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孟浩然诗歌特点结合作品135句

2023-07-26 12:12:18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孟浩然的诗歌特点

1、孟浩然的诗歌特点有哪些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简单的两句诗就自然而然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2)、“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轩:窗。四句是说,披头散发今晚正在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3)、(3)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它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4)、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5)、(4)孟郊三岁丧父,至少有五十年的时间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内心的孤苦有深切理解,进而表达对以母亲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加上古代“求女”文化传统的影响,故乐府诗中最鲜明的意象主要是女性形象。

(6)、    这首诗抓住一个最富于包孕的时刻,沿着时间的步履缓缓推进:夕阳西下,群壑昏暗,松间明月送来阵阵清凉,山风吟唱飞瀑流泉的清歌,让人沉浸在山水的清音中不能自已;接着推进到樵人与烟鸟,或归家团聚或栖息暖巢,山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温馨曼妙;最后写抱琴在松萝小径上等待知音的践约同宿,这静静的等待中看不见焦虑与急躁,有的是诗意的期盼和美好的向往,产生余味隽永的神韵。还有像《西山寻辛谔》:“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这首诗写乘船访问好友辛谔的经过,也是按照移步换景的线性结构展开,面对落日清川的景致,遂生临渊羡鱼的怀想,虚处传神;穿越石潭的洞穴和弯曲的沙岸之后,忽然出现竹林掩映的岛屿上持竿垂钓的身影,靠近茅斋又听到了朗朗的诵读声,一个闲适雅致的隐逸者形象突显眼前;终于见到了友人遂相与谈笑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最后称赞辛谔是像颜回那样的居住陋巷、箪食瓢饮却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者。全诗既充满探寻的乐趣,又展现了隐者的人格精神境界。有铺垫映衬,有惊疑羡慕,更有高情逸致,平直的单线展开并没有局限人们诗意的联想。再如《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也是按照时间流逝的先后顺序展开,从山寺钟鸣的黄昏景象开篇,描写远处渡口争渡的喧闹和农人沿着沙路归家的景象,来衬托自己乘舟归隐鹿门山的境况,带着一种远离喧嚣尘杂的清旷超逸的气象;接着写鹿门山在明月照耀下,烟霏消散露出本真的面目,再写忽然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的处所,遂展开伸进远古的历史想象,最后以幽人独自来往于清幽静寂结束,顿生袅袅不尽的余韵。还有前引的《登鹿门山怀古》也是“乘流而来,结缆而登,回舻而返,作针线”,即按照线性顺序展开,这类例子特别多,《万山潭作》、《题终南山翠微寺空上人房》、《寻香山湛上人》、《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秋登万山寄张五》等,都是运用最简洁最经济的结构,由于内涵至情,遂于平澹中依然能够品尝出隽永的真味。

(7)、    旅行免不了餐风宿露,孟浩然东游吴越大部分都是乘船而往,故他的舟行诗特别多,尤其日暮时分,夕阳西下,牛羊入圈,农人归家,正是一天将尽、举家团聚的温馨时刻,也是游子最思念家乡的时候,所以当浩然在烟岚弥漫的江边沙洲停泊住宿的时候,笼罩在四周的正是绵绵缠绕的乡愁,自己就像旷远原野上的树木,面对高迥无垠的天空,显得如此的孤独渺小,只有江边的一轮明月似乎还是故乡的样子,多少从它身上找到一点故乡的温存。这里的“客愁”是一种笼罩性的普泛性的乡愁。

(8)、“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9)、这就是所谓的“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孟浩然把艺术美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10)、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11)、⑷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12)、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为诗应该追求结构的波澜起伏、前后呼应、开篇的先声夺人、结尾的袅袅余韵,等等。其中线性直叙的铺陈展开是最忌讳的,因为缺少艺术化的开合变化。但孟浩然诗歌似乎颠覆了这条艺术的规则,他采用最简单的结构,依然取得了神奇的艺术效果。如《过故人庄》就以接到邀请、赴约途中、把酒话桑麻、最后不请自来的线性结构,来表达没有任何机心的真诚淳朴的友谊,在世态炎凉人心浇薄的环境中,只有这种毫无遮蔽毫不做作的真情才是温暖滋润人心的清泉,诠释了“清茶淡饭有真味,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至理。又如《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13)、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但如果从创作方法上来划分,大致有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以及形式主义等几个流派。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14)、⑷语言方面,孟诗的语言平淡简朴,王诗的语言清秀工巧。

(15)、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享受着清凉的感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16)、二是笔法的精工秀丽与疏朗清淡的差别。王维的诗以“秀”著称,孟浩然的诗则以“清”著称。杜甫评价王维的诗:“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解闷十二首》其六)说它是“秀句”。评孟浩然的诗:“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其八)说它是“清诗”。一个“秀”,一个“清”,就代表了王、孟诗不同的风格。

(17)、    “(神)韵”是一种人生的风度,又是一种审美的况味。 “韵”或“神韵”最早用来论声音的余味,后用来论画中人物的风度,最后拓展到论述一切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中说:诗被于乐,声之也。声微而韵,悠然长逝者,声之所不得留也。一击而立尽者,瓦缶也。诗之饶韵者,其钲磬乎?

