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孟浩然的诗具有什么的特点124句
孟浩然的诗有什么特点
1、孟浩然的诗有什么特点和情感
(1)、(1)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余”字“我”字经常出现在诗里。
(2)、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两句是说,想到这里不免怀念起故友,只能在半夜里梦想异常。
(4)、4(打卡第4天)揭秘中考语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速看!(附资料包)
(5)、孟浩然他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
(6)、A “诗人内心的孤独”错。开篇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故选A。
(7)、公元 740 年,王昌龄游襄阳,当时,孟浩然患有痈疽(一种毒疮),将要治愈了,医生嘱咐他不要吃鱼鲜。孟浩然设宴款待王昌龄等老朋友,纵情宴饮,抵制不住美味佳肴的诱惑,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因为吃鱼病发而死。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8)、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春晓时自己的感受,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美好春光。
(9)、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游京师,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等诗人交谊甚笃,后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周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10)、“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11)、思想内容 在春日的一个早晨,诗人抓住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12)、⑷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13)、(2)孟浩然出游偏爱水行。遇景入咏时,常从高远处落笔,至寂寞处低徊。景物与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14)、王、孟创作风格的第三点差异,表现在意境的幽深与闲远上。王维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寺在现在西安市的西南部,离市中心大概有几十里的路程,周边环境早已不是唐朝的情状了。唐朝的时候是“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现在古木已经没有了,旁边也都住满了人家,布满了村落。从王维这首诗,我们还可以想象当年香积寺的幽深状况:寺庙隐于曲曲折折的山脚之下,“数里”,说明离山很近;“无人径”,说明人迹罕至。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置身其中,觉得非常阴凉。日色本来是暖色,可是几缕夕阳的余晖洒在青松之上,不仅没有带来暖意,反而被林中的阴冷之气给掩盖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里使用通感手法,将视觉转为触觉,令人顿生寒意。山泉在嶙峋的岩石间穿流,发出幽咽的声响,而钟声悠扬,回荡不尽。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令鸢飞唳天者息心、经纶世务者忘返,意念中的一切“毒龙”,也就是杂心妄念都会被抛开,人心会归于安宁。所以,清人赵殿成评这首诗说:“起句极超忽……‘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现,昔人所谓诗眼是矣。”(《王右丞集笺注》)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实际上,在王维的诗中,类似的诗句、境界可以说比比皆是。诸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或是冷暖对比,或是以声衬静,都体现出幽、静、深、冷的特点,由此使得王维笔下的意境非常幽深。
(15)、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主要是平和、清淡、自然。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七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再如《过故人庄》这首诗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就把一个环境幽美的田家生活情景描写得朴实自然,形象逼真,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6)、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17)、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18)、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19)、《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20)、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2、孟浩然的诗具有什么的特点
(1)、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
(2)、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3)、11(打卡第11天)做选词填空题,什么方法最高效?(附资料表)
(4)、明皇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乃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帝曰:“卿不求朕,朕岂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因是故弃。
