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王阳明的诗词代表作78句

2023-08-25 13:57:41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王阳明的诗

1、王阳明的诗词有哪些

(1)、这首诗是说,良知是成为圣人的秘诀,不可被烦恼见闻迷惑,陷入求理于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恼,应当直指圣学的真髓即良知。大本大源是道是至善,良知是认知道和至善的功能,其一直在我们心中,未曾远离,只是我们日用不知,有时甚至违背了它。错用功就是丢下良知,却向外找寻善恶之判别依据。

(2)、第一首是十一岁写的。有一次他的父亲跟朋友喝酒吟诗。有一个人吟着吟着,只吟成了两句,旁边这个十一岁的小孩接着把下两句完成了。父亲的朋友们很惊奇,说“这个孩子会作诗啊?”

(3)、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

(4)、—二句用角声、雾气氤氲烘托战场上激战之后的情形,不见打仗场面,却可感受到战场的气氛。“横空”二字体现了军队的气势。

(5)、 王阳明对山水诗情有独钟,山水与他,如同知己。仕途的坎坷,人生的遭际,命运的无常使得诗人身心俱疲,急需寻找释放心灵的出口,亲和自然,融会造化,寄情山水。他的足迹每到一处,总是投身自然的怀抱,在山水之中陶冶情操,深悟大自然的美妙。他总是以巨大的热情和哲人特有的目光发现山水中蕴藏的美感。如《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风回碧树秋声早,雨过丹岩夕照明。雪岭插天开玉帐,云溪环碧抱金城。悬灯夜宿茅堂精,洞鹤林僧相对清。”

(6)、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7)、阳明先生一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不仅开设传统的“读书”课开启学生的心智。他还提倡在教育教学方面增设加“歌、诗、礼、德”等方面的内容。类似于今天“德、智、体、美、劳”

(8)、千年枸杞常夜吠,无数草棘工藏遮。但令凡心一洗濯,神人仙药不我遐。

(9)、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0)、王阳明写这首《泛海》时正是他人生最为困顿危厄、进退维谷的时候。他因为秉公直言,得罪了当时的奸臣刘瑾,被廷杖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孰料刘瑾还要赶尽杀绝,在他奔向贵州路途中还想暗害他。王守仁急中生智,做出投江自杀的假象,骗过了尾随之人,并搭上了前往福建的船。不料,当他坐船行于海上,却遇上大风暴,船只几乎倾覆。王守仁此时毫不畏惧,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泛海》。

(11)、点评:王阳明是典型的儒家学者,是深受孟子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孟子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善,人人心中有善端,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而王阳明的致良知,其实也是孟子思想的升级版。王阳明认为,人人心里都有“良知”,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不过,世间大多数人的“良知”被自己的偏见妄见所遮蔽,自己并不知道而已。所以说,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认识你自己!相信你自己!

(12)、我们天生看到别人恃强凌弱就会义愤填膺,这份天然的、自动产生的念头就是我们的良知。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直觉判断,却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

(13)、 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

(14)、没有枝叶花寅。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15)、对于“市场上还有没有关于阳明先生(或心学)的书?”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有的。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搜过很多次,也多次找到各种书,但都不是太理想。我印象深的的《儒学正脉——王守仁》(浙江人民出版社),写的凑合。为了找别的书,我上网查了查,下面是查到的书(但没在市场找到过。)

(16)、云端鼓角落星斗,松顶袈裟散雨花。一百六峰开碧汉,八十四梯踏紫霞。

(17)、点评: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

(18)、    江南绍兴,古越会稽,若耶溪畔,云门禅音,嘉祥祖庭,始皇登秦望而望于南海,一條有著中國歷代文人雅士精神世界嚮往和追尋的聖途!

(19)、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天台、四明二山。

(20)、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2、王阳明的诗词代表作

(1)、奉使安南,我行兄止。兄迁太仆,我南兄北。一晤滁阳,斯理究极。兄言迦、聃,道德高博,焉与圣异,子言莫错。我谓高广,在圣范围;佛无我有,《中庸》精微;同体异根,大小公私;斁叙彝伦,一夏一夷。夜分就寝,晨兴兄嘻。夜谈子是,吾亦一疑。分呼南北,我还京圻。遭母大故,扶柩南归。讶吊金陵,我戚兄悲。及逾岭南,兄抚赣师,我病墓庐。方子来同,谓兄有言:学竟是空;求同讲异,责在今公。予曰:岂敢不尽愚衷!莫空匪实,天理流行。兄不谓然,校勘仙佛。天理二字,岂由此出?予谓学者,莫先择术,孰生孰杀,须辨食物。我居西樵,格致辨析。兄不我答,遂尔成默。

(2)、轮到竹轩翁时,他一时想不出佳句,此刻,一旁的王阳明说:“祖父,快给我笔。”