(18)、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诗词学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19)、和陶渊明的“遇凉风暂至”相比,此时来的不仅是凉风,而且是拂过荷花的、带着清香的凉风,这“风”是来自于嗅觉,是“闻”来的;竹叶的露水滴在水池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露”是来自于听觉,是“听”来的。“荷”之“气”,“露”之“响”,细微而有情趣,给人以真切清心的感觉。连竹露荷风都能捕捉到,都能感受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安静,诗人内心的清静。恰如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之意境。

(20)、诗隐――孟浩然,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被人们称为“诗隐”。

2、孟浩然诗歌特点结合作品

(1)、    《长安道》属于乐府横吹曲辞旧题,孟郊显然用来写在长安奔走举场的遭遇。郝世峰先生认为此诗受曹操《短歌行》影响,说“投树鸟亦急”抒写士子择木而栖,急欲依投识才之当权者的心情,与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相似,而孟诗“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亦为曹操“我有嘉宾,吹瑟鼓笙”所引发,并得出结论:“操诗写招贤宴客,孟郊则感叹贤者落魄,致怨于权要失贤。”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但我认为孟郊除了受曹操影响外,还受杜甫的影响,杜甫当年也是惶惶急急地在长安进行干谒,尚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然而孟郊却只能站在北风中哭泣,尽管“长安十二衢”“家家朱门开”,但孟郊却“得见不可入”,显然比杜甫的境遇还要窘迫,杜甫诗中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而孟郊面对“笙簧正喧吸”的高阁,马上就要成为“冻死骨”了!所以从孟郊诗我们看到,长安永远不缺朱门高阁的热闹喧阗,而像杜甫、孟郊这样的落魄者则永远都处于饥寒交迫之中,甚至境况越来越坏,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贵贱不均、贤愚颠倒的社会矛盾,永远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孟郊以自己的遭际控诉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等,具有新乐府鲜明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

(2)、一首诗,写尽夏日夜晚的清凉,兼有淡淡惆怅。其实,“怀念”诗也不必字字牵肠,不用句句清泪,看看孟浩然的这首诗,应该能悟出点道理的。

(3)、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4)、    尽管这首诗能够引起普天下母子的联想,但毫无疑问这是孟郊献给母亲的诗,表达对母爱无微不至又广大无边的深切体会和无以报答但必须报答的儿女心声。母爱像三春的阳光普照万物、温暖大地,温煦而宽容,清澈又明亮,甜蜜且美好。然在孟郊看来,这伟大的母爱并不抽象虚阔,而是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面对远行漂泊的游子,为他密密缝补衣服,担心他挂念他,期望他早日归来,不管能否有所成就,回来就好。这就是相依为命的母子亲情吧。而孟郊对母亲又是怎样的眷恋呢?这首《归信吟》告诉了我们答案。诗曰:

(5)、    这首诗大概是孟浩然游蜀时的作品,旅途难免遭遇风霜雨雪的困扰,刚刚经历巴陵峡的绵绵苦雨纠缠,谁知又遭遇蜀道的泥泞难行,好容易云散天开,夕阳露出久违的笑脸,在霞光的映照下,山峰从云堆里探出头来,此时身边的花草还沾染着雨水的潮湿,气势减弱的山洪依然奔流不息,今晚的明月将会升上天空,则我的思乡之情依然凄切难耐。

(6)、五言诗是他们的专长,山水的描写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是诗歌的核心内容。景色的分层次,注意静态与动态的结合,采用点对点、面对面的手法,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艺术和表现技巧上,他们用叙事风格来写诗,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自然景观也是其诗歌风格简单的主要原因,大道至简的魅力。

(7)、    《伤哉行》属于乐府杂曲歌辞,此诗哀伤知音零落。“众毒蔓贞松,一枝难久荣”二句可见像“贞松”这样的君子,被“众毒”欺慢凌辱,难以长久是必然的命运,可见世道的险恶。接下来说执意修道的人没有成仙,却凋零在美好的春天,而秋风摇撼着干枯的树木,由于没有知音倾听,我援琴连曲子也弹不成了。最后说只能静静坐在馆阁中,面对皎洁的月光,哀悼逝者,想象着空江之上,波浪摇晃着灵柩前的旌旗。这首诗可能是悼念好友李观的英年早逝,可以看出孟郊对知音零落的悲伤情怀。有时候他还会托古人表达这种感慨。如《湘弦怨》:

(8)、⑶就风格而言,王维是以画入诗,色彩明丽;孟诗多用白描,素淡自然。

(9)、嗅着“荷风”吹送,听着“清响”悦耳,这天籁之音勾起诗人的兴致,良宵美景,心静神闲,怎能辜负?他要取琴弹奏,泠泠的古琴声正好配上这清幽的环境。但是,诗人还是颓然放弃了,因为没有人听,没有人懂。

(10)、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11)、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3)、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14)、整体而言,语言文雅,注重对生活的理解,不刻画,不雕刻,注重自然,善于用白描描绘山水词,《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

(15)、    为了应和上述情感状态的表达,孟浩然出人意外地不在构思技巧方面过分用力,反而采取了最简单的线性展开结构,他喜欢运用赋体的叙述、描写和抒情,给人单纯简洁的感受,孟诗靠内蕴的真诚感人。

