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句子说说 > 正文

精选论语全文二十篇原文及翻译137句

2023-08-11 12:27:18 来源:海螺个性网 点击:

论语学而篇翻译

1、论语学而篇翻译感悟300

(1)、(译文)孔子说:做人疏狂却不直爽,知识有限却不谨厚,才能不足却不信实,这样的人,我也不知该如何说才好了。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4)、(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就应该谨慎地处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爱惜民力,适时征发力役,应不违农时。”

(9)、(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0)、弟子,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认为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年纪幼小的人,另一种是指学生。这里是第一种意思,泛指年轻人。

(11)、(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12)、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13)、其中“乐”是指六乐,六乐分别为《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hù)》、《大武》六套乐舞。《大武》是表现周武王伐纣的舞蹈,属于武舞。舞者手执朱干(盾)、玉戚等兵器表现战争场面。一般的盾长不过3尺,多为长方形或梯形,也有圆形的,背面有握持把手;多由木、藤、竹制作,有的蒙以生牛皮;表面涂漆,并绘有龙虎、神怪、鸟兽花纹等。大型的盾又称旁牌,作战时可以连锁排列,形成一条防线。

(1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5)、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16)、武士俑头包发巾,系红色抹额,巾带沿两颊垂至颏下系结。身穿红色至膝短襦,外披黑色铠甲及披膊,腿扎行縢(音:téng行縢指绑腿布或比喻远行)。左手持盾,盾面为红底黑色几何纹彩绘。右手半握拳上举,原似持长柄兵器,神态显得十分威武。俑手中所持的盾,也称干、牌等,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防护装备。盾不仅用于实战,还是重要的礼仪用器及舞蹈道具。

(1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8)、德育应该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体验式教育,而不是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标语口号式教育。我认为,“孝弟”可以做为学校德育工作一个突破口,让学生从孝敬父母,孝敬爷爷奶奶的点滴小事做起,围绕“孝文化”编印一些校本教材,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家校联合,共同评价孩子的“孝行为”,这样做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有“孝心”,我敢肯定地说,这些孩子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将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也一定是一个有爱心和集体荣誉感的人。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他怎么会尊敬别人,热爱人民,又怎么能谈得上热爱国家和民族呢?

(19)、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9)乎?”

(20)、(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论语全文二十篇原文及翻译

(1)、(原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2)这两段体现的孔子思想有所不同,上一段体现的是孔子提出的有关君子人格塑造的四个基本原则;而本章阐述的则是为人处世的两个重要原则——“信”和“恭”,“信”合乎“义”,“恭”要合乎于“礼”,这两个原则虽然低于“仁”的要求,但也是十分重要的。

(3)、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原文是: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7)、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8)、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9)、(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10)、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11)、(译文)孔子说:爱好勇敢的人,如果厌恶贫困,就会作乱生事。对于不肯走在人生正途上的人,如果厌恶得太过分,也会使他作乱生事。

(12)、(2)上面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求,跟上面语段珠地方在哪里?

(13)、《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14)、(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5)、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16)、(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17)、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8)、(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9)、(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20)、(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论语学而篇翻译与内涵

(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2)、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4)、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5)、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6)、(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之具体体现。

(7)、(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8)、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9)、(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0)、(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2)、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书·艺文志》中有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15)、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9)、(原文)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0)、(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4、论语学而篇翻译成英文

(1)、(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2)、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3)、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高、大、空”的倾向,什么“五讲四美三热爱”,什么“五心系列教育”,新名词编了一大堆,标语口号满天飞,但实际效果如何?到底怎样才是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学生其实不知道怎么做,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国家”、“人民”、“集体”都是一些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嘴上说着“爱集体”,却迟到早退,违反校纪,干出一些有损班集体和学校利益的事情;考试时能把“爱国主义”的内容答得头头是道,回到家里却当起小公主、小皇帝,让年迈的爷爷奶奶为自己端饭、洗脚……

(4)、《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了解孔子思想最基本的一-本书,同时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一-本书。

(5)、(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译文: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7)、(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8)、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9)、青铜|函皇父鼎: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青铜器

(10)、(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1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13)、(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4)、D.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15)、《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6)、从《长安十二时辰》解读大唐风华——粟特风情

(17)、(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译文: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19)、(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20)、(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论语学而篇翻译简短

(1)、(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2)、(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3)、(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6)、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7)、                 2021年北京市高考作文备考手册

(8)、(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10)、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1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2)、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论语·宪问》译文:一个人如果大言不惭,那么,他一定没有实际去做的志向。

(13)、8子曰:“君子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4)、(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5)、(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16)、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7)、    quarter--adistrict/partofatown城区

(18)、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9)、7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20)、④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

(1)、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2)、(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3)、   不安,心乱,狼狈(dis-com-一起+pos-放+-ure不放到一起就不平静)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7)、(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与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的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8)、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9)、(2)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带头(先之)、勤勉(劳之),办事不懈怠(无倦)。

(10)、(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12)、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

(13)、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14)、(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15)、(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1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7)、(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18)、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9)、(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20)、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4)、其言之不祚,则为之也难。《宪问》译文:他的话大言不惭,要他做起来就很难了。

(5)、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6)、(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7)、(1)C(行孝悌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8)、12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0)、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11)、(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12)、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3)、(2)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这两段都体现出孔子的“孝悌”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对民众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甚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4)、(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15)、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6)、有子说:“讲究信用而合乎事实,说过的话是可以得到实践的;恭敬而能合乎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以依靠的都是可以信赖的人,这样也是值得尊敬的。”

(17)、(原文)子曰:“禘(1)自既灌(2)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