)、在这个漫长的彼此伤害的社交生活中,在更漫长的对兼具欢乐和痛苦的社交生活的反思当中,一个艺术家马塞尔逐渐从“贵人迷”普鲁斯特的灵魂当中觉醒。这是一个始于“艺术化的贵族”、终于“一个艺术家的自我觉醒”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刚好就是《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

(2)、除了《追忆似水年华》之外,他早期还写过很多其他作品,包括一些专栏、报刊作品。《天鹅之舞》里好像有他的专栏作品。他还写过论英国某个美学家的作品,比如,批评圣伯夫等。此外,他还写过《欢乐与时日》和一些小作品。他最后那部大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写出来的时候,最开始交了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和最后一卷的《寻找回来的时光》里的结局部分。这也就是说,这本书他写得胸有成竹。《追忆似水年华》主要讲主人公马塞尔从小到大所碰到的各种人,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同时也穿插了很多场景。书里的场景主要是家庭生活场景以及贵族社会。

(3)、一个关于欧洲的,严肃、有趣、激进的思想视觉文化志

(4)、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追忆似水年华》事实上这种哭泣始终没有停止过;只因为现在我周围的生活比较沉寂,才使我又听到了它,好比修道院的钟声白天被市井的嘈杂所掩盖,人们误以为钟声已停,直到晚上万籁俱寂时才又遐迩可闻。----《追忆似水年华》

(5)、透纳,《斯卡伯勒镇和城堡的清晨:抓螃蟹的男孩》(Scarboroughtownandcastle:morning:boyscatchingcrabs),18纸面水彩,85×170mm,现藏于澳大利亚南澳美术馆(ArtGalleryofSouthAustralia)。

(6)、传统的人看到背离传统的行为就大发雷霆,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这种背离当作对他们的批评。罗素

(7)、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

(8)、长年从事法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评论、研究工作,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代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西蒙、罗伯-格里耶、格拉克、萨冈、昆德拉、费尔南德斯、勒克莱齐奥、图森、埃什诺兹等人的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一百余部,并有多部文集。2002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翻译文学奖。

(9)、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对《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10)、普鲁斯特对事物的描述确实是很难模仿的,电光一闪,灵感突如其来,然后就滔滔不绝,娓娓而谈,把奇妙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对每一件事物、每一个场景、每一种风景的描绘,对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心理活动的刻画,都是那样精微,那样独特,给人深刻的印象。

(11)、普鲁斯特效应中存在气味辨别确定的决策阶段,该效应机制是"双加工"机制,即气味线索的直接性提取和气味辨别确定所激活的气味语义表征促进了自传体记忆提取。语词标签和气味不一致条件,自传体记忆提取时间变化出现干扰效应,而气味一致条件未出现。难、易辨认度气味均有干扰效应。

(12)、为什么普鲁斯特没能成为另一个夏尔-哈斯?如果从这个角度再来看看《天鹅之舞》,就会发现答案均匀地分布在全书的每一个部分里。在普鲁斯特所生活的时代,法国贵族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权力。依照来源和政治立场法国贵族可以分为三类: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本书的女主角塞维涅伯爵夫人就属于这一派;拥护奥尔良王朝的“奥尔良派”,格雷弗耶伯爵夫人属于这一派;还有拥护1870年才垮台的拿破仑三世的“波拿巴派”。

(13)、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4)、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

(15)、牛津大学罗兹学者(Rhodesscholar),关注20世纪的文学艺术,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16)、大街小巷和花园都从我的茶杯中脱颖而出。----《追忆似水年华》

(17)、惟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惟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

(18)、北方哥特式的代表作,建于13世纪法国兰斯主教座堂(CathédraleNotre-DamedeReims)内的玫瑰花窗(Rosewindow),历史上曾经有25位法国君主在此加冕。

(19)、布龙奇诺,《一个年轻人的肖像》(PortraitofaYoungMan),15木板油画,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20)、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在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追忆似水年华》

5、普鲁斯特英文

(1)、普鲁斯特自我沉溺的中心同样是孤独,这种孤独用风暴般的力量把整个世界拖进了它的漩涡。那些过于喧闹但又空洞得不可思议的闲聊在普鲁斯特的小说里向外咆哮着,它们是这个社会落入那个孤独的深渊时发出的声音。这里是普鲁斯特痛骂友谊的场所。它像是在火山口的底部感受寂静,这最安静的地方同时也最能够捕捉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普鲁斯特笔下许许多多的故事里,谈话的密度和强度无与伦比,但他同时又躲闪着他的谈伴儿,两者间总有一种无法逾越的距离,这种结合在作品里表现得反复无常,令人气恼。没有人像普鲁斯特那么会把那么多事情指给我们看,他那只指点事物的手是谁也比不上的。但在友情绵绵的聚会和谈话之外还有一种姿势:身体的接触。

