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王阳明心学60句115句

2023-08-15 10:25:02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王阳明心学100句

1、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十大心学感悟

(1)、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3)、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4)、阳明16岁(1487)时,按照父亲教导,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便转向辞章之学,又浸淫于佛老之学。竟然在新婚之夜(17岁)跑到南昌铁柱宫道观与道士大谈养生之学,以致冷落了新婚妻子。他21岁乡试中举后,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归余姚、结诗社,驰骋于辞章,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5)、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6)、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7)、古人为治,先养得人心和平,然后作乐。比如在此歌诗,你的心气和平,听者自然悦怿兴起。

(8)、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9)、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10)、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11)、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1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5)、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6)、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17)、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18)、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19)、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

(20)、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

2、王阳明心学60句

(1)、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2)、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跟王阳明学修心”→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4)、大意:谦虚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

(5)、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6)、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7)、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8)、人须是知学。讲求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10)、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11)、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

(12)、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3)、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14)、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15)、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现处用功。

(16)、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17)、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8)、总之,我认为,阳明学并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19)、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20)、去做才是孝: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3、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语录翻译

(1)、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3)、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

(4)、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5)、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6)、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7)、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8)、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9)、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10)、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11)、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12)、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13)、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14)、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5)、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16)、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7)、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18)、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19)、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20)、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王阳明心学20句 通俗易懂

(1)、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2)、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察处即是知。

(4)、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阳明35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d营私,排斥异己。御史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救无辜大臣,并请诛杀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等人下诏狱,各杖三十。戴铣竟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遂逮阳明下诏狱,廷杖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出狱以后,阳明遂赴谪所。但刘瑾派人尾随其后,意欲伺机加害。王阳明设置投江自尽假象,并作《绝命诗》迷惑阉d。经过一番曲折历险,终于在正德三年(1508)的春天,到达龙场驿。

(5)、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6)、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

(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8)、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

(9)、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10)、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11)、未发之中是如何?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12)、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13)、一个强者要敢于踏入任何陌生的领域,尽快在那里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

(14)、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6)、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1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8)、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19)、“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20)、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傲视,则会受损。

5、《王阳明心学》

(1)、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2)、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3)、为学应当反身自省。若只是责备他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若能反身自省,才能见到自己有许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哪里还有工夫责备别人?

(4)、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5)、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6)、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7)、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8)、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9)、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0)、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11)、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2)、 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13)、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6)、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17)、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18)、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9)、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20)、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1)、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2)、有善有恶意之动。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3)、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4)、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6)、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7)、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8)、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9)、王阳明的心学语录,诸如“致良知”、“知行合一”、“身之主宰便是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等,成为号召干部群众修身立德、治国理政讲话之“用典”文本,这足以说明阳明心学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我们应当深入发掘并加以发扬光大。

(10)、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11)、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12)、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13)、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14)、吴光,浙江淳安人。现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联中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暨博士生导师。

(15)、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狭窄阴鸷、封闭自恃,言行之间充满私心私欲,从而挤压和伤害到他人,不恶又会怎样?一谦一傲,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