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王阳明心学30句132句

2023-12-19 11:25:06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王阳明心学100句

1、《王阳明心学》

(1)、阳明16岁(1487)时,按照父亲教导,遍读朱熹理学著作,并在庭园格竹求理,不仅未得其理,反而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难做,便转向辞章之学,又浸淫于佛老之学。竟然在新婚之夜(17岁)跑到南昌铁柱宫道观与道士大谈养生之学,以致冷落了新婚妻子。他21岁乡试中举后,曾两次会试落第,于是归余姚、结诗社,驰骋于辞章,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2)、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

(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4)、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5)、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这句话个人认为是王阳明最经典的语录。所以放在了第一条。王阳明认为万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的存在。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就在我心中。这句话在古印度的哲学著作《奥义书》中也有差不多的表述“我是一切创造的总和,在我之外,一无所有。”衍生开来去讲,就是人生难免诸多沉浮,以淡定心面对之。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勿让心随境转。

(7)、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8)、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9)、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1)、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12)、10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13)、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心体明即是道明。

(14)、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1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6)、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1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8)、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19)、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20)、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2、王阳明心学30句

(1)、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2)、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删述“六经”,孔子不得已也。

(3)、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4)、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5)、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6)、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子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7)、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8)、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9)、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10)、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11)、第阳明学“知行合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既定国策,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提供了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现在我们有些官员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与“行”完全脱节。其结果是政府官员失去民众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有必要提倡“行良知”、提倡“知行合一”,以提升干部队伍的道德人文素质。

(12)、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3)、王阳明名言四:“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4)、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15)、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16)、成功时,不要因为成功而自满;失败时,不要因为失败而失去对成功的追求。

(1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感悟:假如天天吃肉,也就不觉得肉香了;如果天天都像过年,真到过年时也就没有年味儿了。王阳明说的道理,完全合乎阴阳辩证之道。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痛苦,那正是在为明天的快乐打基础。王阳明同时还告诉我们,实在忍不住,就哭出来吧,发泄正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最好方式。

(19)、王阳明说,人为了生存,难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东西,诸如金钱、名利、地位。不过,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导下追寻这些,有的人却只是一门心思地追求外物。如果我们的内心永远盯着那些外物,必然会累得死去活来。

(20)、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之分。它所有的善与恶都是人强加给它的。

3、王阳明心学60句

(1)、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2)、故事背景: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3)、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5)、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6)、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7)、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8)、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9)、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20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真切智慧。

(10)、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11)、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12)、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13)、《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14)、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15)、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16)、“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

(17)、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18)、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9)、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0)、太虚之中,何物不有?而无一物能为太虚之障碍。

4、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名言解析

(1)、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2)、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

(3)、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4)、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

(5)、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6)、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7)、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

(8)、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9)、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10)、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12)、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13)、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14)、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15)、故事背景: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16)、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17)、去做才是孝: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18)、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19)、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20)、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5、王阳明心学20句

(1)、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2)、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3)、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4)、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6)、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7)、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8)、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9)、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是也。

(10)、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

(11)、昨天我把玉穿在衣服里。大家都说很光荣。我可以脱衣服睡觉了。我只是个穷人。我到底加了什么?故荣辱不在人之手,人之失耳。

(12)、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13)、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14)、释义:世间的道德伦理,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我们天生就具足,都有,而不是要去外面格物求取才能获得。

(15)、译:朋友间的相处,互相谦让才能有进步,友谊增进,如果两人间一直作无谓谁好谁坏相比和互损对方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有让你们两向容不下。

(16)、故事背景: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

(17)、(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18)、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9)、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20)、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2)、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3)、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6)、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7)、导论: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的生平事功与良知心学

(8)、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9)、“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0)、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1)、原句: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2)、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13)、大意:持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里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14)、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15)、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16)、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7)、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是我们身心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下面这十种直接关系现实生活的智慧。

(18)、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9)、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另一个是相信自己能成功。

(20)、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1)、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3)、只论精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4)、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国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中国伟大的儒学教育家。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乡)。生前获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后遭人诬陷,被削夺伯爵并朝廷常行恤典。卒后三十八年,即明隆庆元年(1567),追赠新建侯,谥“文成”。壮年时,曾筑室于绍兴市郊会稽山阳明洞天,自称阳明子、阳明山人,后世称其为阳明先生。

(5)、故事背景: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6)、所以人是不能不学的,如果学不下去,原因诸葛亮和王阳明也说得明白——那是你的意志不坚定,志向不牢固。

(7)、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8)、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9)、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0)、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11)、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2)、孔子无不知而作;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是圣学真血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