(16)、    据《后汉书》载,这位庞德公是东汉襄阳人,尝隐居岘山,不入城市,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刘表几次以礼延引,皆不就,后携妻子入鹿门山采药,遂不返。庞德公的归隐不仕,是由于生当乱世,既不能有所作为又不愿身染尘世的污泥浊水,遂隐遁避世以保全性命姑且保持高洁的操守。而孟浩然则不同,他出生在一个和平稳定并逐渐走向昌明鼎盛的年代,沐浴着盛世的雨露阳光,受到蒸蒸日上气象的熏陶,照理说应该激发出干一番事业的宏伟愿望,而他在一次参加进士应举落榜后便再次选择归隐,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说是“为了一个渊默的理想”而隐居,或许就是人们理解的“以全高尚”吧。在盛唐时期流行隐逸之风的背景下,孟浩然的归隐就有了一种澹然超旷的风韵。

(17)、一是观照的唯心与逐物的不同。在王维笔下,他往往把人隐藏在景物之后,用心去拍下一幅幅精美的山水小品,人是隐于景物之后的,人不出场。而孟浩然的许多诗,多作于旅行途中,移步换形,流动感非常强。如果说,王维的诗是无我之境,那么,孟浩然的诗更多的是有我之境。比如,王维的《鸟鸣涧》这样写道:

(18)、(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邮编241002)

(19)、关键词:孟郊  乐府诗 艺术特征 美学追求 影响

(20)、    雅者,正也。唐人对《诗经》雅正传统的继承,从初唐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开始,到李白“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古风·其》)的自觉继承,再到柳宗元创作《唐雅》,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复古潮流。孟郊当然也是弄潮儿之他很多诗中表达了追求大雅的文学理想。如“章句作雅正,江山亦鲜明”(《赠苏州韦郎中使君》),“新声唯雅章”(《赠万年陆郎中》),“落落出俗韵,琅琅大雅词”(《答友人》),“自悲风雅老,恐被巴竹嗔”(《自惜》),“苟非圣贤心,熟与造化该”(《赠郑夫子鲂》),都表现了孟郊追求贞正纯净的雅正文化传统,这正是他乐府诗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观因素,也是他适应文学潮流的正确选择。

3、王维孟浩然的诗歌特点

(1)、雄浑壮丽。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全诗显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3)、杜甫《解闷十二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4)、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5)、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6)、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

(7)、这首诗写得很好,花开花落,月出鸟鸣,自主自为,不干人事,对外物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展现。明人胡应麟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评价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诗薮》)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相比之下,孟浩然诗所写景物多伴随着主体的活动,即景而兴,景随情变。他不太善于作静心的思考,所以读他的诗,我们感觉他的哲理性不如王维那么强,带给人的更多是移步换形和感受上的愉悦。如他的《登鹿门山怀古》是这样写的: 

(8)、粗犷豪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9)、王维在诗歌当中可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行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但是在孟浩然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此对比两个人侧重点就很明显了。

(10)、“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11)、其实,如果放大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已不难发现,没有名字,是不是没有“体制”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已可想而知,所谓"名落孙山”是否在这里已经体现了,没有身份地位,只能留一个“浩然"!在原野,在田园!而社会和人类历史也是公正的,称其“孟襄阳",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12)、    引起乡愁的缘由很多,有的是独特的月夜行舟的体验。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3)、——摘自 尚永亮 《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

(14)、“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

(15)、王、孟创作风格的第三点差异,表现在意境的幽深与闲远上。王维有一首很有名的诗叫《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香积寺在现在西安市的西南部,离市中心大概有几十里的路程,周边环境早已不是唐朝的情状了。唐朝的时候是“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现在古木已经没有了,旁边也都住满了人家,布满了村落。从王维这首诗,我们还可以想象当年香积寺的幽深状况:寺庙隐于曲曲折折的山脚之下,“数里”,说明离山很近;“无人径”,说明人迹罕至。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置身其中,觉得非常阴凉。日色本来是暖色,可是几缕夕阳的余晖洒在青松之上,不仅没有带来暖意,反而被林中的阴冷之气给掩盖了。“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里使用通感手法,将视觉转为触觉,令人顿生寒意。山泉在嶙峋的岩石间穿流,发出幽咽的声响,而钟声悠扬,回荡不尽。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令鸢飞唳天者息心、经纶世务者忘返,意念中的一切“毒龙”,也就是杂心妄念都会被抛开,人心会归于安宁。所以,清人赵殿成评这首诗说:“起句极超忽……‘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现,昔人所谓诗眼是矣。”(《王右丞集笺注》)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实际上,在王维的诗中,类似的诗句、境界可以说比比皆是。诸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或是冷暖对比,或是以声衬静,都体现出幽、静、深、冷的特点,由此使得王维笔下的意境非常幽深。

(16)、    此外,《结爱》中那位“结爱务在深”“结妾独守志”“结尽百年月”的女子,《塘下行》中面对调戏自己的少年说“不是城头树,那栖来去鸦”的女子,《湘妃怨》中“冥冥荒山下,古庙收贞魄”的湘妃,都是孟郊心目中禀性刚贞的烈女。

(17)、王、孟创作风格的第四点差异,表现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与率真直露上。我们读文学作品,往往少不了一个“情”字。晋人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诗人就是处于“圣人”与“最下”者之间的这样一批人。如果我们追溯一下山水田园诗的源头,那么早期的谢灵运模山范水,工笔描绘,穷形尽相,将重点主要放在了景上;陶渊明写田园,更多地融兴寄于观赏,比较重视主观的感受。葛晓音教授认为:“大谢山水诗以观赏为主的表现方式与陶渊明以兴寄为主的表现方式在盛唐融合,促使山水田园诗在精神实质的深层次上合流。”(《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唐人写诗非常注意情景的结合。孟浩然几乎没有纯粹的写景诗,他以情带景,或将情穿插在诗中,或展示在尾部,抒情的成分都很浓厚。孟浩然悲伤就写“泪”,高兴就写“喜”,他是不掩饰、不做作的,流露出性情中的那种率真之气。