(5)、而孟浩然则不一样,他营造的意境多为闲远型的。我们来看一下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这首诗也是写山寺的,一开始,就“挂席”而来,悠然远望,庐山香炉峰进入了视线。诗人用“都未逢”“始见”,表明了向往之情。在前面所说王维诗的“冷”和“咽”的诗眼之处,孟浩然用了“远公”的典故,就是东晋的名僧释慧远。释慧远当时住在庐山东林寺,所以孟浩然写他,就是仰慕慧远的超尘绝俗,怀着步其后尘的愿望。这里,他的思维是发散的,意境显得闲放而悠远。尤其是最后两句:“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这个“空闻钟”与王维那首的“深山何处钟”不一样。日暮时分,钟声悠然响起,从山上传到江边,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这与“深山何处钟”所写的不知钟在什么地方响,显得很幽深、很僻拗的感觉不同。所以沈德潜就赞叹孟浩然这首诗:“此天籁也,已近远公精舍,而但闻钟声,写‘望’字意,悠然神远。”(《唐诗别裁集》卷一)孟浩然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洛下送奚三还扬州》)、“倘因松子去,长与仙人辞”(《寄天台道士》)等,都表现了这个特点。所以贺贻孙说孟诗“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诗筏》)。
(6)、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
(7)、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
(8)、《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9)、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0)、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周游吴越之时。
(11)、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12)、但有一个历史事实要说明,張九龄担任宰相期间,不避利害,敢于谏争,为中国封建盛唐——开元盛世的到来,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却被李林甫的谗言击中,终被罢相,黜为荆州长史。这样看来,孟浩然到长安应试之际,是否张九龄已被罢相这个时间节点,笔者已无法考究,因而无法定论。但从另一个环节上也获取一些参考信息,以便于理解。
(13)、这首诗写得很好,花开花落,月出鸟鸣,自主自为,不干人事,对外物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展现。明人胡应麟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评价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诗薮》)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相比之下,孟浩然诗所写景物多伴随着主体的活动,即景而兴,景随情变。他不太善于作静心的思考,所以读他的诗,我们感觉他的哲理性不如王维那么强,带给人的更多是移步换形和感受上的愉悦。如他的《登鹿门山怀古》是这样写的:
(14)、⑶就风格而言,王维是以画入诗,色彩明丽;孟诗多用白描,素淡自然。
(15)、例如这首《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也是唐诗中五绝写景名篇。
(16)、⑴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17)、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18)、浩然隐居自适,偶写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其诗风特点如下:
(19)、王维所绘孟浩然像,据张洎的题识说“虽轴尘缣古,尚可窥览。观右丞笔迹,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凤仪落落,凛然如生”。果然诗如其人,我们细观其诗,那个鹿门山上“幽人自来去”的身影,可不是“颀而长,峭而瘦”吗?那个“沿月棹歌还”的人,可不是“风仪落落”吗?
(20)、作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还分别代表了隐秀与清逸两种范型,反映在诗歌里,也就出现了隐秀与清逸这样的差别。
3、孟浩然的诗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2)、从夕阳西下——入夜所觉的竹露荷风——夜深人静弹琴不能而怀辛大——期待梦里相见,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般层层递进,由境及意浑然一体,自然醇厚而又余韵无穷,充分展示了“孟”诗的特点。
(3)、“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轩:窗。四句是说,披头散发今晚正在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4)、7(打卡第7天)语文必会的基础知识:修辞手法(附修辞资料包,必收藏)
(5)、王、孟创作风格的第四点差异,表现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与率真直露上。我们读文学作品,往往少不了一个“情”字。晋人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诗人就是处于“圣人”与“最下”者之间的这样一批人。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山水田园诗的源头,那么早期的谢灵运模山范水,工笔描绘,穷形尽相,将重点主要放在了景上;陶渊明写田园,更多地融兴寄于观赏,比较重视主观的感受。葛晓音教授认为:“大谢山水诗以观赏为主的表现方式与陶渊明以兴寄为主的表现方式在盛唐融合,促使山水田园诗在精神实质的深层次上合流。”(《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唐人写诗非常注意情景的结合。孟浩然几乎没有纯粹的写景诗,他以情带景,或将情穿插在诗中,或展示在尾部,抒情的成分都很浓厚。孟浩然悲伤就写“泪”,高兴就写“喜”,他是不掩饰、不做作的,流露出性情中的那种率真之气。
(6)、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7)、行到建德江,他又一次宿在了船上,风景没有治愈他,却又给了添了愁思。
(8)、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9)、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10)、“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如叙家常,显得轻松自然。“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又因为“鸡黍”是田家美食,只具鸡黍而无其他,不讲虚礼与排场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自然的表现。
(11)、原野空旷,远远望去,天似乎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仿佛离人更近。