(3)、宅命相配、人天同构——“命理派风水:如何依命理进行择房和安居”下周日开课

(4)、    王阳明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收入《王阳明全集》的诗作就有600余首,现已发现的散佚诗40余首,有线索但至今尙未发现的散佚诗作还不少。王阳明生前所作诗歌的汇集,由其得意门生钱德洪为主辑成。诗歌在王阳明的文学创作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其山水诗又是重中之重。仅从作品的数量上看,就有220余首。研究王阳明的山水诗不仅能全面地了解他传奇般的经历,而且更能洞察其心路历程、情感方式、审美趣味、艺术才华的语言表征,还原作为哲人兼具诗人气质的王阳明。本研究以收录在《王阳明全集》中的山水诗以及已发现的散佚山水诗作为研究对象。大体以诗人足迹所涉且影响较大的行迹地为行文脉络,时空上纵横交错,勾划出其山水诗的主要框架。本文仅以王阳明咏余姚、绍兴、西湖、泰山诗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山水诗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审美和文化意蕴、艺术特色等方面逐一论述。

(5)、于是,在座的人又提议以“蔽月山房”为题,让王阳明再赋诗一首。

(6)、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

(7)、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8)、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9)、云里轩窗半上钩,望中千里见江流。高林日出三更晓,幽谷风多六月秋。

(10)、香细云岚杂,窗高峰影遮。林栖无一事,终日弄丹霞。

(11)、这首诗奇异,是因为其中“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执竿驱虎如驱牛”一句,害怕老虎、防范虎患的东家老翁被老虎入室咬掉衔走了头,不知老虎是什么东西有多么厉害的西家小孩,却像赶牛一样拿竹竿赶走了老虎,这种奇特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像极了庄子,怎么看都不像王阳明所说。

(12)、他日益思念尚在家中的老父竹轩翁,于是准备将把父亲接到京城来安享晚年。翌年,竹轩翁和11岁的小孙子王阳明共同赴京。

(13)、老僧殊未解,犹自索题诗。谪仙楼隐地,千载尚高风。

(14)、大家说:“你会作诗,那好,我们出个题目,你作作看。”抬头看见月亮从山巅升起,说,你就作山月之诗吧。王阳明随口就作了一首诗:

(15)、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最艰难的时候,就要看人的耐力和定力。王阳明他因为秉公直言,得罪了当时的奸臣刘瑾,被廷杖差点残废。被贬为贵州龙场,大太监刘瑾赶尽杀绝,派杀手暗杀他。

(16)、沿溪步月色,溪影摇空苍。山翁隔水语,酒熟呼我尝。

(17)、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桠。

(18)、 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致良知的关键是良知在哪里?有人徒劳无功地向外寻找,那是找不到的,因为你找错了方向。人生找错了方向,就会带来烦恼和痛苦。王阳明在这首诗中告诉我们,良知是成为圣人的秘诀,不可被烦恼见闻迷惑,陷入求理于心外的迷惘境地,徒令自己苦恼,应当直指圣学的真髓即良知。而良知一直在我们心中,未曾远离,只是我们日用不知罢了!

(19)、这首诗是说,良知自在心中,不可外求。第一句中的“无声无臭”源于《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庸》中也曾引用,说无声无臭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第二句中说,无声无臭是天地万物之基础,也可以说良知即是宇宙的根本。因此,王阳明感叹道,我心即良知,其中藏有取之不尽的真理,世人却不知求其于心内,而是将其抛弃,求之于外,所以在后句中吟道,这就像乞丐乞讨一样。

(20)、莫讶诸峰俱眼熟,当年曾向画图看。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

3、王阳明的诗16首

(1)、▷王阳明一生写过很多关于月亮的诗,有两首比较有意思。 

(2)、倚兰天北疑回首,想像丹梯下六龙。山中立秋日偶书风吹蝉声乱,林卧惊新秋。

(3)、退一步说,满月也就持续一会,天上的月亮总是长缺的。人生一世,不仅天上的月亮是常常有缺的,大多数人的生活也总是留有这样、那样的缺憾。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圆”,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

(4)、每个人都有心,心就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个心就是良知。而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所以,找寻人生的方向和价值,就要找寻自己的良知,而这个良知就在自己的内心。所谓善恶之间,存乎一心!

(5)、乡味尤珍蛤,家神爱事乌。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

(6)、他的心学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指的是实行起来很简单,因为心外无物,只要向内发现自己的心就好了,复杂指的是他的整个哲学系统,不大好理解。不过,王阳明喜欢写诗来阐发他的思想,本文精选几首他的诗,帮助读者理解他的心学学说的精华。

(7)、越国强仍大,稽城高且孤。利饶盐煮海,名胜水澄湖。

(8)、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蔽月山房》诗据记载为王阳明12岁时所作。年仅12岁的儿童竟有如此意识,令人感叹,其中"山高月更阔”更是说明山于月相比虽小,但与我却很高大,这与后来的“知行合一”也有预见,或许当年的王阳明没有想很多,但这诗却让今人读来感想颇多。

(9)、(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来诗本用?亚字,惠州无书,不见此字所出,故且従木奉和。)

(10)、王阳明:无事则安,有事则磨,每一天都不白活!