(18)、孟浩然的田园诗主要直白地描写自然风光的真实,往往插入风俗活动。樵夫的归来和鸟的栖息,月下的孤景来表现自然的“静”。诗中的风景是静谧的,情感是静谧的,这是孟浩然在漫长的隐逸生活中所追求的境界。像《过故人庄》更加追求农家乐的一种“雅致”,仅仅停留在景和风光的表面上。如果说孟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么王的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两者在表现方面上也存在不少异同:

(19)、与王维相比,孟浩然就很少用明艳、鲜丽的色彩。孟浩然更喜欢白描,以清淡之语入诗。比如他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写日落西山的时候,山谷晦暗,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泉水叮咚作响,看着这样的一幅景色,那真是感到爽快。人归鸟栖,小径两边挂满了如丝般的女萝,诗人对琴独坐,在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全诗没有彩绘,没有着力的渲染,用平淡的语言表现景色和人物的心境,非常清幽。再如他早年写的两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曾令一时的诗友“嗟其清绝”,都把笔撂到那儿,不写了,说难以为继了。与此相似,孟浩然还特别喜欢用“澄”字,“澄清”的“澄”。如“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耶溪泛舟》),“欲知清与洁,明月在澄湾”(《赠萧少府》),澄清的水正好用来表现“清”这种特点。白居易后来感叹说:“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正是指这一点而言的。所以,“清”可以说是孟浩然诗的一大特色。

(20)、⑵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4、孟浩然诗歌特点(四个字)

(1)、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2)、此外,孟浩然是盛唐第一位创作大量田园诗的人,王维是盛唐田园诗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3)、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4)、通过比较,进一步把握和理解王孟诗歌在题材、意境、表现、语言特征等方面的异同,深刻感受到王维作为“诗佛”的“空灵”之美,领悟到孟浩然寄情山水间的惆怅,直白的语言,带领我们感受“天人合一”的超自然状态,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实现我们与环境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5)、    女子相信自己的坚贞,故而敢与丈夫打赌,用两人的眼泪滴在两处池塘中,看那芙蓉为谁而死吧!这首诗通过女子的口吻,以决绝的语气,表达忠贞刚烈的品性,没有任何虚词滥语,然而形象却仿佛呼之欲出。

(6)、(2)双线交织式:如《古乐府杂怨三首》其二以夭桃与游女双线展开,清晨的桃花与红妆的游女,双双娇妍美好;薄暮的桃花与衰老的游女,双双黯然失色;但是树有百年花,而人却没有永远的颜色。因此花可以送人到老尽,而人在悲伤的时候,花却依然悠闲自在。将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感慨,寄寓在人与花的对比中,双线并行,相互映衬。又如《征妇怨二首》:

(7)、行到建德江,他又一次宿在了船上,风景没有治愈他,却又给了添了愁思。

(8)、    如果说前一篇是对举场进行概貌描述并揭示自己内心的矛盾状态的话,那么这一篇则是写屡次失意于举场后,对世态炎凉的真切感受并萌发了归隐的愿望。请看:孟郊满头羁旅尘土,十天才能梳理一次,这是照应前诗的“奔竞驱走”的劳苦情状,而经常在一起喝酒的都是那些失意的旧友,在万物享受及时雨滋润的时候,唯独自己感觉不到春天的暖意,因为“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世道人心就是这样的势利;但孟郊确信自己具有君子的人格,因此在这喧竞场深感绝望之后,也萌生了陶潜“归去来”的意念,要拄着竹藤杖,去采摘山蔬与野蕨,因为只有脱身局外,才能永葆生命的本真。

(9)、    首联就是远眺之景,写樟亭楼高耸入云的气势,第三联则转入虚境,大禹治水留下的洞穴和翻滚着伍子胥尸骸的波涛,因为两个历史人物的嵌入,遂生虚幻的色彩。孟诗带有“远”“遥”“迥”字的诗句很多,如:

(10)、诗佛――王维 (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11)、    孟浩然长期隐居读书,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潇洒自在,由于受儒家读书入仕、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他也会在品味孤寂况味的同时,悲叹命运的不偶。如《抒怀贻京邑故人》云:“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体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三十既成立,吁嗟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秦楚邈离异,翻飞何日同。”他的远祖来自邹鲁的孟子,世代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饱读诗书,接受庭训,自强不息,工于词翰,但已过而立之年,却命途舛误一事无成,面对双亲日渐衰老,心里很不是滋味,加上自己过着衣食不足、箪瓢屡空的困苦生活,因此不愿固守这种窘况,想干谒求达,希望长安旧友们能够提供帮助,让我能跟你们一起振翮翻飞。诗中回顾了自己的家世和境况,表达了干谒出仕的愿望,但更多还是隐居孤寂难耐的况味。又如《晚春卧病寄张八子容》:

(12)、思念亲朋的古诗词很多,表达的情绪也不尽相同。如苏轼“但愿然长久,千里共婵娟”般的豁达;“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般的哀婉。不同于这些,孟浩然对友人的思念只是淡淡的,略微带一点惆怅的,但却也满含真诚,满含着厚意。一起来欣赏孟浩然的经典《夏日南亭怀辛大》。