(12)、风格清淡自然。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主要是描述隐居生活的闲适、羁旅途中的愁思,在诗中,思想感情非常平淡,没有激烈的情感流露,诗歌的意境也很平淡,主要是日常景物的描写,不会用到瑰丽的词和夸张的想象。
(13)、(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它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14)、2002年起从事语文教学,先后任巨人作文总培训师、学而思语文(现为好未来)负责人,后创建“黄保余语文”他上中学时便出版长篇小说,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少年作家”,曾负责原学而思语文体系的构架。后创办黄保余语文。
(15)、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16)、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17)、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18)、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19)、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20)、如他的辋川,虽是自然山水,还是人为选择的奇美和精致。所以他的平淡是华贵缎子绣一株平常花草,是磋玉锻金做一枝木犀花。浩然则大不同,孟浩然的山水便是平常山水,他的田园也是襄阳随处可见的农家田园。他的平淡便是平淡,清逸便是清逸。与其说浩然是诗人,不如说他是诗一样的人。他的诗不过是他清逸雅淡的人生的表现和表述。常常想,无数诗人争相去啜饮诗神的泉水,但浩然无需如此,因为,他便是这泉水本身。
4、孟浩然写的诗有什么特点
(1)、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
(2)、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3)、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4)、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的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具有朴素的形式美,层递自然,由景及意达到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5)、——摘自 尚永亮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6)、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7)、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8)、⑵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9)、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0)、王孟常因山水诗之恬淡而并称,但王维之恬淡,是“运斤成风”,王维才高八斗,少年及第,他的诗大气有之,堂皇有之,即使是平淡,也是字句如锻,他的平淡里裹挟着厚重的才华底蕴和不可追及的文字功力,是一种对才华的不彻底抛掷和重新选择。
(11)、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12)、诗风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
(13)、嗅着“荷风”吹送,听着“清响”悦耳,这天籁之音勾起诗人的兴致,良宵美景,心静神闲,怎能辜负?他要取琴弹奏,泠泠的古琴声正好配上这清幽的环境。但是,诗人还是颓然放弃了,因为没有人听,没有人懂。
(14)、刘熙载《艺概》说得好:“诗品出于人品”。钱锺书《谈艺录》也认为:“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可见个性气质与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既然孟浩然和王维存在这样一种个体心性、生活方式的差异,那么,他们的诗歌创作就出现了以下几点不同。
(15)、此诗,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许多惆怅。这种怀念故人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在梦中会见了自己的好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16)、总括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王、孟二人的诗歌在总体的相似中,还是有些不同的。王维以隐者的心态,以心观物,思维凝练;孟浩然以逸士的性情,随心逐物,思维发散。王维用笔细腻,展示出绘画、音乐方面的艺术天赋,对色彩、声响有着敏锐的感受,遣词造句精工秀丽;孟浩然却用流动的笔触,轻淡地描写,没有彩绘,没有渲染,不加雕琢,不加锻炼,句法、章法并不刻意追求整饬。在意境的营造上,王诗显得幽深静谧,孟诗往往闲放悠远。王诗达意“隐”而不显,含蓄委婉,言外含不尽之意;孟诗“逸”而显豁,真率自然。所以闻一多在谈到孟浩然诗的时候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他冲淡了,平均分散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真正有诗没有,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应该说,这个评价大体上是准确的。
(17)、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18)、在孟诗众多的艺术魅力中,“清”是孟诗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清”是浩然诗中最鲜明的美感特点。如《夏日南亭怀辛大》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选择了“山光”、“池月”、“荷风”、“香气”、“竹露”、“清响”这些自然景物,已经使人感到清幽雅淡,再加上作者的描述:山光西落,正是黄昏时节,这时池月东上,有了一些光辉,但是不是那么明亮,多少带一些朦胧。这种环境,不能不使人感到清幽,诗人散发乘凉,心情恬淡。这时他又闻到一股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听到竹叶上露水下滴的响声。荷花的香气是清淡的,但是可以嗅到;竹叶上露珠的下滴声是细微的,却可以听到。
(19)、她是女道士终身未婚,却用短短四句,写出了最具哲理的“夫妻诗”
(20)、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5、孟浩然的诗词特点
(1)、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2)、这首诗只描述自己的感受,没有说别的什么意义和感怀,同时,也不依仗什么华丽辞藻。它虽无鲜艳的颜色,但有“真彩”;它不用外饰,而且自然形成。风雨落花,鸟鸣春晓自然而然地呈现一种春天早晨绚丽图景,即此诗所具有的“真彩”。