(11)、 诗中传达出一种豪迈奋进的激情,最后四句更是可以看做是王阳明希望在仕途上大干一场的宣言书,充满着对人生,对仕途的激情。

(12)、至于求仙问道、炼丹吃药,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修心行善,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13)、这首诗用语清浅,如话家常。百战归来,头已斑白。写此诗时的王阳明已是年过半百,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历经被贬居夷,龙场悟道,滁州传习,抚赣擒濠,谗讥交作……王阳明一路走来,千锤百炼,心学事功,相辅相成。

(14)、《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15)、在荒蛮的贵州,他终于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奠定了阳明心学的基础,成就了中国最后一位圣人。正如王阳明后来所说的“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16)、“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看问题,往往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而且,我们的视觉,直觉,听觉等,都会欺骗你。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17)、遂别真徒侣,还来世路衢。题诗叹城郭,挥手谢妻孥。

(18)、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

(19)、也就是说,只要你视野开阔了,思想开放了,那么自然而然的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了。因为从高处看低处是容易的,清楚的。使用你的思想如果能在一切之上,你就可以轻易的看穿一切。

(20)、《泛海》王阳明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4、王阳明的诗中秋

(1)、    为什么王阳明的故乡山水诗写得如此地质感灵动呢?诗句中跳动着一颗“赤子之心”呢?难道仅仅是因为故乡山水风光秀丽所致吗?笔者之见,这与余姚人文昌盛是分不开的。余姚,上古时期是舜的封地,因舜姓姚而名。秦置县,汉属会稽郡,隋入句章县,唐复置,历代因之,明清属绍兴府,此间名人辈出,可谓地杰人灵。东汉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三国《易》学传人虞翻的忠直謇谔,唐名臣虞世南的清正亮直,元明之际史学家宋僖的学而不厌,明教育家音韵学家赵谦的崇尚圣贤等品行,对王阳明心学思想、坚守正直不阿人格精神的形成有内在的联系,更重要地是影响了王阳明的审美思维图式和观物态度。从其家族史看,据姚江秘图山派王氏宗谱表明:“自宋代王季从上虞达溪迁徙余姚定居至王阳明已十世”[11],可谓血脉根基之深。王阳明祖上家风甚严,学养延绵,代有名士贤人相继。祖父王伦,字天叙,因生性爱竹,世称竹轩公,是一位道德文章兼备的隐者。时曾任江西右布政司的同乡人魏瀚为其作传,叙其“雅歌豪吟,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竹轩公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世。王阳明父王华,字听辉,别号实庵,晚称海日翁,尝读书龙泉山中,又称龙山公。明成化十七年(1481)中状元,仕之南京礼部尚书,封新建伯。家学风范,滋养着少年王阳明的性情。王阳明离乡赴京前,在余姚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蒙师为余姚名儒陆恒,陆恒儒学功底极深,淡泊功利,极受阁臣谢迁(明成化十一年状元,余姚泗门人)和王华的推崇。可见,余姚的人文历史传统,王门家风,硕师的影响对王阳明“余姚情结”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故乡悠久的历史地理文化养育了诗人的“性灵”,余姚是王阳明的“根”。因此,王阳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歌咏故乡的山水诗,具有一种归根、洒脱的“灵气”,实属心灵之歌。王阳明在赣州时曾写有《夜坐偶怀古山》[12]一诗,其中“独夜残灯梦未成,萧萧总是故园声”两句,可谓是解读王阳明故乡山水诗的一巴钥匙。

(2)、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一夕别云山,三年走车马。

(3)、《答人问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4)、为善去恶是格物。《答人问道》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5)、欲従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

(6)、此诗一出,众皆敬服,众宾客对竹轩翁说:“此子出口不凡,才思敏捷,他日定以文章名重天下!”

(7)、浅碧鹤新卵,深黄鹅嫩雏。村扉以白板,寺壁耀赪糊。

(8)、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9)、但是人内心的良知总是受到外物的干扰,被贪念、欲望遮蔽,被社会的风气带偏。所以,要付诸实践,格物致知。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常在事上磨炼,才是它最好的归宿。

(10)、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

(11)、“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只要养得一颗光明心,把握、寻找到自己内心的“良知”,就如同有了千年不灭的光明的月亮,任他花开花落,任他阴晴圆缺,我心中自有无限光明、圆满与富足。

(12)、中华民族在对宇宙的认识中比较重视月亮,早在《礼记》中,就记载秋日的傍晚,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文人骚客,更是留下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13)、烽火正防胡骑入,羽书愁见朔云横。百年未有涓埃报,白发今朝又几茎?

(14)、人人有个圆圈在,莫向蒲团坐死灰。《溪水》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

(15)、绿綟高悬柳,青钱密辫榆。驯鸥眠浅濑,惊雉迸平芜。

(16)、这首诗写得非常形象。“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这两句刻画了一幅有趣又略带讽刺意味的画面:一个乞丐拿着钵挨家挨户地去要饭,却不知道原来自己家里有个无尽宝藏。这个无尽宝藏就在人的心里,就是“良知”。

(17)、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去为投金简,来因挈玉壶。

(18)、每个人内心都有良知,只要发挥出自己的良知,就可以成就德业,何必外求书籍、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