(13)、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14)、孟浩然在唐朝诗坛有着极高的地位,后人对于他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初诗人沈德潜曾经评价孟浩然的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应当说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精准,尤其是一个“静”字,最能够体现出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15)、孟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16)、    孟浩然的一生没有经历过宦海沉浮的大风大浪,也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那般血雨腥风的天荒地变,他在四十岁之前主要在家乡隐居读书,采樵垂钓,或与知音好友弹琴赋诗、悠游山水。他的《寻白鹤岩张子容隐居》说:“白鹤青岩畔,幽人有隐居。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岁月青松老,风霜苦竹疏。睹兹怀旧业,携策返吾庐。”写的就是一时真实的情境和真切的感受,一方面刻画好友张子容隐居地的幽静闲寂的景象:白鹤岩的青岩边,幽人居处前的河水与钓台空寂无人,山林涧壑也没有打柴钓鱼者的身影,庭院里高耸入云的青松在孤寂的岁月中逐渐变得苍老,那片丛生的几经风霜欺凌的苦竹因缺少主人的照料而变得荒凉稀疏,一切都呈现出人去物衰的苍凉况味,对孟浩然来说,从前与好友隐居山林、弹琴赋诗、躬耕渔樵、笑傲烟霞的日子已经随着友人的离去永远消逝了;另一方面则抒发了自从好友从宦之后,自己依然不愿追求功名而甘心隐居遁世的人生理想。孟浩然这种怀抱“经济策”却依然“返吾庐”的选择,来自他对襄阳隐逸名流庞德公人生归趣的追慕,他的《登鹿门山怀古》云:

(17)、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18)、    韩孟诗派崛起于中唐,总体上看,韩愈诗歌力大思雄,恢廓宏伟,气象峥嵘,其艺术创辟远远超过了孟郊,但如果单从乐府诗角度来看,则孟郊乐府或许并不在韩愈之下。孟郊乐府简朴古奥、托兴深微,内蕴刚贞、锤炼精纯,那种孤郁冷峭的诗境和镵刻崭削的骨力对后代影响深远。

(19)、王维不仅精通音乐和绘画,而且擅长佛教和禅宗。他习惯于冥想自然。他在创作时,经常把禅宗与山水的审美体验结合起来。他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山川之中,感受大自然的灵感,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因此,王维的山水诗倾向于自然的“空灵”之美,显得更加纯净,达到了“无,何处生尘”的境界,体现了佛教境界向艺术境界的转变,尤其是禅宗思维方式和禅宗快感境界的直接启示和借鉴。

(20)、他的诗多为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不假雕饰,诗语自然纯净而简洁隽永,诗境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自然平淡、清幽淡雅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5、孟浩然诗歌特点8个字形容

(1)、朴素的诗歌风格。他不仅在词句的选择上力求朴素,而且在形式上也尝试了很多方法。

(2)、盛唐山水田园诗始于孟浩然而成于王维,二者都擅长山水诗,他们的诗有相似的精神风貌。从整体来看,两者都是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描写山水之间的景象,即兴于山水,将自然之美变为艺术之美,语言清新、寓意深远、意境清新,用语雅洁,意象疏朗而不是呆板的堆砌,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余地,情感表达出淡泊、优雅、从容不迫等。

(3)、不同的是:孟浩然的山水诗描绘山水田园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亦复简朴可爱,表达出诗人欢快的心情,如《过故人庄》等。

(4)、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5)、译文: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6)、(1)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自己的生活,“余”字“我”字经常出现在诗里。

(7)、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登望楚山最高顶》

(8)、《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9)、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也是古代隐逸诗人的典范,他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双重的,即一方面他的作品中那股清绝的气象和那种冲澹的风格赢得后人的钦佩与模仿,另一方面他为人处世的高雅闲静又深受人们的景仰,他的为人与诗歌达到了高度且完美的统以致闻一多先生无限感慨地说“这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唐诗杂论·孟浩然》),即认为孟诗是一种带有无可移易的孟浩然独特标志性的东西。这种人与诗的相融,既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学史上的独特现象,因为很多人的人品与作品是割裂的,像潘岳能写出高情千古的《闲居赋》,却因热衷功名利禄而谄媚权贵以至于去“拜路尘”,当然受人诟病。那么孟浩然其人其诗到底是靠什么东西吸引人们敬仰的目光和沉醉的心灵呢?我认为这就是孟浩然及其诗歌的内在情韵,即为人追求雅韵、为诗追求真情。

(10)、这一年,孟浩然求官不成,漫游江渐,他渴望用风景来治愈失意的心。

(11)、⑴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12)、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13)、悲壮慷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14)、    隐居的孤寂,如果加上疾病的折磨,就会更加难耐。这首诗是寄给好友张子容的,此时子容已经出仕从政了,只有孟浩然还在家乡寂寞隐居,南陌春天将尽、芳草衰歇了,而自己依然北窗卧病,园林草木茂盛,花鸟虫鱼自得其乐,而我则只能遥想故友,吟哦别离的诗句。一想到世途都是“自媚”欺名盗世,而自己孤傲高洁却没有人理解,就不得不悲叹自己空有贾谊的才华,却只能空老山林双鬓如丝的命运,一腔奔涌的情怀付诸东流,岁月时光飞驰而过,更担心身死电灭,理想无法实现,而这诸般苦况除了对知己倾诉,又能怎样呢?从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品味到在孟浩然的隐居生涯中,其实包含了对命途不通的深深忧虑,并不是一个“孤寂”能够概括的。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孟浩然,他的隐居或许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15)、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