(2)、所谓认识,只有对自身的认识可言。我们几乎也可以说,所谓嫉妒,只有对自身的嫉妒可言;别人的行为是无足轻重的;我们只有从自身感到的快乐中才能引出智慧和痛苦。

(3)、“这种名叫小玛德莱娜的,小小的,圆嘟嘟的甜点心,那模样就像是用扇贝壳瓣的凹槽做模子烤出来的。被百无聊赖的今天和前景黯淡的明天所心灰意懒的我不由分说,机械地把一匙浸了一块小马德莱娜的茶水送到嘴边。可就在这一匙混有点心屑的热茶碰到上颚的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颤,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奇异的变化。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它无依无傍,倏然而至,其中的缘由无法渗透。这种愉悦感,顿时使我的觉得人生的悲欢离合算不了什么,人生的苦难也无须萦怀,人生的短促更是幻觉而已。我就像坠入了情网,周身上下充盈着一股精气神:或者确切的说,这股精气神并非在我身上,它就是我,我不再觉得自己平庸、凡俗、微不足道了。我觉得它跟茶和点心的味道又关联,但又远远超越于这味道之上。”----《追忆似水年华》

(4)、亚里士多德说女人比男人的牙齿要少。尽管他结了两次婚,但是他都没想过要检查一下他老婆的牙。

(5)、这就是为什么夏尔-哈斯成了夏尔-哈斯,而普鲁斯特成了普鲁斯特的原因。因为虽然普鲁斯特也打入了上流社会,但他和这个群体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其实是貌合神离的关系。当哮喘病把普鲁斯特逐渐从社交生活里拉出来、绑在床上时,他有了社交界绝大部分人都不具备的充裕时间去反思他的所见所闻。依靠哮喘这个理由,普鲁斯特可以不去拜客、不去回拜、也不用按照礼仪的规定定期去投名片,去歌剧院亮相。他可以在一盏绿灯的照耀下慢慢反思、回味他的人生。这是他可以从艺术的角度从新审视、重新构建他的世界的原因。普鲁斯特不是社交界的“自己人”,所以他不是第二个夏尔-哈斯,也没有成为一个单纯的在日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龚古尔兄弟式的日记作家。

(6)、生活中完全没有冒险,这可能是没什么意思的。但是生活中如果不管什么种类的探险都有,那肯定是短暂的。罗素

(7)、“一堆芦笋,从头到脚浸透了海青、桃红两色,上端的穗条一丝丝有如染上了浅紫和碧蓝,往下则好似虹彩递变,色层分明,直达污泥犹存的根部;这显然不是土壤之功,我觉得这些天成的光色恰恰泄露了一群狡黠的精灵的作为,仿佛是它们乐于化作菜蔬,好让人们透过这些厚实而可口的肉质伪装,从犹如曙光初现、彩虹渐显、暮霭覆天之时的光色转换中,瞥见它们可贵的本质。”读到兴奋时总是庆幸自己能够看到大师的这种纷乱复杂、优美如诗的记忆之描写。普鲁斯特可以漂浮在任何一个朦胧的时刻,对往事进行追忆。就像施了魔法一样,在一个空白的地方变出一座大花园。而自我,不断地出现、变幻、游移。

(8)、我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他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其实,当我们恋爱时,我们就预见到了日后的结局了,而正是这种预见让我们泪流满面。

(9)、为什么说法国社会在这段时间里相对稳定?因为法国大革命发展到1793年,出现了恐怖统治。后来,拿破仑上台,并经历过督政府、执政府和称帝的阶段。之后,拿破仑战争失败,失败后拿破仑再次复辟,最后被流放。从复辟王朝到1830年7月革命期间,法国社会还折腾过一段时间。1848年革命后,法国人推翻复辟王朝,建立共和。之后,拿破仑三世上台,法国又成了帝国。这个帝国持续了20年,结束于1870年左右。1870年后的这个时代在法国叫“美丽时代”,也翻译成“美好时代”。

(10)、狼教授用普鲁斯特和章鱼代指阅读和阅读学习过程中脑神经发生的变化。

(11)、雅克·布兰奇(Jacques-ÉmileBlanche,1861-19法国肖像画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肖像》(PortraitofMarcelProust),18布面油画,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Muséed’Orsay)。

(12)、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Marcel Proust),在其作品《追忆似水年华》中写到这样一段轶事:主人公把玛德莲蛋糕浸泡在红茶里,一口气吃下,被茶浸泡的糕点的气味,使其清晰地回忆起儿时住过的家,家附近的小路和小镇的样子。

(13)、普鲁斯特不会隐藏他自己,虽然他是“巴黎最会吹捧人的人”,但如果孟德斯鸠伯爵在艺术上表现出愚蠢的一面,或者肤浅的一面,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加以讽刺。伯爵和普鲁斯特多次绝交,但也多次和好。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夏尔-哈斯身上,因为夏尔-哈斯不会暴露自己比贵族更有艺术品位这个事实。因为一旦暴露了这一点,那么无论是夏尔-哈斯还是普鲁斯特,客观上就成了贵族最厌恶的一类人。他们在半个多世纪里已经相继失去了权力、地位和财富,艺术品味是他们最后的堡垒、是赖以证明自身崇高地位的最后依据。但这时却突然跳出一个平民、一个犹太人,既不缺钱又比他们更有品位。这个人简直是一个宣告贵族阶级注定灰飞烟灭的可怕幽灵,而这样一个人居然还登堂入室成了他们的座上客。谁能接受一个这样的朋友?除非是一个真正热爱艺术的人,比如孟德斯鸠伯爵这样的人。而绝大部分人只能要么试图赶走这个人、要么装作这个人根本不存在。

