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赏析题的答题思路是什么【文案79句】

2023-08-01 11:57:05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赏析题的答题思路是什么

1、

(1)、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3)、(3)答题思路:①点明诗人选取的意象或景物形象。②概括意象的特征或描绘景物构成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③指出诗歌的表达效果或所表达的情感。

(4)、(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5)、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6)、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7)、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8)、(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②“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9)、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10)、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除以上五种之外,还有蕴含其中的细节描写。这类答题公式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

(11)、(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2)、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3)、⑥现在的她,虽身姿老丑,却不管不顾地在街上行走,好像回到了年轻的时光。她到建筑工地捡砖头瓦块、破铜烂铁,到商店酒肆门前捡包装盒和啤酒瓶子,且常跟收破烂的小贩计较斤两,眼睛发亮,乐在其中。

(14)、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15)、对需要结合诗句分析赏析的考题,笔者根据近几年高考出题的特点及规律,总结出答题“三句到位法”,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心中明白却表达不出的困惑。“三句到位法”的基本思路是:第一句引诗释义,第二句指明特殊(包括艺术手法,词类活用等),第三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三句到位法”的依据是:鉴赏不能脱离原诗,出题人拟题都要针对具有可考性的特殊现象,任何特殊现象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主旨情感。

(16)、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17)、(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18)、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几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19)、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0)、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2、

(1)、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为: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3)、(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4)、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5)、此外,还要活用一些答题格式:先观点后理由式、先分后总式、先总后分式,分点作答式等。

(6)、(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试作分析。

(7)、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9)、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10)、表现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5)渲染;(6)象征;(7)动静结合;(8)以动衬静;(9)以乐景抒哀情;(10)卒章显志;(11)欲扬先抑等。

(11)、判断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

(12)、(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13)、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14)、(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15)、什么是意象?清人吴乔说:“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16)、来源: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17)、答题示例2:               

(18)、(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

(19)、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20)、(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3、

(1)、题干如果明确提出了鉴赏某种艺术手法,其答题内容只要在诗句中引出印证性内容,并分析说明。如鉴赏对比手法,表达模式为:诗中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突出了什么;鉴赏情景交融,表达模式为:诗中写了何景,渲染了何气氛,寄托了何感情;鉴赏虚实结合,表达模式为:诗中何为虚景,何为实景,虚实结合有何作用;鉴赏衬托手法,表达模式为:用什么衬托(反衬)什么,突出了什么等等。题干中如果没有明确提出鉴赏某种手法,先准确找出来,然后同上。

(2)、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3)、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4)、利用“三句到位法”:(①引诗释义)诗人登楼“引望”,看到“野水”、“孤舟”、“荒村”、“断霭”等景物,想起家乡。(②指明特殊)触景生情,并在“沉思”中显然产生了自己就在故乡的错觉,可是一醒悟,发现自己却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前后感情急剧变化。(③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突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5)、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6)、(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7)、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8)、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9)、(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哲理?

(10)、例句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11)、每日更新大量免费的语文知识、高分作文技巧、人物作文素材、高考诗词解析、名家美文共赏、哲理名言和学习陪读建议等等…

(12)、③运用叠词: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13)、(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14)、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15)、“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16)、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17)、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18)、解答分析:诗人表达丰富复杂的感情,写作上或触景伤情(烟雨、残月、江水、片云),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这一类题型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意象的寓意并把握意象与作者主旨、情感的关系为突破口,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定要答具体“哪些”、“怎样的”、“什么样的”。

(19)、例句2:“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20)、(9)双关: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4、

(1)、诗歌的鉴赏无非是两个大方面:内容与形式。近几年高考诗歌的鉴赏在设题上,往往要求从一个角度来鉴赏诗歌。那么可以从哪些角度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即诗歌的形式)呢?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可大致归纳如下:

(4)、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5)、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6)、(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7)、答案:“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表达了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诗人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来表达游子思乡这一主题。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8)、董腾老师干货|怪不得别人作文50+,原来是知道了这五大主题!

(9)、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10)、(1)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2)诗中某个词能否改为其它的词,说说你的看法。

(11)、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2)、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

(13)、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4)、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15)、(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16)、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17)、第一步:阅读句子,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

(18)、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1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