(3)、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
(4)、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5)、《诗经》的《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鹿鸣》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更是中国人最赤诚的追求。此时,辛大出场,他是从诗人的心里升起,从诗人的心里走来。由清幽的环境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辛大,从“夏日南亭”自然过渡到“怀辛大”。
(6)、写作背景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早年在鹿门山隐居的那段时期写的。一次,他应一位山村友人所邀前去做客,村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和田园生活的安逸使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他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和老朋友的真挚友情中,于是在酒酣之时,提笔作了这首诗。
(7)、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他们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8)、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9)、“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山光:山上的日光。池月:即池边月色。开篇两句是说,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10)、D.诗歌最后一句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其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1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12)、王士禛曾举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13)、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应当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14)、⑷语言方面,孟诗的语言平淡简朴,王诗的语言清秀工巧。
(15)、孟浩然性爱山水,喜泛舟,“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正是适应了这性情。从涧南园到鹿门山,有近二十里的水程;从鹿门山到襄阳城,有三十里的水程,泛舟往返非常便利。也许是东汉初年的习郁,修鹿门庙、建习家池给了他启示。光武帝封习郁为侯,其封邑在今宜城。习家池则是习郁的私家园林,也就是“别墅”。习郁爱山水,而这三地联结,就构成了一条非常理想的游山玩水的路线。从宜城出发,泛舟汉水到鹿门山麓,“结缆事攀践”,到鹿门庙祭祀神灵,欣赏山林景色。然后,下山登舟,经鱼梁洲到凤林山下,舍舟登岸至习家池别墅。从习家池回宜城可以泛舟,也可以沿着冠盖里骑马、乘车。习郁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而孟浩然则在这如画的山水间,领略着盛唐时代的田园牧歌般的乐趣。
(16)、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7)、曹雪芹《红楼梦》中香菱对夏金桂这样讲过:“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品味一下香菱的话,诗人此刻享受的何止是荷花的香呢?这真是千古佳句。置身于这种环境中,不但神清气爽,更是俗虑全消。
(18)、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咏之,常击节不已。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风雅,忽闻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曰:“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闻:“臣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奏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闻之抚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19)、王维有些诗确实是秀句,比如他的《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很受人称赞,是首好诗,其中有两句尤其被人称赏。哪两句呢?“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见出积雨已经很长时间了,绿田被一片蒙蒙的水气所笼罩;“阴阴”,表明蓊郁的树木在雨气中更显苍翠。白鹭翻飞,为浑然一片的水田增加了一道亮色;黄鹂啼鸣,则给绿树浓荫带来了一种生机。而且“漠漠”和“阴阴”、“白”与“黄”、“漠”与“白”、“阴”与“黄”,纵横对比,色彩鲜明,光彩在明暗之间交错着,极尽写物之工。王维的这两句诗,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诗中色彩鲜明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非常艳丽。再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青”和“白”对举,贴切地描画出了日落和潮来时的状态。至于表现光线明暗的句子,就更多了,像“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笔法细腻,描摹精工,利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光感,将景物的状态表现得非常突出。
(20)、与孟浩然不同,王维抒情往往有“文外之重旨”,也就是在表层的描写中,蕴含着一种隐而未发的旨趣。当你读完之后掩卷而思,会体味到一些更深的东西。这在他的离别诗中表现得较突出,如《留别丘为》,前面有写景,有述事,最后两句说:“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这两句写得很传神,一步一停一回首,人不愿意离去,马走得也非常缓慢,文字之间透出道不尽的眷恋之情。再如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最为人称赏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便将此前已饮了很长时间,终于到了不得不别的时候,所以,再劝一杯,即此分袂的状况展示了出来。同时,也含有劝友人再饮一杯酒,祝他前途珍重的意思。仔细体味,在这“一杯酒”中,实际蕴含着诗人细密的心理活动和浓郁的别情。这类诗句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拈举了。