(14)、有一次我在埃及度假,午餐时和一位苏格兰经济学家聊了起来,他说:“你知道普鲁斯特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吗?他当过足球守门员。”真正有意思的是此言并不属实。普鲁斯特身体虚弱,哪有办法守门。文学界伟大的守门员其实是加缪,他的小说《局外人》启发了无数以青少年叛逆为主题的节目,英伦怪人合唱团(TheCure)也据此创作了好几首歌曲,这些歌都成了我青少年时期的精神食粮,歌名有《男孩不哭》《杀死那个阿拉伯人》(此首完全出自加缪书中情节,这种疯狂的事很像守门员会想出来的东西)。另外,加缪出身于阿尔及利亚(当时为法属殖民地)的工人阶级家庭,他能在法国成为偶像背后有其政治因素,因为他反对法西斯主义等激进思想。而在法国之外,若把加缪视为偶像,往往是因为他的人和作品唤起了年少轻狂的岁月、个人主义的思维,以及对生存的极度焦虑。

(15)、普鲁斯特具体的写作手法,余老师说的都很对。我唯一能补充一些八卦性的东西。普鲁斯特是公认的最能被排版软件拯救的作家。排版软件最能拯救的两个作家是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因为这两个人都有特别强烈的修改欲望。他们永远不在自己手稿上面进行修改,他们总是把自己的手稿寄给出版商,等出版商把校样发回来的时候,才在校样上修改。等他们改完后,出版商又得重新排版。

(16)、既然普鲁斯特的文句如此夸张地东弯西拐,为什么会有人想读他的作品?原因之他擅长嘲讽势利、虚伪和不忠的行为,借由巧妙处理,让这些人格缺陷展现讨喜的一面。或者可以说,他栩栩如生地刻画身为坏人有多快活。就拿说谎为例,偶尔说谎能保护自身利益,说谎也能引发相当细微的感官体验。行善和为恶带来不同的好处,这之间该如何取舍,也是普鲁斯特仔细探讨的主题。

(17)、据说人是一种理性动物。穷我自己一生,我都在寻找这观点的证据。罗素

(18)、自从洛耀拉(Loyola)的宗教苦行以来还没有比这更极端的自我沉溺。

(19)、根据相关研究,我们大脑中的海马体主要负责进行记忆以及储存信息的转换,所以它能够在嗅觉触发记忆的第一时间将信息有效的保存起来,这种独特的作用是我们能够在食用食物时引发记忆的主要原因。

(20)、伦勃朗,《自画像》(Self-portrait),16布面油画,4×2cm。

(1)、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2)、毛姆评价《追忆似水年华》:“就在我们这个时代,法国产生了一位堪与历代大师媲美的伟大小说家。那就是马塞尔•普鲁斯特。……我自己就曾说过,我宁愿读普鲁斯特读得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毛姆极少给一个作家如此高评价。

(3)、我特别喜欢引用维也纳秃子艾腾贝格的例子。你去中央咖啡馆就会看到他的木像,他有一句名言“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他有一篇非常短的文章,说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两个东西可以让一个男人的生活崩溃,第一是财产上的剧烈变动,第二是爱情,然后还有健康。这已经就三样东西了,后面他列举的东西还多着呢。这句话里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通过这种自相矛盾,他表达了他的思想。这是技术上面的试探。卡夫卡和普鲁斯特也在技术上面做出探索。我有没有可能用吃一块玛格丽特小饼的方法来突然回忆起那段时光,我能不能用表达玛格丽特小饼的口感来唤起你们的类似想象?

(4)、有人还把普鲁斯特跟另外一个德语作家卡夫卡并列起来。卡夫卡通过种种渠道去挖掘过去。他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也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5)、因此,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学习才能获得。从文盲到成为优秀的阅读者是一条漫漫长路,最终,大脑被成功地改造成阅读脑。

(6)、好比头脑不健全的人在关门的时候尽量不去想别的事情,以便疑惑袭来时用关门时留下的回忆来战胜它。----《追忆似水年华》

(7)、常有人谈到普鲁斯特,但都言不及义,因为多数人都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写什么,只好避重就轻。好处是,聊普鲁斯特的时候,对方十之八九都和自己一样,不确定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坏处是,真正读过普鲁斯特作品的人,最会分辨谁在唬人。反正既然《追忆似水年华》被视为一部自我中心的个案研究,你不妨利用这部作品(书名也好书本身也罢),趁机把话题带到自己身上,以普鲁斯特的调调,娓娓道来自己生活中的大小琐事。

(8)、詹姆斯·惠斯勒,《托马斯·卡莱尔的肖像》(PortraitofThomasCarlyle),1872–布面油画,171×15cm,现藏于格拉斯哥凯文格罗夫艺术博物馆(KelvingroveArtGalleryand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