(16)、而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看,我们可以知道孟浩然是带着希望去到了长安,但最后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当他独自面对这江水悠悠、四野茫茫,以及明月的时候,诗人内心那种羁旅的惆怅和对仕途的失意之情等愁绪自然涌上心头。这首诗是情景交融的绝佳体现,它所展现的是一种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17)、《春晓》诗人抓住一瞬间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全诗语言平易浅近,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18)、孟浩然的这种思念只是淡淡的,一点点小惆怅而已,不是“永怀愁不寐”,他还能安然如梦的。

(19)、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

(20)、还有不少诗是写自己幽栖的生活,洁身自好的情趣,以及怀才不遇的苦闷,如《宿建德江》。

(1)、清朝赵臣瑗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论:“《春情》者,闺人春园之情也,艳而不俚,乃上乘。他人写情,必写其晏眠不起,而此偏写其早起;他人写情,必写其怜枕席,而此偏写其厌交欢,落想已高人数等。而尤妙在从朝至暮,曲曲折折写其初起,写其妆成,写其游戏,既写其坐,复写其行,五十六字中使之得几幅美人图,真能事也。”虽然诗的风格不高,但形式完整,没有典故。它只依靠简单直接的叙述,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它只描述了同情者的嬉戏,这与绿色建筑中妇女的日常生活非常一致。这种写作在律诗中并不常见,从中可以看出孟浩然对七言诗创作的探索:对押韵诗的创作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追求了一种

(2)、曹雪芹《红楼梦》中香菱对夏金桂这样讲过:“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但他那原不是花香可比,若静日静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品味一下香菱的话,诗人此刻享受的何止是荷花的香呢?这真是千古佳句。置身于这种环境中,不但神清气爽,更是俗虑全消。

(3)、    打开《孟浩然诗集》,我们发现其诗歌题目,除了一部分参与宴聚的送别诗,其余大都是描写田园隐居或旅途的境况,自己有了感慨需要抒发或寄给朋友分享,很少因朋友赠诗而相互唱和,即他的创作具有原发性特征,不是被动性的写作。这些作品中也包含了较为丰富充实的情感,梳理了一下,大致如下。

(4)、    前四句点明送别的地点及情感特征,暗用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典故;接下来四句转入眼前的景象描写:亭台楼阁沐浴在落照的余晖中,田野村庄静静躺在清澈透明的汉水边呈现出秀美的姿容;山风吹来有如管弦奏出美妙的清音,竹林间顿时生发出无限的幽兴;最后四句慰藉行者,祝愿他像鲲鹏展翅那样一飞冲天,而自己则真诚期待朋友再次归来。送别的安慰最忌讳虚词诳语,孟浩然的祝福给人真纯的感受。

(5)、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来闍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6)、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7)、    这是一首公认的“清远”之作,刘辰翁评曰:“起得高古,略无粉色,而情境俱称,悲慨胜于形容,真岘山诗也。复有能言,亦在下风。不必苦思,自然好,苦思绝不能及。”前四句有一股穿透历史的疏荡之气,以简朴凝练的笔墨表现出时间的力量,正如王尧衢所评:“‘代谢’者,有后事代之,则前事谢去也。日往月来,此往彼来,便成古今。‘古今’者,往来之积也。惟江山古今不改,迹常留,所以我辈得有今日岘山之登临也。须登临人,方可登临,我辈自负不浅。”尽管人生短暂与江山永恒之间形成一种无可奈何的张力,容易产生对生命短促的悲慨,但孟诗却强调“我辈”今日的登临,带有一种难以抑制的自豪感和飘逸感。五六句展现江山此刻的景象,照应“登临”的题目,尾联又合到岘山,转回历史胜迹,今日读羊公碑而泪沾襟,并非为羊公而悲,而是人事代谢,转瞬古今,而未来的人也必定为我辈登临而悲伤。这种前能见古人后可观来者正是显示时间的力量。全诗没有一个生僻难字,却表现出令人咀嚼的隽永韵味。

(8)、    这是最能表现孟浩然平淡真淳风格的作品,题材只是平凡的一次应邀赴宴,而且是普通农家的一顿简朴的鸡黍宴,农家坐落在城郊,四面绿树环合,一抹青山斜斜地依偎在远处的城郭旁边,浓淡相间,相映成趣,农家也是同样的简朴,酒席上除了谈谈农活,更没有什么深奥难测的情事,一切都那么自然随便,洋溢着和平宁静的田园氛围,最后竟然声称重阳节将不请自来地欣赏菊花。平淡真朴的话语中,将诗人与朋友之间毫不虚伪、绝去矫饰的情感表现出来,如一股清澈透明的山泉,默默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在充满机心、尔虞我诈的浊世,这是多么难得的珍贵高雅的情感,也许只有在孟浩然所处的时代才会出现这种“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真诚情感。又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9)、简洁明快。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利落、洗练、浅显、明白如话、不加修饰。如贾岛的诗、马致远的散曲等。