(1)、就这首诗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着“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情趣。
(2)、总结:像《过故人庄》《春晓》一样,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闲情逸致。房日晰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对孟浩然的风格归纳得就很好。
(3)、在孟浩然的山水诗中,主要是描述隐居生活的闲适,羁旅途中的愁思,在诗中,思想感情非常平淡,没有激烈的情感流露,诗歌的意境也很平淡,主要是日常景物的描写,不会用到瑰丽的词和夸张的想象。
(4)、C.“岩扉松径”与前句“栖隐处”相照应,是表现隐逸生活典型的意象场景。
(5)、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6)、写这首诗时孟浩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仍是抱负未成。所以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都注入到了诗里。
(7)、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参加安徽卫视《学霸是怎样练成的》节目录制,和自己的学生一道分享语文学习之道。
(8)、“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这两句是说,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9)、孟浩然诗常得益于自然景物的熏陶,于观赏自然中获得一种审美感悟。诗人忘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倦地探讨宇宙人生的奥秘,在一花一鸟,一丘一壑中发现了无限,襄阳是美丽的,使人眷恋的,“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登望楚山最高顶》)诗人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特别幽静、秀丽,有时是静谧中显出安逸,“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谭作》)有时候是喧闹中见得飘逸,“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微涛。”(《和张明府等鹿山》)有时候是深邃中透出活力,“山谷未停午,到家日已重,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有时候幽静中见神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廖,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当昔襄阳雄胜时,山公常醉习家池。”(《高阳池送朱二》)“闲坐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停杯问山简,何时习池边。”(《冬至后过吴张二子别》)
(10)、其实,如果放大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已不难发现,没有名字,是不是没有“体制”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已可想而知,所谓"名落孙山”是否在这里已经体现了,没有身份地位,只能留一个“浩然"!在原野,在田园!而社会和人类历史也是公正的,称其“孟襄阳",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11)、杜甫《解闷十二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12)、孟浩然的前半生,主要是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娱。四十岁后方游京师长安,参加应试考试却遭淘汰。他的诗中曾有云“不才明主弃”的感叹发声,而恰巧被面试绝对主管——唐玄宗看见了,随即写下批示:"卿自不求仕,朕未尝乔一卿,奈何诬我?”从这里看出,唐玄宗与孟浩然各执一词,道理究竟是在哪一方呢?反正,唐玄宗拥有绝对生杀大权和绝对话话权,怎样说都有说的道理,看来,孟浩然的落榜真的有自己的因素?事实是幸运之神没有光顾他,仕途的大门最终还是无情的关闭了,他站在了大门之外!综述,名落孙山外,从京师长安,返乡襄阳,是悲焉?敢问路在何方?他无奈地走向了辽阔的大地,走向了美丽的山水风光,走向了田园!中国诗歌史上迎接了这位光芒万丈的田园诗人——孟襄阳!辩证法告诉我们,好事多磨,坏事也许会变成好事。结局是,唐玄宗主宰了孟浩然的命运,但他却主宰不了大唐荣耀的衰老。反之,却成就了田园诗派的诞生与崛起,中国诗歌史上,又升起一道亮丽彩虹寄情山水田园,托物言志于心间。归隐山林田园,既有无奈,又有悲情,事必影响着他的心灵远方,他的风景,乏着酸楚,还有愤懑。在这仕途被拒之后,他的作品与思想有什么表现和反应呢?下面且看他的这首诗:留别王维
(13)、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14)、3(打卡第3天)文言文学习的核心不是技巧方法,而是字义和用法!
(15)、《宿建德江》是诗人借夜泊秋江之时所看到暮色中的江景,继而抒发羁旅之愁与漂泊之思。诗人泊舟于烟水空蒙的洲渚,已令人不胜惆怅,暮色又为客居异乡的游子曾添了几分新愁。野旷天低,四周萧条,唯有江中月影在身旁,似解慰人的孤寂。
(16)、代表作有《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7)、宋词中最唯美的5首词,万里挑让人回味无穷!
(18)、意境丰富。多借用自然景物表达作者的心情,重视兴象。例如孟浩然写水,在抱负有望实现时,看到的水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这样的磅礴大气,在落第之后看到的水则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寂寞清冷。
(19)、“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20)、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1)、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2)、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3)、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4)、关于孟浩然的:“转喉触讳”的典故历史上有四种记载:王维说、李白说、李元绂说、张说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