(10)、    这首诗今天看来不免带有浓重的封建意识,似乎是表彰为夫殉节的烈女形象,其实内含并非如此简单。这首诗让人想起汉乐府《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如果说《上邪》中的女子是以呐喊来表达不愿与情郎分手的刚烈果决情感的话,那么《列女操》则是斩绝地表达在丈夫去世后永葆忠贞的庄严心声,孟郊用“梧桐”、“鸳鸯”起兴,视“殉夫”为“舍生取义”的壮举,以“妾心井中水”誓不起波澜的比喻,赞扬贞妇的品行。这与其说是写古烈女,还不如说是对母亲的刻画,因为孟母就是这样一个烈女!同时,在表彰烈女的操守时,也能让人产生人格操守方面的普遍联想,完全可以认为是孟郊对自己人格坚贞的写照。“操”类乐府,属于琴曲歌辞,琴是古代君子修身的乐器,古人认为“琴之音以淳古淡泊为上”,这首诗正是与古琴之音相表里的,也体现出“淳古淡泊”的特点。与这一主题类似的作品还有《静女吟》,这位“静女”与好打扮善妒的“艳女”迥然有别,她行为检点,尊礼守德,“嫁德不嫁容”,并且“琴弦幽韵重”,这个形象虽然是一个待字闺中的静女,但她的德行与孟母的贞静也相似,不妨也可以作为孟郊心中追寻的女神来看。孟郊描写贞烈女性形象时,擅长作决绝语,如《古怨》:

(11)、    这首诗写在一个夏日明月清风的良夜难眠的时候,想念隐居万山的同道好友辛谔的情怀。不过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经历与情感体验,但是孟浩然那看似率然挥洒、毫不经意的描写,却具有耐人咀嚼的味道,那清澈透明的心境与洁净清绝的大自然完美融合,达到了难以言说的诗歌化境。尤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颇有清绝的韵味:夏天的夜晚,水池旁高轩闲敞,沐浴之后高卧凉榻之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映着月色的荷塘传来阵阵清香,四周是苍翠的凤尾竹,竹叶上的露珠滴落石级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月光、凉风、荷香、翠竹、清露、脆响,构成一个何等凉爽洁净、清纯高雅的境界。在这般纯净清澈的境界里弹一曲《高山流水》也许最适合孟浩然此时的心境,但缺少知音的鉴赏又是一种难以释怀的遗憾,因此只有诉诸梦境了。且不说朋友收到此诗的感受,单就我们普通读者来说,已经在享受一番心灵圣泉的洗礼了。追求知音的境界,就是孟浩然最具有神韵的体现。

(12)、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试,夲来已结交了当朝宰相,张九龄,按理来说,这应该算是有点门路了,并且还和王维是好友,这样看来,他的落榜不是太容易理解。但要回头看一下相关联的主要人物的资料,似乎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唐朝体制的最高当权者——唐玄宗,即面试主管有个特点,即特别欣赏张九龄,因此,他的录取标准是以张九龄为标杆,能达到标准的上岗,赶不上张九龄的一律不用,即每当面对被推荐人,即问:“风度得如九龄否"?而张九龄其人,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这仅是一方面,这也不足以说明,当时的孟浩然是风度方面的因素。

(1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多写在后期,此时的王维抱着消极出世的态度,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逃避现实,往往渗透着佛家虚无冷寂的情调。

(14)、《宿建德江》是孟浩然的经典诗作之它主要通过刻画秋江暮色,来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思。前两句触景生情,后两句借景抒情,若是我们只看景,它美得宛如一幅画;若是我们只看情,它又把忧愁写得淋漓尽致。全诗意境独特,韵味十足。

(15)、    再来看孟浩然的交游,除了上面提到的张子容之外,尚有故乡的辛大(辛谔)、丁大(丁凤)等近乎隐士的朋友,也有朝中的官员“丞相范阳张九龄、侍御史京兆王维、尚书侍郎河东裴朏、范阳卢僎、华阴太守荥阳郑倩之、太守河南独孤册,率与浩然为忘形之交”(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有些名流现在无从考索,但另一些贤达与孟浩然的交往却留下美妙的传说。如对辛大,孟浩然在隐居散发纳凉的夜晚,在欲取鸣琴弹一曲《高山流水》的时候,就油然生发这位知音不在现场的遗憾,以至于“中宵劳梦想”;对丁大,他们曾约定到业师的山房同宿,但丁大没有按时践约,孟浩然就在烟霏弥漫的松萝小径,一面倾听欣赏明月青松下的清峻壮阔的阵阵松涛,一面很耐心的抱着古琴静静地等待,这里都包含着清旷超逸的透脱胸襟。对张九龄,孟浩然一面充满敬仰感激,向他投诗请求推荐,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方面又任随本性毅然辞幕归隐,告别官场;对王维,更有藏匿床下巧遇玄宗却不幸被放归的故事,表现他率真不虚饰的个性;对王昌龄更是宁可丢掉从宦的前程也不愿放弃与友人的举杯酣饮,则恰好表现孟浩然的“好乐忘名”。

(16)、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试,夲来已结交了当朝宰相,张九龄,按理来说,这应该算是有点门路了,并且还和王维是好友,这样看来,他的落榜不是太容易理解。但要回头看一下相关联的主要人物的资料,似乎发现了问题症结所在。唐朝体制的最高当权者——唐玄宗,即面试主管有个特点,即特别欣赏张九龄,因此,他的录取标准是以张九龄为标杆,能达到标准的上岗,赶不上张九龄的一律不用,即每当面对被推荐人,即问:“风度得如九龄否"?而张九龄其人,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这仅是一方面,这也不足以说明,当时的孟浩然是风度方面的因素。

(17)、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人称孟山人。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18)、杜十四是孟浩然的好朋友,而且此次是因为在科举考试当中失利,不得不返回故乡,孟浩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样的一首唐诗送别好友。我们仔细看每一句诗句,几乎都有和水有关的词语。

(19)、其实还有一种流派以清新淳美,惬意自然的风格被人们所熟悉和喜爱,它所描写的生活方式,往往也最为人所向往,它便是“田园诗派”。这个诗歌流派,萌芽于先秦,创自陶渊明的田园诗歌,那种悠然惬意的淡然、远离官场的潇洒,吸引了很多人想要归隐田园。

(20)、诗魔――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1)、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还有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2)、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孟浩然经历对风格的影响孟浩然生当盛唐,在23岁时隐居鹿门山。25到35岁间,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39岁时科举不中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3)、(2)孟郊创作乐府诗大致在三十二至五十六岁之间,主要是沉沦不偶、怀才不遇时期的作品,带有较为强烈的“不平则鸣”的意味;

(4)、开篇写景,不雕不琢,实景呈现。“忽”言快,“渐”言慢,一快一慢,表达着一种心情。夏天,经过一天的燥热和闷热,恼人的太阳倏然落下山去,一轮朗月缓缓升起,那人心里是欢快的,是喜悦的。一种惬意感随之而来。“池”表明南亭临水。

(5)、    先描写春天的蒲草叶子如绿色的长带,紫色的菱角已经长成,荷花落尽而莲子老大了,这些意象都是关于青春流逝的象喻,述说着光阴迁转不再回头的故事,到第三句推出女主人公,她穿着蝉翼般的轻薄衣裙,迎风倚靠着柳树,百无聊赖地望着远方,视野中伯劳鸟双双比翼翱翔向东飞去了。向东也是有寓意的,水流向东,时间仿佛也是向东,可能心上人也是向东远去了。其构思是沿着女主人公的视线与思绪单线展开,趋向遥远,难再回环。再如《静女吟》(引诗见前),也先以“艳女”作衬垫,然后展开“静女”贞洁、重礼、嫁德、追求君子等品性的描写,当她志向难伸时,就以琴弦抒发内心的抑郁。也是单线展开。

(6)、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7)、    如果说孟郊乐府诗中刻画女性形象大多代表了他内心向往的理想的话,那么另一些题材的乐府则表达了强烈的现实指向,有些篇章几乎就是元、白式的现实批判。孟郊并非成天陷入追慕古人的幻梦中,而是活在当下的艰难困苦里,他一生最惨痛的经历就是科举的失败带来的压抑和遭人白眼,让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8)、    这首诗中的王白云当是孟浩然的同道好友,一同游览精思观,孟浩然先回家,却一路在等待他,先是感受到时间的变化,走出山谷的时候还是正午,到家就是黄昏时分,回看下山路上只有归圈的成群牛羊,就是不见友人的踪影,后来连樵人都回家了甚至草虫也沉静不鸣,进入了夜晚,诗人只能虚掩着柴门,伫立门前翘首等待迟归的朋友,足见何等深情!

(9)、    第一首围绕征妇与良人展开,良人从军远去,征妇独守闺门。显然是双线展开的模式,但孟郊巧妙而自然地运用别“泪”作为绾结两条线索的中心意象,这泪是双方离别时流下的,既浸湿了罗巾也打湿了路尘;接着以“泪”为核心忽然又向双线延伸,女子将有泪的罗巾长捏在手,表达无限的珍惜与思念,此时他希望路尘能够随风吹到心上人的车轮,因为自己的泪滴在了尘土里。第二首将千里之外的渔阳与中门的门限进行对比,一个远在天边,一个近在眼前,然后以女子的思念与梦境绾合二者,女子在越过门限的时候,渔阳就仿佛进入了眼帘,虽然不识去渔阳的路途,但良人每夜都会来到梦中。真是所谓的“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啊!

(10)、意境丰富。多借用自然景物表达作者的心情,重视兴象。例如孟浩然写水,在抱负有望实现时,看到的水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这样的磅礴大气,在落第之后看到的水则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寂寞清冷。

(11)、从题材上看,两者都以山水田园风光为创作内容,表达对山水的感情。通常用细腻的笔法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温柔的溪水以及悠闲的农家生活,寄托了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不满,更多地表露了自身怀才不遇的郁郁不得志。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以“日暮”“野旷”“江清”等突出了环境凄清的原貌衬托诗人的惆怅。孟浩然著名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朴素而自然,景色和人的活动融合一起,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的层次感,流露了诗人和主人同乐之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场简单的送别,囊括了“雨”“轻尘”“客舍”“柳”等意象增添了送别浓厚的不舍之情,景象也是从远到近,流露出诗人复杂的心境。

(12)、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13)、原野空旷,远远望去,天似乎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仿佛离人更近。

(14)、    除夕是中国人的大节日,在举国团聚的时候,诗人却还在三峡漂泊,遂有“羁危万里身”这样的惊人之句,面对乱山残雪的夜晚,与骨肉亲人远隔天涯,只得跟童仆亲近,那种异乡漂泊的孤独感非常强烈,尤其想到“来日岁华新”的又一元开始,则更添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喟叹。

(15)、    吴振华(1964—),安徽宿松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博士,博导。主要研究古代文学及中国诗学。曾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国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唐代诗序及其文化意蕴研究》《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韩愈诗歌艺术研究》《唐诗品读》《唐宋散文品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